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四 (6)
卷四 (6)
1. 葉香岩《溫熱論》註解
又按:病由營發,益忌辛燥風藥。至肢冷脈伏,在閱歷未深者,遇此未免慌張。然既舌絳,又屬厥深熱深,以熱度表試之,肢雖冷而熱度亦高。開手即宜大劑清營,方免貽誤。
且吾吳濕熱害人最廣,如面色白,須要顧其陽氣,濕勝則陽微也,如法應清涼,用到十之六七,即不可過於寒涼,恐成功反棄。何以故耶?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不可就云虛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難熄,灰中有火也。須細察精詳,方少少與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
璜按:此先生之慎重用藥也。清涼慮損陽,補劑慮助火。病機到此,惟育陰略佐溫運透濕,為善後妙法。
又有酒客里濕素盛,外邪入里,里濕為合。在陽旺之軀,胃濕恆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其化熱則一。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然較之雜證,則有不同也。
周澄之曰:二語為治溫病中半截要著,與前透風滲濕同一本領,下節攻裡,是後半截要著也。
璜按:泄陽分之邪熱,即所以救陰;利陰分之濕寒,即所以通陽。仲景竹葉石膏湯、麻黃湯、五苓散即是此意。二語直從《傷寒論》精研而出,特在溫熱病門用藥有不同耳。
再論三焦不得從外解,必致成里結。里結於何,在陽明胃與腸也。亦須用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傷寒邪熱在裡,劫爍胃津,下之宜猛;此多濕邪內搏,下之宜輕。
周澄之曰:濕邪最濡滯,來緩去亦緩。在表不可猛汗,在裡不可猛下。
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糞燥為無濕矣。
王士雄曰:傷寒化熱,固是陽邪。濕熱凝滯者,大便雖不幹枯,黑如膠漆者有之,豈可目為陰邪,謂之濁邪可也。
璜按:傷寒大便溏,雖梔子豉湯,亦所禁用。若溫病之大便秘,宜大劑清解,至氣機通暢以後,仍下膠糞,而不幹結,且黏臭異常。切不可以糞溏而謂中虛。
再人之體,脘在腹上,其地位處於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當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驗之於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隨症治之;或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亂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結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屬中冷者,雖有脘中痞悶,宜從開泄,宣通氣滯,以達歸於肺。如近世之杏、蔻、橘、桔等,是輕苦微辛,具流動之性可耳。
章虛谷曰:此言苔白為寒,不燥則有痰濕,其黃白相兼,灰白而不渴者,皆陽氣不化,陰邪壅滯,故不可亂投苦寒滑泄,以傷陽也。其外邪未解,而里先結,故苔黃白相兼而脘痞,皆宜輕苦微辛,以宣通其氣滯也。
白話文:
再說,疾病如果從營分開始發作,就更加要避免使用辛辣燥烈的發散藥。如果病到四肢冰冷、脈搏微弱不明顯,沒有經驗的醫生遇到這種情況,難免會感到慌張。但是如果舌頭呈現紅色,又屬於厥深熱深的狀況,用體溫計測量,雖然四肢冰冷但體溫仍然很高。這時就應該立即使用大劑量的清營藥,才能避免延誤病情。
而且我們吳地濕熱之氣對人傷害最廣,如果病人面色蒼白,就必須要注意保護他的陽氣,因為濕氣太盛就會導致陽氣虛弱。治療上應該用清涼的藥物,用到六七成的程度,就不能過度寒涼,以免反而弄巧成拙。為什麼呢?因為濕熱之氣一旦去除,陽氣也會跟著衰弱。如果病人面色發青,就必須要注意保護他的津液,用清涼藥物用到六七成的程度,常常會出現熱退而身體發冷的狀況,不能馬上判斷為虛寒而使用補藥,以免像爐火難以熄滅,灰燼中仍有火星一樣。必須仔細觀察病情的詳細狀況,才能少量給予補藥,千萬不能草率地直接使用。
黃按:這顯示先生用藥的謹慎。使用清涼藥擔心損傷陽氣,使用補藥又擔心助長火氣。病到這種程度,只能用滋養陰液,稍微輔助溫陽運化、疏導濕氣的方法,才是善後的妙法。
還有一些人平時喜歡喝酒、體內濕氣很重,外來的邪氣進入體內,和體內的濕氣結合在一起。在陽氣旺盛的人身上,胃部通常濕氣較多;在陰氣旺盛的人身上,脾臟的濕氣也比較多,但是它們化熱的結果是一樣的。熱病要救陰比較容易,要通陽則非常困難,救陰不在於補血,而在於滋養津液和發汗;通陽不在於用溫熱藥,而在於利小便。但是和一般的雜病比較起來,還是有所不同的。
周澄之說:這兩句話是治療溫病的一半重要訣竅,和前面說的疏散風邪、滲利濕氣的道理相同,下面說的攻下里實,是後半段重要訣竅。
黃按:疏泄陽分的邪熱,就能夠達到滋養陰液的效果;疏利陰分的濕寒,就能夠達到通暢陽氣的效果。張仲景的竹葉石膏湯、麻黃湯、五苓散就是這個意思。這兩句話直接從《傷寒論》精髓研究出來,只是在溫熱病方面用藥有所不同而已。
再說,三焦的病邪如果不能從體表疏解,一定會導致內裡結實。內裡結實會在哪裡呢?在陽明胃和腸道。也必須用攻下的方法,不可以因為是氣血的問題,就不用攻下。但是傷寒的邪熱在裡,會耗損胃的津液,攻下時應該使用猛藥;而濕邪在體內互相搏擊,攻下時則應該使用輕劑。
周澄之說:濕邪的性質最為黏膩停滯,來得慢去得也慢。在體表時不可以猛烈發汗,在體內時也不可以猛烈攻下。
傷寒如果大便稀溏,表示邪氣已經解除,不可以再用攻下藥;濕溫病如果大便稀溏,表示邪氣還沒解除,一定會大便變硬,千萬不可以再用攻下藥,應該以大便乾燥來判斷是否沒有濕氣。
王士雄說:傷寒化熱,確實是陽邪。濕熱凝結停滯的人,大便雖然不乾燥,但有黑如膠漆的情況,難道可以認為是陰邪嗎?稱之為濁邪還比較恰當。
黃按:傷寒如果大便稀溏,即使像梔子豉湯這樣的藥方,也是應該禁用的。如果溫病是大便秘結,應該使用大劑量的清解藥,等到氣機暢通後,仍然可能排出像膠狀、不乾硬,而且黏臭異常的糞便。千萬不可以因為大便稀溏,就認為是中氣虛弱。
再說,人的身體,胃脘在腹部的上方,位置在中間,按壓時會疼痛,或是自己會感到疼痛,或是覺得悶脹,這時應該用苦味的藥來疏泄,因為它接近腹部。必須從舌苔來驗證,如果舌苔是黃色或混濁,可以用小陷胸湯或瀉心湯,根據症狀來治療。如果舌苔是白色而不乾燥,或是黃白相兼,或是灰白而不口渴,千萬不可以亂用苦寒攻下的藥物。其中有外邪還沒解除,裡邪就先結實的,或是邪氣鬱積沒有伸張開來,或是原本體質屬於中焦寒冷的,雖然有胃脘痞悶的症狀,應該用疏導、開泄的方法,宣通氣機的停滯,讓氣機回歸於肺。像是現在常用的杏仁、豆蔻、橘皮、桔梗等藥材,都屬於輕苦微辛,具有流動的性質,可以採用。
章虛谷說:這裡說舌苔白色表示寒證,不乾燥則表示有痰濕,黃白相兼,或是灰白而不口渴,都是陽氣無法化解,陰邪壅塞,所以不可以亂用苦寒滑泄的藥物,以免損傷陽氣。外邪還沒解除,而裡邪先結實,所以舌苔黃白相兼而有胃脘痞悶的狀況,都應該使用輕苦微辛的藥物,來宣通氣機的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