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十五畫 (1)

回本書目錄

十五畫 (1)

1. 十五畫

調胃承氣湯,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此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

四逆湯主之。傷寒太陽。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此湯。(同上)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此湯。(同上)傷寒十三日。過經讝語者。以有熱也。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在傷寒期間,脈搏浮現,自汗不斷,頻繁小便,心中煩躁且微感畏寒,腳部肌肉緊繃疼痛,卻誤用【桂枝湯】,試圖攻擊外在表徵,這是一個錯誤的做法。如果這樣做後,患者出現顫抖、咽喉乾燥、焦躁不安以及嘔吐的情況,應給予【甘草乾薑湯】以恢復陽氣。若顫抖狀況改善,腳部變得溫暖,則可繼續使用【芍藥甘草湯】,患者的腳部即可恢復正常。若胃氣不和,表現為神智混亂,可以少量使用該湯劑。若再次過度發汗,或者施以針灸治療,則需使用【四逆湯】。

傷寒症狀出現後,若發汗過度,導致仍然畏寒,這是體內氣血虛弱的表現;若畏寒情況消失,只感到熱,則是體內有實邪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調整胃氣,使用【調胃承氣湯】進行治療。

若傷寒症狀持續十三天,且伴有神智混亂,表明體內有熱毒,需要特別注意。

以上內容主要針對中醫理論下的診斷和治療原則,對於具體病情的治療,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來判斷和決定。

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此湯主之。(同上)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此湯。若不爾者。

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同上)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此湯。(同上陽明)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宜此湯。(同上)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此湯。(同上)大便不通。胃氣不和者。(同上)邪熱傳裡。

白話文:

  1. 若需要使用湯藥來治療。如果尿量增加,大便反而會變得乾硬,並出現下痢的情況。脈搏平和時,知道是醫生用丸藥來引導排便,這並非對症下藥。若自行出現下痢,脈搏應會有微微的冷感現象,但現在脈搏平和,表示內部有實質的病症,這種情況適用此湯方。

  2. 太陽病超過十餘日,心下部位感到溫熱,想要嘔吐,同時胸部疼痛,大便反而變得溏薄,腹部稍微有滿脹感和微微煩躁。在這個時候,若是之前已經極度嘔吐或下瀉,可以使用此湯方進行治療。如果不是這樣的情況,則不適合使用。

  3. 陽明病期間,如果沒有嘔吐或下瀉,但感到心煩,可以使用此湯方進行治療。

  4. 太陽病發生後三天,如果發汗沒有改善,仍然有持續的熱感,這表示病情已轉入胃部,適合使用此湯方進行治療。

  5. 傷寒後,若腹部出現脹滿的情況,可以使用此湯方進行治療。

  6. 若大便不通暢,且胃氣不和,這也是適合使用此湯方的一種情況。

注意:這些治療方法應由專業中醫師根據個別患者的情況進行判斷和使用,不能自行隨意使用湯藥進行治療。

無痞滿。惟存宿結而有瘀熱者。主之。(溫疫論有生薑)

芒硝(半升),甘草(二兩炙),大黃(四兩去皮酒漬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煮兩沸頓服。

調中湯,療夏月及初秋忽有暴寒折於盛熱。熱結四肢。則壯熱頭痛。傷於胃。則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帶下。壯熱且悶。脈微且數。宜下之方。(外臺),又調中湯。去大黃。即治風溫證。兼治陽病。因下遂協利不止。及傷寒不因下自利。表不解。而脈浮數者。皆可去大黃煎之。殊驗也。(活人書)

白話文:

內容如下:

無痞滿,只有宿結且有瘀熱的人適用。主要治療方法為使用生薑。

芒硝(半升)、甘草(二兩炙)、大黃(四兩去皮酒浸洗)

以上三種藥物,用水三升煮至剩下一升,去除藥渣後加入芒硝,再煮兩次,一次完成後立刻服用。

調中湯,用於夏季及初秋突然遭受強烈寒風,導致熱氣凝結四肢,表現為壯熱頭痛的病症。如果熱氣傷害到胃部,則會出現腹瀉,可能伴隨血液、水或紅色分泌物的排出。同時出現壯熱且昏沈,脈搏微弱但快速的情況,適合使用此方進行治療。

調中湯在去除了大黃之後,就成為治療風熱症狀和陽病的方子。若因為下藥導致腹瀉不停,或者傷寒症狀並非因為下藥導致腹瀉,但脈象仍然浮動且數值快速,這種情況都可以使用去除了大黃煎的調中湯來治療,效果非常顯著。

大黃,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茯苓,藁本,白朮,甘草(炙各二兩)

上九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別相去二食久。勿以食隔。須取快下。壯熱便歇。其下亦止也。凡秋夏。旱熱積日。忽有暴寒折之。熱無可散。喜搏著肌中。作壯熱氣也。胃為六腑之長。最易得傷。非忽暴寒傷之而下也。虛冷人則不壯熱。但下利。或霍亂也。少實人。

有服五石人。喜壯熱。其適與藥吃斷下。則加熱鬱悶而死矣。亦有不止。便作壅熱毒。壯熱甚不歇則劇。是以宜此調中湯下之。和其胃氣。其表熱者。宜前胡大黃下之也。

白話文:

「大黃、葛根、黃芩、芍藥、桔梗、茯苓、藁本、白朮、甘草(炙各二兩)」:以上九種藥物,用九升水煎煮至三升,分成三次服用,每次服用之間應隔兩個飯時,不要讓食物阻隔了藥效,要等到感到舒服地排便後,壯熱的情況就會停止。在秋季和夏季,由於乾熱積聚的日子,突然出現強烈的寒冷,熱力無法散發,容易在肌膚中聚集,形成壯熱的症狀。胃是六腑之首,最容易受到傷害,如果不是因為突然的強烈寒冷導致的下痢,而是虛冷的人,通常不會有壯熱的現象,只是會出現腹瀉或者霍亂。對於那些體質稍強的人。

有些人服用了五石類的藥物,喜歡壯熱的感覺。如果他們剛好在吃藥後停止了下痢,那麼可能會因為熱氣鬱結而死亡,甚至有些情況下,會轉變為堵塞熱毒。壯熱若持續不減,情況就會加重,因此適合使用調中湯來調節內臟功能,和胃氣。如果是表層的熱症,則適合使用前胡大黃來降火。」

調中湯,論曰。產後腹痛。及瀉利者何。答曰。產後腸胃虛怯。寒邪易侵。若未滿月。欲冷當風。乘虛襲留於原膜。散於腹脅。故腹痛作陣。或如錐刀所刺。流入大腸。水穀不化。洞泄腸鳴。或下赤白。胠脅䐜脹。或痛走不定。急服此湯立愈。若醫者。以為積滯取之。禍不旋踵。謹之謹之。(婦人大全良方)

高良薑,當歸,桂心,芍藥,附子(炮),川芎(各一分),甘草(半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匕。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評曰。產後。下痢非止一證。當隨所因而調之。既云欲冷當風。何所不至。寒熱風濕。本屬外因。喜怒憂思。還從自性。況勞逸飢飽。皆能致病。若其洞泄。可服調中湯。赤白滯下。非此能愈。各隨門類。別有正方。

白話文:

調中湯,這段論述提到,產後腹部疼痛,以及腹瀉的症狀,是怎麼回事?回答是:產後腸胃虛弱,容易受到寒邪侵入。如果在產後未滿月就受涼,使得寒邪趁虛而入,留在原始膜和腹部兩側,因此產生陣痛,疼痛感可能像被錐刀刺中,進而影響到大腸,導致消化不良、腹瀉、腸鳴等現象,甚至可能排出紅色或白色物質,肋部脹痛,疼痛感不定位。應立即服用調中湯以快速痊癒。如果醫生誤診,認為只是食物積滯,那麼後果會非常嚴重,務必小心。

高良薑、當歸、桂心、芍藥、附子(炮)、川芎(各一分)、甘草(半分)是調中湯的配方。

以上配方需磨成粗末,每次服用約為三錢匕,用水三盞煎煮至剩下一盞,濾除藥渣,溫服即可。評論指出,產後腹瀉並非單一病症,應根據不同原因進行調治。既然提到了產後不可受涼,那麼寒熱風濕都是外界因素,喜怒憂思則是自身情緒影響,再加上勞逸、飲食過度等因素都可能引起疾病。如果出現腹瀉,可以服用調中湯;對於紅色或白色分泌物的滯下,調中湯無法治癒,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

調經方,產後四肢浮腫者何。答曰。產後敗血乘虛。停積於五臟經。流入四肢。留淫日深。卻還不得。腐壞如水。故令四肢面目浮腫。醫人不識。便作水氣治之。凡治水氣。多用導水藥。極虛人。夫差後既虛之。是為重虛。往往因致夭枉。但服此散。行瘀腫消即愈。(三因方)

沒藥(別研),琥珀,桂心,赤芍藥,當歸(各一兩),細辛,麝香(各半錢別研)

上為末。每服半錢匕。生薑汁溫酒。各少許調勻服。

白話文:

調經方,針對產後四肢浮腫的問題。回答是:產後因敗血乘虛,停積在五臟經脈,流入四肢,停留越久,無法排出,導致毒素積聚,使得四肢和臉部浮腫。許多醫師不明病因,誤以為是水氣所引起,因此使用導水藥物治療。然而,這種做法對於極度虛弱的病人來說,會進一步加重虛弱,常導致不幸的結果。只要服用這份散劑,就能促進瘀血的排除和腫脹的消退。

配方如下:

  • 沒藥(研磨)
  • 琥珀(研磨)
  • 桂心
  • 赤芍藥
  • 當歸(各一份量)
  • 細辛
  • 麝香(各半錢,分別研磨)

以上材料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匕,用少量的生薑汁和溫酒調勻後服用。

增損四物湯,產後乍寒乍熱者何。答曰。陰陽不和。敗血不散。能令乍寒乍熱。產後血氣虛損。陰陽不和。陰勝則乍寒。陽勝則乍熱。陰陽相乘。則或寒或熱。若因產勞。臟腑血弱。不得宣越。故令敗血不散。入於肺。則熱。入於脾。則寒。醫人若誤作瘧疾治之。則謬矣。陰陽不和。

宜增損四物湯。敗血不散。奪命丹。又問二者何以別之。答曰。時有刺痛者。敗血。俱寒熱無他證者。陰陽不和。宜此方。(三因方)治婦人血氣不足。四肢惰怠。乏力少氣。兼治產後。下血過多。榮衛虛損。陽氣不和。乍寒乍熱。並宜服之。(易簡方)

白話文:

"增減四物湯"是針對產後忽冷忽熱的問題。回答是,這是因為陰陽失調,血液未能充分散開所導致的。這種情況會使人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產後女性的血氣通常較為虛弱,陰陽失調的情況下,如果陰盛則會感到冷,陽盛則會感到熱,這兩種情況交替出現,就會產生忽冷忽熱的現象。如果產後勞累過度,導致五臟六腑的血液供應不足,血液無法正常流通,那麼血液就可能凝結而不散,進入肺部就會引起熱症,進入脾臟就會引起冷症。如果醫生誤判為瘧疾進行治療,那就會錯誤了。這是因為陰陽失調所引起的病症。

對於這樣的狀況,應該使用「四物湯」進行調整,並配以「奪命丹」來散開凝結的血液。接著詢問兩者如何區分,回答是,如果有刺痛感的,那是血液凝結的表現,沒有其他症狀而只是忽冷忽熱的,則是陰陽失調所導致的。適合使用這個方子。"三因方"可以治療婦女血氣不足、四肢疲倦、無力、氣息短促等問題,並且也適用於產後出血過多、營養和衛生系統虛弱、陽氣失調、忽冷忽熱的情況,都適合服用這個方子。"易簡方"則主要用於治療婦女血氣不足、四肢疲倦、無力、氣息短促等問題,並且也適用於產後出血過多、營養和衛生系統虛弱、陽氣失調、忽冷忽熱的情況,都適合服用這個方子。

當歸(去蘆),甘草(炙),芍藥,川芎(去蘆),乾薑(炮),人參(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熱服。

樂令黃耆湯,療虛勞少氣。胸心痰冷。時驚惕。心中悸動。手足逆冷。體常自汗。補諸不足。五臟六腑虛損。腸鳴風濕。榮衛不調百病。又治風裡急方。(外臺)

黃耆(二兩),當歸(三兩),烏頭(三兩炮去皮尖破四片入蜜炙之金黃色),桂心(三兩),生薑(四兩),蜀椒(二兩去汗),人參(二兩),芍藥(二兩),大棗(七枚擘),茯苓(二兩),遠志(二兩去心),半夏(四兩洗)

白話文:

【當歸(去蘆),甘草(炙),芍藥,川芎(去蘆),乾薑(炮),人參(各等分)】

將上述各味藥物按照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取一杯水,煮沸後減至六分,濾掉藥渣,熱服。

【樂令黃耆湯】 用於治療虛弱疲勞、體力不足,以及心神不寧、胸中涼意、時常驚醒、心跳不穩、四肢冰冷、經常自汗、補充身體各部分的不足、五臟六腑虛弱損傷、腸鳴聲與風濕症狀,以及調節營養和衛生系統的各種疾病。此外,也適用於治療內臟急症。

【黃耆(二兩),當歸(三兩),烏頭(三兩炮去皮尖破四片入蜜炙之金黃色),桂心(三兩),生薑(四兩),蜀椒(二兩去汗),人參(二兩),芍藥(二兩),大棗(七枚擘),茯苓(二兩),遠志(二兩去心),半夏(四兩洗)】

使用上述各味藥材,按照規定比例配比,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兩黃耆與當歸的份量。烏頭需經過特定處理,桂心、生薑、蜀椒、人參、芍藥、大棗、茯苓、遠志和半夏也都需按照指定比例準備,並進行適當的處理。

上十二味。㕮咀。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四升。分服八合。日三。夜再。忌生蔥。羊肉。餳。豬肉。冷水。大酢。(千金有橘皮。細辛。前胡。甘草。麥門冬。無烏頭。蜀椒。遠志。為十四味。)

潤腸湯,治大便閉結不通。(回春)

當歸,熟地,火麻仁(去殼),桃仁(去皮),杏仁(去皮),枳殼,厚朴(去粗皮),黃芩,大黃(各等分),甘草

白話文:

配方包含十二種藥物,需要先研磨並切碎。用1500毫升的水煮沸,然後提取出4000毫升的藥液。分成八份服用,每日三次,每晚再服用兩次。飲食上應避免食用生蔥、羊肉、烤肉、豬肉、冷水以及酸度過高的食物。注意,千金方中有提到加入橘皮、細辛、前胡、甘草、麥門冬,總共十四種藥物。

這是一種名為「潤腸湯」的藥方,用於治療大便乾結不通的問題。

主要成分包括:當歸、熟地、火麻仁(去殼)、桃仁(去皮)、杏仁(去皮)、枳殼、厚朴(去粗皮)、黃芩、大黃(各等分)、甘草。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熱服。大便通即止。藥不得多服。如修合潤腸丸將藥加減各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吞下。切忌辛熱之物。

廣濟半夏湯,療胸脅不利。腹中脹。氣急妨悶。(外臺)腳氣心煩悶氣急不安方。(同上)

半夏(一升湯洗去滑),生薑(八兩),桂心(三兩),檳榔(二兩半末)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減半。內檳榔仁末。煎取二升八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五六里。進一服。微利為度。

白話文:

上銼一劑,指的是準備一劑草藥。將水燒開後,用來煎煮草藥。在空腹的情況下,喝熱的草藥。當大便通暢後,就停止服用藥物。不可過量服用。如同調配潤腸丸,將草藥研磨成粉,與蜂蜜一起製成丸狀。每個丸子大小類似梧桐子,每次服用50個丸子。在空腹時,以白開水吞服。避免食用辛辣和熱性食物。

廣濟半夏湯,用於治療胸部和脹痛、腹部脹滿、呼吸困難等症狀。腳氣引起的心煩意亂、呼吸困難不適的治療方法也在此方中。

所需草藥:半夏(用水洗去滑膩感,總量為一杯)、生薑(總量為八兩)、桂心(總量為三兩)、檳榔(兩點五兩研磨成粉)。

將所有草藥切碎,然後用八杯水煮沸,直到剩餘一半的水量。接著加入檳榔粉,再煮至得到兩升八合的濃汁。過濾掉草藥渣,分成三份,分別溫服。每次服藥間隔約為行走五六里的時間。以輕微的排便作為治療的標準。

蔓荊子散,治大焦熱。耳內生膿。或耳鳴而聾。(回春)

蔓荊子,升麻,木通,赤芍,麥門冬(去心),炙甘草,生地,前胡,赤苓,桑白皮(蜜水炒),甘菊花(各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後服。

蔞貝養榮湯,痰涎湧甚。胸膈不清者宜之。(溫疫)

知母,天花粉,貝母,瓜蔞實,橘紅,白芍,紫蘇子

白話文:

【蔓荊子散】,用於治療大腸和胃部的熱病。如果耳朵裡長膿,或者出現耳鳴導致聽力下降的情況,可以使用此方藥。

【蔓荊子】、【升麻】、【木通】、赤芍、麥門冬(去掉心)、炙甘草、生地、前胡、赤苓、【桑白皮】(用蜜水炒過)、【甘菊】花(每種藥物等量分)。將所有藥物研磨成一副藥劑。加入三片生薑和兩個棗果,加水煮沸後食用。

【蔞貝養榮湯】,適合用於治療痰液過多、胸腔和膈肌不清暢的情況。

【知母】、【天花粉】、貝母、【瓜蔞】實、【橘紅】、【白芍】、【紫蘇子】。這是一組藥物的組合,具體用途請參照醫生的建議。

水姜煎服。

潰堅湯,治五積六聚。諸般癥瘕。痃癖。血塊之總司也。(回春)

當歸,白朮(去蘆),半夏(姜炒),陳皮,枳實(麩炒),砂仁,香附子,山楂肉,厚朴(姜炒),木香(各等分)

上銼一劑。姜一片。水煎。磨木香調服。

白話文:

用水煎煮薑後服用。

潰堅湯 (藥方編號:30901),用於治療五積六聚、各種癥瘕、痃癖、血塊等症狀的總方。

  • 當歸
  • 白朮(去除蘆頭)
  • 半夏(用薑炒制)
  • 陳皮
  • 枳實(用麥粉炒制)
  • 砂仁
  • 香附子
  • 山楂肉
  • 厚朴(用薑炒制)
  • 木香(各等量)

以上各味藥材混合為一劑。加入一片薑片,用水煎煮。然後磨碎木香,調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