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四畫 (1)
四畫 (1)
1. 四畫
五味子湯,治小兒傷寒病。久不除。瘥後復劇。瘦瘠骨立方。(千金)
五味子(十銖),大黃,黃連,黃芩,麥門冬,前胡(各六銖),芒硝(五銖),石膏(一兩),甘草,當歸(各十二銖)
上十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二合。得下便止。計大小增損之。
五味子湯,肺氣不足。寒從背起。如含霜雪。語無聲音。劇者吐血方。(外臺)
五味子(三兩),大棗(五十枚擘),桑白根皮(一升),藁本(二兩),鍾乳(三兩),款冬花(二兩),雞蘇(二兩)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進一服。忌豬魚炙肉。熱面。陳臭等物。此方甚良。
五味子湯,小兒夜啼。此腹痛。故至夜輒劇。狀似鬼祟。(聖劑)
五味子,當歸,芍藥,白朮(各四分),甘草(炙),桂心(各二分)
上六味。切。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分服之。增減量之。
五味子湯,治唾中有膿血。胸脅痛方。(千金)
五味子,桔梗,紫菀,甘草,續斷(各二兩),竹茹(三兩),赤小豆(一升),桑白,地黃(各五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一升七合。分為三服。
五皮散,治脾受濕。面目四肢虛腫。通利小便。(百一選方)
大腹皮,茯苓皮,橘皮,生薑皮,桑白皮
上各等分。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一日三四服。局方五皮散。有五加皮。地骨皮。無桑白皮。橘皮。又大全良方。有木香。俱六味。引指迷方。
五痹湯,治風寒濕邪。客留肌體。手足緩弱。痹麻不仁。或氣血失順。痹滯不仁。並皆治之。(局方)
羌活,白朮,防己(各一兩),片子薑黃(一兩洗去灰土),甘草(微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十片。煎至八分去滓。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
五靈湯,治膜外水氣。(聖劑)
木通(銼),訶勒皮,防己(銼),赤茯(去黑皮),陳皮(一兩)
水煎五錢。覺熱吃好茶。
五瀉湯,治瞳人幹缺。肝火旺。及五藏虛火妄動。此藥能瀉火熱。甚加羚羊角。犀角。黃連。(銀海精微)
黃蘗,知母,木通,梔子,生地黃,甘草,玄參,桔梗,黃芩,防風
上㕮咀。每服六七錢。用水煎。食後服。
五積散,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治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噁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氣血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勻。或閉不通。並宜服之。(局方)治傷寒。脾胃不和。嘔逆寒熱。(聖惠方無生薑)
橘皮(去白),枳殼(去穰銼炒),麻黃(去根節六兩),白芍藥,當歸(去蘆洗),川芎,甘草(炙銼),茯苓(去皮),半夏(洗七次),肉桂(去粗皮),白芷(各三分),厚朴(去粗皮薑製),乾薑(炮各三兩),桔梗(去蘆皮十二兩),蒼朮(米泔浸淨洗去皮十四兩)
白話文:
五味子湯 (第一方)
治療小兒傷寒病,久久不能痊癒,痊癒後又復發,導致身體消瘦、骨瘦如柴的狀況。
藥材:五味子(10銖),大黃、黃連、黃芩、麥門冬、前胡(各6銖),芒硝(5銖),石膏(1兩),甘草、當歸(各12銖)
煎煮方法:以上十味藥材切碎,加入三升水煮成一升半。每次服用二合,如果排便順暢就停止服用。用藥劑量需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酌情增減。
五味子湯 (第二方)
治療肺氣不足,寒氣從背部發起,感覺像含著霜雪一樣冰冷,說話聲音嘶啞,嚴重者會吐血的狀況。
藥材:五味子(3兩),大棗(50枚,掰開),桑白根皮(1升),藁本(2兩),鍾乳(3兩),款冬花(2兩),雞蘇(2兩)
煎煮方法:以上七味藥材切碎,加入九升水煮成三升。分三次溫服,每次服藥後走七八里路再服用下一服。服藥期間忌食豬肉、魚肉、烤肉、熱麵、陳腐等食物。此方效果極佳。
五味子湯 (第三方)
治療小兒夜間啼哭,因為腹痛導致夜間加劇,症狀看起來像被鬼怪纏身。
藥材:五味子、當歸、芍藥、白朮(各四分),甘草(炙)、桂心(各二分)
煎煮方法:以上六味藥材切碎,加入一升水煎成五合。分次服用,用藥劑量可根據情況增減。
五味子湯 (第四方)
治療口水中有膿血,胸脅疼痛的狀況。
藥材:五味子、桔梗、紫菀、甘草、續斷(各二兩),竹茹(三兩),赤小豆(1升),桑白、地黃(各五兩)
煎煮方法:以上九味藥材切碎,加入九升水煮成一升七合,分三次服用。
五皮散
治療脾臟受濕,導致面部、眼睛和四肢虛腫,能通利小便的狀況。
藥材:大腹皮、茯苓皮、橘皮、生薑皮、桑白皮(各等分)
煎煮方法:以上藥材各取等量,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盞半水煎至七分,每日服用三到四次。另一種版本的五皮散(局方)含有五加皮、地骨皮,但沒有桑白皮、橘皮。還有一個版本(大全良方)增加了木香,共有六味藥材。另外,引指迷方也有相關記載。
五痹湯
治療風寒濕邪侵襲身體,導致手腳無力、麻木不仁,或是氣血運行不順暢,導致肢體麻痹疼痛等狀況。
藥材:羌活、白朮、防己(各一兩),片子薑黃(一兩,洗淨泥土),甘草(微炙半兩)
煎煮方法: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盞半水和生薑十片,煎至八分後去渣。如果是上半身疾病,飯後服用;如果是下半身疾病,飯前服用。
五靈湯
治療膜外水腫的狀況。
藥材:木通(切碎),訶勒皮,防己(切碎),赤茯苓(去黑皮),陳皮(各一兩)
煎煮方法:以上藥材每次取五錢,用水煎煮,服用後如果感覺身體發熱,可以喝好茶。
五瀉湯
治療瞳孔乾澀、眼睛缺乏水分,以及肝火旺盛,或五臟虛火妄動的狀況。此藥能瀉火清熱,如果症狀嚴重,可以加入羚羊角、犀角、黃連等藥材。
藥材:黃蘗、知母、木通、梔子、生地黃、甘草、玄參、桔梗、黃芩、防風
煎煮方法: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六七錢,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五積散
調理中氣,疏通氣機,祛除風寒,化解痰飲,治療脾胃積寒,導致腹部、脅肋脹痛,胸膈停滯痰液,嘔吐噁心等狀況;也治療因外感風寒、內傷生冷而導致的心腹痞悶、頭暈目眩、肩背拘緊、肢體無力、寒熱往來、食慾不振等症狀;以及婦女氣血不調、心腹絞痛、月經不順或閉經等問題。
藥材:橘皮(去白),枳殼(去穰切碎炒),麻黃(去根節六兩),白芍藥,當歸(去蘆洗),川芎,甘草(炙切碎),茯苓(去皮),半夏(洗七次),肉桂(去粗皮),白芷(各三分),厚朴(去粗皮,薑製),乾薑(炮製各三兩),桔梗(去蘆皮十二兩),蒼朮(米泔水浸泡後洗淨去皮十四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