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葉香岩《溫熱論》註解

熱邪用鹹寒滋水,寒邪用鹹熱助火,藥不同而理法一也。驗舌之法詳後。

王士雄曰:此雖先生口授及門之論,然言簡意賅,不可輕易一字。本條主以甘寒,重則如玉女煎者,如玉女煎之石膏、地黃同用,以清未盡之熱而救已亡之液。以上文曾言邪已入營,故變白虎加人參法,而為白虎加地黃法。不曰白虎加地黃,而曰如玉女煎者,以簡捷為言耳。

唐本刪一「如」字,徑作重則玉女煎,是印定為玉女煎之原方矣。鞠通、虛谷因而襲誤,豈知胃液雖亡,身熱未退。熟地、牛膝安可投乎?余治此證,立案必先正名,曰白虎加地黃湯,斯為清氣血兩燔之正法。

璜按:營氣俱病熱甚者,尚有犀角、地黃合白虎法,不止白虎加地黃湯也。地黃合白虎,為清熱滋液起見,津枯甚者,必加入生梨汁、生蔗漿同服,尤為速效。

若其人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戰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與汗並,熱達腠開,邪從汗出。

周澄之曰:邪雖在氣,必以津浮之使出,故須邪與汗並,方能與汗俱出,亦須津能浮邪,始能邪與汗並也。

解後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

璜按:汗出膚冷,熱病解後,此候盡多,甚至有如寒厥者,但其脈必虛緩,精神必安舒,粗工不識,誤認亡陽,妄投溫補者,往往或有誤藥變證蜂起,每歸咎前醫之過用寒涼,一誤再誤,轉治轉劇,以至於死。而真能識病治病者,反至受謗。余因閱歷備嘗其苦,安得病家盡有醫學知識,遇此症絕不慌張者乎?

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汗泄,故漸膚冷,未必即成脫證。此時宜安舒靜臥,以養陽氣來復,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神。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怠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證。

周澄之曰:此論甚細切。凡戰汗之後,多有此象,但熱邪在氣分,似不須戰,更不須再三戰。必邪入營分,方有戰汗,即傷寒亦如此,況溫熱乎?何者?凡傷寒戰汗,乃正陽為邪氣蹂躪;溫補元陽,力透重圍,故有戰象。若溫熱之戰汗,必待津液耗燥,滯入營分,以甘寒扶胃生津,如大旱遇雨,陰津與亢陽相爭,亦作戰也。若在氣分,則但汗耳,何以戰為?

若脈急疾,躁擾不臥,膚冷汗出,便為氣脫之證矣。更有邪盛正虛,不能一戰而解,停一二日再戰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魏柳洲曰:脈象突然雙伏或單伏,而四肢厥冷,或爪甲青紫欲戰汗也,宜熟記之。

王士雄曰:溫熱之邪,迥異風寒,其感人也,自口鼻入,先犯於肺,不從外解,則里結而順傳於胃。胃為陽土,宜降宜通,所謂腑以通為補也。故下章即有分消走泄,以開戰汗之門戶云云。可見益胃者,在疏瀹其樞機,灌溉湯水,俾邪氣松達,與汗偕行,則一戰可以成功也。

白話文:

熱邪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滋養水分,寒邪要用鹹熱的藥物來幫助火氣,藥物不同但原理方法是一樣的。診斷舌頭的方法在後面會詳細說明。

王士雄說:這雖然是葉香岩先生口頭傳授的理論,但文字簡潔而含義深遠,一個字都不能隨意更改。這段主要講的是要用甘寒的藥物,病情嚴重時就要像用玉女煎那樣,用玉女煎中的石膏、地黃一起使用,來清除尚未完全消除的熱邪,並救回已經流失的體液。前面文章曾說邪氣已經進入營分,所以改變了白虎湯加人參的方法,變成了白虎湯加地黃的方法。不直接說白虎湯加地黃,而說像玉女煎,是為了說話簡潔方便。

唐本刪掉了一個「如」字,直接寫成病情嚴重就用玉女煎,就好像確定了玉女煎是原來的方子了。鞠通、虛谷因此跟著犯錯,哪裡知道胃液雖然耗損,但身體發熱還沒有退去。熟地、牛膝怎麼能用呢?我治療這種病,寫病歷時一定要先寫清楚病名,說是白虎加地黃湯,這才是清理氣血兩方面都有熱的正當方法。

我認為:營氣和血分都病得很嚴重,熱邪很盛時,還有用犀角、地黃合用白虎湯的方法,不僅僅是白虎加地黃湯而已。地黃合用白虎湯,是為了清熱滋潤體液,津液枯竭嚴重時,一定要加入生梨汁、生蔗漿一起服用,效果尤其快。

如果病人從頭到尾都是在氣分徘徊,就可以希望通過發汗來透發邪氣,治療方法應該要增強胃氣,讓邪氣隨著汗一起排出,熱氣到達皮膚使毛孔打開,邪氣就能從汗排出。

周澄之說:邪氣雖然在氣分,但一定要有津液來幫助才能排出,所以必須要讓邪氣和汗一起出來,也必須要有津液可以帶動邪氣,才能讓邪氣和汗一起出來。

發汗後胃氣虛弱,皮膚會冰冷大約一天,等氣回來後,自然會溫暖如常。

我認為:發汗後皮膚冰冷,熱病退後,這種情況很多,甚至有像寒厥一樣的,但這種脈象一定是虛弱和緩慢的,精神一定是安穩舒適的。技術不好的醫生不認識,錯誤地認為是陽氣虛脫,隨便用溫補的藥物,往往會造成藥物錯誤導致病情變化,最後都歸咎於先前醫生用藥太過寒涼,一次錯誤又一次錯誤,越治越嚴重,直到死亡。而真正能辨別病情治療疾病的醫生,反而會受到誹謗。我因為經歷過太多這種痛苦,怎麼能希望病人都有醫學知識,遇到這種情況絕不慌張呢?

發汗而病好,是邪氣退去而正氣虛弱,陽氣隨著汗液排出,所以皮膚漸漸冰冷,不一定就是脫證。這個時候應該安靜休息,以養陽氣恢復,旁邊的人切勿驚慌,頻頻呼喚,擾亂他的精神。只要診脈,如果脈象虛弱、柔和、平緩,雖然疲倦不說話,發汗皮膚冰冷,卻不是脫證。

周澄之說:這個理論非常細緻。凡是發汗之後,大多有這種現象,但熱邪在氣分,似乎不需要發抖,更不需要反覆發抖。一定是邪氣進入營分,才會有發抖的現象,即使是傷寒也是這樣,更何況是溫熱病呢?為什麼呢?凡是傷寒發抖出汗,是正陽被邪氣欺壓;溫補元陽,力量穿透重重包圍,所以有發抖的現象。如果溫熱病的發抖出汗,一定是等到津液耗竭乾燥,停滯進入營分,用甘寒的藥物扶助胃氣、產生津液,就像大旱遇到下雨,陰津與亢盛的陽氣相爭,也會發抖。如果邪氣在氣分,就只是出汗而已,為什麼會發抖呢?

如果脈搏急促、躁動不安、無法入睡,皮膚冰冷出汗,就是氣脫的症狀了。還有邪氣太盛而正氣虛弱,不能一次發汗就好的,停一兩天再發汗才能痊癒的,不能不知道。

魏柳洲說:脈象突然雙脈或單脈都摸不到,而且四肢冰冷,或者指甲發青發紫,這也是將要發抖出汗的徵兆,應該要記住。

王士雄說:溫熱的邪氣,和風寒完全不同,它侵入人體,是從口鼻進入,先侵犯肺部,如果不從體表排出,就會在體內結聚,而順著傳到胃部。胃是陽土,應該要向下通暢,所謂腑以通為補。所以下一章就提到分消走泄,來打開發汗的門戶等等。可見增強胃氣,是要疏通它的樞機,灌溉湯水,讓邪氣鬆散通達,與汗一起排出,這樣就能一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