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十四畫 (1)

回本書目錄

十四畫 (1)

1. 十四畫

酸棗湯,虛勞虛煩。不得眠。(同上)療虛勞不得眠。煩不可寧者方。(外臺有生薑二兩一方加桂二兩)

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二兩),茯苓(二兩),芎藭(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深師有生薑二兩麥門冬一升)

酸棗湯,治虛勞煩擾。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方。(千金)

白話文:

【酸棗湯】,用於治療虛弱的勞累所引起的煩躁失眠症狀。對於因煩躁無法安靜的人來說,這是個有效的方子。(外臺還有一個配方,其中添加了兩兩份的【生薑】和【桂枝】)

【酸棗仁】(兩升)、【甘草】(一份)、【知母】(兩份)、【茯苓】(兩份)、【芎藭】(兩份)

以上五種藥物,先用水八升來煮【酸棗仁】,等到剩下六升時,再加入其他四種藥物一起煮,最後得到的濃縮液量為三升,分成三次溫服。(深師版本的配方中,增加了兩份的【生薑】和一份的【麥門冬】)

【酸棗湯】,適用於治療由虛弱勞累引起的煩躁不寧,以及胸部氣血上沖,導致的失眠症狀。(千金方)

酸棗仁(五升),人參,桂心,生薑(各二兩),石膏(四兩),茯苓,知母(各三兩),甘草(一兩半)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酸棗仁。取七升。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酸棗仁湯,治風毒散攻下焦。冷注四肢。疼痛。腳膝𤸷痹。及風邪干藏。心神恍惚。筋脈拘急。(聖濟)

酸棗仁(炒一兩),薏苡仁(炒一兩半),人參(三分),茯神(去木一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白話文:

「酸棗仁(五升)、人參、桂心、生薑(各二兩)、石膏(四兩)、茯苓、知母(各三兩)、甘草(一兩半)」這部分描述的是藥材的組合與數量。在現代,這表示需要以下的藥材:

  • 酸棗仁:五升(約1000克)
  • 人參:二兩(約60克)
  • 桂心:二兩(約60克)
  • 生薑:二兩(約60克)
  • 石膏:四兩(約120克)
  • 茯苓:三兩(約90克)
  • 知母:三兩(約90克)
  • 甘草:一兩半(約45克)

這八種藥材需要被切碎(「㕮咀」),並用一斗(約10升)的水來煮製。首先煮酸棗仁,得到七升的濃縮液,然後去除渣滓,再加入其他藥材,最後煮至剩餘三升的濃度。這個濃縮液需要分為三次服用,每日三次。

「酸棗仁湯,治風毒散攻下焦。冷注四肢。疼痛。腳膝𤸷痹。及風邪幹藏。心神恍惚。筋脈拘急」這部分說明瞭這個藥方的治療效果,主要針對風毒、冷寒侵入四肢、腳膝疼痛、風邪影響內臟、心神不寧、筋脈緊繃等症狀。

最後,提到的藥材組合包括:

  • 酸棗仁(炒一兩,約30克)
  • 薏苡仁(炒一兩半,約45克)
  • 人參(三分,約10克)
  • 茯神(去木一兩,約30克)
  • 麥門冬(去心焙半兩,約15克)

這些藥材的用途可能不同,但共同作用於調節體內的平衡和治療特定的疾病或症狀。請注意,藥物的使用應由合格的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進行指導,以確保安全和有效性。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日三。

遠志散,治肝邪熱。出言反常。乍寬乍急方。(千金)

遠志,射干,杏仁,大青(各一兩半),茯神,麥門冬,葛根,甘草(各一兩),芍藥(一兩三分),桂心(三分),知母,升麻(各五分),石膏(二兩)

上十三味。治下篩為粗散。以水二升五合。煮竹葉一升取汁。內藥一匕半。煎取八合。為一服。日一。以綿裹散煮之。

白話文:

上五種藥物,粗磨篩過。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煎煮,煎至剩下七分。濾除殘渣後,熱服。不限時間,每日三次。

遠志散,用於治療肝經邪氣引起的熱症,以及語言行為失常的情況,表現為情緒忽而寬鬆忽而緊張。

遠志、射乾、杏仁(各一份半)、大青(各三份)、茯神、麥門冬、葛根(各一份)、甘草(一份)、芍藥(一份三分)、桂心(三分)、知母、升麻(各五分)、石膏(二份)。

以上十三種藥物,研磨後篩成粗散。用二升五合的水煮沸,取出竹葉一升的汁液,加入一匕半的藥粉,再煮至八合。一天服用一次。以綿花包裹藥散,進行煮制。

遠志丸,治因驚言語顛錯。不能服溫藥。宜此方。(本事方)

硃砂(半兩入麝香少許同研),金箔(五片),遠志,南星,白附子(炮微黃),白茯苓,酸棗仁,人參(各八兩)

上八味。煉蜜丸。如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薄荷湯下。食後臨臥服。濟生方無金箔。白附子。天南星。酸棗仁。有石菖。龍齒。茯神。俱七味。

白話文:

【遠志丸】,用於治療因驚嚇導致的語言顛倒錯亂症狀。對於不適合服用溫熱藥物的人羣,此方特別適用。

【硃砂】(半兩,加入少量的【麝香】一同研磨),【金箔】(五片),【遠志】、【南星】、【白附子】(炒至微黃)、【白茯苓】、【酸棗仁】、【人參】(各八兩)。

以上八味草藥,煉製成蜜丸,大小如梧桐籽。用硃砂包裹作為藥丸的外衣。每次服用三十粒,使用【薄荷湯】送服,於餐後及睡前服用。

濟生方中未包含【金箔】、【白附子】、【天南星】、【酸棗仁】,而是加入了【石菖蒲】、【龍齒】、【茯神】等七味草藥。

遠志湯,治產後。忽苦心中衝悸不定。志意不安。言語錯誤。惚惚憒憒。情不自覺。(產後得此症。是心虛所致。若其人心胸逆氣。加半夏三兩。)

遠志,麥冬,人參,甘草,當歸,桂心(各二兩),芍藥(一兩),茯苓(五兩),生薑(六兩),大棗(二十枚)

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羸者分四服。(千金方)

蜜煎導方,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此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傷寒)

白話文:

【遠志湯】,用於產後症狀。如忽然感到心中衝動、心跳不穩定、思緒不清、說話有誤、恍惚不清、意識不明。這是產後心虛所導致的症狀。如果患者的胸部有逆氣的情況,可以加入「半夏」三兩。

成分包括:遠志、麥冬、人參、甘草、當歸、桂心(各二兩)、芍藥(一兩)、茯苓(五兩)、生薑(六兩)、大棗(二十枚)。

以上材料用水一斗煮沸,取三升,分三次服用。體弱者可分四次服用。(出自千金方)

蜜煎導方,適用於陽明病患者。如果患者自行出汗,或者經發汗後,小便自利,這表示體內津液已耗竭,即使出現便祕也不可直接施以攻伐治療。應該等待患者自然想要排便,然後使用此導方來幫助通便。可用「土瓜」根或「大豬膽汁」作為導引。(適用於傷寒症狀)

食蜜(七合)

上一味。於銅器內。微火煎。當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蜜附湯,治心腹疼痛。或吐或泄。狀如霍亂。及療冒涉濕寒。賊風入腹。拘急切痛。(三因方)

附子(生去皮臍。切作四片。以白蜜煎。令附變色。以湯洗。去蜜。切半兩。),桂,芍藥(各三兩),甘草(炙四分)

上每四大錢。水一盞。姜五片。棗二枚。煎七分。食前服。大便秘結。入白蜜半匙煎。(按易簡方。附子建中湯方後云。治疝氣發作。加蜜一箸頭煎。名蜜附子湯。)

白話文:

【食蜜】(七合)

材料:單一種類的材料,在銅制容器中,用小火煎煮,使其凝固成糖膏狀。要不斷攪拌,防止燒焦,待可做丸狀時,用手捏成棒狀,棒頭尖而大,長約兩寸左右。在熱的時候迅速做成,冷卻後就會變得堅硬,可以插入直腸中,用手指緊握。當想要排便時,再取出它。

【蜜附湯】(30967),治療心腹疼痛,或嘔吐或腹瀉,狀如霍亂。以及治療受潮濕寒冷侵襲,風邪進入腹部,導致肌肉緊縮劇烈疼痛。(三因方)

材料:生附子(去皮和肚臍,切成四片,用白蜜煎煮,使附子變色,用水洗淨,去掉蜂蜜,切成半兩),桂,芍藥(各三兩),甘草(炙四分)

用量:每次四錢,用水一杯,薑五片,紅棗兩個,煎至七分,餐前服用。如果大便便祕,加入半匙蜂蜜煎煮。(參照《易簡方》中「附子建中湯」方後記載,治療疝氣發作,增加蜂蜜一茶匙煎煮,稱為「蜜附子湯」。)

寧志丸,治心虛。血虛。多驚。(直指方)

人參,茯苓,茯神,柏子,琥珀,當歸,酸棗(炒),遠志(酒浸半日焙各半兩),乳香,硃砂(別研),石菖(各一兩)

上末。蜜圓梧子大。每三十丸。食後棗湯下。按千金定志小丸。百一選方。產後寧志膏兩合。無當歸柏子。又比魏氏八物定志丸。則有紫石英。無柏子。茯苓。琥珀。當歸。

白話文:

【寧志丸】,用於治療心虛和血虛,以及多驚的症狀。其配方包括:人參、茯苓、茯神、柏子、琥珀、當歸、酸棗(炒)、遠志(酒浸半日後再烘焙,各半兩)、乳香、硃砂(分別研磨)、石菖(各一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然後與蜂蜜調和,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丸,於飯後以紅棗湯送服。根據千金定志小丸和百一選方的原則,產後可以使用寧志膏兩合,但不包含當歸和柏子。相比魏氏的八物定志丸,此方則多了紫石英,但去除了柏子、茯苓、琥珀和當歸。

寧志膏,治心臟虧虛。神志不守。恐怖驚惕。常多恍惚。易於健忘。睡臥不寧。夢涉危險。一切心疾。皆治之。(局方)

酸棗仁(微炒去皮一本作二兩),人參(去蘆各一兩),辰砂(研細水飛半兩),乳香(以乳缽坐水盞中細研一分)

上各研和勻。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粒。溫酒化下。棗湯亦得。空心臨臥服。按百一選方。寧志丸。有當歸。石菖。茯苓。

鼻中瘜肉不通利方。(外臺)

細辛,瓜蒂

各等分。末。以吹鼻中。須臾涕出。頻吹之差。(千金方。絮裹如棗大。塞鼻中。須臾通。張文仲亦治鼻癰。不聞香臭。)

白話文:

寧志膏,用於治療心臟虛弱,精神失常,害怕、驚懼、焦慮,經常感到迷惘,容易健忘,睡眠不安穩,夢境涉及危險,所有與心有關的疾病都能得到治療。

材料:酸棗仁(微火後去除果皮,一兩或二兩),人參(去除根部,一兩),辰砂(研磨成細粉,用水製成粉末,半兩),乳香(在乳臼中細研,一分)。

以上各項研磨混合均勻,用煉蜜製成藥丸,大小如彈子,每次服用一顆,用溫酒或棗湯送服。空腹時或睡前服用。

根據《局方》記載,寧志丸中還包括當歸、石菖蒲、茯苓。

鼻中瘜肉導致不通暢的治療方法:

材料:細辛、瓜蒂,各等份。

研磨成粉末,將粉末吹入鼻孔中,不久就會流出鼻涕,頻繁使用這種方法可以改善症狀。

根據《千金方》,也可以使用細辛、瓜蒂研磨成粉末,包在綿花中,大小如同棗子,塞入鼻孔中,不久就能使鼻腔通暢。張文仲也曾使用這種方法來治療鼻子堵塞,無法聞到香味或臭味的問題。

榮衛返魂湯,流注癰疽。發者傷折。非此不能效。至於救壞病。活死肌。真仙妙劑。主之。(準繩)

何首烏(不犯鐵),當歸,木通(去皮節),赤芍藥(炒),白芷(不見火),茴香(炒),土烏藥(炒),陳皮殼(麵炒若噁心加薑汁炒),甘草

上方止九味。各等分。水酒湯使。隨症用之。惟流注加獨活。每服四錢。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又名通順散或何首烏散)

白話文:

【榮衛返魂湯】,針對流注癰疽,如因傷折導致發病,非此方不可顯效。對於救治嚴重疾病、活化死亡組織,確為神妙的藥方。

【何首烏】(不得接觸鐵器)、當歸、【木通】(去皮節)、【赤芍】藥(炒)、【白芷】(不見火)、【茴香】(炒)、【土烏藥】(炒)、【陳皮】殼(麵炒,若感到不適可加薑汁炒)、甘草

以上方子只包含九味藥材,需等分使用。飲用水、酒或湯來調和,根據病情選擇。若為流注,則需加入【獨活】。每次服用四錢,病情在上部者,於餐後服用;病情在下部者,於餐前服用。(又名通順散或【何首烏散】)

漢防己散,治傷寒熱毒逼心。譫語見鬼神不安。宜服。(聖惠方)

漢防己(半兩),桂心(三分),防風(三分去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生地黃(二斤絞取汁)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地黃汁。水一大盞。調令勻。入銀器中。盛甑中蒸半日。取去。每服三合。以溫水下之。不計時候服之。(即金匱防己地黃湯也)

駃豉丹,治傷寒留飲。宿食不消方。(同上)

白話文:

漢防己散: 治療傷寒引起的熱毒侵擾心臟,病人出現神智錯亂、似見鬼神、心神不寧的情況。應服用此方。

漢防己(半兩)、桂心(三分)、防風(三分,去除根部)、甘草(半兩,炙至微紅後研磨)、生地黃(二斤,榨取其汁液)。

上述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生地黃汁,用一大碗水調和均勻。然後放入銀器中,放在蒸籠中蒸煮半天。取出後,每次服用三合,用溫水送服,不限時間。

(這就是金匱防己地黃湯)

駃豉丹: 治療傷寒病後遺留的飲食積滯,以及消化不良的症狀。

豆豉(一升),巴豆(去油三百枚今用二百枚),杏仁(六十枚),黃芩,黃連,大黃,麻黃(各四兩)芒硝,甘遂(各三兩)

上九味。為末。以酒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

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金匱肺痿)

葦莖(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白話文:

「一升」的豆豉、「三百枚」去油後的「二百枚」巴豆、「六十枚」的杏仁、「各四兩」的黃芩、黃連、大黃、麻黃以及「各三兩」的芒硝、甘遂,以上九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用酒調和成丸子,大小類似大豆。每次服用二粒,若未能通便,可以增加劑量。

「葦莖湯」,用於治療咳嗽伴有微熱、煩躁、胸中硬結的症狀,這是一種肺癰病的療法。

「葦莖」兩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這是葦莖湯的配方。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蜘蛛散,陰孤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主之。(金匱跌蹶)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兩)

上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蒲灰散,厥而皮水者主之。(金匱水氣)小便不利者主之。(同上)

蒲灰(七分),滑石(三分)

上二味。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白話文:

將四味藥材以一斗水煮,先煮葦莖,得到五升的汁液後去除渣滓,然後加入其他藥材,煮取兩升,服用一升,再次服用時應該嘔吐出來像膿一樣。

蜘蛛散適用於陰疝氣,因為這種情況有時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出自《金匱要略》)使用的材料包括十四枚焦煉的蜘蛛和半兩桂枝。

將這兩味藥材磨成散狀,每次取八分之一匕,加水攪拌後服用,建議每天服用兩次,亦可做成蜜丸服用。

蒲灰散適用於厥逆及水腫的情況。(出自《金匱要略》)也適用於小便不利的情況。(同上)使用的材料包括七分蒲灰和三分滑石。

將這兩味藥材磨成散狀,每次取方寸匕,加水服用,建議每天服用三次。

膈氣丸,治氣食憂勞思慮方。(事證方)

半夏(湯浸七次薄切焙),桔梗(各二兩炒),肉桂(不見火),枳殼(去穰麩炒各一錢半)

上細末。薑汁糊丸。梧子大。薑湯下三十丸。臨臥服。

實脾散,治脾元虛腫。(本事方)

大附子(一個炮去皮臍),草果子(去皮),乾薑(炮各二兩),甘草(一兩炙),大腹(連皮六個),木香(一個切片)

白話文:

【膈氣丸】,治療因情緒、飲食和勞累所引起的氣體不順之症。

  • 半夏(先用湯浸七次後切成薄片並曬乾再烤熟),[桔梗](各兩兩份量,炒過),
  • [肉桂](不需火烤),[枳殼](去除穀物炒過)各一份半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用薑汁調和成丸狀,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服用時,以薑湯送下三十顆,於臨睡前服用。

【實脾散】,治療脾臟虛弱導致的腹部脹滿。

  • 大附子(一個,先煮至熟再剝去皮和臍部),[草果]子(去皮),[乾薑](煮熟)各兩兩份量,
  • 甘草(一份,炙烤過),大腹(連著皮,共六個),
  • [木香](一個,切片)。

上用水於砂器內同煮一半以來。擘開乾薑心肉白為度。不得全令水乾。恐近底焦。取出銼焙為末。每服空心。日午用沸湯點服。一方。有厚朴。白朮。木香。茯苓。共十味。治遍身腫。不煩渴。大便自調。或溏泄。小便雖少而不赤澀。此屬陰水。此湯主之。

實脾飲,治水腫。(回春)治中滿或鼓脹。兼脾虛發腫飽悶。(同上)

蒼朮,白朮,厚朴,枳殼,陳皮,茯苓(各一錢),砂仁(七分),木香(三分),香附,豬苓,澤瀉,大腹皮(各八分)

白話文:

在使用水與砂器一起烹煮到一半程度後,將乾薑切開,只取中央部分至白色為止,避免完全煮幹,以免底部焦黑。取出後磨碎並烘焙,成為粉末。每次在空腹時,午時用沸水點服。

另一個配方,包含厚朴、白朮、木香、茯苓,共十味藥物,能治療全身浮腫,不感到口渴,大便正常或輕微稀溏,小便量少但無紅色或澀痛感,這類型的浮腫稱為「陰水」,這個湯方可以治療。

「實脾飲」,適用於治療水腫。對於中腹部滿脹或腹部脹大,以及脾虛導致的浮腫和消化不良,也有治療效果。

蒼朮、白朮、厚朴、枳殼、陳皮、茯苓(各取一錢)、砂仁(七分)、木香(三分)、香附、豬苓、澤瀉、大腹皮(各取八分)。

上銼作劑。燈心一團。水煎磨木香調服。(或枳殼代枳實名分消湯)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取一團燈心草,用水煎煮,加入木香調味後服用。或者可以用枳殼代替枳實的名稱,這是分消湯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