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論戴麟郊五兼十夾

戴麟郊《廣瘟疫論》,其辨證分五兼十夾,於熱疫大法頗詳備。竊以為十夾體會病情,精粹語尚多。五兼不過隨時令、時行之氣而發也。夫病既為瘟疫,則無論兼寒、兼風、兼暑、兼瘧、兼痢,治其疫而病自瘳,一定不易之法也。瘟疫、溫熱、傷寒,病原菌分別極清,不可含混。

特我國尚無顯微鏡試驗方法,今且依中學說解之。果系兼寒而脈浮數、浮弦、浮大,身痛,惡寒,無汗,於辛涼解毒方中,佐以透汗解表,若蔥豉、薄荷、杏仁、蘆根、橘皮之類,自然汗出而解,寒邪悉去。若兼風而多汗,鼻塞,鼻鳴,嚏噴、咳嗽,試有如戴氏所云時疫著寒,能令病勢增重,兼風反令病勢易解。以寒邪主凝泣,則疫邪內郁,郁一分,病勢增痼一分。

風主遊揚,則疫邪外疏,疏一分,病勢解散一分。審其兼風而發者,桑菊飲治之甚妙。若夫兼暑、兼瘧、兼痢,病狀雖殊,病情則一。夫溫疫、溫熱多發於夏秋之間,其原由於暑濕,若時行,若瘧痢,其病皆能傳染。因其時有其氣,故沿門闔境,靡不相同。西醫之所謂菌,即中國所謂時行之氣也,其為病多似瘧。

有陷下作痢者,有瘧痢交作者,察其原皆由時令發生之毒菌內侵,故不瘧則痢,非痢則瘧耳。或始雖患熱疫,比及化瘧,則病漸愈。並有患熱疫腹痛頻下,似痢非痢者,此等病西醫前以為染黴毒氣,近今醫學日進,乃以為寄生蟲並黴菌之所傳染耳。若依中法以治時瘧之例清其源,以治濕熱之例塞其流,精參葉案,並熟讀溫熱諸書,融會而化裁之,於兼暑、兼瘧、兼痢諸治法,思過半矣。

瘧由蚊嘴寄生蟲螫人而發,痢由大腸桿菌而發,二者病原菌截然不同。然我國每有瘧痢交作者,且有瘧邪陷下作痢者,用仲景小柴胡湯加銀花、天花粉,兼解腸熱,並滑痢其腸,靡不取效。蓋瘧、痢同一病原者有之,此則檢驗黴菌,未盡可恃也。金雞納霜為治瘧特效藥,為其殺菌最有功力也。

乃有服之而變痢,百藥不效,必須用小柴胡湯治瘧方法方效,則殺菌之藥又未盡可恃也。噫,病變無窮,必拘拘於檢查病原蟲一法,謂確由鏡檢之目力所得,且鄙視中醫法為影響模糊。嗚呼!其然豈其然乎!附識之以告世之習東、西醫者。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戴麟郊在《廣瘟疫論》中的五兼十夾理論,對於熱疫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有詳細的說明。他認為十夾理論能更全面地理解病情,其中有很多精闢的見解。五兼理論則是根據季節和當時的氣候來判斷疾病的發展。

一旦疾病被確定為瘟疫,無論是伴有寒冷、風邪、暑熱、瘧疾還是痢疾,只要針對瘟疫進行治療,病症就會得到緩解。瘟疫、溫熱和傷寒的病因區別明確,不能混淆。

由於我們國家尚未普及顯微鏡檢查,這裡就根據中醫理論來解釋。如果病情伴隨寒冷,脈象浮數、浮弦或浮大,身體疼痛,畏寒,無汗,可在辛涼解毒的方子中加入透汗解表的藥物,如蔥豉、薄荷、杏仁、蘆根、橘皮等,這樣自然會出汗,寒邪也就被清除。如果病情伴隨風邪,會出現多汗,鼻塞,鼻鳴,打噴嚏和咳嗽等症狀。如果病情加重,可能是因為寒冷使疫病在體內鬱積,導致病情加重;而風邪則能使疫病散開,有助於病情緩解。

對於伴隨暑熱、瘧疾或痢疾的情況,儘管症狀不同,但病情卻是一樣的。溫疫和溫熱多在夏秋季間發病,原因通常是暑濕。而時行病、瘧疾和痢疾都具有傳染性。因為特定季節有特定的氣候,所以一個地區的人們往往會有相同的疾病。西方醫學中的細菌,就是中國傳統醫學中的時行之氣,這些疾病通常類似瘧疾。

有些患者會出現下痢,有些患者則是瘧痢交作。這些情況的根源都是因為時令產生的有毒細菌侵入體內,所以不是瘧疾就是痢疾。有些患者開始可能只是熱疫,但轉變為瘧疾後,病情反而逐漸好轉。還有一些患者在熱疫期間腹痛頻繁,像是痢疾但又不是,這種疾病以前被認為是由黴毒氣引起的,但隨著醫學的進步,現在認為是由寄生蟲和黴菌感染引起的。按照中醫理論,應先清除病源,再治療濕熱,深入研究葉案,熟讀溫熱相關的書籍,融合各種理論,就能掌握治療伴隨暑熱、瘧疾和痢疾的方法。

瘧疾是由蚊子叮咬傳播的寄生蟲引起的,痢疾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兩者的病原體完全不同。然而,在中國,常見瘧疾和痢疾同時發生,甚至有些瘧疾患者會出現痢疾。對於這種情況,使用張仲景的小柴胡湯加上銀花、天花粉,可以同時解決腸熱和痢疾,效果顯著。有時瘧疾和痢疾可能有共同的病原體,但通過檢測黴菌來判斷病情,並不一定可靠。

奎寧是治療瘧疾的特效藥,因為它有很強的殺菌作用。然而,有些患者服用後會轉為痢疾,任何藥物都無效,只有使用小柴胡湯治療瘧疾的方法纔有效。這表明,殺菌藥物也並不一定可靠。疾病的變化無窮,如果一味地依賴檢查病原體的方法,認為這是通過顯微鏡檢查得到的確切結果,並輕視中醫的療法,這是否合理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段文字作為附錄,希望提醒那些學習東西方醫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