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十一畫 (11)

回本書目錄

十一畫 (11)

1. 十一畫

阿膠(一兩),乾薑(二兩),麻子(一斤搗篩),遠志(四兩去心),附子(一枚炮),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六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銷。分三服。一方云小便利多。日夜數十行。一石五斗者良。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深師芍藥湯,療中毒風腫。心腹痛達背。迫氣前後。如疰痛方。(同上),

芍藥,細辛,桂心,甘草(炙),當歸,吳茱萸,獨活(各二兩),乾地黃,生薑(五兩),桃仁(四十枚去皮尖兩仁研),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四服。宜利者。加大黃二兩。忌海藻。菘菜。生蔥。芫荑。生菜。

深師乾薑湯,療冷咳逆氣。(同上),

乾薑(四兩),紫苑(一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兩人切),麻黃(去節四兩),桂心,甘草(炙各二兩),五味子(一兩),

上七味。切。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平體人加射干一兩。代乾薑。忌海藻。菘菜。生蔥等。

深師酸棗湯,療傷寒及吐下後。心煩乏氣。晝夜不眠方。(同上),

酸棗仁(四升),麥門冬(一升去心),甘草(二兩炙),知母(一兩),茯苓(二兩),芎藭(二兩),乾薑(三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棗取一斗。去棗內藥。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忌海藻。菘菜。大醋。(按金匱。無干姜。麥門冬。

豬苓湯,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讝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若竭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脈浮發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此湯主之。傷寒陽明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此湯主之。(金匱消渴)夫諸病。在藏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此湯。余皆效此。(同上)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此湯。以汗多胃中燥。此湯複利小便故也。

(傷寒陽明)少陰病。不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主之。(傷寒少陰)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澤瀉,滑石(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盡。溫服七合。日三服。。豬苓散,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用此湯。(金匱嘔吐)

豬苓,茯苓,術(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豬苓湯,邪到膀胱者。乃疫邪分布下焦。膀胱實有之邪。不止於熱也。從胃家來。治在胃。兼治膀胱。若純治膀胱。胃氣乘勢。擁入膀胱。非其治矣。若腸胃無邪。獨小便急數。或白膏如馬遺。其治有膀胱。宜此湯。(溫疫論)

白話文:

十一畫

這個藥方包含阿膠(一兩)、乾薑(二兩)、麻子(一斤搗碎篩過)、遠志(四兩去除內心)、炮製過的附子(一枚)、人參(一兩)、炙甘草(一兩)。

以上七種藥材切碎後,用七升水煮其中六味藥(不含阿膠),煮到剩三升時,去除藥渣,再加入阿膠融化。分三次服用。

另一種說法是,此藥方用於小便過多,一天到晚頻繁上廁所,甚至排出一石五斗(約150公升)小便的人效果最好。服用期間忌吃豬肉、冷水、海藻、白菜。

深師芍藥湯,治療因中毒引起的風腫,導致心腹疼痛蔓延至背部,氣息不順,像疰痛一樣的症狀。

藥方組成:芍藥、細辛、桂心、炙甘草、當歸、吳茱萸、獨活(各二兩)、乾地黃、生薑(五兩)、桃仁(四十枚去皮尖,取兩枚搗碎)。

以上十味藥材切碎後,用九升水煮至三升。分四次服用。若需要通利大便,可加入大黃二兩。服用期間忌吃海藻、白菜、生蔥、芫荽、生菜。

深師乾薑湯,治療因寒冷引起的咳嗽和氣逆。

藥方組成:乾薑(四兩)、紫苑(一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取兩枚切碎)、麻黃(去除節四兩)、桂心、炙甘草(各二兩)、五味子(一兩)。

以上七味藥材切碎後,用八升水煮至二升七合。分三次服用。體質平和的人可加入射干一兩代替乾薑。服用期間忌吃海藻、白菜、生蔥等。

深師酸棗湯,治療因傷寒或吐瀉後引起的心煩氣躁、精神疲憊、晝夜失眠。

藥方組成:酸棗仁(四升)、麥門冬(一升去除內心)、炙甘草(二兩)、知母(一兩)、茯苓(二兩)、芎藭(二兩)、乾薑(三兩)。

以上七味藥材切碎後,用一斗六升水煮棗,煮至一斗時,去除棗肉取藥汁。再將藥汁煮至三升,去除藥渣,溫服分三次服用。服用期間忌吃海藻、白菜、大量醋。 (《金匱要略》中,此方沒有乾薑和麥門冬)

豬苓湯,適用於陽明病,症狀為脈象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且喘氣,發熱汗出,不畏寒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會導致煩躁不安,心神不寧,甚至胡言亂語。如果用溫針刺激,會更加驚恐煩躁,無法入睡。如果用瀉法,會導致胃部空虛,客氣擾動膈膜,心中煩悶。舌苔厚膩的,應該用梔子豉湯治療。如果極度想喝水,口乾舌燥的,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如果脈象浮而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的,就適合用這個藥方。傷寒陽明病,脈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的,也適合用此藥方。(出自《金匱要略》消渴篇)所有疾病,只要是在臟腑內部的,想要攻邪,都應該根據病情選擇治療方法。例如口渴的,就用此藥方,其他情況也應仿照此法。 (出自《金匱要略》)陽明病,汗出過多而且口渴的,不能用此藥方,因為汗多導致胃中乾燥,而此藥方會利尿。

(出自《傷寒論》陽明篇)少陰病,小便不暢六七天,咳嗽、嘔吐、口渴、心煩意亂無法入睡的,也適合用此藥方。(出自《傷寒論》少陰篇)

藥方組成: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澤瀉、滑石(各一兩)。

以上五味藥材,先用四升水煮前四味藥,煮至二升後,去除藥渣,再加入阿膠融化。溫服七合,每日三次。豬苓散,適用於嘔吐且病在膈上的情況,後來又想喝水的,就適合服用,應及時給予。

藥方組成:豬苓、茯苓、白朮(等量)。

以上三味藥材搗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小匙,每日三次。

豬苓湯,適用於病邪進入膀胱的情況,屬於疫邪向下擴散到下焦。膀胱的邪氣不僅僅是熱邪,還可能是從胃部傳來的,因此治療應從胃部著手,同時兼顧膀胱。如果只單純治療膀胱,胃氣可能會乘虛而入膀胱,那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了。如果腸胃沒有邪氣,只是小便急促頻繁,或者尿液像馬的遺精一樣白濁,這屬於膀胱問題,適合用此藥方。(出自《溫疫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