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八 (9)
卷八 (9)
1. 疫證條辨
三十五、心主神,心靜則神爽。心為烈火所燔,則神不清而譫語,宜本方增石膏、犀、連、丹、梔,加黃柏、膽草。
三十六、呃逆有因胃熱上衝者,有因肝膽之火上逆者,有因肺氣不能下降者。宜本方增石膏,加竹茹、枇杷葉、柿蒂、羚羊角、銀杏仁。如不止,用沉香、檳榔、烏藥、枳殼各磨數分,名四磨飲,仍以本方調服。評:呃逆來源甚多,惟虛呃最難治。
王士雄曰:此三候,因皆實證,尚有痰阻於中者,便秘於下者,另有治法。銀杏仁溫澀氣分,但可以治虛呃,不宜加入此方。
三十七、邪入於胃則吐,毒猶因吐而得發越,至於乾嘔則重矣,總由內有伏毒,清解不容少緩。宜本方增石膏、甘、連,加滑石、伏龍肝。
王士雄曰:甘草宜去。伏龍肝溫燥之品,但可以治虛寒,嘔吐不宜加入此方。本方桔梗、丹、芍亦當去之,可加旋覆花、竹菇、半夏、枇杷葉。如用反佐,則生薑汁為妥。汪按:此方中生薑不可少。
璜按:乾嘔多因胸痞。若上焦氣機不利,尚宜清降。
三十八、疫毒移於大腸,裡急後重,赤白相兼,或下惡垢,或下紫血,雖似痢實非痢也。其人必惡寒發熱,小水短赤。但當清熱利水,宜本方增石膏、黃連,加滑石,豬苓、澤瀉、木通,其痢自止。誤用通利止澀之劑不救。評:仍是熱邪陷下作痢,極力清解,無有不愈。
王士雄曰:熱移大腸,惡垢既下,病有出路,化毒為宜。既知不可通利,何以仍加苓、澤等利水?毋乃疏乎?惟滑石用得對證,他如金銀花、槐蕊、黃柏、青蒿、白頭翁、苦參、萊菔之類,皆可採也。
三十九、毒火注於大腸,有下惡垢者,有利清水者,有傾腸直注者,有完穀不化者,此邪熱不殺穀,非脾虛也。較之似痢者稍輕。考其證,身必大熱,氣必粗壯,小溲必短,唇必焦紫,大渴喜冷,腹痛不已,四肢時而厥逆。宜其因勢而清利之,治同上條。評:疫病從口鼻而入,肺先受之,此證由肺熱急奔大腸,非清肺不愈。
王士雄曰:唇焦大渴,津液耗傷,清化為宜,毋過滲利。惟冬瓜煮湯代茶煎藥,恣用甚佳。汪按:此及上條,皆宜用綠豆。
四十、疫證大便不通,因毒火煎熬,大腸枯燥,不能潤下。不可徒攻其閉結,而速其死也。宜本方加生大黃,或外用蜜煎導法。汪按:此證宜用麻仁。評:果系毒火煎熬,下劑亦不可少。
四十一、邪犯五臟,則三陰脈絡不和,血乖行度,滲入大腸而便血,宜本方增生地,加槐花、柏葉、棕灰。評:便血。
王士雄曰:棕灰溫澀,即欲止之。宜易地榆灰。
四十二、膀胱熱極,小溲短赤而澀。熱毒甚者,溲色如油。宜本方加滑石、澤瀉、豬苓、木通、通草、萹蓄。
王士雄曰:苓澤等藥,皆滲利之品。溺阻膀胱者,藉以通導,此證既云熱毒內熾,則水已耗奪,小溲自然渾赤短澀,但宜治其所以然,則源清而流潔,豈可強投分利,而為礱糠打油之事乎?或量證少佐一二味,慎毋忽視而泛施也。
白話文:
三十五、 心主管精神,心境平靜則精神清爽。如果心被熱邪侵擾,就會神智不清而胡言亂語,應該用原本的藥方,增加石膏、犀角、黃連、丹皮、梔子,再加入黃柏和龍膽草。
三十六、 打嗝的原因有三種:一是胃熱向上衝擊,二是肝膽的火氣上逆,三是肺氣無法下降。應該用原本的藥方,增加石膏,再加入竹茹、枇杷葉、柿蒂、羚羊角和銀杏仁。如果還不能止住,可以用沉香、檳榔、烏藥、枳殼各磨成少許粉末,稱為「四磨飲」,用原本的藥方調和服用。評:打嗝的原因很多,其中虛弱造成的打嗝最難治療。
王士雄說:這三種情況都是因為實熱引起的,還有痰阻於中焦,或大便不通暢的,治療方法不同。銀杏仁性溫澀,只適合治療虛弱的打嗝,不應該加入這個藥方。
三十七、 熱邪侵入胃部會引起嘔吐,嘔吐可以幫助排除毒邪。但如果是乾嘔就比較嚴重了,主要是因為體內有潛伏的毒邪,必須趕快清熱解毒。應該用原本的藥方,增加石膏、甘草、黃連,再加入滑石和伏龍肝。
王士雄說:甘草不宜使用。伏龍肝性溫燥,只適合治療虛寒,嘔吐不應該加入這個藥方。原本藥方中的桔梗、丹皮、芍藥也應該去掉,可以加入旋覆花、竹菇、半夏、枇杷葉。如果要用反佐的方法,可以用生薑汁。汪氏認為:這個藥方中生薑不可缺少。
璜氏認為:乾嘔多半是胸悶造成的。如果是上焦氣機不暢,還應該用清降的方法來治療。
三十八、 熱邪轉移到大腸,會出現裡急後重(想大便卻排不出來,或排不乾淨),大便中帶有紅白黏液,甚至排出污穢的膿血,或者排出紫色的血,這種情況雖然像痢疾,但並不是真正的痢疾。患者一定會怕冷發熱,小便短少且顏色發紅。應該用清熱利水的方法來治療,可以用原本的藥方,增加石膏、黃連,再加入滑石、豬苓、澤瀉、木通。痢疾自然會停止。如果誤用通利或收澀的藥物,就無法救治。評:還是熱邪下陷導致的痢疾,只要盡力清熱解毒,沒有治不好的。
王士雄說:熱邪轉移到大腸,排出污穢的膿血,說明病情已經有出路,應該以化解毒素為主。既然知道不可以用通利的方法,為什麼還要加入豬苓、澤瀉等利水的藥物?是不是有些疏忽了?只有滑石用得恰當,其他像金銀花、槐蕊、黃柏、青蒿、白頭翁、苦參、萊菔子之類的藥物,都可以選用。
三十九、 毒火注入大腸,有的排出污穢的膿血,有的排出清水,有的直接拉肚子,有的排出沒有消化的食物。這是因為邪熱導致腸道無法消化食物,不是脾虛造成的。這種情況比類似痢疾的症狀要輕一些。觀察病情,患者一定會高熱,呼吸急促,小便短少,嘴唇焦紫,口渴喜歡喝冷飲,腹痛不止,四肢時而冰冷。應該順應病情,用清熱利水的方法治療,方法和上一條相同。評:瘟疫病從口鼻進入,肺最先受到影響,這個症狀是肺熱快速下行到大腸造成的,不從肺部著手治療,就無法痊癒。
王士雄說:嘴唇焦乾、口渴嚴重,是津液耗損的表現,應該用清熱化濕的方法治療,不要過度利水。可以用冬瓜煮湯當茶喝,或用來煎藥,大量使用效果很好。汪氏認為:這一條和上一條的病情,都適合用綠豆來治療。
四十、 瘟疫病導致大便不通,是因為毒火煎熬,大腸乾燥,無法潤滑通便。不能只用攻下(瀉藥)的方法來治療便秘,這樣反而會加速死亡。應該用原本的藥方,增加生大黃,或者外用蜂蜜煎煮後塗抹在肛門來導瀉。汪氏認為:這種情況適合用麻仁。評:如果真的是毒火煎熬引起的,用瀉藥也是不可少的。
四十一、 熱邪侵犯五臟,導致三陰經脈不和,血液運行失常,滲入大腸而造成便血。應該用原本的藥方,增加生地,再加入槐花、側柏葉、棕櫚灰。評:這是便血。
王士雄說:棕櫚灰性溫澀,是用來止血的,應該換成地榆灰。
四十二、 膀胱熱到極點,小便會短少發紅,而且排尿不暢。如果熱毒很嚴重,小便顏色會像油一樣。應該用原本的藥方,加入滑石、澤瀉、豬苓、木通、通草、萹蓄。
王士雄說:豬苓、澤瀉等藥物,都是利水的。尿液受阻在膀胱,可以用它們來疏通,但是這種情況是熱毒太過而導致體內水分耗盡,小便自然會變得渾濁、短少、難以排出。應該針對病因來治療,讓源頭清澈,水流自然會清澈,怎麼可以強行用利水的方法,做沒有意義的事情呢?或許可以根據病情少量地加入一兩味藥物,但要謹慎,不要隨意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