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十一畫 (9)

回本書目錄

十一畫 (9)

1. 十一畫

通氣防風湯,治肩背痛。用風藥以散之。肩背痛不可回顧者。太陽氣鬱而不行也。(回春辨惑論羌活勝濕湯)

藁本(一錢),防風,羌活(二錢),川芎(一錢),獨活(二錢),蔓荊子(六分),甘草(六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如身重腰沉。經中有寒濕。加酒浸防己一錢。輕者炮附子。重者炮川烏各五分。

通氣噎湯方。(外臺)

半夏(三兩洗),桂心(三兩),生薑(八兩),羚羊角(三兩),大棗(二十枚)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半升。日再服。忌羊肉。生蔥。飴。

通經導滯湯,治婦人產後敗血。流注經絡。結成腫塊。疼痛者。(正宗)

香附,赤芍,川芎,當歸,熟地,陳皮,紫蘇,牡丹皮,紅花,牛膝,枳殼(各一錢),甘草節,獨活(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入酒一小杯。食前服。

通膈絕湯,療中焦實熱閉塞。上下不通。隔絕關格。不吐不下。腹滿彭彭喘急。大黃瀉熱開關格。(外臺)

大黃(三兩切引漬),黃芩,澤瀉,升麻(各三兩),羚羊角(四兩),梔子仁(四兩),生地黃汁(一升),玄參(八兩),芒硝(三兩)

上九味。切。以水七升。先煮七味。取二升三合。下大黃。更煎數沸。絞去渣。下消。分三服。忌蕪荑。

通膈湯,治肺氣喘急煩悶。或時咳嗽方。(聖濟)

射干,桑白(炙銼一兩),麻黃(去根節洗去沫焙),甘草(炙各一錢),檳榔子(銼),草豆蔻(各半兩),郁李(麩炒去皮一兩)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三盞匕。水一盞。入生薑一棗大。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通氣飲,治橫痃初起。或兩髀俱腫作痛。肉未堅實。應服此方。(黴瘡)

木通,瓜蔞子(各五錢),忍冬花,粉甘草(各三錢),貝具,紫蘇葉(各二錢)

用水二大鐘。煎八分。空腹服。渣再煎。七分服。

通關散,治中風傷寒發熱。惡風頭痛。目眩鼻塞聲重。肩背拘急。身體痠疼。肌肉瞤動。牙關緊急。及久新頭風。攻疰眼暗。並宜服之。(局方)

川芎(一兩),細辛(半兩),甘草,川烏,白芷(一本以上三味各一兩半),撫芎(各二兩),龍腦,薄荷(一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大錢。蔥白茶清調下。薄荷湯調亦得。不拘時候。

通經丸,治婦人室女。月候不通。或成血瘕。(本事方)

桂心,青皮,大黃(炮),乾薑(炮),川椒,莪朮,川烏(炮),乾漆(炒),當歸,桃仁(炒各等分)

上細末。四分用米醋熬成膏和。餘六分未成劑曰中治之。丸梧子大。淡醋湯下。溫酒亦得。食前服。按大全良方。及濟生方。有紅花。無川烏。

梔子豉湯,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主之。(傷寒太陽中篇),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此湯主之。(同上)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主之。(同上)凡梔子豉湯。

白話文:

十一畫

通氣防風湯,治療肩膀和背部疼痛,使用祛風藥物來疏散。如果肩膀背部疼痛到無法回頭,這是因為太陽經的氣鬱結不通暢。(出自《回春辨惑論》的羌活勝濕湯)

藥材:藁本(3.75克)、防風、羌活(7.5克)、川芎(3.75克)、獨活(7.5克)、蔓荊子(2.25克)、甘草(2.25克)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加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感覺身體沉重、腰部酸沉,這是經絡中有寒濕,可以加入用酒浸泡過的防己3.75克。症狀較輕的加入炮附子1.9克,症狀較重的加入炮川烏1.9克。

通氣噎湯。(出自《外台秘要》)

藥材:半夏(112.5克,洗淨)、桂心(112.5克)、生薑(300克)、羚羊角(112.5克)、大棗(20枚)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八升水煮到剩三升,每次服用半升,每日兩次。忌吃羊肉、生蔥和麥芽糖。

通經導滯湯,治療婦女產後惡露不盡,淤血流注經絡,結成腫塊,感到疼痛。(出自《正宗婦科》)

藥材:香附、赤芍、川芎、當歸、熟地黃、陳皮、紫蘇、牡丹皮、紅花、牛膝、枳殼(各3.75克)、甘草節、獨活(各1.9克)

用法:加兩鍾水煎到剩八分,加入一小杯酒,飯前服用。

通膈絕湯,治療中焦實熱壅塞,導致上下不通,胸膈阻塞,無法嘔吐或排便,腹部脹滿,呼吸急促,使用大黃瀉熱開通阻塞。(出自《外台秘要》)

藥材:大黃(112.5克,切好用酒浸泡)、黃芩、澤瀉、升麻(各112.5克)、羚羊角(150克)、梔子仁(150克)、生地黃汁(一升)、玄參(300克)、芒硝(112.5克)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先用水七升煮前七味,煮到剩二升三合時加入大黃,再稍微煮一下,過濾掉藥渣,最後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忌吃蕪荑。

通膈湯,治療肺氣喘急煩悶,或時常咳嗽。(出自《聖濟總錄》)

藥材:射干、桑白皮(炙過切碎,37.5克)、麻黃(去根部和節,洗淨除去泡沫烘乾,3.75克)、甘草(炙過,3.75克)、檳榔子(切碎)、草豆蔻(各18.75克)、郁李(用麩炒過,去皮,37.5克)

用法:將以上七味藥材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三湯匙,用一碗水加入一塊大棗大小的生薑(拍碎)一起煎煮到剩七分,過濾掉藥渣,飯後溫服。

通氣飲,治療橫痃初期,或大腿兩側都腫痛,肌肉還未變硬時服用此方。(出自《黴瘡祕錄》)

藥材:木通、瓜蔞子(各18.75克)、忍冬花、粉甘草(各11.25克)、貝母、紫蘇葉(各7.5克)

用法:加入兩大碗水煎到剩八分,空腹服用,藥渣再煎一次服用。

通關散,治療中風、傷寒引起發熱、怕冷、頭痛、頭暈目眩、鼻塞聲音沙啞、肩背僵硬、身體痠痛、肌肉跳動、牙關緊閉,以及長期的頭痛、眼睛昏暗等症狀。(出自《局方》)

藥材:川芎(37.5克)、細辛(18.75克)、甘草、川烏、白芷(以上三味,有的版本用56克)、撫芎(75克)、龍腦、薄荷(56克)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3.75克,用蔥白茶水調服,也可以用薄荷湯調服,不拘時間服用。

通經丸,治療婦女或未婚女子月經不通,或形成血塊。(出自《本事方》)

藥材:桂心、青皮、大黃(炮製)、乾薑(炮製)、川椒、莪朮、川烏(炮製)、乾漆(炒製)、當歸、桃仁(炒製)(各等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其中四成用米醋熬成膏,剩下的六成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用淡醋湯送服,也可以用溫酒送服,飯前服用。按照《大全良方》和《濟生方》,其中有紅花,沒有川烏。

梔子豉湯,在發汗後,如果藥物無法入口,為逆症。如果再發汗,必定會吐瀉不止。發汗、嘔吐、腹瀉後,感到虛煩,無法入睡,情況嚴重的會煩躁不安,心中懊惱,可以用此方。(出自《傷寒論》的太陽篇),傷寒五六天後,大量腹瀉後,身體發熱不退,心中結痛,這時還沒要痊癒,可以使用此方。(同上)如果發汗或瀉下後,胸中煩悶,可以使用此方。(同上)凡是使用梔子豉湯的,都屬於此類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