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十一畫 (12)
十一畫 (12)
1. 十一畫
豬苓(二錢),澤瀉(二錢),滑石(五分),甘草(八分),木通(一錢),車前子(二錢)
燈心煎服。
豬膏發煎,諸黃用此方(金匱黃疸)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同上婦人)
豬膏(半斤),亂髮(雞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豬膚湯,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主之。(傷寒少陰)
豬膚(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溫分六服。(湯液本草曰。方中用白粉。即白米粉。)
紫參湯,下利肺痛主之。(金匱方)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紫石寒食散,治傷寒。愈後不復。(同上)
赤石脂,紫石英,白石英,鍾乳(雄煉),栝蔞根,防風,桔梗,文蛤,鬼臼(各十分),附子(炮去皮四分),太一餘糧(十分燒),乾薑,桂枝(去皮各四分)
上十三味。杵為散。服方寸匕。
紫菀湯,治妊娠咳嗽不止。胎不安。(婦人大全良方)
甘草,杏仁(各一兩),紫菀(一兩),桑白(一分),桔梗(三分),天門冬(一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竹茹一塊。煎至七分去滓。入蜜半匙。更煎二沸溫服。
紫蘇飲,治妊娠胎氣不和。懷胎近上。脹滿疼痛。謂之子懸者。心胃脹痛也。兼治胎氣不和。心腹脹滿。疼痛及胎前諸疾。依此方加減。(壽世保元)
大腹皮,人參(去蘆),川芎(洗),陳橘皮(去白),白芍藥(各半兩),紫蘇莖葉(一兩),當歸(洗去蘆薄切三錢),甘草(一錢炙)
上各細銼。分作三服。每服用水一盞半。生薑四片。蔥白七寸。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濟生方。名紫蘇和氣飲。又百一選方。無川芎。
紫蘇煮散,膜外水氣。(聖濟)
紫蘇,防風,白朮,桑白皮(各等分)
共末。水煎覺熱。去白朮。加甘草。功效如五靈湯。
紫蘇湯,主通身體滿。小便澀。上氣不下。不能食。食囷脹者方。(外臺)
紫蘇莖(一兩),甘草(炙),橘皮(各一兩半),生薑(三兩),檳榔(三枚)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若能長服之。永令氣消下。忌海藻。菘菜。(本事方。不用甘草。名檳榔湯。暴得疾。手足不舉。諸醫以為風。針灸臂腿不知痛。作腳氣。與此藥乃愈。)
麥門冬湯,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主之。(金匱咳嗽)病後勞復發熱者。(玉函)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千金三因並同。聖濟。治虛勞煩熱。口乾舌燥。欲得飲水方。無人參。有竹葉。生薑。本事方。治小兒嘔吐。脈數有力方。無粳米大棗。加茯苓三錢。姜三片。名麥門冬散。
白話文:
十一畫
豬苓湯:用豬苓二錢、澤瀉二錢、滑石五分、甘草八分、木通一錢、車前子二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豬膏發煎:用豬油煎煮頭髮,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各種黃疸病,可以幫助胃氣向下運行。婦女陰道排氣發出聲響,是因為腸胃的氣積聚造成的(與上面所說的婦女陰道排氣情況相同)。
豬膏亂髮煎:用豬油半斤,加上雞蛋大小的三團亂髮,一起放入鍋中煎煮。直到頭髮完全融化後,藥就煎好了。將藥分成兩次服用,疾病就會隨著小便排出。
豬膚湯:這個方子是治療少陰病,症狀是下痢、咽喉疼痛、胸悶、心煩。
豬膚湯(做法):用豬皮一斤,加水一斗煮到剩五升,濾掉殘渣,再加入白蜜一升、白米粉五合,一起熬煮至均勻香濃,分六次溫服。(《湯液本草》中說,此方中的白粉,即是白米粉。)
紫參湯: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腹瀉,並伴隨肺部疼痛。
紫參湯(做法):用紫參半斤、甘草三兩,加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藥汁,再加入甘草,煮到剩一升半,分成三次溫服。
紫石寒食散:這個方子治療傷寒,病癒後不會復發。
紫石寒食散(配方):赤石脂、紫石英、白石英、鐘乳(雄煉)、栝蔞根、防風、桔梗、文蛤、鬼臼,各十分;附子(炮製去皮)四分;太一餘糧(燒過)十分;乾薑、桂枝(去皮)各四分。
紫石寒食散(用法):將以上十三味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勺。
紫菀湯:這個方子治療妊娠期間咳嗽不止,胎兒不穩定的情況。
紫菀湯(配方):甘草、杏仁各一兩,紫菀一兩,桑白皮一分,桔梗三分,天門冬一兩。
紫菀湯(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三錢,加水一碗,放入一小塊竹茹,煎煮至七分,濾掉殘渣,加入半匙蜂蜜,再煮沸兩次後溫服。
紫蘇飲:這個方子治療妊娠期間胎氣不調,胎兒向上擠壓,導致腹脹疼痛,稱為「子懸」的情況,也就是心胃脹痛。這個方子也治療胎氣不和,心腹脹滿疼痛,以及懷孕期間的其他疾病,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材。
紫蘇飲(配方):大腹皮、人參(去蘆)、川芎(洗淨)、陳皮(去白)、白芍藥各半兩,紫蘇莖葉一兩,當歸(洗淨去蘆薄切)三錢,甘草(炙)一錢。
紫蘇飲(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分成三份。每次取一份,加水一碗半,放入生薑四片、蔥白七寸,煎煮至七分,濾掉藥渣,空腹服用。這個方子在《濟生方》中叫做紫蘇和氣飲,在《百一選方》中沒有川芎。
紫蘇煮散:這個方子治療皮膚下的水腫。
紫蘇煮散(配方):紫蘇、防風、白朮、桑白皮各等份。
紫蘇煮散(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水煎煮至微熱時服用。服用時可以去除白朮,加入甘草,效果如同五靈湯。
紫蘇湯: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身體發脹,小便不暢,氣喘不能平息,不能正常進食,吃東西後腹脹的情況。
紫蘇湯(配方):紫蘇莖一兩,甘草(炙)一兩半,橘皮一兩半,生薑三兩,檳榔三枚。
紫蘇湯(用法):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加水五升,煮到剩二升,分成三次服用。每次服藥之間間隔約十里路程的距離,如果能長期服用,就能夠使氣順暢向下。服用此方期間忌吃海藻和菘菜。(《本事方》中不用甘草,叫做檳榔湯,可以治療突然發病、手腳不能動彈,醫生認為是中風,針灸也感覺不到疼痛,認為是腳氣病的情況。使用這個方子可以治癒。)
麥門冬湯:這個方子主要治療氣逆上衝、咽喉不利、止咳平喘的症狀,也適用於病後勞累復發發熱的情況。
麥門冬湯(配方):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麥門冬湯(用法):將以上六味藥材加水一斗二升,煮到剩六升,每次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千金方》、《三因方》與此方相同。《聖濟總錄》中用於治療虛勞煩熱,口乾舌燥,想要喝水的病症,但沒有人參,加入了竹葉和生薑。《本事方》中用於治療小兒嘔吐,脈象有力,此方沒有粳米和大棗,增加了茯苓三錢、生薑三片,名為麥門冬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