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五 (2)
卷五 (2)
1. 受熱厥逆
夏令受熱,昏迷若驚,此為暑厥,即熱氣閉塞孔竅所致。其邪入絡,與中絡同法,用牛黃丸、至寶丹,芳香利竅可效。
徐靈胎云:妙法!王士雄云:紫雪丹亦可酌用。
璜按:葉氏謂,邪入絡與中絡同法。中絡在我國謂之「中風」,西醫謂之「腦出血」。此云:熱閉孔竅。即西醫謂之「熱入延髓神經。」芳香利竅,即安腦劑也。
神蘇以後,用清涼血分,如連翹心、竹葉心、元參、細生地、鮮生地、二冬之屬。
白話文:
在夏季受熱後,出現了昏迷狀態,這稱為暑厥,是因熱氣堵塞了身體的孔竅所導致。這種情況可以按照中絡的治療方法進行,使用牛黃丸、至寶丹等藥物,通過芳香的成分來開闊孔竅,效果顯著。
徐靈胎認為,這是個精妙的方法!王士雄則補充說,紫雪丹也可以適當地使用。
根據我的理解,葉氏提到,當熱邪進入到絡中時,與中絡的治療方法相同。在中國,中絡被稱為「中風」,在西方醫學中則稱為「腦出血」。而這裡提到的「熱閉孔竅」,指的是熱邪進入到了延髓神經。使用芳香利竅的方法,實際上就是使用安腦的藥物。
在神志恢復之後,應該使用清涼的血分藥物,例如連翹心、竹葉心、元參、細生地、鮮生地、二冬等類型的藥物。
璜按:羚羊、鉤藤、甘菊、菖蒲、桑枝、荷葉之類,可隨宜加入。
初起大忌風藥。
王士雄曰:火邪得風藥而更熾。
璜按:服風藥往往神昏發痙,一誤再誤,頃刻立斃。余每遇此證,凡用風藥變為昏痙者,用牛黃、紫雪之屬,佐以大劑清解,愈者甚多。倘初起能隨氣分、營分調治,從無變昏痙者。西醫每以昏痙為毒菌入於延髓神經。然依中法,不誤治者,發昏痙有之,不發昏痙亦有之。輕症用辛溫風藥,不過熱較重,仍未發昏痙。
白話文:
羚羊角、鉤藤、甘菊、菖蒲、桑枝、荷葉等藥材,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量添加。
疾病初期,絕對禁止使用風藥。
王士雄說:火邪遇到風藥會更加熾盛。
我觀察到,服用風藥後常常會出現神志昏迷、痙攣的現象,一旦用錯藥,就會迅速死亡。我遇到這種情況時,通常會用牛黃、紫雪等藥物,配合大量清熱解毒藥物,大多都能治癒。如果能在疾病初期就根據氣分、營分進行調治,就不會出現昏迷、痙攣的現象。西醫認為昏迷痙攣是毒菌侵入延髓神經導致的。但是根據中醫方法,只要不誤治,就會出現昏迷痙攣,也有可能不出現昏迷痙攣。對於輕症患者,使用辛溫風藥,可能導致體內熱氣加重,但還不至於出現昏迷痙攣。
多用數劑,從未有不發昏痙者,豈風藥能引毒菌以入神經耶!此理殊不可解。大約風藥能燥營,便能引熱上衝腦髓,此則可斷言耳。
初病暑熱傷氣,竹葉石膏湯,或清肺輕劑。大凡熱深厥深,四肢逆冷,但看面垢齒燥,二便不通,或瀉不爽者為是,大忌誤認傷寒也。
魏柳洲曰:火極如水,乃物極必反之候。凡患此為燥熱溫補所殺者多矣。哀哉,蓋內真寒外假熱,諸家當論之矣;內真熱而外假寒,論及者罕也。
王士雄曰:道光甲辰六月,連日酷熱異常,如此死者道路相接,余以神犀丹、紫雪二方救之極效。
白話文:
服用幾劑藥後,從未有病人出現昏迷痙攣的狀況,難道風藥真的能引導毒菌進入神經系統嗎?這點實在令人難以理解。或許風藥能使營氣乾燥,進而引發熱氣上衝腦髓,這點是可以確定的。
剛開始患病時,由於暑熱傷氣,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或清肺輕劑治療。一般來說,熱氣深入、厥逆嚴重,四肢冰冷,但面容垢穢、口唇乾燥、大小便不通或瀉而不爽,就是此病的症狀,切忌誤認為傷寒。
魏柳洲說:火氣達到極點,就像水一樣,這是物極必反的現象。許多患者因為燥熱溫補而喪命,令人哀嘆。因為這些患者內裡是真寒而外顯假熱,許多醫家應該要好好探討這個問題;而內裡是真熱而外顯假寒的患者,討論的人卻很少。
王士雄說:道光甲辰年六月,連日酷熱異常,許多人因此喪命,街道上到處都是遺體。我用神犀丹和紫雪兩方藥物救治,效果非常顯著。
周澄之曰:熱性散越,何致閉塞,此必乘風飲冷所迫,觀起手用芳香通竅可知矣。若真因暑汗太過,肺氣不積,津液內傷,燥火燔灼以致昏厥,尚可用此速其散脫耶。
白話文:
周澄之說:“熱性的特質是分散和流動,怎麼會導致堵塞呢?這一定是因為受了寒風或冷水的刺激而引起的,從開頭使用具有芳香味能夠疏通鼻竅的藥物就可以看出來了。如果真的是因為夏天出汗太多,使肺部的能量不足、身體裡的水分受到損耗,再加上乾燥的火氣燒烤而引發昏迷的情況,還可以用這種方法迅速地把病邪排出體外。”
2. 附:驚風新論
「涼風」二字,喻氏闢前人謂鑿空妄談,方中行謂即痙病。吳鞠通因之而作「解兒難」,舉世宗之,莫不以驚風為謬說,而不知其仍本《內經》。驚風即痙,痙即驚風,命名之差耳。夫驚者言其燥擾也,風者言其強直也。《素問·著至教篇》曰:三陽積並則為驚,其病起如疾風礔礪,陽氣滂溢,九竅皆塞。
《內經》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由二者觀之,驚風言症,痙亦言證,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今試以新學說互證之。驚風即腦膜炎,每隨四時各熱證而起,多發於一歲至七八歲之年齡。大人熱證亦有昏暈,但小兒變痙每在初候,大人變痙,每在末期,此則其有差異之點也。
白話文:
涼風之說與驚風之辨
古人對於「涼風」二字的解讀存在分歧,喻氏批評前人說法空洞無稽,方中行則認為「涼風」指的是痙攣病。吳鞠通以此為基礎,創作了《解兒難》,得到世人推崇,許多人因此認為「驚風」是錯誤的說法,卻不知其實「驚風」仍源於《內經》。
「驚風」和「痙攣」其實指的都是同一個病症,只是名稱不同而已。「驚」指的是病症表現出的燥擾不安,「風」指的是病症表現出的強直僵硬。
《素問·著至教篇》中提到:「三陽積並則為驚,其病起如疾風礔礪,陽氣滂溢,九竅皆塞。」
《內經》中也說:「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從以上兩點來看,「驚風」和「痙攣」都是描述病症的表現,兩者互為表裡。
現在讓我們用現代醫學知識來驗證這個說法。「驚風」其實就是腦膜炎,它常常隨著不同季節的熱證而出現,多發於一歲到七八歲的兒童。成年人出現熱證時也會出現昏迷,但是兒童出現痙攣往往在疾病的初期,而成年人出現痙攣則往往在疾病的後期。這是兒童和成人患病的差異所在。
小兒之驚風,常於新生齒時期,或因跌打震盪腦髓,或近傍炎症之波及,或腦部有充血之傾向,皆能發此證。若成人非傳染病盛行時代,少有發痙攣性者,故此病惟小兒最居多數。小兒之將發痙也,全身違和,食思不振,夜臥難安,時時啼泣,發熱三十九度乃至四十度,或更騰於四十度以上,於俄頃間遂即發痙,或有將發熱而即發痙者。
其為狀也,頻頻驚愕,唇爪失色,瞳孔散大,眼瞼下垂,現昏睡狀,有時眼開直視,弄舌齘齒,人事全然不省,或起腸炎,則有青色便之下痢。凡罹腦膜炎之小兒,頭骨囟門,有闊大腫起之傾向,亦發嘔氣嘔吐,腦膜炎之初起,其經過為急性,有一發即行治愈者,有累發而後漸愈者,有移為慢性或至發癡呆之狀者。凡腦髓已受壓迫,腦神經之官能衰憊,則罹於結核性之腦膜病,而至不可治。
白話文:
嬰兒的驚風,常在新生長牙齒時期,或因為跌打震動腦髓,或附近有發炎症狀波及,或腦部有充血傾向,都能引發此症狀。若成年人不是傳染病流行時期,很少會有痙攣現象,因此此症狀多以嬰兒為主。嬰兒即將發作痙攣時,全身不適,食慾不振,夜晚睡不安穩,時常啼哭,發燒三十九度到四十度,甚至超過四十度,不久之後便開始痙攣,或有發燒後立刻痙攣的狀況。
痙攣發作的症狀為:頻繁驚嚇,嘴脣和指甲發白,瞳孔放大,眼皮下垂,呈現昏睡狀態,有時眼睛睜大直視,伸舌頭磨牙,失去意識,或有腸炎症狀,出現綠色腹瀉。罹患腦膜炎的嬰兒,頭骨囟門有變寬變大的傾向,也會出現嘔吐的症狀。腦膜炎初期,發病過程為急性,有的發病後便能痊癒,有的會反覆發作後才逐漸痊癒,有的會轉變成慢性或導致癡呆的狀況。如果腦髓已經受到壓迫,腦部神經官能衰竭,則會罹患結核性腦膜病,難以醫治。
此外更有小兒腸胃積聚生蟲,每見食思不振,夜臥不安,妄言可怕之動物,兼發身熱、咳嗽等症,及驚風之各現象,此即中醫史濱山所謂「蟲積衝心」之證。宜用山道年以殺其蟲,再以瀉藥下之,萬勿誤認為驚風,致夭兒命。
白話文: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孩因腸胃積聚生蟲,經常出現食慾不振、夜間睡不安穩、胡言亂語說害怕的動物,同時伴隨發燒、咳嗽等症狀,甚至出現驚風的現象。這在中醫史上被濱山稱為「蟲積衝心」的症狀。應該使用山道年來殺滅蟲子,再用瀉藥將蟲子排出體外,千萬不要誤認為驚風,導致孩子喪命。
3. 熱疳
幼兒斷乳納食,值夏月,脾胃主氣,易於肚膨泄瀉,足心熱,形體日瘦,或煩渴喜食,漸成五疳積聚。當審體之強弱,病之新久。有餘者疏胃清熱,食人糞變白,或不化,健脾佐消導清熱。若濕熱內郁,蟲積腹痛,導滯驅蟲微下之,緩調用肥兒丸之屬。
璜按:西說有云:小兒在夏勿斷乳者,甚為確論。然小兒夏月吐瀉甚多,且見危險,亦不僅由於斷乳,當隨氣候及病人之寒熱虛實施治。
白話文:
幼兒在斷奶後開始進食,正值夏季,此時脾胃功能較強,容易出現腹脹、拉肚子、腳心發熱、身體逐漸消瘦,或是口渴喜食等狀況,這些可能是五種疳積症狀的表現。治療時應根據兒童的體質強弱和病情的新舊來判斷。對於有過剩體質的兒童,可以通胃清熱,如果食物進入體內後變成白色或者不易消化,則可補脾助消化,並配合清熱的療法。如果兒童因濕熱內滯導致腹痛,可使用導滯、驅蟲的方法,並以輕微的下藥來調整,再慢慢使用如「肥兒丸」等藥物進行長期調理。
根據我的理解,西醫理論認為,夏季不要讓兒童斷奶是一項非常正確的做法。然而,夏季兒童的吐瀉現象頻繁,且存在一定的危險性,這並不一定全是由於斷奶所引起的,治療時需考慮當季氣候和病人的寒熱虛實情況。
4. 口疳
夏季秋熱,小兒泄瀉,或初愈未愈,滿口皆生疳蝕,嘗有阻寒咽喉致危者,此皆在裡濕盛生熱,熱氣薰灼,津液不生,濕熱偏傷氣分,治在上焦,或佐淡滲。世俗常刮西瓜翠衣治疳,取其清揚滲利也。
白話文:
夏季雖然已經過去,但暑熱未消,小兒容易腹瀉,即使初癒或未完全康復,也容易出現口瘡,甚至因寒氣入侵咽喉而危及生命。這些都是由於體內濕氣過盛生熱所致。濕熱之氣灼傷體內,導致津液不足,濕熱又侵犯了氣分。治療應以疏解上焦之熱為主,並佐以利水滲濕之藥。民間常以西瓜翠衣治療口瘡,就是因為西瓜翠衣具有清熱、利濕、滲泄之效。
5. 脹
夏季濕熱鬱蒸,脾胃氣弱,水穀之氣不運,濕著內蘊為熱,漸至浮腫、腹脹,小水不利。治之非法,水濕久漬,逆行犯肺,必致咳嗽喘促,甚則坐不得臥,俯不得抑,危期速矣。大凡喘必生脹,脹必生喘,方書以先喘後脹治在肺,先脹後喘治在脾,亦定論也。《金匱》有風水、皮水、石水、正水、黃汗,以分表裡之治。
河間有三焦分消,子和有磨積逐水,皆有奧義,學者不可不潛心體認,難以概述。閱近代世俗論水濕腫脹之證,以《內經》開鬼門取汗為表治,分利小便潔淨府為里治。經旨「病能」篇謂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以健脾燥濕為穩治,治之不效,技窮束手矣。不知凡病皆本乎陰陽,通表利小便,乃宣經氣利腑氣,是陽病治法,暖水藏,溫脾胃,補土以驅水,是陰病治法,治肺痹以輕開上,治脾必佐溫通。若表裡陰陽乖違,臟真日漓,陰陽不運,亦必作脹,治以通陽,乃可奏績。
白話文:
夏季濕氣和熱氣鬱積,脾胃虛弱,食物無法順利運化,濕氣內蘊化熱,逐漸導致身體浮腫、腹脹,小便不利。如果治療方法不對,水濕長時間積聚,逆行侵犯肺部,必定會導致咳嗽喘息,嚴重時甚至無法坐臥,也無法彎腰或挺直,情況很危急。一般來說,喘息必定會伴隨脹滿,脹滿必定會伴隨喘息。醫書裡把先喘後脹的病症歸屬於肺病,先脹後喘的病症歸屬於脾病,這也是一個定論。《金匱要略》根據表裡不同,將水濕分成風水、皮水、石水、正水、黃汗。
河間派的三焦分消湯和子和派的磨積逐水湯,都有精妙的理論,學者必須用心體會,難以用三言兩語概述。觀察近代世俗對水濕腫脹病症的論述,是以《黃帝內經》的開鬼門發汗法作為表治法,利尿通便作為裏治法。經文中「病能」篇指出,所有水腫病變都與脾有關,應以健脾化濕為主要的治療方法。如果治療無效,就代表技術已達極限。不知道所有的疾病都是源於陰陽失衡,通表利小便,是宣通經氣和腑氣,屬於治療陽證的方法。溫補水藏,溫暖脾胃,補土以驅逐水濕,屬於治療陰證的方法。治療肺氣壅塞時,採取輕柔的方式疏通上焦氣機。治療脾臟病症時,必須搭配溫暖通利的方法。如果表裡陰陽失衡,臟氣日漸衰弱,陰陽運化失常,也必定會導致脹滿。治療時應以通陽為主,才能奏效。
如《局方》禹餘糧丸。甚至三焦交阻,必用分消,腸胃窒塞,必用下奪,然不得與傷寒實熱同例,擅投硝、黃、枳、樸,擾動陰血。若太陰脾臟飲濕阻氣,溫之補之不應,欲用下法,少少甘遂為丸可也,其治實證,選用方法備採。
周澄之曰:此節水濕久漬,逆行犯肺一段,最宜細參,此當辛散淡滲並用。近世見其喘促,每用辛涼清肅以致危殆。陳修園亦謂,久咳則火上升。予細察病者,多是久咳則水氣逆射。推原其理,由肺氣不能順降,水道不能通調也。故久咳聲悶坐不能臥者,必用五苓、小青龍法乃效。
白話文:
《局方》中的禹餘糧丸,若三焦交阻,需用分消方法;腸胃窒塞,則需用下奪方法,但不可與傷寒實熱同例,不可隨意使用硝石、黃連、枳實、樸硝,以免擾動陰血。若太陰脾臟因飲濕阻氣,溫補無效,欲用下法,可用少量甘遂製成丸劑即可。治療實證,方法要靈活運用。
周澄之說,此段描述水濕久漬,逆行犯肺,最需要細心辨證,應以辛散淡滲的藥物並用。近來見許多人因喘促,便使用辛涼清肅的藥物,導致危殆。陳修園也認為,久咳會導致火上升。我觀察許多病患,發現久咳多為水氣逆射所致。推究其原因,是因為肺氣不能順降,水道不能通調。所以久咳、聲悶、坐不能臥的病人,必須使用五苓散、小青龍湯才能見效。
璜按:脹,胃病也;喘促,肺病也。水腫,我國舊學每以謂濕熱蒸於脾胃,或以為脾腎濕寒,病情影響模糊,層見錯出,殊難索解。不知此乃內腎壞之病,醫者日用而不知耳。觀腎氣丸、真武湯,從腎元分利著手,以利水濕,每每見效。則腫脹之由內腎壞,中醫已能洞見本原,特由熱化者多有未合,則尤當分別施治也。
查內腎壞之症,初起惡寒,周身痛,頭痛,作悶吐,甚又有見臌脹者,亦有血內含尿質者,及成症則小便不利,全身腫,或有一二處積水極多而腫甚者,皮乾脹而不柔和,色白,血內含尿質,且心外衣、心房內衣、肺本體、肺胞膜、腹統膜、氣管內皮等處,皆見發炎之患狀。
白話文:
璜按:
脹,是胃病的症狀;喘促,是肺病的症狀。水腫,我國舊學經常將其歸因於濕熱蒸於脾胃,或認為是脾腎濕寒,但病情解釋模糊,说法不一,實在難以理解。其實,水腫是內腎受損所致,醫者卻日用而不知。觀察[腎氣丸]和[真武湯]的方劑,它們都是從補腎元、利水濕的角度入手,往往能取得顯著療效。由此可見,中醫對水腫是由於內腎受損所致已經洞悉其本源,只是對於熱化引起的腫脹,還需要進一步區分施治。
查內腎受損的症狀:
初期會出現惡寒、周身疼痛、頭痛、胸悶、嘔吐,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腹脹。有些患者血液中會含有尿液成分。症狀加重後,會出現小便不利、全身腫脹,甚至有局部積水,腫脹明顯,皮膚乾燥、腫脹不柔和、顏色發白,血液中含有尿液成分。同時,心外膜、心房內膜、肺臟、肺泡膜、腹膜、氣管內膜等部位,也會有發炎的症狀。
兼起身熱,其腎部疼痛,痛亦有時而輕,小便極短而閉,色黑,內攙以血,濁且重,內涵尿底,有蛋白,以顯微鏡察之,則有血內之紅珠,及微絲溺管之內衣,隨時不同,當留心察之。又有一起即全身水腫,數點鐘即腫至不能識其面目,胸膛皆積水,肺腫及喉亦腫則危險,脈緊有力,胃全無,口極渴,大便結,或別處兼起發炎,或血內含尿質,則為致死之原因。
據西醫此說,則我國所謂水濕逆行犯肺而致喘脹者,則心外衣、肺胞膜、腹統膜之病也,由內腎壞之水腫牽累而及,故凡此證而致小便日少,蛋白與膏日多,腫甚皮燥,心房積脹氣緊,大便改常,身熱不退,均不可輕言易治,治之之法,宜開汗源,法以熱水令沸,以管運熱氣至病人身邊,令其出汗,此即我國開鬼門之法也,消除身腫之法,則⿰舍灰葡酸散、毛地黃可用,消腫兼滑大腸,宜用渣笠散,每朝或隔朝服之,腫成臌脹則布道非運或衣𡅏爹,功效更偉。此則我國潔淨府之法也。
白話文:
同時出現身體發熱,腎臟部位疼痛,疼痛有時會減輕,小便極少且阻塞,顏色發黑,參雜血液,混濁且沉重,含有尿蛋白,用顯微鏡觀察,則會有血液中的紅血球和細絲狀的腎小管內襯,情況隨時會變化,應該仔細觀察。另外還有一種同時出現全身水腫,幾個小時內就腫脹到無法辨識面容,胸腔和肺部都積水,喉嚨也腫大,則情況危急,脈搏緊實有力,胃口全無,口渴至極,大便乾燥,或者其他部位同時出現發炎,或血液中含有尿液成分,則會導致死亡。
根據西醫的說法,我國所說的「水濕逆行犯肺而致喘脹」,其實是心包膜、肺泡膜和腹膜的疾病,是由腎臟病變引起的水腫牽連所致。因此,凡是出現這種症狀,導致小便逐漸減少,蛋白質和脂肪逐漸增多,腫脹嚴重,皮膚乾燥,心房積氣導致胸悶,大便習慣改變,身體發熱持續不退,都不可輕視,認為容易治療。治療的方法,應該是打開汗孔,用熱水煮沸,用管子將熱氣輸送至病患身邊,讓他們出汗,這是我國傳統的「開鬼門」療法。消除身體腫脹的方法,可以服用「舍灰葡酸散」、「毛地黃」,既能消腫又能滑利大腸,宜在每天早上或隔天服用,如果腫脹嚴重,可以敷上「佈道非運」或「衣𡅏爹」,效果更佳。這是我國傳統的「潔淨府」療法。
脹證備用方:葶藶大棗湯、瀉白散、大順散、牡蠣澤瀉散、五苓散、越婢湯、甘遂半夏湯、控涎丹、五子五皮湯、子和桂苓湯、禹功丸、茯苓防己湯、中滿分消湯、小青龍丸、木防己湯。
白話文:
脹證備用方:
- 葶藶大棗湯
- 瀉白散
- 大順散
- 牡蠣澤瀉散
- 五苓散
- 越婢湯
- 甘遂半夏湯
- 控涎丹
- 五子五皮湯
- 桂苓湯
- 禹功丸
- 茯苓防己湯
- 中滿分消湯
- 小青龍丸
- 木防己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