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十一畫 (6)
十一畫 (6)
1. 十一畫
麻黃醇酒湯,治黃疸。(金匱)
麻黃(三兩)
上一味。以美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主之。(傷寒陽明)
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連翹梗也),杏仁(四十個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十枚擘),生梓白皮(切一斤),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麻黃湯,療風水。身體面目盡浮腫。腰背牽引髀股。不能食方。(外臺)
麻黃(五兩去節),桂心(四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內藥煎取三升。一服一升。日三。忌同前。
麻黃湯,治頭面風熱煩躁。皮肉如亂針刺痛。(聖濟)
麻黃(去根節),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桔梗(去蘆頭),秦艽(去苗葉),薄荷葉,丹皮(去心),防風(去皮),芍藥,升麻,黃芩(去黑皮),紫菀(去苗土各一分),半夏(湯洗去滑半分),羌活(去蘆頭半兩)
上十三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後臨臥熱服。
麻子湯,治大風周身。四肢攣急。皮膚勞強。服之。不虛人。又治精神矇昧者方。(千金)
秋麻子(三升淨擇水漬一宿),防風,桂心,生薑,石膏(碎綿裹),橘皮(各二兩),麻黃(三兩),竹葉,蔥白(各一握),香豉(一合)
上十味。㕮咀。先以水二斗半煮麻子。令極熟。漉去滓。取九升。別煮麻黃兩沸。掠去沫。內諸藥汁中。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空腹服當微汗。汗出以粉塗身。極重者。不過三兩劑。輕者一兩劑瘥。有人患大風賊風刺風。加獨活三兩。比之小續命湯。准當六劑。
麻子湯,治肺氣不足。咳唾膿血氣短。不得臥方。(千金)
麻子(一升),桑白皮,餳(各一斤),桂心,人參(各二兩),阿膠,紫菀(各一兩),生薑(三兩),乾地黃(四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五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
麻子仁丸,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主之。(傷寒陽明)脈陽微而汗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於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同上)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同上)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白話文:
麻黃醇酒湯
用麻黃三兩,加上美酒五升,煮到剩二升半,一次喝完。冬天用酒煮,春天用水煮。這個方子治療黃疸。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這個方子治療傷寒引起的瘀熱在體內,身體一定會出現黃疸。用麻黃二兩(去掉節),連翹梗二兩,杏仁四十個(去掉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個(掰開),新鮮梓樹白皮一斤(切碎),生薑二兩(切片),甘草二兩(炙烤)。先用一斗雨水煮麻黃,煮開後去掉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濾掉藥渣,分三次溫服,半天內喝完。
麻黃湯
這個方子治療風水,全身包含臉部都浮腫,腰背牽引到大腿,吃不下東西。用麻黃五兩(去掉節),桂心四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烤),附子二枚(炮製過)。將藥材切碎,用一斗水先煮麻黃,煮到水減少二升,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每次服用一升,一天三次。禁忌事項同之前說的。
麻黃湯
這個方子治療頭面部風熱煩躁,皮膚像被亂針刺一樣疼痛。用麻黃(去掉根節),杏仁(去掉皮尖和雙仁,炒過磨成粉),桔梗(去掉蘆頭),秦艽(去掉苗葉),薄荷葉,丹皮(去掉心),防風(去掉皮),芍藥,升麻,黃芩(去掉黑皮),紫菀(去掉苗土,各一份),半夏(用熱水洗去滑膩的部分,半份),羌活(去掉蘆頭,半兩)。將以上十三味藥材搗碎過篩,每次取二錢,加一杯水和三片生薑,煎煮到剩七分,濾掉藥渣,飯後臨睡前熱服。
麻子湯
這個方子治療大風病,症狀是全身和四肢攣縮,皮膚僵硬。這個方子不會使人虛弱,還可以治療精神昏昧。用秋天收穫的麻子三升(仔細挑選,用水浸泡一晚),防風、桂心、生薑、石膏(搗碎用布包著)、橘皮(各二兩),麻黃三兩,竹葉、蔥白(各一握),香豉一合。將以上十味藥材搗碎,先用二斗半水煮麻子,煮到極熟,濾掉藥渣取九升,另外用麻黃煮兩次,撈掉浮沫,倒入之前麻子的藥汁中,再煮到剩三升,濾掉藥渣,分三次空腹服用,服後應微微出汗。出汗後用粉塗身。病情很重的,服用不超過三劑,病情輕的,一兩劑就好。如果有人患大風、賊風、刺風,可以加入獨活三兩,效果接近小續命湯,大約服用六劑。
麻子湯
這個方子治療肺氣不足,咳嗽吐膿血,氣短,無法平躺睡覺。用麻子一升,桑白皮、飴糖(各一斤),桂心、人參(各二兩),阿膠、紫菀(各一兩),生薑(三兩),乾地黃(四兩)。將以上九味藥材搗碎,用一斗五升水一起煮到剩四升,分五次服用。
麻子仁丸
如果趺陽脈(腳背上的脈搏)浮而澀,浮代表胃氣強,澀代表小便次數多,浮澀兩種脈象同時出現,就會導致大便乾硬,這是脾虛引起的。如果脈象陽微且汗少,說明身體正在自我調節;如果汗出太多,說明藥力過猛;如果陽脈實,且發汗後汗出太多,也表示藥力太過,這樣會導致體內陽氣耗盡,津液喪失,導致大便乾硬。如果脈象浮而空,浮代表陽,空代表陰,浮空兩種脈象同時出現,胃氣會產生熱,陽氣會耗竭。這個方子針對上述這些症狀。
用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烤過),大黃一斤(去掉皮),厚朴一尺(炙烤過去掉皮),杏仁一升(去掉皮尖,熬製成膏)。將以上六味藥材用蜂蜜調和成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用開水服用十丸,一天三次,可以逐漸增加服用量直到有效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