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四 (7)
卷四 (7)
1. 葉香岩《溫熱論》註解
王士雄曰:凡視溫證,必察胸脘。如拒按者,必先開泄。若苔白不渴,多挾痰濕,輕者橘、蔻、菖、薤,重者枳實、連、夏,皆可用之。雖舌絳、神昏,但胸下拒按,即不可率投涼潤,必參以辛開之品,始有效也。
璜按:腹痛或脹,伏氣病初發有之,病後亦有之。相其在氣、在營,於當用方中加入百合、丹參、川楝、橘紅、檀香、樸花之屬,往往獲效。
又按:伏暑病,脘悶作嘔者居多,不先開泄,變成昏迷及結胸者,往往而有。若舌乾絳,於清營養液方中,亦須佐以辛開之品。
再前云舌黃或濁,須要有地之黃。若光滑者,乃無形濕熱中有虛象,大忌前法。
周澄之曰:以有地、無地,分有形、無形。虛字即指無形,即膻中氣分空虛處也。
其臍以上為大腹,或滿或脹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表證必無,或十隻存一。亦須驗之於舌,或黃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用檳榔、枳實、青皮、元明粉、生首烏等。若未見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恐其中有濕聚太陰為滿,或寒濕錯雜為痛,或氣壅為脹,又當以別法治之。
王士雄曰:章氏以白為寒,非大溫其濕不去,是也。然苔雖白而不燥,還須問其口中和否?如口中自覺黏膩,則濕漸化熱,僅可用厚朴、檳榔等苦辛微溫之品;口中苦渴者,邪已化熱,不但大溫不可用,必改用淡滲苦降微涼之劑矣;或渴喜熱飲者,邪雖化熱,而痰飲內盛也,宜溫膽湯加黃連。
璜按:腹脹痛,溫熱病初起亦有之。有用通絡搜邪,熱發而脹痛尋止者,此乃伏邪由里出表之象。璜曾數見之。非太陰證也,至云濕聚太陰為滿,或寒溫雜證為痛等。夫脹滿,乃腸胃之病。太陰為脾,據仲景《傷寒論》亦以寒濕脹滿為太陰之病。蓋以寒邪因氣體之傳變而異。
陽勝則入陽明之腑,陰勝而入太陰之藏。與本節所云濕聚太陰為滿者,病形來源雖不同,而濕動太陰之證,則無不同也。西說以脾主收聚往來餘剩之血,以寬閒動脈,而保護臟腑。有發生白血輪之作用熱證傳染病,或因赤血球破壞其分解物,與血液熱入脾臟,而刺激之,則脾血管擴張充血,脾髓組織增生而成脾腫。此病頗多,我國醫學無此精切,合附錄之。
又按:臍上為大腹,乃胃也,非太陰之部位。太陰脾連於甜肉經,即膵臟也,主其甜汁,助膽汁,以消食物。或者脾病,甜肉經為之障礙,因之消化不良,胃部脹滿,故名之為太陰證乎。特存其說,以資考證。
再黃苔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若雖薄而乾者,邪雖去而津受傷也,苦重之藥當禁,宜甘寒輕劑可也。
再論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可也。純絳鮮色者,包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延之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里絡就閉,非菖蒲、鬱金等所能開,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恐其昏厥為痙也。
白話文:
王士雄說:觀察溫熱病,一定要注意胸口和胃脘的狀況。如果病人拒絕按壓,就必須先用藥物疏通宣泄。如果舌苔是白色的,而且不覺得口渴,多半是體內有痰濕,輕微的可以用橘皮、豆蔻、菖蒲、薤白等藥材,嚴重的可以用枳實、黃連、半夏等藥材,這些都可以考慮使用。即使病人舌頭是絳紅色,神志不清,但如果胸口下方拒絕按壓,就不能貿然使用寒涼滋潤的藥物,必須搭配一些辛散開竅的藥物,才會有效果。
葉香岩的註解:腹痛或腹脹,在伏氣病剛發作的時候可能會有,病後也可能會有。要判斷病邪是在氣分還是營分,在適用的藥方中加入百合、丹參、川楝子、橘紅、檀香、樸花等藥材,常常能見到效果。
另外,伏暑病,常常會有胸悶想吐的症狀,如果不先疏通宣泄,常常會變成昏迷或結胸的狀況。如果舌頭乾燥絳紅,在清熱滋養的藥方中,也要加入一些辛散開竅的藥材。
之前說到舌苔發黃或渾濁,必須要有「有地」的黃色,也就是舌苔是確實附著在舌頭上的。如果是光滑的黃色,表示是無形的濕熱,而且體內有虛象,絕對不能用先前的方法治療。
周澄之說:用「有地」、「無地」來區分有形和無形。「虛」字指的就是無形,也就是膻中(胸腔)氣分空虛的地方。
肚臍以上的地方稱為大腹,如果出現脹滿、腹脹或疼痛,這一定是病邪已經進入體內了,表證一定不明顯,或者只有十分之一還存在。這時也要觀察舌苔,如果舌苔黃得很嚴重,或者像沉香的顏色,或者像灰黃色,或者像老黃色,或者舌苔中有斷裂的紋路,都應該用瀉下的藥物治療,比如小承氣湯,搭配檳榔、枳實、青皮、元明粉、生首烏等藥材。如果沒有出現這些舌苔的狀況,就不應該用這些方法,因為體內可能是有濕氣聚集在太陰脾經而導致腹滿,或者寒濕夾雜導致疼痛,或者氣機壅滯導致腹脹,這時應該用其他方法治療。
王士雄說:章氏認為舌苔白表示體內有寒,必須用大溫的藥物才能去除濕氣,這是對的。但是,雖然舌苔是白色的,如果不乾燥,還要詢問病人口中的感覺。如果病人自覺口中黏膩,表示濕氣逐漸化熱,只能用厚朴、檳榔等苦辛微溫的藥材;如果口中感到苦且口渴,表示病邪已經化熱,不僅不能用大溫的藥物,必須改用淡滲苦降微涼的藥物;如果口渴喜歡喝熱飲,表示病邪雖然化熱,但體內痰飲較多,應該用溫膽湯加黃連。
葉香岩的註解:腹脹痛,在溫熱病初期也可能出現。有時候用通絡搜邪的藥物治療,熱退之後腹脹痛就會停止,這是體內伏邪從內向外散發的現象,我曾經多次見過這種情況。這不是太陰證。至於說到濕氣聚集太陰導致腹滿,或寒溫夾雜導致疼痛等,腹脹滿,其實是腸胃的疾病。太陰指的是脾經,根據《傷寒論》的記載,寒濕引起的腹脹滿也是太陰病的範疇。寒邪會因為氣體的傳變而有不同的表現。
陽氣旺盛,邪氣就會進入陽明腑;陰氣旺盛,邪氣就會進入太陰藏。雖然本節說的濕氣聚集太陰導致腹滿,和《傷寒論》裡說的寒濕導致的腹滿,病邪來源不同,但它們都是濕氣侵犯太陰的表現。西方醫學認為,脾臟的主要功能是收集殘餘的血液,擴張動脈,保護臟腑。它還能產生白血球。如果熱病傳染,或者因為紅血球破壞,分解物進入血液,熱邪入侵脾臟,刺激脾臟,就會導致脾血管擴張充血,脾髓組織增生,造成脾腫。這種病很常見,我國醫學沒有這麼精確的描述,所以在此附錄。
另外,肚臍以上的地方稱為大腹,指的是胃,不是太陰脾經的部位。太陰脾經連接到甜肉經,也就是胰臟,它負責分泌甜汁,幫助膽汁消化食物。有時候,脾臟生病,甜肉經會受到阻礙,導致消化不良,胃部脹滿,這是不是太陰證的由來呢?我只是提出這種說法,以便大家考證研究。
再說,如果舌苔發黃但不算很厚,而且很滑潤,表示熱邪還沒有損傷津液,仍然可以用清熱透表的藥物治療;如果舌苔雖然薄,但是很乾燥,表示邪氣雖然退去,但津液已經受損,不應該用太苦的藥物,應該用甘寒輕劑來治療。
再說說熱邪傳入營分的狀況,舌頭顏色一定是絳紅色的。絳紅色,是深紅色。剛開始傳入營分時,絳紅色中會夾雜黃白色,這表示氣分的邪氣還沒有完全清除,可以採用疏通衛分、透達營分的方法,兩者兼顧治療。如果舌頭是純粹鮮豔的絳紅色,表示心包絡受病,應該用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藥材。如果病程拖延了幾天,或者病人平時心氣虛弱,有痰,外邪一侵入,裡面的經絡就會閉塞,不是菖蒲、鬱金等藥材就能疏通的,必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的藥物來開竅,防止病人昏厥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