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四畫 (3)
四畫 (3)
1. 四畫
照常煎服。日後更燥者。宜六味丸。少減澤瀉。
六君子湯,治胸膈痞塞。脾寒不嗜食。服燥藥不得者宜此。(楊氏方)
半夏,白朮,枳殼,人參,茯苓
上等分。每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煎一盞溫服。易簡方。濟生方無茯苓。有甘草。得效。方無枳殼。有甘草。今人多用此方。
六和湯,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婦人胎前產後。並宜服之。
縮砂仁,半夏(湯泡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參,甘草(炙各一兩),赤茯苓(去皮),藿香葉(拂去塵),白扁豆(薑汁略炒),木瓜(各二兩),香薷,厚朴(薑汁製各四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候服。(局方)
升麻和氣飲,治瘡疥發於四肢。臀脾痛癢不常。甚至憎寒發熱。攻刺疼痛。浸淫浮腫。及癩風入藏。陰下濕癢。耳鳴眼痛。並皆治之。(局方)
熟半夏,茯苓,白芷,當歸(各二錢),熟蒼朮,乾葛,桔梗,升麻(各一兩),熟枳殼,乾薑(各半錢),大黃(蒸半兩),芍藥(七錢半一本作六錢半),陳橘皮,甘草(各一兩半)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燈心十五莖。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升麻葛根湯,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疼。及瘡疹已發。及未發。疑似之間。並宜服之。(局方)治初熱壯盛。疑似未明。服此。或痘已出。而表熱甚者。(保赤全書)治傷寒頭痛。時疫。憎寒壯熱。肢體痛。惡寒。鼻乾不得睡。兼治寒暄不時。人多病疫。乍暖脫衣。及瘡疹已發。未發。疑似之間。宜服之。(活幼)
升麻,乾葛(一本作一十五兩),白芍,甘草(炙各一十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用水一盞半。煎取一中盞。(一本作一鍾盞)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日二三服。以病氣去。身清涼為度。小兒量歲數加減服。
升麻鱉甲湯,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此湯主之。(金匱)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此湯去雄黃。蜀椒。主之。(傷寒六書)
升麻(二兩),當歸(一兩),蜀椒(炒去汁一兩),甘草(二兩),鱉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黃(半兩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後千金方。陽毒升麻湯。無鱉甲。有桂陰毒用甘草湯。無雄黃。)
升陽散火湯,傷寒叉手抹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沉。不醒人事。俗醫不識。見病便呼為風症。用風藥。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肝熱乘於肺金。元氣虛不持自主。特名曰撮空證。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傷寒六書)
白話文:
照常煎藥服用。如果之後仍然感到身體乾燥,應該服用六味丸,並稍微減少澤瀉的用量。
六君子湯,可以治療胸部和膈膜之間感到阻塞不通暢、脾胃虛寒導致食慾不振,以及服用燥熱藥物後不適的人。(出自楊氏的處方)
藥材包含:半夏、白朮、枳殼、人參、茯苓,等份量。
每次取五錢,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五片,煎煮成一碗後溫服。這是簡便易行的處方,濟生方中沒有茯苓,而有甘草,效果很好。有的處方中沒有枳殼,而有甘草。現在人們大多使用這個配方。
六和湯,可以治療心脾不調和、氣機升降失常、霍亂導致的抽筋、嘔吐腹瀉、寒熱交替發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暈眼花、四肢浮腫、嗜睡倦怠、小便赤黃澀痛,以及傷寒陰陽不分、中暑導致的煩悶、或者變成痢疾、飲酒過多導致的煩渴、食慾不振,婦女產前產後也適合服用。
藥材包含:縮砂仁、半夏(用湯浸泡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參、炙甘草(各一兩)、赤茯苓(去皮)、藿香葉(拂去塵土)、白扁豆(用薑汁略炒)、木瓜(各二兩)、香薷、厚朴(用薑汁炮製,各四兩)。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煎煮至剩八分,去除藥渣,不論時間服用。(出自局方)
升麻和氣飲,可以治療瘡疥長在四肢、臀部、脾部等處,時常出現搔癢,甚至感到寒冷發熱、刺痛、浸淫性的紅腫,以及癩病侵入臟腑、陰部濕癢、耳鳴眼痛等症狀。(出自局方)
藥材包含:熟半夏、茯苓、白芷、當歸(各二錢)、熟蒼朮、乾葛、桔梗、升麻(各一兩)、熟枳殼、乾薑(各半錢)、大黃(蒸過,半兩)、芍藥(七錢半,有的版本是六錢半)、陳橘皮、甘草(各一兩半)。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取四大錢,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三片、燈心草十五根,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飯前服用。
升麻葛根湯,可以治療大人小孩,在流行病盛行時發生的頭痛發熱、四肢煩痛,以及瘡疹已經發出或尚未發出、病情不確定的情況。(出自局方)可以治療初期發熱症狀明顯、病情尚未明朗的情況,或者痘疹已經發出,但表熱依然很盛的情況。(出自《保赤全書》)可以治療傷寒導致的頭痛、流行性疾病、惡寒發熱、四肢疼痛、怕冷、鼻子乾燥難以入睡,同時也治療因為天氣寒暖不定、很多人患上傳染病,乍暖還寒脫下衣服後、以及瘡疹已經發出或尚未發出、病情不確定的情況。(出自《活幼》)
藥材包含:升麻、乾葛(有的版本是一十五兩)、白芍、炙甘草(各一十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取三錢,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一中碗,去除藥渣後稍微加熱服用。不論時間,一天服用二至三次,以病氣消除、身體感到清涼為度。小孩根據年齡大小酌情增減用量。
升麻鱉甲湯,陽毒的病症表現為面色紅赤,斑點像錦緞花紋一樣,咽喉疼痛,吐出膿血,五天可以治癒,超過七天就難以治癒。此湯可以治療這種病症。(出自《金匱》)陰毒的病症表現為面色青紫,身體疼痛如被打,咽喉疼痛,五天可以治癒,超過七天就難以治癒。此湯去除雄黃和蜀椒後可以使用。(出自《傷寒六書》)
藥材包含:升麻(二兩)、當歸(一兩)、蜀椒(炒過,去除汁液,一兩)、甘草(二兩)、鱉甲(手指大小的一片,炙烤過)、雄黃(半兩,研磨)。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水四升煎煮成一升,一次性服用。年紀大或小孩可以分次服用,以達到發汗的效果。(出自《肘後千金方》。陽毒用升麻湯,沒有鱉甲,有桂枝。陰毒用甘草湯,沒有雄黃。)
升陽散火湯,可以治療傷寒導致的病人雙手在胸前亂抓、在床上摸索、胡言亂語、神志昏沉、不省人事的情況。庸醫不認識這種情況,看到這種病就說是「風症」,使用治療風症的藥物,導致病人死亡的很多。他們不知道這是肝熱侵犯肺金,導致元氣虛弱而不能自主的情況,所以特別稱之為「撮空證」。如果小便正常可以治療,如果小便不利則難以治癒。(出自《傷寒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