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四畫 (2)

回本書目錄

四畫 (2)

1. 四畫

上除肉桂。枳殼。外別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為粗末。熳火炒令色轉。攤冷。次入肉桂。枳殼末。令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煎至一中盞。去滓。稍熱服。如冷氣奔沖。心腹脹滿。刺痛。反胃嘔吐。瀉痢清穀。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腸氣痛。即入煨生薑三片。

鹽少許同煎。如傷寒時疫。頭痛體疼。惡寒發熱。項背強痛。入蔥白三寸。豉七粒同煎。若但覺惡寒。或身不甚熱。肢體拘急。或手足厥冷。即入炒茱萸七粒。鹽少許同煎。如寒熱不調咳嗽喘滿。入棗煎服。婦人難產。入醋一合。同煎服之。並不拘時候。活人濟生並同。得效方。

除麻黃。名異功散。又易簡方。十五味。並不炒。入生薑蔥煎服。名生料五積散。

五苓散,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方主之。(傷寒太陽)傷寒汗出而渴者主之。(同上)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主之。(同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

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主之。(同上)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同上)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同上)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

肉上慄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此湯。寒實結胸無熱者。與三物小陷胸湯。(同上)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主之。(同上)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此散。(同上陽明)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主之。(同上霍亂)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者。此水也主之。(金匱痰飲)脈浮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主之。(同上消渴)

豬苓(十八銖去黑皮),澤瀉(一兩六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白朮(十八銖)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六成湯,瘟疫愈後。大便數日不行。別無他症。是足三陰不足。以致大腸虛燥。此不可攻。飲食漸加。津液流通。自能潤下也。覺穀道塞悶。宜作蜜煎導。甚則宜此湯方。(溫疫論)

當歸(一錢五分),白芍藥(一錢),地黃(五錢),天門冬(一錢),肉蓯蓉(三錢),麥門冬(一錢)

白話文:

四畫

這個方子,除了肉桂和枳殼外,其他十三味藥材都先磨成粗末。接著用文火炒到顏色改變,攤涼後,再加入肉桂和枳殼末,攪拌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半水,加入三片生薑一起煎煮到剩下一碗左右,去除藥渣,稍微熱的時候服用。

如果感到寒氣上衝、心腹脹滿、刺痛、反胃嘔吐、腹瀉不止,甚至排出未消化的食物,以及痃癖癥瘕(腹部腫塊)、膀胱小腸氣痛等情況,就加入煨過的生薑三片,少許鹽一起煎煮。

如果是傷寒、時疫等疾病,出現頭痛、身體疼痛、怕冷發熱、脖子和背部僵硬疼痛等症狀,就加入三寸蔥白和七粒豆豉一起煎煮。如果只是覺得怕冷,或者身體發熱不嚴重,肢體僵硬拘攣,或者手腳冰冷,就加入炒過的吳茱萸七粒,少許鹽一起煎煮。

如果出現時冷時熱、咳嗽喘滿的情況,就加入紅棗一起煎煮服用。婦女難產時,加入一杯醋一起煎煮服用。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服用,此方能救人濟世,與其他有效方子相同。

這個方子去掉麻黃,就叫異功散,又叫易簡方。用十五味藥材,不炒,加入生薑和蔥一起煎煮服用,就叫做生料五積散。

五苓散,在太陽病發汗後,如果大汗淋漓,胃裡乾燥,煩躁不安,睡不著,想喝水,就少量給他喝,讓胃氣調和就會好轉。如果脈象浮,小便不利,稍微發熱,口渴,就用這個方子。(出自《傷寒論》太陽篇)傷寒病發汗後,出現口渴,也用這個方子。(同上)發汗之後,脈象浮數,煩躁口渴,也用這個方子。(同上)中風發熱,六七天不退,出現煩躁,有表證和裡證,口渴想喝水,喝了水就吐,這種情況叫做水逆,也用這個方子。(同上)

在還沒診脈的時候,病人會自己用手捂著心口,這時可以讓病人咳嗽,如果咳不出來,肯定是兩耳都聽不見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發汗過度導致虛弱。(同上)發汗後,如果喝水很多就會喘,即使用水灌也一樣喘。(同上)病在陽,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決,反而用冷水噴灑或灌洗,這樣熱邪會被抑制,無法散發出去,反而會更加煩躁,皮膚上會起雞皮疙瘩,想喝水卻又覺得不渴,這時服用文蛤散。如果沒有好轉,就用這個湯方。如果是寒邪實證導致的結胸,沒有發熱,就用三物小陷胸湯。(同上)

原本就應該往下瀉,卻沒有瀉,所以導致心下痞滿,就用瀉心湯。如果痞滿沒有解除,病人感到口渴煩躁,小便不暢,就用這個方子。(同上)太陽病,脈象寸部緩,關部浮,尺部弱,病人發熱,汗出又怕冷,不嘔吐,只是覺得心下痞滿,這是醫生用下瀉的方法造成的。如果沒有下瀉,病人不覺得怕冷反而口渴,這就轉屬陽明病了。小便次數增多,大便一定會變硬,如果十天都沒有大便,也沒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覺,只是口渴想喝水,就少量給他喝,只要按照方法治療就可以。口渴就適合用這個散劑。(同上陽明篇)

霍亂導致頭痛、發熱、身體疼痛,發熱嚴重且想喝水,就用這個方子。(同上霍亂)假設體型瘦弱的人肚臍下面有悸動,吐口水,並且頭暈眼花,這是水飲所致,要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痰飲篇)脈象浮,小便不利,稍微發熱口渴,適合用利小便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同上消渴篇)

豬苓(十八銖,去除黑皮),澤瀉(一兩六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除皮),白朮(十八銖)

以上五味藥材,搗成散劑,用白開水調服,每次服用一小勺(方寸匕),一天三次,多喝溫水,出了汗就會好轉,要好好休養。

六成湯,瘟疫痊癒後,如果大便多日不下,沒有其他症狀,這是因為足三陰經不足,導致大腸乾燥。這種情況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應該逐漸增加飲食,讓津液流通,自然就能潤腸通便。如果感到肛門堵塞,可以用蜂蜜煎成導子來幫助排便,嚴重的話就用這個湯方。(出自《溫疫論》)

當歸(一錢五分),白芍藥(一錢),地黃(五錢),天門冬(一錢),肉蓯蓉(三錢),麥門冬(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