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四 (8)
卷四 (8)
1. 葉香岩《溫熱論》註解
何報之曰:溫熱病一發,便壯熱煩渴,舌心赤而有白苔者,雖滑仍當清裡,切忌表藥。
章虛谷曰:純絳鮮澤者,言無苔色,則胃無濁垢,而邪已入營,其熱在心包也。若平素有痰,必有舌苔;其心虛血少者,舌色多不鮮赤,或淡晦無神,邪陷多危而難治。於此可卜吉凶也。宜牛黃丸。痰濕盛而有垢濁之苔者,宜至寶丹。
璜按:邪陷心包,即西醫所謂神經中樞被細菌侵害之症也。此症輕者頭痛不安,意識混濁,重者或昏譫,或昏痙不知人。舌絳者,用牛黃丸、神犀丹多愈;舌淡晦者,雖神氣半明半昧,每每變生不測,不可不知。
再色絳而舌中心乾者,乃心胃火燔,劫爍津液,即黃連、石膏亦可加入。若煩渴、煩熱,舌心干,四邊色紅,中心或黃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氣熱爍津,急用涼膈散,散其無形之熱,再看其後轉變可也。慎勿用血藥,以致滋膩留邪。至舌絳望之若干,手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濕熱薰蒸,將成濁痰矇蔽心包也。
王士雄曰:熱已入營,則舌色絳。胃火灼液,則舌心干,加黃連、石膏於犀角、生地等藥中,以清營熱而救胃津,即白虎加生地之例也。其舌四邊紅而不絳,中兼黃白而濁,故知其熱不在血分而在上焦氣分,當用涼膈散清之,勿用血藥,引入血分,反難解散也。蓋胃以通降為用。
若營熱蒸其胃中,濁氣成痰,不能下降,反上熏而矇蔽心包,望之若干,捫之仍濕者,是其先兆也。
璜按:此節辨在氣、在營,及邪時侵擾神明之候,尤為精到。蓋人身機括惟心營肺氣,及中樞神經,最為重要。其死人也動在俄頃。濕熱初病多在肺,次在營,又次則擾及神經。謂非由口鼻傳染而不可也。以生活最關係之肺臟、心臟,及腦神經,因熱病而波累而及,偶一誤治,對於生命遂有不良之結果。醫者遇此,尤當心細如髮,膽大於身,方足以生死人而肉白骨。
葉氏此論辨在氣,忌用血藥;辨在營,須清熱育陰。又恐穢濁矇蔽神明,以舌望之若干,手捫之原有津液,為濁邪害清,先事預防之播告。際此時幾尤須於當用藥中加芳香開竅諸品,以泄穢毒,而展神明。易曰:知幾其神乎。吾於葉天士先生而有以識之也。
再有熱傳營血,其人素有瘀傷宿血在胸膈中,其舌色必紫而暗,捫之濕,當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不爾,瘀血與熱為伍,阻遏正氣,遂變如狂、發狂之證。若紫而腫大者,乃酒毒衝心。若紫而干晦者,腎肝色泛也,難治。
章虛谷曰:舌紫而暗,暗即晦也;捫之潮濕不幹,故為瘀血。其晦而乾者,精血已枯,邪熱乘之,故為難治。腎色黑,肝色青,青黑相合,而見於舌,變成紫晦。故曰腎肝色泛也。酒毒衝心,急加黃連清之。
白話文:
何報之說:溫熱病剛發作時,就會出現高燒、煩躁口渴的症狀,如果舌頭中心呈現紅色,並且有白色舌苔,即使舌苔看起來滑潤,仍然應該使用清熱的藥物治療內部,絕對不能使用發汗解表的藥物。
章虛谷說:如果舌頭呈現純粹的深紅色而且鮮亮,表示沒有舌苔顏色,代表胃裡沒有污濁的積垢,而是邪氣已經進入到營分,熱邪在心包的位置。如果平時有痰的人,舌頭一定會有舌苔;如果心臟虛弱、血液不足的人,舌頭的顏色大多不會鮮紅,或者呈現暗淡無光澤的顏色,這種情況邪氣侵入很深,病情危險且難以治療。從這些舌象可以預測疾病的吉凶。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牛黃丸。如果痰濕很重,舌苔又厚又濁,適合使用至寶丹。
(璜)按:邪氣侵入心包,就相當於西醫所說的神經中樞被細菌侵害的症狀。這種症狀輕微的會頭痛不安、意識混濁,嚴重的則會胡言亂語,甚至昏迷抽搐、不省人事。舌頭呈現深紅色的,使用牛黃丸、神犀丹大多可以治癒;舌頭呈現暗淡無光澤的,即使意識時而清醒時而模糊,常常會發生難以預料的危險,絕對不能輕忽。
如果舌頭顏色深紅而且中心乾燥,表示心胃火氣太旺,消耗了體內的津液,這時即使使用黃連、石膏等清熱藥物也是可以的。如果出現煩躁口渴、煩熱,舌頭中心乾燥,四周是紅色,中心呈現黃色或白色,這並不是血分的問題,而是上焦的氣分有熱,消耗了津液,應該趕快使用涼膈散,疏散無形的熱邪,然後再觀察病情的後續變化。切記不要使用滋膩的血藥,以免助長邪氣。如果看到舌頭呈現深紅色,看起來好像乾燥,但用手摸卻仍然有津液,這是因為津液虧虛,濕熱向上蒸騰,將要形成濁痰蒙蔽心包。
王士雄說:熱邪已經進入營分,舌頭顏色就會呈現深紅色。胃火太旺灼傷了津液,舌頭中心就會乾燥,這時可以在犀角、生地等藥物中加入黃連、石膏,來清除營分的熱邪,並且保護胃的津液,這就是白虎加生地的例子。如果舌頭四周是紅色而不是深紅色,中心同時呈現黃色或白色而且混濁,由此可知熱邪不在血分,而是在上焦的氣分,應該使用涼膈散來清除熱邪,不要使用血藥,以免把熱邪引入血分,反而更難以清除。因為胃的功能是以通暢下降為主的。
如果營分的熱邪蒸騰胃中,使污濁之氣形成痰,不能下降反而向上熏蒸,蒙蔽了心包,看起來好像乾燥,但用手摸卻仍然是濕潤的,這是病情發展的先兆。
(璜)按:這段話辨別了病邪在氣分、營分,以及邪氣侵擾神志的徵兆,非常精闢。人體最重要的樞紐就是心營、肺氣以及中樞神經。人死亡的時間往往很短暫。濕熱疾病初期大多在肺,其次是營分,再其次則會侵擾到神經。可以說不是通過口鼻傳染的。由於和生命最相關的肺臟、心臟以及腦神經,因為熱病而被波及,如果稍有誤治,就會對生命造成不良的後果。醫生遇到這種情況,更應該細心如髮、膽大如身,才能夠起死回生。
葉氏的理論辨別了病邪在氣分,告誡不要使用血藥;辨別了病邪在營分,主張應該清熱養陰。並且擔心污穢的濁邪蒙蔽神志,通過觀察舌頭,如果看起來好像乾燥,用手摸卻仍然有津液,是濁邪在傷害清陽,事先發出預警。在這個關鍵時刻,更應該在所使用的藥物中加入芳香開竅的藥物,來排除污穢的毒邪,使神志清明。易經說:了解事物發展的先機,真是太神奇了。我從葉天士先生的理論中體會到了這一點。
還有,如果熱邪傳入營血,而這個人平時胸膈中就有瘀傷積血,那麼他的舌頭顏色一定會呈現紫色而且暗淡,用手摸感覺濕潤,這時應該加入活血化瘀的藥物,比如琥珀、丹參、桃仁、牡丹皮等等。不然,瘀血和熱邪混合在一起,阻礙正氣,就會變成狂躁、發瘋的症狀。如果舌頭呈現紫色而且腫大,這是因為酒毒衝擊心臟。如果舌頭呈現紫色而且乾燥晦暗,這是腎臟和肝臟的病色外露,難以治療。
章虛谷說:舌頭呈現紫色而且暗淡,暗淡就是晦暗的意思;用手摸感覺潮濕而不乾燥,這是因為有瘀血。如果舌頭晦暗而且乾燥,表示精血已經枯竭,邪熱趁虛而入,所以難以治療。腎的顏色是黑色,肝的顏色是青色,青色和黑色混合在一起,表現在舌頭上,就變成紫晦色。所以說這是腎和肝的病色外露。酒毒衝擊心臟,應該趕快加入黃連來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