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方劑辭典》一書,乃清朝醫學家水走嘉言畢生心血之結晶,匯集歷代醫家之方劑精華,並融入自身臨床驗證所得,堪稱一部兼具理論與實踐價值的方劑學重要著作。作者在原序中開宗明義,感嘆醫道之難,認為古今名家皆本於醫聖張仲景(「張祖」),強調自身長期潛心於方術,廣泛採集歷代成方,並在實際診療中反覆試驗其療效。特別提及在壬戌、丁卯年間(應對應特定年份,可能與作者所處地域的災害有關,如原序提及的「劦北再羅水災」),面對大量病患(「乞活之民,千百有餘人」)時,諸多方劑經施用後「各奏其效」,這促使他將這些經臨床驗證的有效方劑集結成冊,定名為「名方苑」(此為原序中所用書名,最終出版或流傳時或以《方劑辭典》為稱),以期「告於同志」,與同道醫者分享。

此書的編纂,意在將「上自長沙」(指張仲景及其著作,如《傷寒論》、《金匱要略》)、「下逮明清」數百家醫家的可為「標準」之方劑,匯聚一處。作者旨在編為「小冊子」,並採用「國韻四十八字母」(此處可能涉及當時特定的檢索或編排方式,結合書中目錄以「一畫」、「二畫」等筆畫數來組織方劑名,應是為了便於讀者快速「檢閱」)。這種跨越時代的廣泛採集與系統整理,體現了作者對醫學傳承的尊重,以及將豐富的方藥知識去蕪存菁、化繁為簡,使其更具實用性的目標。

從內容編排來看,《方劑辭典》結構嚴謹,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共收錄方劑多達千餘首。這種分卷方式及卷內分類,旨在涵蓋臨床常見的各類疾病及證候。

  • 上卷 主要按照臨床科別進行劃分,涵蓋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各科的常用方劑。內科之下,又細分為傷寒、溫病、雜病,顯示其對外感與內傷疾病的全面關注。外科則包括外傷、瘡瘍、癰腫等,反映了中醫外科在當時的治療範疇。婦科和兒科的分類,如月經不調、白帶、崩漏;小兒疳積、小兒驚風、小兒百日咳等,均為臨床常見的婦兒科疾病,這部分方劑的收錄,為相應專業的醫者提供了實用參考。
  • 中卷 的組織邏輯更側重於疾病的性質或病程,主要收錄了治療急性病、慢性病以及虛勞病的方劑。急性病如感冒、發熱、頭痛,是臨床中最常遇到的急症,其相應方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慢性病如咳嗽、哮喘、痰飲,病程遷延,證候複雜,需要長期調理的方劑。虛勞病則針對人體正氣虧虛、臟腑功能低下所致的病證,如肺虛、脾虛、腎虛等,這類方劑注重補益,體現了中醫「扶正」的治療思想。這種按病程和病性分類的方式,有助於醫者在辨證論治時,更快速地找到適用於不同階段或性質疾病的方藥。
  • 下卷 則將重點放在了中醫常見的治療大法或病機轉化上,主要收錄了一些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方劑,如理氣、活血、化痰、祛濕等。這些治法針對的是重要的病理產物或氣血運行失常,是臨床應用極為廣泛的治療手段。例如,理氣法細分為疏肝理氣、行氣活血、健脾理氣,顯示了理氣法應結合不同臟腑功能失調來運用;活血法包含活血化瘀、行氣活血、祛瘀生新,提示了活血化瘀不僅止於消散瘀滯,還需兼顧氣機運行和新血生成;化痰法和祛濕法也根據痰濕的不同表現和兼證進行細分,如化痰止咳、化痰平喘、祛濕利水、祛濕化痰等。這種按治法分類的方式,突顯了方劑在轉化病機、恢復生理功能上的關鍵作用,為醫者提供了按法選方的途徑。

從書中的方劑條目樣例來看(如「一畫」、「二畫」等章節所示),每個方劑條目都包含方名、主治病證、出處(如「衛生方」、「金匱」、「局方」、「外臺」、「聖濟方」、「準繩」、「溫疫」等,表明其廣泛引證來源)、藥物組成(包括詳細的藥材名稱、用量、炮製方法)、煎服方法,部分條目還附有簡要的方解或注意事項。例如,二陳湯條目詳細列出了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的用量、炮製方法(半夏湯洗七次,甘草炙),並說明了每服劑量、煎藥用水量及配伍生薑、烏梅的方法,以及主治病證和適用範圍(痰飲、嘔吐噁心、頭眩心悸等)。三物備急丸則提供了大黃、乾薑、巴豆的用量和炮製方法(巴豆去心皮熬研),並強調了藥材質量的要求和具體服用方法(如中惡客忤、心腹脹滿等急症的應急處理)。這些詳細的描述,使得醫者能夠清晰了解方劑的構成與應用細節,極具實用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方劑辭典》的編輯和補充工作,為這部古籍注入了新的活力。編者對原書進行了認真的校對和整理,糾正了原文可能存在的錯誤,如藥名或用量上的疏漏或訛誤,這對於保證方劑應用的準確性至關重要。同時,對原文進行了簡化和分類,使其結構更清晰,內容更易於理解和查閱,提升了文本的可讀性。此外,編者參考了其他方劑學著作,並結合自身的臨床經驗,對原書內容進行了補充,增添了一些常用或驗證有效的方劑。這種補充不僅擴充了書的內容,也使得這部辭典更加貼近臨床需求,反映了醫學知識的不斷累積與發展。編輯者的工作使得水走嘉言的這部著作在流傳過程中得以完善,更適合「現代讀者」的閱讀和學習,這裡的「現代」應是相對於原書成書時代而言的後世時期。

總而言之,《方劑辭典》是清代醫學家水走嘉言集大成的方劑學著作。它不僅系統地匯集了上起漢代張仲景、下至明清各家醫案中的精華方劑,數量龐大,內容廣博,涵蓋內、外、婦、兒各科以及急慢性病、虛勞病等範疇,並特別分類了理氣、活血、化痰、祛濕等重要治法的代表方,而且每個方劑條目均提供了詳細的組成、用法及主治,使得本書具有極高的臨床參考價值。作者將自身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是應對 epidemic 時期(如序言中提及的水災)的驗證所得融入其中,更使其獨具特色。經過後世編者的校對、整理與補充,本書在準確性、系統性和實用性上得到進一步提升,使其更好地服務於醫學傳承與臨床實踐。可以說,《方劑辭典》不僅是研究清代及其以前方劑學發展的重要文獻,更是中醫臨床工作者辨證論治、遣方用藥的寶貴工具書,對中醫方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將傳統方劑按科別、病類、治法進行系統分類並結合詳細應用資訊的模式,為後世方書的編纂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原序

一畫

二畫 (1)

二畫 (2)

二畫 (3)

二畫 (4)

二畫 (5)

二畫 (6)

二畫 (7)

三畫 (1)

三畫 (2)

三畫 (3)

三畫 (4)

三畫 (5)

三畫 (6)

三畫 (7)

三畫 (8)

三畫 (9)

三畫 (10)

三畫 (11)

三畫 (12)

三畫 (13)

三畫 (14)

三畫 (15)

三畫 (16)

三畫 (17)

三畫 (18)

四畫 (1)

四畫 (2)

四畫 (3)

四畫 (4)

四畫 (5)

四畫 (6)

四畫 (7)

五畫 (1)

五畫 (2)

五畫 (3)

五畫 (4)

五畫 (5)

五畫 (6)

五畫 (7)

五畫 (8)

五畫 (9)

五畫 (10)

五畫 (11)

六畫 (1)

六畫 (2)

六畫 (3)

六畫 (4)

六畫 (5)

七畫 (1)

七畫 (2)

七畫 (3)

七畫 (4)

七畫 (5)

七畫 (6)

七畫 (7)

七畫 (8)

八畫 (1)

八畫 (2)

八畫 (3)

八畫 (4)

八畫 (5)

九畫 (1)

九畫 (2)

九畫 (3)

九畫 (4)

九畫 (5)

九畫 (6)

九畫 (7)

十畫 (1)

十畫 (2)

十畫 (3)

十畫 (4)

十畫 (5)

十畫 (6)

十畫 (7)

十畫 (8)

十畫 (9)

十畫 (10)

十畫 (11)

十畫 (12)

十畫 (13)

十畫 (14)

十畫 (15)

十畫 (16)

十畫 (17)

十畫 (18)

十畫 (19)

十畫 (20)

十畫 (21)

十一畫 (1)

十一畫 (2)

十一畫 (3)

十一畫 (4)

十一畫 (5)

十一畫 (6)

十一畫 (7)

十一畫 (8)

十一畫 (9)

十一畫 (10)

十一畫 (11)

十一畫 (12)

十一畫 (13)

十一畫 (14)

十一畫 (15)

十一畫 (16)

十一畫 (17)

十二畫 (1)

十二畫 (2)

十二畫 (3)

十二畫 (4)

十二畫 (5)

十二畫 (6)

十二畫 (7)

十二畫 (8)

十二畫 (9)

十二畫 (10)

十二畫 (11)

十三畫 (1)

十三畫 (2)

十三畫 (3)

十三畫 (4)

十三畫 (5)

十三畫 (6)

十三畫 (7)

十四畫 (1)

十四畫 (2)

十四畫 (3)

十五畫 (1)

十五畫 (2)

十五畫 (3)

十六畫 (1)

十六畫 (2)

十六畫 (3)

十六畫 (4)

十七畫 (1)

十七畫 (2)

十八畫 (1)

十八畫 (2)

十八畫 (3)

十九畫

二十畫 (1)

二十畫 (2)

二十一畫

二十二畫(缺)

二十三畫

二十四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