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六 (1)
卷六 (1)
1. 治溫熱方法上焦篇
溫熱由伏氣而發者多,並有由傳染而來者,未能以一二劑取效。故西醫退熱藥,用之多未到恰好處。我國分別春溫、夏熱、秋暑,治法委曲詳盡,經驗亦最宏富。茲摘其要者錄之。
白話文:
溫熱病多半是由潛伏的病氣所引起,也有一些是由於傳染導致的,因此可能不會在一兩次治療後見效。所以,西方醫學的退熱藥物,使用時往往沒有達到恰當的療效。我國對於春溫、夏熱、秋暑等不同季節的熱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經驗也十分豐富。現將其中的核心部分摘錄如下。
2. 風溫治法
風溫者,初春陽氣始開,肝經行令,溫風挾蘊熱而發作也。始發熱而惡風寒,舊主桂枝湯,愚意仍以蔥豉湯加蘆根、桑葉、滑石、生芍主之。
蔥豉湯
蔥白(一把),香豉(五錢),蘆根(三錢),桑葉(三錢),滑石(二錢),生白芍(三錢),水五杯,煎三杯,日三服。
璜按:蔥豉湯為溫熱初起,開手必用之方,至穩至效。王士雄又加蘆根、滑石,透表加桑葉、白芍,以疏肝膽而理風陽,尤為圓到。舊本以治春溫新邪引動伏邪之證,余謂風溫新感者,亦適用之。
白話文:
受到風邪溫熱影響的人,是在早春陽氣初生的時候,肝經主導運作,溫熱的風夾帶著鬱積的熱氣而發作。發病初期會發熱、怕吹風受寒。傳統上會使用「桂枝湯」來治療。但我認為使用「蔥豉湯」加上「蘆根」、「桑葉」、「滑石」和生「芍藥」來治療會更有效。
蔥豉湯
材料:
- 蔥白(一把)
- 香豉(五錢)
- 蘆根(三錢)
- 桑葉(三錢)
- 滑石(二錢)
- 生白芍(三錢)
- 水五杯
做法:
將材料煎煮至三杯,每天服用三次。
黃帝內經按語
蔥豉湯是治療溫熱病初期,開始發作時必用的方劑,非常安全有效。王士雄又加入了蘆根、滑石,透表加桑葉、白芍,以疏通肝膽和調節風熱,更加全面。傳統上用來治療春季溫邪引發的舊疾,但我認為對於新感的風溫患者同樣適用。
但熱不惡寒而口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不口渴者亦效。
銀翹散,方及服法加減法見《溫病條辨》。
白話文:
但是隻有發燒而不怕冷而且口渴的人,可以用辛涼平和的藥方,用銀翹散來治療。如果沒有口渴的情況下也可以有效果。 銀翹散的配方、服用方法以及增減的方法可以在《溫病條辨》中找到。
3. 春溫治法
春溫證由冬寒內伏,藏於少陰,發於少陽,寒邪深伏而化熱者,前賢以黃芩湯為主方,用苦寒直清裡熱,熱伏於陰,苦味堅陰,乃正治也,此方不因新感而發者宜之。
黃芩湯
黃芩(三錢),炙甘草(二錢),白芍(二錢),大棗(二枚,去核),水五杯,煎取二杯,分二次服。
璜按:張路玉以此方為溫病之主方。余謂必由伏邪而無新感者方合,周禹載以此方為治溫邪內郁已深,因其人中氣本虛,下走作痢。籲,中氣本虛,曾有再用黃芩湯之理乎?蓋此即有下痢,亦即暴注下迫,為溫邪之出路耳。
白話文:
春溫證的治療:
春溫證是由冬季寒邪潛伏於體內,藏於少陰經,而後發於少陽經所致。寒邪深伏體內,久而化熱,古人以黃芩湯為主方,用苦寒之性直達內裡清熱。由於熱邪潛伏於陰,而苦味能堅陰,故此為正治。此方適用於非因新感風寒而發病者。
黃芩湯組成:
- 黃芩(三錢)
- 炙甘草(二錢)
- 白芍(二錢)
- 大棗(二枚,去核)
用法:
- 水五杯,煎取二杯,分二次服用。
作者注釋:
張路玉認為此方為溫病的主方。我認為此方只適用於因伏邪而無新感風寒者,周禹載則認為此方適合治療溫邪內郁已深,因其患者中氣本虛,下走而致腹瀉。我認為,中氣本虛者,不應再用黃芩湯。因為腹瀉,也就是暴注下迫,是溫邪排出的途徑。
風熱入肺者,頭脹咳嗽,身不甚熱,微渴者,輕劑桑菊飲主之。
桑菊飲方見《溫病條辨》。
白話文:
有風熱侵入肺部的人,會出現頭脅腫脳、咳嗽和身體不太發燒的情況。如果還有些許口渴的話,可以使用較為輕緩的「桑菊飲」來治療。「桑菊飲」的配方可以在《溫病條辧》中找到。
4. 溫熱治法
溫熱者,春末夏初,陽氣弛張,溫盛為熱也。脈洪,渴甚,面赤,惡熱,大汗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
夏日受暑,多患此證,然必須大汗、大渴,脈洪而熱不退者,方可服也。
白虎方本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辛涼重劑白虎湯
生石膏(五錢),知母(三錢),生甘草(一錢),粳米(三錢),水四杯,煎二杯,分二次服。
白話文:
春末夏初,陽氣旺盛,容易導致體內熱氣積聚,出現發熱的症狀。脈搏洪大,口渴難耐,臉色發紅,怕熱,大量出汗,可以用辛涼解熱的「白虎湯」治療。夏天容易中暑,常會出現這種症狀,但必須是大量出汗、口渴、脈搏洪大,發熱不退才可服用白虎湯。
白虎湯的主要作用是清熱解表,如果患者脈象浮細或沉伏,或者沒有出汗、不口渴,就不能服用。一定要注意這些情況,避免誤用。
白虎湯的藥方:生石膏五錢,知母三錢,生甘草一錢,粳米三錢,用水四杯,煎煮至二杯,分兩次服用。
璜按:江筆花治一小兒熱證,曾用石膏至十餘斤之多,足見石膏非大寒涼之品也。考《西藥大成》,以石膏無功用,煅之可作脫胎鑄模,故在西國不入藥品。然中醫用白虎湯以治有汗熱證,每每熱退而津生,蓋得甘涼之效也。特功力尚輕,故徒用此三味必須多服。璜每用必仿雷氏三書去粳米,加鮮蘆根、天花粉,以透肌表而清胃熱,較為速效。
讀《溫病條辨》,謂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不思熱病得汗則脈浮,熱由汗泄則脈必緩而細,倘汗後而脈躁疾,則逆症矣。豈白虎所能治乎!大概有汗而熱渴,舌苔黃,則可用之,不必以脈之浮弦而細為顧慮也。熱病固有舍脈從症者,全在醫者心靈手敏,活潑潑地則得耳。
白話文:
璜(按):我曾用石膏治療一個小兒發熱症,用量多達十幾斤,可見石膏並非大寒涼之品。查閱《西藥大成》,認為石膏無藥用價值,煅燒後可作脫胎鑄模之用,因此在西方不用於藥品。然而,中醫使用白虎湯治療有汗熱證,常常可以退熱生津,這取決於石膏甘涼的功效。但由於其功效較弱,所以單用這三味藥必須服用大量。我每用白虎湯時,必定仿效雷氏三書,去掉粳米,加上鮮蘆根和天花粉,以透肌表而清胃熱,療效較快。
閱讀《溫病條辨》,有人說脈象浮弦而細的不能用白虎湯。但他沒考慮到熱病出汗後脈象會浮,熱隨汗出脈象必然緩而細。如果出汗後脈象躁疾,則是逆症。難道白虎湯能治療逆症嗎?一般來說,有汗而熱渴,舌苔黃,就可以使用白虎湯,不必顧慮脈象浮弦而細。熱病本來就有捨脈從症的情況,全在於醫者心領神會,運用活潑靈巧,才能達到療效。
5. 瘟疫治法
瘟疫者,感天地之厲氣,厲氣必挾時毒,或人煙稠密,居室不慎,飲食不潔,或天時不正,致相傳染者多,惟不可用溫表藥發汗,發汗而汗不出者,必發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語。發斑者,遍體赤紅成片,甚則轉黑色,則病危矣。疹者,小紅粒成片成朵之象,皆溫毒蘊久而成也。發斑者,化斑湯主之;發疹者,銀花加減湯主之。
化斑湯
石膏(一兩),知母(四錢),生甘草(三錢),犀角(二錢),元參(三錢),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成三杯,日三服。
白話文:
瘟疫是由天地間的惡劣氣息所造成,這種惡劣氣息會夾帶著時疫的毒氣。人群密集、住處環境不佳、飲食不潔,或是天氣異常,都會導致傳染。切忌使用溫熱發汗的藥物,若發汗後無汗,則會出現斑疹。汗出過多,則會神志昏迷,胡言亂語。斑疹遍佈全身,呈現紅色斑塊,嚴重者會轉為黑色,病情危急。疹子則是以小紅點成片或成簇的形態出現,都是由於溫熱毒氣積聚太久所致。出現斑疹者,可用化斑湯治療;出現疹子者,可用銀花加減湯治療。
璜按:斑即東醫所謂猩紅熱也,其病於皮膚髮細小無數之深紅色。患者每起焮灼及辛刺之感覺,末梢部之淋巴腺亦常腫脹,此證與麻疹、風疹均有分別,茲詳列之。
猩紅熱
(一)喉咽頭皆充血,而咽頭充血獨著。
(二)頸腺、淋巴腺皆腫脹。
(三)蕾疹多發於四肢背面。
(四)始初發自頸部,其後蔓延於他部。
(五)經過及於三周。
(六)蕾疹集合而蔓延。
(七)高熱四十度以上。
(八)有合併爛喉等症者。
麻疹
(一)喉頭充血較咽頭充血著明。
(二)頸腺、淋巴腺之腫脹甚稀。
(三)顏面、四肢、背面等處無不合發之。
白話文:
斑,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猩紅熱,會在皮膚上出現許多細小的深紅色疹子,患者常有灼熱和刺痛感,末梢淋巴腺也常腫脹。這個病和麻疹、風疹都有區別,以下列出兩者的不同:
猩紅熱
- 喉嚨和咽喉都充血,但咽喉充血更明顯。
- 頸部淋巴腺腫脹。
- 疹子多發於四肢背面。
- 疹子一開始從頸部開始,之後蔓延到其他部位。
- 病程約三週。
- 疹子會連在一起蔓延。
- 發燒超過40度。
- 可能合併爛喉等症狀。
麻疹
- 喉頭充血比咽喉充血明顯。
- 頸部淋巴腺腫脹較少見。
- 疹子會長在臉部、四肢、背面等各個部位。
(四)始初發於顏面,其後蔓延全身。
(五)及二周。
(六)疹子個個分離。
(七)熱度三十度至四十度。
(八)合併爛喉等症則甚稀。
璜按:依東醫此說,斑疹由皮膚充血,則此傳染之毒之發於血分者甚明。化斑湯之加犀角、元參、銀、翹;加減湯之加元參、生地、大青葉,皆所以清血也。二方解熱涼血,以治傳染症發斑,往往獲效。
疫症初起,寒熱,頭痛,煩躁,譫妄,肢冷身熱,舌刺唇焦,一切火邪表裡俱盛,狂躁心煩,口乾咽痛,大熱乾嘔,吐血衄血,熱甚發斑,不論始終,以清瘟敗毒飲主之。
白話文:
起初病症出現在臉上,之後蔓延全身。大約兩週後,疹子會逐漸分開。體溫會達到三十至四十度。合併喉嚨發炎等症狀的情況比較少見。
清瘟敗毒飲
生石膏(八錢),小生地(二錢),烏犀角(二錢),真川連(一錢),粉丹皮(二錢),梔子(一錢五分),桔梗(一錢五分),黃芩(一錢五分),知母(二錢),赤芍(二錢),元參(二錢),甘草(八分),連翹(二錢),鮮竹葉(一錢五分)
璜按:瘟邪主煩躁譫妄,肢冷身熱,舌刺唇焦,狂躁吐血,表裡俱盛,非此等大劑,不能治之。余師愚《疫症一得》加減甚詳。王士雄加註尤為精細,載在《溫熱經緯》中。治熱病、疫病者不可不讀,本書已列於末卷。
白話文:
清瘟敗毒飲主要成分包括生石膏、生地、烏犀角、川連、丹皮、梔子、桔梗、黃芩、知母、赤芍、元參、甘草、連翹和鮮竹葉。此方專治瘟疫引起的煩躁譫妄、肢冷身熱、舌刺唇焦、狂躁吐血等症狀,由於瘟邪表裡俱盛,需用此等大劑量才能有效治療。余師愚的《疫症一得》和王士雄的《溫熱經緯》中對此方都有详细的加減方法和註解,治療熱病、疫病者不可不讀。
發疹者用銀翹加減湯主之。
連翹(二錢),銀花(二錢),苦桔梗(一錢二分),薄荷(八分),牛蒡子(一錢二分),竹葉(八分),生甘草(一錢),荊芥(一錢),元參(二錢),細生地(二錢),大青葉(六分),粉丹皮(一錢五分)
神昏譫語者,清宮湯主之;身體強壯者,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主之。
方法見《溫病條辨》。
白話文:
如果出現發疹,可以用銀翹加減湯治療。方劑包括連翹、銀花、苦桔梗、薄荷、牛蒡子、竹葉、生甘草、荊芥、元參、細生地、大青葉、粉丹皮。如果患者神昏譫語,則用清宮湯治療;身體強壯者,可用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治療。具體方法請參考《溫病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