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三畫 (7)

回本書目錄

三畫 (7)

1. 三畫

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此湯。熱在裡。結在膀胱也。(同上)熱邪傳裡。腹中堅結而有燥屎者主之。(溫疫論)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大陷胸湯,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

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此湯主之。(傷寒論太陽下)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主之。(向上)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主之。(同上)太陽病。重發汗。

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主之。(同上)

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取大黃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大陷胸丸,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之。(傷寒)

大黃(半斤),葶藶(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含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大青龍湯,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出汗。而煩躁者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傷寒論太陽中)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症者發之。(同上)病溢飲者。當發其汗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金匱痰飲)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薑(三兩擘),大棗(十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煎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逆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大建中湯,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宜此湯。(金匱寒疝)

蜀椒(二合去汗),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白話文:

脈象微弱但有力,如果再次發高燒,在午後感到煩躁不安,不想吃東西,吃了就說胡話,但到了晚上就會好轉,這適合使用這個湯藥。這是因為熱邪在體內,積聚在膀胱。 (和上面說的情況類似)熱邪傳入體內,腹部堅硬有燥屎,也適合用這個方法。(出自《溫疫論》)

藥方:

  • 大黃 (用酒洗過,四兩)
  • 厚朴 (炙過、去皮,半斤)
  • 枳實 (炙過,五枚)
  • 芒硝 (三合)

服用方法:

以上四味藥,用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實兩味藥,煮到剩五升時,去掉藥渣,加入大黃再煮,煮到剩二升時,去掉藥渣,加入芒硝,再次加熱,稍微煮滾一下,分溫服兩次。如果服用後排便了,剩下的就不要再服用了。

大陷胸湯:

太陽病,脈象浮而跳動快,浮脈代表有風,跳動快代表有熱,跳動又代表疼痛,跳動快也代表虛弱。出現頭痛發熱,輕微盜汗,反而怕冷,這是因為表邪還沒有解。如果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脈象會從跳動快轉為緩慢,胸膈內出現拒按的疼痛,胃中空虛,外邪侵犯到胸膈,導致呼吸急促、煩躁不安、心中懊悔不樂,陽氣內陷,心下部位因為有硬塊而造成結胸。如果沒有結胸,只是頭部出汗,其他地方沒有汗,汗從頸部到臉頰,而且小便不順暢,身體一定會發黃,這種情況也適合用這個湯藥。(出自《傷寒論太陽下篇》)傷寒病六七天,出現結胸且有熱證,脈象沉而緊,心下疼痛,按壓感覺硬如石頭,這種情況適合用這個湯藥。 (出自同一處)傷寒病十多天,熱邪結在體內,並且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可以服用大柴胡湯。如果只是結胸沒有明顯發熱,這是水邪停留在胸脅之間,如果只是頭部微微出汗,這種情況也適合用這個湯藥。(出自同一處)太陽病,反覆發汗又用瀉下的方法,五六天不大便,舌頭乾燥口渴,在午後稍微有潮熱,從心下到少腹部都感到硬滿疼痛,不能碰觸,這種情況適合用這個湯藥。(出自同一處)

藥方:

  • 大黃 (去皮,六兩)
  • 芒硝 (一升)
  • 甘遂 (一錢)

服用方法:

以上三味藥,用水六升,先煮大黃,煮到剩二升時,去掉藥渣,加入芒硝煮一下,再加入甘遂粉末,溫服一升,如果很快就腹瀉,就停止服用剩下的藥。

大陷胸丸:

有結胸的情況,脖子也會感到僵硬,像是柔痓(一種抽搐的疾病)。使用瀉下的方法可以調和。(出自《傷寒論》)

藥方:

  • 大黃 (半斤)
  • 葶藶 (炒過,半升)
  • 芒硝 (半升)
  • 杏仁 (去皮尖、炒黑,半升)

服用方法:

以上四味藥,將大黃、葶藶搗碎過篩,加入杏仁、芒硝一起搗研成膏狀,搓成彈丸大小的丸子。另外取甘遂粉末一錢,白蜜二合,用水二升,煮到剩一升,溫熱頓服。如果一晚沒排便,可以再服一次。直到排便見效。服用此藥需遵醫囑。

大青龍湯:

太陽中風,脈象浮緊,發熱怕冷,身體疼痛,不出汗,且感到煩躁,這種情況適合服用此藥。如果脈象微弱,有汗怕風,就不能服用,服用後會出現四肢厥冷、肌肉顫動。這是用錯藥的表現。 (出自《傷寒論太陽中篇》)傷寒病脈象浮緩,身體不痛,只是感覺沉重,偶爾感到輕鬆,但沒有少陰病的症狀,可以發汗。(出自同一處)因痰飲引起的疾病,也應該發汗治療,小青龍湯也適合。(出自《金匱要略痰飲篇》)

藥方:

  • 麻黃 (去節,六兩)
  • 桂枝 (去皮,二兩)
  • 甘草 (炙過,二兩)
  • 杏仁 (去皮尖,四十個)
  • 生薑 (切開,三兩)
  • 大棗 (擘開,十枚)
  • 石膏 (如雞蛋大小,搗碎)

服用方法:

以上七味藥,用水九升,先煮麻黃,煮到水剩七升時,撇去水面泡沫,加入其他藥材,煎煮到剩三升時,去掉藥渣,溫服一升,服藥後要微出汗即可。如果汗出太多,可以擦些溫粉,服藥一次有汗就停止服用,如果再次服用造成大量出汗,會導致陽氣耗損、虛脫、怕風煩躁、無法入睡。

大建中湯:

心胸部位感到劇烈寒痛,嘔吐且無法進食,腹部寒冷,腹部表面有皮膚隆起,可見像頭足般的形狀,腹部上下疼痛且不能觸碰,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此湯。(出自《金匱要略寒疝篇》)

藥方:

  • 蜀椒 (去汗,二合)
  • 乾薑 (四兩)
  • 人參 (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