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甫

《中西溫熱串解》~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卷六

2. 治溫熱方法上焦篇

溫熱由伏氣而發者多,並有由傳染而來者,未能以一二劑取效。故西醫退熱藥,用之多未到恰好處。我國分別春溫、夏熱、秋暑,治法委曲詳盡,經驗亦最宏富。茲摘其要者錄之。

白話文:

溫熱病大多是由潛藏在體內的伏邪所引發,也有部分是因感染傳染病而來,通常不是一兩劑藥就能見效的。因此,使用西醫的退燒藥,往往難以達到恰到好處的效果。在我們國家,對於春季的溫病、夏季的熱病、秋季的暑病,治療方法非常細緻且全面,累積的實踐經驗也相當豐富。以下是摘錄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以上就是你要求的翻譯,如果你有其他問題或需要進一步的說明,請隨時告訴我。

3. 風溫治法

風溫者,初春陽氣始開,肝經行令,溫風挾蘊熱而發作也。始發熱而惡風寒,舊主桂枝湯,愚意仍以蔥豉湯加蘆根、桑葉、滑石、生芍主之。

蔥豉湯

蔥白(一把),香豉(五錢),蘆根(三錢),桑葉(三錢),滑石(二錢),生白芍(三錢),水五杯,煎三杯,日三服。

璜按:蔥豉湯為溫熱初起,開手必用之方,至穩至效。王士雄又加蘆根、滑石,透表加桑葉、白芍,以疏肝膽而理風陽,尤為圓到。舊本以治春溫新邪引動伏邪之證,余謂風溫新感者,亦適用之。

但熱不惡寒而口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不口渴者亦效。

銀翹散,方及服法加減法見《溫病條辨》。

白話文:

【風溫治療方法】

在初春時節,當大自然的陽氣開始活躍,肝經氣血運行旺盛,風溫疾病就可能因溫暖的風夾帶著內藏的熱氣而爆發。患者起初會有發燒且怕風寒的症狀,傳統上多使用桂枝湯來治療,但個人認為應使用蔥豉湯,再加入蘆根、桑葉、滑石和生白芍來處理。

以下是蔥豉湯的配方: 蔥白(一把)、香豉(五錢)、蘆根(三錢)、桑葉(三錢)、滑石(二錢)、生白芍(三錢)。將這些材料用水五杯煮至剩三杯,每日服用三次。

璜評論道:蔥豉湯是溫熱病初發時,最穩定有效的開手方。王士雄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蘆根和滑石,再透過桑葉和白芍疏導肝膽並調理風陽,這是一個更全面的方法。過去用此方來治療春季溫病,新感染的邪氣引動潛伏的邪氣的情況,但風溫的新感染者同樣可以使用此方。

若病人只感到熱而不怕冷,且口渴,可使用辛涼平劑銀翹散。即使沒有口渴的症狀,銀翹散依然有效。

銀翹散的配方、服法以及加減法可參考《溫病條辨》一書。

4. 春溫治法

春溫證由冬寒內伏,藏於少陰,發於少陽,寒邪深伏而化熱者,前賢以黃芩湯為主方,用苦寒直清裡熱,熱伏於陰,苦味堅陰,乃正治也,此方不因新感而發者宜之。

黃芩湯

黃芩(三錢),炙甘草(二錢),白芍(二錢),大棗(二枚,去核),水五杯,煎取二杯,分二次服。

璜按:張路玉以此方為溫病之主方。余謂必由伏邪而無新感者方合,周禹載以此方為治溫邪內郁已深,因其人中氣本虛,下走作痢。籲,中氣本虛,曾有再用黃芩湯之理乎?蓋此即有下痢,亦即暴注下迫,為溫邪之出路耳。

風熱入肺者,頭脹咳嗽,身不甚熱,微渴者,輕劑桑菊飲主之。

桑菊飲方見《溫病條辨》。

白話文:

[春季溫病治療方法]

春季溫病的形成,是由於冬季時寒氣內藏於身體的少陰部位,到了春季,這些寒氣在少陽部位爆發,轉化為熱氣。對於這種由寒轉熱的情況,前輩醫學家主張使用黃芩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式,這種藥方利用其苦寒性質直接清除體內的熱氣。因為熱氣深藏於體內陰部,黃芩湯中的苦味成分能強化陰部抵抗能力,這正是對症下藥的療法。這種藥方適合那些沒有新感染情況的患者。

黃芩湯的配方如下:

  • 黃芩 三錢
  • 炙甘草 兩錢
  • 白芍 兩錢
  • 大棗 兩枚(去核) 將以上材料用水五杯煎煮,煮至剩下兩杯,分兩次服用。

張路玉認為黃芩湯是溫病的主要治療方針。然而,我認為只有當體內有潛伏的邪氣,但並無新的感染時,才適用此方。周禹載則認為黃芩湯適用於溫邪在體內積聚很深,且病人中氣虛弱,導致下痢的情況。然而,對於中氣原本就虛弱的病人,再用黃芩湯真的合理嗎?即使出現下痢,那也只是溫邪尋找出口的急迫表現罷了。

對於風熱進入肺部的病情,如頭痛脹、咳嗽、體溫不劇烈升高,有些許口渴的症狀,可以使用較輕的桑菊飲來治療。

桑菊飲的詳細配方可參考《溫病條辨》一書。

5. 溫熱治法

溫熱者,春末夏初,陽氣弛張,溫盛為熱也。脈洪,渴甚,面赤,惡熱,大汗者,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

夏日受暑,多患此證,然必須大汗、大渴,脈洪而熱不退者,方可服也。

白虎方本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辛涼重劑白虎湯

生石膏(五錢),知母(三錢),生甘草(一錢),粳米(三錢),水四杯,煎二杯,分二次服。

璜按:江筆花治一小兒熱證,曾用石膏至十餘斤之多,足見石膏非大寒涼之品也。考《西藥大成》,以石膏無功用,煅之可作脫胎鑄模,故在西國不入藥品。然中醫用白虎湯以治有汗熱證,每每熱退而津生,蓋得甘涼之效也。特功力尚輕,故徒用此三味必須多服。璜每用必仿雷氏三書去粳米,加鮮蘆根、天花粉,以透肌表而清胃熱,較為速效。

讀《溫病條辨》,謂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不思熱病得汗則脈浮,熱由汗泄則脈必緩而細,倘汗後而脈躁疾,則逆症矣。豈白虎所能治乎!大概有汗而熱渴,舌苔黃,則可用之,不必以脈之浮弦而細為顧慮也。熱病固有舍脈從症者,全在醫者心靈手敏,活潑潑地則得耳。

白話文:

[溫熱治療方法]

在春季尾聲到夏季開始時,人體的陽氣會變得比較旺盛,如果溫度過高,就會產生熱感。如果出現脈搏跳動強烈、非常口渴、臉色紅潤、不能忍受熱度、大量流汗等症狀,應該使用辛涼重劑的白虎湯來治療。

這種情況常發生在炎熱的夏天,但只有在大量流汗、極度口渴、脈搏強烈且熱度不減的情況下,才能服用白虎湯。

白虎湯主要是為了把體內的熱氣排到體外,但如果脈搏微弱、脈象沉下、沒有流汗或不感到口渴,就不適合服用白虎湯。醫生必須要了解這些,以免造成誤診。

辛涼重劑白虎湯的配方如下:生石膏5錢,知母3錢,生甘草1錢,粳米3錢,用水4杯煎煮至剩2杯,分成兩次服用。

根據研究,有人曾用過十幾斤的生石膏來治療小兒發燒,由此可見,生石膏並不是極度寒涼的藥材。在西方醫學中,生石膏被認為沒有藥效,只能用來做模型,因此在西方不會作為藥物使用。然而,中醫使用白虎湯來治療有大量出汗的發熱症狀,常常會使熱度降低,津液恢復,這就是因為甘涼的效果。但是它的功效較輕,所以必須要多次服用。我每次使用時,都會依照雷氏三書去掉粳米,加入新鮮的蘆根和天花粉,以清除肌膚表面和胃部的熱度,這樣效果會更快。

閱讀《溫病條辨》一書,它提到脈象浮弦而細的人,不能服用白虎湯,但實際上,發熱病患出汗後脈象會變浮,熱量隨著汗水排出,脈象就會變得緩慢且細微,如果出汗後脈象反而變得急促,那就是病情反轉了。白虎湯怎麼可能治好這種情況呢?總的來說,只要有大量出汗、熱度、口渴和舌苔呈黃色,就可以服用白虎湯,不必擔心脈象浮弦而細的問題。熱病的治療有時必須要忽略脈象,全憑醫生的靈活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