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十一畫 (10)

回本書目錄

十一畫 (10)

1. 十一畫

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同上)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若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潰潰反讝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主之。(同上陽明),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

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主之。(同上)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此湯。(同上厥陰)

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快吐者。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前證若少氣者主之。(傷寒太陽)

梔子(十四個擘),甘草(二兩炙),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前證若嘔者主之。(同上)

梔子(十四個擘),生薑(五兩),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大黃湯,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者主之。(金匱)

梔子(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梔子乾薑湯,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主之。(傷寒太陽中篇)

梔子(十四個擘),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進一服。

梔子蘗皮湯,傷寒身黃髮熱者主之。(同上陽明)

梔子(十五個擘),甘草(一兩炙),黃蘗(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梔子厚朴湯,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主之。(同上太陽)

梔子(十四個擘),厚朴(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服進一服。

深師石膏湯,療傷寒病。已八九日。三焦熱。其脈滑數。昏憒身體壯熱。沉重拘攣。急不差。直用汗藥。則因加劇。而方無表裡療者。意思以三黃湯以救其內。欲解其外。故宜石膏湯。(外臺方)

石膏,黃連,黃蘗,黃芩(各二兩),香豉(一升綿裹),梔子(十枚擘),麻黃(三兩去節)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日並服出汗。初服一劑。少汗。其後更合一劑。分兩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攣煩憒即差。得數行利。心開令語。毒折也。忌豬肉。冷水。

深師阿膠湯,療虛勞小便利而多。有人虛勞。服散又虛熱盛。當風取冷。患腳氣。喜發動。兼小便利。脈細弱。此方利即減。同上

白話文:

病人如果先前就有輕微腹瀉的狀況,就不可以服用這個藥方。(和前面說的一樣)

陽明病,脈象呈現浮而緊的狀態,咽喉乾燥、口中發苦,如果出現腹部脹滿、喘氣、發熱出汗、不畏寒反而怕熱,身體感到沉重。這種情況如果用發汗的藥物,會導致煩躁不安、心神不寧、甚至胡言亂語。如果再用燒針治療,病人會更加驚恐、煩躁、無法入睡。如果用瀉下的藥物,會導致胃中空虛,外來的氣體會擾動胸膈,心中感到煩悶懊惱,舌頭上長出苔狀物,就適合使用這個方子。(和前面說的陽明病一樣)

陽明病,如果用瀉下藥治療,病邪雖然從體外散出,但會有手腳溫熱、沒有胸部結硬的現象,但心中感到煩悶懊惱、肚子餓卻吃不下,只有頭部出汗,這時適合使用這個方子。(和前面說的一樣)拉肚子之後更加煩躁,按壓心下感覺柔軟的,屬於虛煩,適合使用這個藥湯。(和前面說的厥陰病一樣)

梔子(掰開十四個),豆豉(四合,用布包起來)

以上兩味藥,用水四升,先煮梔子,煮到剩下二升半,再加入豆豉煮到剩下一升半,去除藥渣,分成兩次服用,溫熱時服用一次,如果服用後能快速吐出東西,就停止服用第二次。

這個方子叫做梔子甘草豉湯,如果之前提到的症狀還出現氣短的,就適合使用這個方子。(出自《傷寒論》太陽病篇)

梔子(掰開十四個),甘草(二兩,炙烤過),豆豉(四合,用布包起來)

以上三味藥,用水四升,先煮梔子和甘草,煮到剩下二升半,再加入豆豉煮到剩下一升半,去除藥渣,分成兩次服用,溫熱時服用一次,如果服用後能吐出東西,就停止服用第二次。

這個方子叫做梔子生薑豉湯,如果之前提到的症狀還出現嘔吐的,就適合使用這個方子。(出自《傷寒論》太陽病篇)

梔子(掰開十四個),生薑(五兩),豆豉(四合,用布包起來)

以上三味藥,用水四升,先煮梔子和生薑,煮到剩下二升半,再加入豆豉煮到剩下一升半,去除藥渣,分成兩次服用,溫熱時服用一次,如果服用後能吐出東西,就停止服用第二次。

這個方子叫做梔子大黃湯,用於治療酒黃疸,如果出現心中煩悶懊惱,或者發熱疼痛的,就適合使用這個方子。(出自《金匱要略》)

梔子(十四個),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豆豉(一升)

以上四味藥,用水六升,煮到剩下二升,分成三次溫服。

這個方子叫做梔子乾薑湯,如果傷寒病被醫生用丸藥瀉下後,身上發熱沒有消退,還感到輕微煩躁,就適合使用這個方子。(出自《傷寒論》太陽病中篇)

梔子(掰開十四個),乾薑(二兩)

以上兩味藥,用水三升半,煮到剩下一升半,去除藥渣,溫熱時分開服用。

這個方子叫做梔子蘗皮湯,如果傷寒病出現身體發黃且發熱,就適合使用這個方子。(出自《傷寒論》陽明病篇)

梔子(掰開十五個),甘草(一兩,炙烤過),黃蘗(二兩)

以上三味藥,用水四升,煮到剩下一升半,去除藥渣,分兩次溫服。

這個方子叫做梔子厚朴湯,如果傷寒病用瀉下藥後,出現心煩、腹脹、躺臥不安的情況,就適合使用這個方子。(出自《傷寒論》太陽病篇)

梔子(掰開十四個),厚朴(四兩,炙烤過,去除外皮),枳實(四枚,用水浸泡後炙烤至黃色)

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半,煮到剩下一升半,去除藥渣,分成兩次溫服。

這個方子叫做深師石膏湯,用來治療傷寒病,如果病程已經八九天,三焦部位發熱,脈象呈現滑數,神志不清、身體壯熱、沉重、拘攣,情況危急且沒有好轉,如果直接使用發汗的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因為沒有可以從體表或體內治療的方法,所以想用三黃湯來處理體內的問題,再用石膏湯來解除體外的病邪。

石膏,黃連,黃蘗,黃芩(各二兩),豆豉(一升,用布包起來),梔子(掰開十個),麻黃(三兩,去除節)

以上七味藥,切碎後,用水一斗煮到剩下三升,分成三次服用。一天內全部服用完畢,讓身體微微出汗。第一天服用一劑,如果只有少許出汗,第二天再服用一劑,分兩次服用。要讓身體持續微微出汗,這樣拘攣、煩躁、神志不清的情況就會好轉。如果出現多次排便,心胸就會開闊,可以正常說話,這就表示體內的毒邪被解除了。服藥期間要忌食豬肉和冷水。

這個方子叫做深師阿膠湯,用來治療虛勞導致小便頻繁量多的情況。有人因為虛勞,服用藥散後虛熱更加嚴重,容易受到風寒,患上腳氣病,喜歡活動,同時小便頻繁,脈象細弱。服用這個方子就會減少這些症狀。(和上面說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