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1. 卷六
2. 治溫熱方法上焦篇
溫熱由伏氣而發者多,並有由傳染而來者,未能以一二劑取效。故西醫退熱藥,用之多未到恰好處。我國分別春溫、夏熱、秋暑,治法委曲詳盡,經驗亦最宏富。茲摘其要者錄之。
白話文:
溫熱病大多是由潛藏在體內的伏邪所引發,也有部分是因感染傳染病而來,通常不是一兩劑藥就能見效的。因此,使用西醫的退燒藥,往往難以達到恰到好處的效果。在我們國家,對於春季的溫病、夏季的熱病、秋季的暑病,治療方法非常細緻且全面,累積的實踐經驗也相當豐富。以下是摘錄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以上就是你要求的翻譯,如果你有其他問題或需要進一步的說明,請隨時告訴我。
3. 風溫治法
風溫者,初春陽氣始開,肝經行令,溫風挾蘊熱而發作也。始發熱而惡風寒,舊主桂枝湯,愚意仍以蔥豉湯加蘆根、桑葉、滑石、生芍主之。
蔥豉湯
蔥白(一把),香豉(五錢),蘆根(三錢),桑葉(三錢),滑石(二錢),生白芍(三錢),水五杯,煎三杯,日三服。
璜按:蔥豉湯為溫熱初起,開手必用之方,至穩至效。王士雄又加蘆根、滑石,透表加桑葉、白芍,以疏肝膽而理風陽,尤為圓到。舊本以治春溫新邪引動伏邪之證,余謂風溫新感者,亦適用之。
但熱不惡寒而口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不口渴者亦效。
銀翹散,方及服法加減法見《溫病條辨》。
白話文:
【風溫治療方法】
在初春時節,當大自然的陽氣開始活躍,肝經氣血運行旺盛,風溫疾病就可能因溫暖的風夾帶著內藏的熱氣而爆發。患者起初會有發燒且怕風寒的症狀,傳統上多使用桂枝湯來治療,但個人認為應使用蔥豉湯,再加入蘆根、桑葉、滑石和生白芍來處理。
以下是蔥豉湯的配方: 蔥白(一把)、香豉(五錢)、蘆根(三錢)、桑葉(三錢)、滑石(二錢)、生白芍(三錢)。將這些材料用水五杯煮至剩三杯,每日服用三次。
璜評論道:蔥豉湯是溫熱病初發時,最穩定有效的開手方。王士雄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蘆根和滑石,再透過桑葉和白芍疏導肝膽並調理風陽,這是一個更全面的方法。過去用此方來治療春季溫病,新感染的邪氣引動潛伏的邪氣的情況,但風溫的新感染者同樣可以使用此方。
若病人只感到熱而不怕冷,且口渴,可使用辛涼平劑銀翹散。即使沒有口渴的症狀,銀翹散依然有效。
銀翹散的配方、服法以及加減法可參考《溫病條辨》一書。
4. 春溫治法
春溫證由冬寒內伏,藏於少陰,發於少陽,寒邪深伏而化熱者,前賢以黃芩湯為主方,用苦寒直清裡熱,熱伏於陰,苦味堅陰,乃正治也,此方不因新感而發者宜之。
黃芩湯
黃芩(三錢),炙甘草(二錢),白芍(二錢),大棗(二枚,去核),水五杯,煎取二杯,分二次服。
璜按:張路玉以此方為溫病之主方。余謂必由伏邪而無新感者方合,周禹載以此方為治溫邪內郁已深,因其人中氣本虛,下走作痢。籲,中氣本虛,曾有再用黃芩湯之理乎?蓋此即有下痢,亦即暴注下迫,為溫邪之出路耳。
風熱入肺者,頭脹咳嗽,身不甚熱,微渴者,輕劑桑菊飲主之。
桑菊飲方見《溫病條辨》。
白話文:
[春季溫病治療方法]
春季溫病的形成,是由於冬季時寒氣內藏於身體的少陰部位,到了春季,這些寒氣在少陽部位爆發,轉化為熱氣。對於這種由寒轉熱的情況,前輩醫學家主張使用黃芩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這種藥方利用其苦寒性質直接清除體內的熱氣。因為熱氣深藏於體內陰部,黃芩湯中的苦味成分能強化陰部抵抗能力,這正是對症下藥的療法。這種藥方適合那些沒有新感染情況的患者。
黃芩湯的配方如下:
- 黃芩 三錢
- 炙甘草 兩錢
- 白芍 兩錢
- 大棗 兩枚(去核) 將以上材料用水五杯煎煮,煮至剩下兩杯,分兩次服用。
張路玉認為黃芩湯是溫病的主要治療方針。然而,我認為只有當體內有潛伏的邪氣,但並無新的感染時,才適用此方。周禹載則認為黃芩湯適用於溫邪在體內積聚很深,且病人中氣虛弱,導致下痢的情況。然而,對於中氣原本就虛弱的病人,再用黃芩湯真的合理嗎?即使出現下痢,那也只是溫邪尋找出口的急迫表現罷了。
對於風熱進入肺部的病情,如頭痛脹、咳嗽、體溫不劇烈升高,有些許口渴的症狀,可以使用較輕的桑菊飲來治療。
桑菊飲的詳細配方可參考《溫病條辨》一書。
5. 溫熱治法
溫熱者,春末夏初,陽氣弛張,溫盛為熱也。脈洪,渴甚,面赤,惡熱,大汗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
夏日受暑,多患此證,然必須大汗、大渴,脈洪而熱不退者,方可服也。
白虎方本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辛涼重劑白虎湯
生石膏(五錢),知母(三錢),生甘草(一錢),粳米(三錢),水四杯,煎二杯,分二次服。
璜按:江筆花治一小兒熱證,曾用石膏至十餘斤之多,足見石膏非大寒涼之品也。考《西藥大成》,以石膏無功用,煅之可作脫胎鑄模,故在西國不入藥品。然中醫用白虎湯以治有汗熱證,每每熱退而津生,蓋得甘涼之效也。特功力尚輕,故徒用此三味必須多服。璜每用必仿雷氏三書去粳米,加鮮蘆根、天花粉,以透肌表而清胃熱,較為速效。
讀《溫病條辨》,謂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不思熱病得汗則脈浮,熱由汗泄則脈必緩而細,倘汗後而脈躁疾,則逆症矣。豈白虎所能治乎!大概有汗而熱渴,舌苔黃,則可用之,不必以脈之浮弦而細為顧慮也。熱病固有舍脈從症者,全在醫者心靈手敏,活潑潑地則得耳。
白話文:
[溫熱治療方法]
在春季尾聲到夏季開始時,人體的陽氣會變得比較旺盛,如果溫度過高,就會產生熱感。如果出現脈搏跳動強烈、非常口渴、臉色紅潤、不能忍受熱度、大量流汗等症狀,應該使用辛涼重劑的白虎湯來治療。
這種情況常發生在炎熱的夏天,但只有在大量流汗、極度口渴、脈搏強烈且熱度不減的情況下,才能服用白虎湯。
白虎湯主要是為了把體內的熱氣排到體外,但如果脈搏微弱、脈象沉下、沒有流汗或不感到口渴,就不適合服用白虎湯。醫生必須要了解這些,以免造成誤診。
辛涼重劑白虎湯的配方如下:生石膏5錢,知母3錢,生甘草1錢,粳米3錢,用水4杯煎煮至剩2杯,分成兩次服用。
根據研究,有人曾用過十幾斤的生石膏來治療小兒發燒,由此可見,生石膏並不是極度寒涼的藥材。在西方醫學中,生石膏被認為沒有藥效,只能用來做模型,因此在西方不會作為藥物使用。然而,中醫使用白虎湯來治療有大量出汗的發熱症狀,常常會使熱度降低,津液恢復,這就是因為甘涼的效果。但是它的功效較輕,所以必須要多次服用。我每次使用時,都會依照雷氏三書去掉粳米,加入新鮮的蘆根和天花粉,以清除肌膚表面和胃部的熱度,這樣效果會更快。
閱讀《溫病條辨》一書,它提到脈象浮弦而細的人,不能服用白虎湯,但實際上,發熱病患出汗後脈象會變浮,熱量隨著汗水排出,脈象就會變得緩慢且細微,如果出汗後脈象反而變得急促,那就是病情反轉了。白虎湯怎麼可能治好這種情況呢?總的來說,只要有大量出汗、熱度、口渴和舌苔呈黃色,就可以服用白虎湯,不必擔心脈象浮弦而細的問題。熱病的治療有時必須要忽略脈象,全憑醫生的靈活應變能力。
6. 瘟疫治法
瘟疫者,感天地之厲氣,厲氣必挾時毒,或人煙稠密,居室不慎,飲食不潔,或天時不正,致相傳染者多,惟不可用溫表藥發汗,發汗而汗不出者,必發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語。發斑者,遍體赤紅成片,甚則轉黑色,則病危矣。疹者,小紅粒成片成朵之象,皆溫毒蘊久而成也。發斑者,化斑湯主之;發疹者,銀花加減湯主之。
化斑湯
石膏(一兩),知母(四錢),生甘草(三錢),犀角(二錢),元參(三錢),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成三杯,日三服。
璜按:斑即東醫所謂猩紅熱也,其病於皮膚髮細小無數之深紅色。患者每起焮灼及辛刺之感覺,末梢部之淋巴腺亦常腫脹,此證與麻疹、風疹均有分別,茲詳列之。
猩紅熱
(一)喉咽頭皆充血,而咽頭充血獨著。
(二)頸腺、淋巴腺皆腫脹。
(三)蕾疹多發於四肢背面。
(四)始初發自頸部,其後蔓延於他部。
(五)經過及於三周。
(六)蕾疹集合而蔓延。
(七)高熱四十度以上。
(八)有合併爛喉等症者。
麻疹
(一)喉頭充血較咽頭充血著明。
(二)頸腺、淋巴腺之腫脹甚稀。
(三)顏面、四肢、背面等處無不合發之。
(四)始初發於顏面,其後蔓延全身。
(五)及二周。
(六)疹子個個分離。
(七)熱度三十度至四十度。
(八)合併爛喉等症則甚稀。
璜按:依東醫此說,斑疹由皮膚充血,則此傳染之毒之發於血分者甚明。化斑湯之加犀角、元參、銀、翹;加減湯之加元參、生地、大青葉,皆所以清血也。二方解熱涼血,以治傳染症發斑,往往獲效。
疫症初起,寒熱,頭痛,煩躁,譫妄,肢冷身熱,舌刺唇焦,一切火邪表裡俱盛,狂躁心煩,口乾咽痛,大熱乾嘔,吐血衄血,熱甚發斑,不論始終,以清瘟敗毒飲主之。
清瘟敗毒飲
生石膏(八錢),小生地(二錢),烏犀角(二錢),真川連(一錢),粉丹皮(二錢),梔子(一錢五分),桔梗(一錢五分),黃芩(一錢五分),知母(二錢),赤芍(二錢),元參(二錢),甘草(八分),連翹(二錢),鮮竹葉(一錢五分)
璜按:瘟邪主煩躁譫妄,肢冷身熱,舌刺唇焦,狂躁吐血,表裡俱盛,非此等大劑,不能治之。余師愚《疫症一得》加減甚詳。王士雄加註尤為精細,載在《溫熱經緯》中。治熱病、疫病者不可不讀,本書已列於末卷。
發疹者用銀翹加減湯主之。
連翹(二錢),銀花(二錢),苦桔梗(一錢二分),薄荷(八分),牛蒡子(一錢二分),竹葉(八分),生甘草(一錢),荊芥(一錢),元參(二錢),細生地(二錢),大青葉(六分),粉丹皮(一錢五分)
神昏譫語者,清宮湯主之;身體強壯者,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主之。
方法見《溫病條辨》。
白話文:
[瘟疫治療方式]
瘟疫是由天地間的惡劣氣質所引起,這種惡劣氣質必定夾帶時節的毒素。可能是人口密集地區,居住環境不佳,飲食不衛生,或是天氣異常,導致多人互相感染。但要注意,絕對不能使用溫性表散藥物來發汗,因為若發汗而汗卻不出,可能會引發斑疹。若汗出過多,可能導致神智不清,胡言亂語。斑疹,是身體泛紅成片狀,嚴重時甚至轉黑,病情就很危險了。疹子,是小紅點成片狀或花朵狀,都是溫熱的毒素長期積聚所造成。若出現斑疹,可用化斑湯來治療;若是疹子,可用銀花加減湯來治療。
化斑湯的成分包括:石膏一兩,知母四錢,生甘草三錢,犀角二錢,玄參三錢,白粳米一合,用水八杯,煮成三杯,每日服用三次。
進一步解釋,斑疹就是醫學上所謂的猩紅熱,病徵是在皮膚上出現無數細小的深紅色疹子。病人通常會感到灼熱和刺激感,末梢的淋巴腺也會腫脹。這個病症和麻疹、風疹有所不同,以下詳細說明:
猩紅熱:
- 喉嚨和咽頭都充血,特別是咽頭。
- 頸部淋巴腺和淋巴腺均腫脹。
- 痘疹多出現在四肢的背面。
- 最初從頸部開始,然後擴散到其他部位。
- 病程持續約三週。
- 痘疹會聚集並蔓延。
- 體溫高達四十度以上。
- 可能伴有咽喉炎等併發症。
麻疹:
- 喉嚨充血比咽頭更明顯。
- 頸部淋巴腺和淋巴腺的腫脹很罕見。
- 臉部、四肢、背部等處都會出現疹子。
- 最初出現在臉部,然後蔓延到全身。
- 病程約兩周。
- 疹子個個分開。
- 體溫在三十度至四十度之間。
- 併發咽喉炎等症狀的情況很少。
根據東醫學說,斑疹是由皮膚充血引起的,這表明血液中的傳染毒素非常明顯。化斑湯加入犀角、玄參、銀花、連翹;加減湯加入玄參、生地、大青葉,都是為了清除血液中的毒素。這兩個方子能夠解熱涼血,對治療傳染病發斑效果顯著。
疫情初期,出現寒熱、頭痛、煩躁、胡言亂語、四肢冰冷、身體發熱、舌頭和嘴脣乾燥等症狀,這是火邪內外都旺盛的表現,伴隨狂躁、心煩、口渴、咽喉疼痛、極度發熱、嘔吐、吐血、鼻血,以及高熱下發斑,無論病情發展到何種程度,都可以用清瘟敗毒飲來治療。
清瘟敗毒飲的成分包括:生石膏八錢,生地二錢,犀角二錢,黃連一錢,牡丹皮二錢,梔子一錢五分,桔梗一錢五分,黃芩一錢五分,知母二錢,赤芍二錢,玄參二錢,甘草八分,連翹二錢,新鮮竹葉一錢五分。
瘟疫邪氣主要表現爲煩躁、胡言亂語、四肢冰冷、身體發熱、舌頭和嘴脣乾燥、狂躁、吐血,內外都旺盛,若非使用這些大劑量的藥物,無法治療。餘師愚在《疫症一得》中有詳細的加減說明。王士雄的注釋尤其精細,記載在《溫熱經緯》中。治療熱病和瘟疫的人不可不讀,本書已在末卷列舉。
對於出現疹子的情況,可以使用銀翭加減湯來治療。
銀翭加減湯的成分包括:連翭二錢,銀花二錢,苦桔梗一錢二分,薄荷八分,牛蒡子一錢二分,竹葉八分,生甘草一錢,荊芥一錢,玄參二錢,生地二錢,大青葉六分,牡丹皮一錢五分。
對於神智不清、胡言亂語的情況,可以用清宮湯來治療;對於身體強壯的人,可以使用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來治療。
具體方法可參考《溫病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