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八 (6)
卷八 (6)
1. 疫證條辨
十、四時百病,胃氣為本。至於不食,似難為也,而非所論於疫證,此乃邪火犯胃。熱毒上衝,頻頻乾嘔者有之,旋食旋吐者有之。胃氣一清,不必強之食,自無不食矣。宜本方增石膏,加枳殼。評:乾嘔。
王士雄曰:熱壅於胃,奮不知飢,強進粥糜,反助邪氣。雖粒米不進,而病勢未衰者,不可疑為胃敗也。若干嘔吐食,則本方之甘、橘、丹皮皆不可用。宜加竹茹、枇杷葉、半夏之類。評:閱歷之言。
十一、胸膈乃上焦心肺之地,而邪不易犯。惟火上炎,易及於心,以火濟火,移熱於肺,金被火的,其燥愈甚。胸膈郁遏,而氣必長吁矣。宜本方增連、橘,加枳殼、蔞仁。
王士雄曰:邪火上炎,因能郁遏肺氣而為膈滿。第平素有停痰伏飲者,或起病之先,兼有食滯者,本方地芍,未可浪投,臨證須辨別施治。憔蘆菔汁既清燥火之閉郁,亦開痰食之停留,用得其宜,取效甚捷。評:胸有夾痰、夾食者,以蘆菔煎湯代水入當用藥中煎服。甚妙。
十二、昏悶無聲,心之氣出於肺而為聲。竅因氣閉,氣因毒滯;心迷而神不清,竅閉而聲不出。宜本方增石膏、犀角、芩、連,加羚羊角、桑皮。評:昏悶無聲。
王士雄曰:桑皮雖走肺,而無通氣宣竅之能,宜用馬兜鈴、射干、通草之類,清神化毒,當參紫雪(六十一)之類。
十三、胃氣弱者,偏寒偏熱,水停食積,皆與真氣相搏而痛,此言尋常受病之源也。至於疫證腹痛,或左或右,或痛引小腸,乃毒火衝突,發泄無門。若按尋常腹痛,分經絡而治之必死。如初起只用敗毒散一百八或涼隔散四十二加黃連,其痛立止。評:疫病腹痛,乃毒蘊於內而不得泄,死者甚多。
王士雄曰:疫證腹痛,固與雜證迥殊。然夾食、夾瘀、夾疝,因病疫而宿疾兼發者亦正多也。臨證處方,豈可不為顧及。
十四、筋肉瞤動,在傷寒則為亡陽,而此則不然。蓋汗者心之液,血之所化也。血生於心,藏於肝,統於脾。血被煎熬,筋失其養,故筋肉為之瞤動。宜本方增石膏、生地、元參,加黃柏。評:此等症最易誤認亡陽,其實乃風濕未疾也。
王士雄曰:亡陽瞤動,宜補土製水;淫熱瞤動,宜瀉火息風。本方尚少鎮靜息風之品,宜去丹、橘,加菊花、膽草。
十五、病人自言,胃出冷氣。非真冷也,乃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下而上,其熱尤甚,此火極似水,熱極之徵,陽亢逼陰,故有冷氣。宜本方增石膏、犀、地、丹、連,加膽草。
王士雄曰:冷氣上升,雖在別證中見之,亦多屬火。不知者妄投溫熱,貽害可勝道哉。本方橘、芍亦屬非宜。更有挾痰者,須加海蛇、竹瀝、蘆菔汁之類。汪按:此證挾痰者最多。評:膈問覺冷,每多停痰,余亦歷驗多人矣。
白話文:
十、 一般來說,各種疾病都以胃氣為根本。至於食慾不振,雖然看似難以處理,但這並非疫病討論的重點,而是邪火侵犯胃部所致。熱毒向上衝,可能導致頻繁乾嘔,或吃下就吐。當胃氣恢復清淨,即使不強迫進食,自然就會想吃東西。此時適合用原方,增加石膏,再加枳殼。總結:此處討論的是乾嘔的狀況。
王士雄說:熱邪壅塞在胃部,會讓人感覺不到飢餓,如果勉強餵食粥,反而會助長邪氣。即使滴米不進,但病情沒有減弱,也不可懷疑是胃氣衰敗。如果出現乾嘔吐食,原方中的甘草、橘皮、丹皮都不宜使用,應改加竹茹、枇杷葉、半夏等藥材。總結:這是很有經驗的說法。
十一、 胸腔是上焦心肺所在之處,邪氣不易侵犯。但火氣如果向上炎,容易影響心臟,再以火來助長火勢,就會將熱邪轉移到肺部,肺金受火煎熬,乾燥情況會更加嚴重。胸腔鬱悶,就會導致不斷嘆息。此時適合用原方,增加黃連、橘皮,再加枳殼、蔞仁。
王士雄說:邪火向上炎,會導致肺氣鬱結而胸膈脹滿。但如果平時就有痰飲或在發病前有食積,原方中的生地、芍藥就不宜隨意使用,必須在臨床診斷時仔細辨別,才能對症下藥。白蘿蔔汁既能清除燥火的閉鬱,也能疏通痰食的滯留,如果使用得當,效果會非常快速。總結:胸腔有痰或食積的人,可以用白蘿蔔煎湯代替水,加入藥中一起煎煮服用,效果極佳。
十二、 如果出現昏迷、沉默不語的狀況,這是因為心的氣通過肺來發出聲音。竅穴因氣閉塞,氣因毒素滯留;心神迷亂而意識不清,竅穴閉塞而聲音發不出。此時適合用原方,增加石膏、犀角、黃芩、黃連,再加羚羊角、桑白皮。總結:此處討論的是昏迷、沉默不語的狀況。
王士雄說:桑白皮雖然能入肺,但沒有疏通氣機、開竅的功能,應該使用馬兜鈴、射干、通草等藥材,來清神化解毒素,可以參考紫雪散等方劑。
十三、 胃氣虛弱的人,無論偏寒或偏熱,都容易因為水液停滯或食物積聚,與體內正氣相搏而產生疼痛。這是指一般疾病的病因。至於疫病引起的腹痛,可能偏左或偏右,或牽引到小腸,這是因為毒火相互衝突,無法發洩所致。如果按照一般腹痛,用經絡辨證來治療,必定會導致死亡。如果剛開始就用敗毒散或涼膈散加黃連,疼痛可以立即停止。總結:疫病腹痛,是因為毒素積聚在體內無法發洩,因此死亡的人很多。
王士雄說:疫病腹痛,固然和一般雜病大不相同。但如果夾雜食積、瘀血、疝氣,因疫病而導致舊病復發的情況也很常見。臨床開方時,不能不加以考慮。
十四、 肌肉抽動,在傷寒病中表示陽氣衰竭,但此處並非如此。汗是心液,由血所化生。血由心產生,藏於肝,統於脾。血被煎熬,筋脈失去滋養,所以肌肉會抽動。此時適合用原方,增加石膏、生地、元參,再加黃柏。總結:這種症狀最容易被誤認為陽氣衰竭,其實是風濕病。
王士雄說:陽氣衰竭導致的抽動,應該補脾土來制約水邪;因熱邪過盛導致的抽動,應該瀉火來平息風邪。原方缺少鎮靜息風的藥物,應去掉丹皮、橘皮,改加菊花、膽草。
十五、 病人自述胃部冒出冷氣,這並非真正的寒冷,而是上升的氣,從肝臟發出,夾帶著相火,從下向上,其熱更甚,這種火極像水,是熱極的徵兆,因為陽氣過盛逼迫陰液,所以會有冷氣的感覺。此時適合用原方,增加石膏、犀角、生地、丹皮、黃連,再加膽草。
王士雄說:冷氣上升的狀況,雖然在其他疾病中也會出現,但多屬於火熱引起。不了解的人如果妄用溫熱藥,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原方中的橘皮、芍藥也不適合使用。如果還夾雜痰,需要加用海蛇、竹瀝、白蘿蔔汁等藥材。汪氏說:這種狀況,夾雜痰的人最多。總結:在膈間感覺寒冷,常常是痰液停留所致,我曾多次驗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