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溫熱串解》~ 卷七 (11)
卷七 (11)
1. 薛生白《濕熱病篇》
三、濕熱證,雄按:「吳本」下有「汗出」二字。惡寒發熱身重,關節疼雄按:「吳本」下有「胸痞腰」三字。痛,濕在肌肉,不為雄按:「吳本」作「可」。汗解,宜滑石、大豆黃卷、茯苓皮、藿香葉、鮮荷葉、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惡寒者,去蒼朮皮。雄按:「吳本」此句作汗少惡寒者,加葛根條,內無荷葉、藿香、通草、桔梗,有神麯、廣皮。評:濕在肌肉,仍屬表證。
此條外候與上條同,惟汗出獨異,更加關節疼痛,乃濕邪初犯陽明之表,而即清胃脘之熱者,不欲濕邪之鬱熱上蒸,而欲濕邪之淡滲下走耳,乃陽濕傷表之候。以其惡寒少而發熱多,故為陽濕也。雄按:「吳本」下有「然藥用滲利」,「其小便之不利可知矣」二句。汪按:此二句,乃他人所附評語。
璜按:此急性之關節炎,亦時感也。西醫以為原因未詳,總之病在軀殼,外治法尤益佳良。此證病在臂膊,夜間臥後慎弗外露;病在腰部,勿前屈,勿負重;病在膝、足、肘、手脘各關節,臥時宜以鹽水布,包纏患部,翌晨再換,效驗異常。
四、濕熱證,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牽引,拘急,甚則角弓反張,此濕熱侵入經絡脈隧中。宜鮮地龍、秦艽、威靈仙、滑石、蒼耳子、絲瓜藤、海風藤、酒炒黃連等味。雄按:「吳本」無此條。
此條乃濕邪挾風者。風為木之氣,風動則木張,乘入陽明之絡則口噤,走竄太陰之經則拘攣,故藥不獨勝濕,重用息風,一則風藥能勝濕,一則風藥能疏肝也。選用地龍、諸藤者,欲其宣通脈絡耳。十二經絡皆有筋相連繫,邪由經絡傷乃於筋,貝瘛瘲拘攣,角弓反張。筋由肝所主,故筋病必當舒肝。
雄按:地龍殊可不用,加以羚羊、竹茹、桑枝等亦可。篪伯云:地龍、靈仙、蒼耳、海風藤,似嫌過於走竄,不如羚羊、竹茹、桑枝等較妥,或加鉤藤可乎。
璜按:此節所謂腦髓病也,每隨諸熱性病而發,其為狀也,頭痛,嘔氣,嘔吐,眼火閉發,耳鳴,知覺鈍麻,知覺異常,脫失,痙攣,搐搦,譫妄,瞳孔散大,或縮小,視野狹小,黑內障,便秘,嗜睡昏睡,嚥下障礙,人事不省,運動麻痹,偏癱性發熱,或局癱發熱,眩暈,一切之運動障礙,及失語等。
又按:我國此等證,謂之濕熱引動肝風,熱病用升提藥,尤易致此。地龍、秦艽既有未合,凡甘菊、羚羊、竹茹、桑枝、菖蒲、川貝、銀花、天竹、連翹均可加入。或問仲景治痙,原有桂枝加瓜蔞根,及葛根湯兩方,豈宜於古而不宜於今耶。今之痙者,與厥相連,仲景不言及厥,豈《金匱》有遺文耶。
余曰非也,藥因病用,病源既異,治法自殊。汪按:不但此也,洄溪已云:《金匱》治痙諸方,見效絕少矣。傷寒之痙自外來,謂由外風證屬太陽,口噤即屬陽明。義詳本論。治以散外邪為主。濕熱之痙自內出,謂由內風。波及太陽,治以息內風為主。蓋三焦與肝膽同司相火,少陽生氣,生於肝膽,流行三焦,名相火也。
白話文:
一、濕熱證
症狀是感到寒冷、發燒、身體沉重、關節疼痛,這是因為濕氣停留在肌肉,不適合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應該使用滑石、大豆黃卷、茯苓皮、藿香葉、新鮮荷葉、白通草、桔梗等藥材。如果沒有感到寒冷,可以去除蒼朮皮。如果出汗少而且感到寒冷,可以加入葛根,但不需要使用荷葉、藿香、通草、桔梗,而是使用神麯、廣陳皮。
這個情況和之前描述的症狀類似,但多了出汗,並伴隨關節疼痛,這是因為濕邪剛侵犯到陽明經的表面。應該清除胃脘的熱,不讓濕邪的鬱熱向上蒸騰,而是讓濕邪從小便排出。這是陽濕傷到體表的表現。因為患者寒冷的感覺較輕,發燒的程度較高,所以判斷為陽濕。治療原則是使用滲濕利尿的藥物,可以看出患者的小便不利。
這種急性關節炎在現在也很常見。西醫認為病因不明,但總的來說病在身體外層,所以外治法效果更好。如果病在手臂,晚上睡覺時要注意不要外露;如果病在腰部,不要彎腰或負重;如果病在膝蓋、腳、手肘、手腕等關節,睡覺時可以用鹽水浸濕的布包住患部,早上再換,效果會很好。
二、濕熱證
如果濕熱病三四天後出現牙關緊閉、四肢抽搐、身體拘急,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角弓反張,這是因為濕熱侵入經絡脈絡。應該使用新鮮地龍、秦艽、威靈仙、滑石、蒼耳子、絲瓜藤、海風藤、酒炒黃連等藥材。
這是濕邪夾雜風邪的表現。風屬於木的氣,風動則木氣升發,侵入陽明經絡會導致牙關緊閉,遊走於太陰經則會導致拘攣。因此,治療不只是單純的祛濕,還要重視熄風。因為風藥既能祛濕,又能疏肝。選用地龍和各種藤類藥材,是為了疏通脈絡。十二經絡都有筋連接,邪氣從經絡傷及筋,就會出現抽搐、拘攣、角弓反張。筋由肝所主,所以筋病一定要疏肝。
地龍可以不用,可以改用羚羊角、竹茹、桑枝等藥材。有人認為地龍、威靈仙、蒼耳子、海風藤這些藥太過走竄,不如羚羊角、竹茹、桑枝等藥較為穩妥,或者可以加入鉤藤。
這段描述的是一種腦髓疾病,經常在各種熱性病後出現。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眼紅腫痛、耳鳴、感覺遲鈍或異常、意識喪失、痙攣、抽搐、胡言亂語、瞳孔散大或縮小、視野狹窄、黑內障、便秘、嗜睡昏睡、吞嚥困難、不省人事、運動麻痺、偏癱發熱、局部癱瘓發熱、眩暈、各種運動障礙、失語等。
這種情況在中醫上稱為濕熱引動肝風,熱病使用升提藥物更容易導致這種情況。地龍和秦艽不太適合,可以使用甘菊、羚羊角、竹茹、桑枝、菖蒲、川貝、銀花、天竹、連翹等藥材。
有人問:張仲景治療痙攣有桂枝加葛根湯和葛根湯,難道這些藥方不適合現在的情況嗎?現在的痙攣常常與厥症一起出現,而張仲景沒有提及厥症,難道是《金匱要略》有遺漏嗎?
我的回答是:不是的。藥方是因病而用的,病因不同,治療方法自然也不同。有人認為《金匱要略》治療痙攣的藥方效果很少。傷寒引起的痙攣是從外而來,屬於太陽經,牙關緊閉屬於陽明經。治療以祛除外邪為主。而濕熱引起的痙攣是從內而來,屬於內風,波及太陽經。治療以熄滅內風為主。因為三焦和肝膽都掌管相火,少陽的生氣產生於肝膽,運行於三焦,稱為相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