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卷四

2. 葉香岩《溫熱論》註解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

華岫云曰:風溫、濕溫之時感者,邪從口鼻而入,故曰上受;若春溫之由冬時伏寒藏於少陰者,又非上受也。按傷寒從毛竅而入,溫病從口鼻而入。二語世莫不奉為定案,其實二者皆有,而總以從毛竅入者為多。南人中焦濕熱素盛,一感溫邪即表裡合一,遂似全從口鼻而入,亦不察之甚也。

若果盡從口鼻而入,何以治法中有汗法乎?本文「上受」二字,即《內經》邪氣在上之義。

璜按:病菌之侵襲,由口鼻而入者有之;由毛竅而入者,亦有之。肺癆、肺炎、疫症之傳染,由口鼻而入也;溫瘧由肉叉蚊刺螫致瘧疾,寄生體入於血中,由毛竅而入也。傳染病以二者最居多數,近世新學說多宗之。王士雄曰:第四章云,不從外解,必致里結。是由上焦氣分,以及中下二焦者為順傳。

惟包絡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於襲入,是以內陷營分為逆傳也。然則病之順傳,天士雖未點出,而細釋其議論,則以邪從氣分下行為順,邪入營分內陷為逆也。

璜按:肺與心包最近,依近世解剖學驗之自明。惟其近故傳變甚速也,而西醫於此症則以為神經障害之特徵。我國葉天士先生對此症獨闢蠶叢,神驗卓著,今且依舊學說解之。心主血,血屬營。溫熱法主清降,即從營分內陷,而以牛黃丸、至寶丹、清營湯、神犀丹等方,湔滌中宮,使之由營出氣,挽回者實居多數,乃是引邪從氣分下行,為順之義。王氏此解乃治溫熱之要訣也。

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

璜按:傷寒初起,分在營、在衛;溫病初起,辨在氣、在血,其實一理也,但治法有辛溫、辛涼之異耳。本論開章即提出肺衛心營為主,並以傳心包為逆。我國言傳入心包,即西國言侵襲延髓也。心、肺、腦為人身最重要之部分,凡病之傷人,惟心、肺、腦傳變最速,且多粹死,醫及病家不悟也。凡遇此等病之較重者,切勿輕言易治,竊願諸同道者,細心討論則得耳。

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後化熱入里。溫邪則化熱最速,未傳心包,邪尚在肺。肺合皮毛而主氣。故云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加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

章虛谷曰:傷寒邪在太陽必惡寒甚,其身熱者,陽郁不伸之故,尚未化熱也。傳至陽明,其邪化熱,則不惡寒,始可用涼解之法。若有一分惡寒,仍當溫散。蓋以寒邪陰凝,故須用麻桂猛劑。璜按:不惡寒者,言其常也,若陽明發熱汗多,則有背微惡寒之症。若溫邪為陽,則宜輕散。

倘重劑,大汗而傷津液,反化燥火,則難治矣。璜按:溫病所以忌汗之由,一語點出。然傷寒辛溫發汗,取皮膚濈濈微似有汗者,佳。溫病辛諒解表,必須汗多,內邪方得外泄。此又不可知。始初解表用辛涼,須避寒凝之品,恐遏其邪,反不易解也。璜按:此乃要訣,精細殊不可及。

白話文:

溫熱病邪侵入人體,通常是先侵犯肺部,然後會逆向傳入心包。

華岫云說:風溫、濕溫這類病,是從口鼻吸入病邪,所以說「上受」。但如果是春溫,病邪是冬天潛伏在少陰經絡的寒邪引起的,就不是「上受」。一般認為,傷寒是從毛孔侵入,溫病是從口鼻侵入,大家都把這兩句話當成定論,但其實兩種情況都有,只是從毛孔侵入的比較多。南方人體內濕熱本來就比較重,一感染溫邪,就會表裡同時發病,好像完全是從口鼻吸入,實在是觀察不夠仔細。

如果真的都從口鼻侵入,那為什麼治療方法中有發汗法呢?這裡說的「上受」,其實是《內經》裡指的病邪在上部的意思。

我的理解是:病菌侵入人體,有從口鼻進入的,也有從毛孔進入的。肺癆、肺炎、傳染病是從口鼻傳染的;溫瘧是蚊子叮咬,把寄生蟲帶入血液,是從毛孔進入的。傳染病這兩種途徑最多,近代的醫學新理論也多是這樣認為的。王士雄說,第四章提到,如果病邪不從體表解除,一定會導致體內結聚。這是指病邪從上焦的氣分,傳到中焦、下焦的順向傳遞。

但是,心包的位置在上胸部,病邪如果不能從體表排出,又沒有向下傳遞,很容易侵入心包,這是病邪內陷到營分,屬於逆向傳遞。所以說,病邪的順向傳遞,葉天士雖然沒有明確指出,但仔細分析他的理論,就是指病邪從氣分向下走,而病邪進入營分內陷就是逆向傳遞。

我的理解是:肺和心包距離很近,用現代解剖學來驗證就能明白。正因為它們距離近,所以病邪傳變很快。西醫認為這種症狀是神經障礙的特點。而葉天士先生對這個病有獨到的見解,效果顯著,現在我們還是用中醫的理論來解釋。心主血,血屬於營分。溫熱病的治療原則是清熱降火,針對的是病邪從營分內陷,所以用牛黃丸、至寶丹、清營湯、神犀丹等藥方,來清理體內,使病邪從營分出來,回到氣分,這樣痊癒的病人很多,這其實是引導病邪從氣分向下走,屬於順向傳遞。王士雄的這種解釋是治療溫熱病的關鍵。

肺主管氣,屬於衛分;心主管血,屬於營分。辨別營衛氣血雖然和傷寒一樣,但治療方法卻和傷寒差異很大。

我的理解是:傷寒初期,區分病邪在營分或衛分;溫病初期,辨別病邪在氣分或血分,其實道理是一樣的,只是治療方法有辛溫或辛涼的區別。這篇溫熱論一開始就提出肺衛和心營是重點,並且把病邪傳入心包當作逆向傳遞。中醫說的傳入心包,就是西醫說的侵襲延髓。心、肺、腦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凡是能傷害到人的疾病,心、肺、腦的傳變速度最快,而且常常導致死亡,醫生和病家卻不明白這個道理。凡是遇到這類病情比較嚴重的病人,千萬不要輕易認為容易治療,我希望各位同道能夠仔細討論這個問題。

傷寒的病邪,會先停留在體表,然後才化熱進入體內。而溫邪則化熱速度很快,在還沒傳到心包之前,病邪還在肺部。肺和皮膚毛孔相通,主管氣。所以說這時候病邪在表,初期要用辛涼的藥物,如果兼有風邪就加薄荷、牛蒡之類的藥材,如果有濕邪就加蘆根、滑石之類的藥材,或者讓風邪從熱邪之外發散,或者讓濕邪從熱邪之下滲透,不要讓熱邪和病邪相互搏鬥,這樣病邪自然就會孤立無援。

章虛谷說:傷寒病邪在太陽經時,一定會很怕冷,身體發熱是因為陽氣被鬱滯,還沒有化熱。如果傳到陽明經,病邪已經化熱,就不會怕冷了,這時才可以開始用清涼解熱的方法。如果還有一點怕冷的感覺,就應該用溫散的方法。因為寒邪陰冷凝滯,所以必須用麻黃、桂枝等猛烈的藥物。我的理解是:不惡寒是指通常情況,如果陽明經發熱出汗多,也會有背部微微怕冷的症狀。溫邪屬於陽邪,所以應該用輕劑來發散。

如果用重劑發汗,會大量耗損津液,反而會變成燥熱,那就難以治療了。我的理解是:溫病為什麼要忌諱發汗,這句話點明了原因。而傷寒用辛溫藥發汗,只要皮膚微微出汗就好。溫病用辛涼藥解表,必須要大量出汗,體內的病邪才能夠從體表排出。這個道理很多人不了解。剛開始解表用辛涼藥,一定要避免使用寒冷凝滯的藥材,以免阻礙病邪,反而不容易解除。我的理解是:這是一個關鍵點,非常精細,不能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