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十一畫 (7)
十一畫 (7)
1. 十一畫
參附養榮湯,疫邪留於心胸。令人痞滿。下之。痞應去。今反痞者虛也。以其人或因他病先虧。或因新產後。氣血兩虛。或稟賦嬌怯。因下益虛。失其健運。邪氣留止。故令痞滿。今愈下而痞愈甚。若更用行氣破氣之劑。轉成壞證。宜此湯方。(溫疫)
當歸,白芍(一錢),生地黃(三錢),人參(一錢),附子(炮七分),乾薑(炒一錢)
照常煎服。果如前證。一服痞當如失。倘有下證。下後。脈實。病未除者。再下之。此有虛實之分。一者有下證。下後痞即減者為實。一者表雖微熱。脈不甚數。口不渴。下後痞反甚者為虛。若潮熱口渴。脈數而痞者。投之禍不旋踵。
參耆內托散,治痘不起發。根窠不紅。灰白色。咬牙寒戰等症。(保赤)氣虛癢塌及大便頻者。(同上)
人參,厚朴(去粗皮薑汁炒),黃耆,川芎(去蘆),當歸(酒洗),防風(去蘆),白芷,桔梗(去蘆頭),木香(隨時磨服各隨意加減),肉桂(去粗皮),紫草,糯米(一撮)
上各等分。姜一片。棗一枚。水煎服。紅色紫者。去肉桂。木香。加紫草。蟬退。漿不滿。水酒各半煎。色淡白者。去防風。白芷。加糯米。弱。不食。加人乳和服。
參苓白朮湯,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力。中滿痞噎。心忪氣喘。嘔吐。泄瀉。及傷寒。咳嗽。此藥中和不熱。久服養氣育神。醒脾悅色。順正辟邪。(局方)
人參(去蘆),山藥(各一斤),蓮肉(去皮),白扁豆(一斤半薑汁浸去皮微炒),白朮,縮砂(取仁各一斤),桔梗(炒令深黃色二兩),薏苡仁,甘草(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棗湯下。小兒量歲數。加減服之。久瀉及大病後。痢後調理。消渴者。尤宜此方。
參蘇飲,治感冒發熱頭疼。或因痰飲凝節。兼以為熱。並宜服之。若因感冒發熱。亦如服養胃湯法。以被蓋臥。連進數服。微汗即愈。尚(一本作面)有餘熱。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因痰飲發熱。但連日頻進此藥。以熱退為期。不可預止。雖有前胡乾葛。但能解肌耳。既有枳殼橘紅輩。
自能寬中快膈。不致傷脾。兼大治中脘痞滿。嘔逆噁心。開胃進食。無以逾此。毋以性涼為疑。一切發熱。皆能取效。不必拘其所因也。小兒室女。亦宜服之。(局方)治一切發熱。頭疼體痛。服之皆效。不必拘其所因。小兒室女。尤得其宜。用藥致和。而且平故也。痰飲停積。
中脘閉塞。眩暈嘈煩。忪悸愪戄。嘔逆不食。有如氣隔。痰氣停滯。關節不利。手足嚲曳。筋脈攣急類中風。食已即吐。發熱頭痛。百節煩疼。狀似傷寒。但連日頻進此藥。以病退為期。不可預止。(得效方)
陳皮(去白),枳殼(去穰麩炒),桔梗(去蘆),甘草(炙),木香(各半兩),半夏(湯洗七次薑製),紫蘇(用葉),乾葛(洗),前胡(去苗),人參(去蘆),茯苓(去皮各三分)
白話文:
參附養榮湯:這個方子是治療瘟疫病邪停留在心胸部位,導致胸悶脹滿的。如果用瀉下的藥物,胸悶應該會減輕,但現在反而更嚴重,這是因為身體虛弱。可能是因為之前生其他病導致虧虛,或是剛生產後氣血兩虛,也可能是天生體質虛弱,加上使用瀉下藥物後更虛弱,導致脾胃功能失常,病邪才停留在體內,所以才會胸悶脹滿。如果再用行氣破氣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適合用這個方子來治療。(溫疫病)
藥物組成:當歸、白芍(各一錢)、生地黃(三錢)、人參(一錢)、炮附子(七分)、炒乾薑(一錢)
煎服方法:按照平常的方式煎服。如果症狀如前所述,一服藥後胸悶應該就會消失。如果出現瀉下的症狀,瀉後脈搏有力,表示病邪尚未去除,可以再次使用瀉下藥。這其中有虛實之分,一種是有瀉下症狀,瀉後胸悶減輕,這是屬於實證;另一種是雖然有輕微發熱,脈象不快,口不渴,瀉後胸悶反而加重,這是屬於虛證。如果發燒、口渴、脈搏快且胸悶,使用此方會立刻產生壞的結果。
參耆內托散:這個方子是用於治療痘疹不發出來,痘根不紅,呈現灰白色,並伴隨咬牙寒戰等症狀。(保赤)也適用於氣虛導致皮膚癢而塌陷以及大便次數頻繁的情況。(同上)
藥物組成:人參、厚朴(去粗皮,用薑汁炒過)、黃耆、川芎(去蘆)、當歸(用酒洗過)、防風(去蘆)、白芷、桔梗(去蘆頭)、木香(隨時磨成粉服用,用量可隨意增減)、肉桂(去粗皮)、紫草、糯米(一小撮)
煎服方法:以上藥材等分,加生薑一片、紅棗一枚,用水煎服。如果痘疹呈現紅色或紫色,要去掉肉桂、木香,加入紫草、蟬蛻。如果漿液不足,用水酒各一半煎服。如果痘疹顏色淡白,要去掉防風、白芷,加入糯米。如果身體虛弱、食慾不振,可以加入人乳一起服用。
參苓白朮湯:這個方子是治療脾胃虛弱,導致食慾不佳、容易疲倦乏力、胸悶脹滿、心悸氣喘、嘔吐、腹瀉,以及感冒咳嗽的。此藥性平和不燥熱,長期服用可以滋養氣血、安神醒脾、使面色紅潤、扶正祛邪。(局方)
藥物組成:人參(去蘆)、山藥(各一斤)、蓮子肉(去皮)、白扁豆(一斤半,用薑汁浸泡後去皮稍微炒過)、白朮、縮砂仁(取仁,各一斤)、桔梗(炒至深黃色,二兩)、薏苡仁、甘草(炒,各一兩)
煎服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紅棗湯送服。小兒用量根據年齡大小增減。此方特別適合久瀉、大病後、痢疾後調理以及患有消渴病的人。
參蘇飲:這個方子是治療感冒發燒頭痛,或是因為痰飲阻滯而引起的發熱,都適合服用。如果因為感冒發燒,就像服用養胃湯一樣,用被子蓋好身體,連續服用幾劑,微微出汗就會好轉。如果還有餘熱,可以慢慢服用,自然就會痊癒。如果是因為痰飲導致的發熱,可以連續服用此藥,直到退燒為止,不要隨意停止。雖然方中有前胡和葛根,但只是解表而已,有了枳殼和橘紅等藥,自然能寬胸理氣,不會傷害脾胃。這個方子還能治療胸悶脹滿、嘔吐噁心、開胃進食,沒有比它更好的了。不要因為它藥性涼就感到疑惑,它對所有發熱都有效,不必拘泥於發熱的原因。小兒和未婚女子也適合服用。(局方)可以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發熱頭痛、身體疼痛,都有效,不必拘泥於病因,對小兒和未婚女子尤其適合,藥性平和而能治病。痰飲停積、中焦阻塞、眩暈煩躁、心悸不安、嘔吐不食、如同氣隔、痰氣停滯、關節不利、手足不靈活、筋脈拘攣像中風、吃完東西就吐、發燒頭痛、全身煩疼,像感冒,但只要連續服用此藥,直到病好為止,不要隨意停止。(得效方)
藥物組成:陳皮(去白)、枳殼(去瓤麩炒)、桔梗(去蘆)、甘草(炙)、木香(各半兩)、半夏(用湯洗七次,並用薑製過)、紫蘇葉、葛根(洗)、前胡(去苗)、人參(去蘆)、茯苓(去皮,各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