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十六畫 (1)

回本書目錄

十六畫 (1)

1. 十六畫

橘皮湯,乾嘔噦若手足厥者主之。(金匱)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橘皮湯,治肺熱氣上咳息奔喘方。(千金)

橘皮,麻黃(各三兩),柴胡,乾紫蘇(刪繁作干藍各三兩),宿姜,杏仁(各四兩),石膏(八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麻黃兩沸。去沫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差與兩劑。

白話文:

橘皮湯,對於乾嘔、噦心和手腳發冷的情況具有療效。

材料: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做法:將以上兩種材料放入七升水中,煮至剩餘三升,調溫後飲用一升,即可見效。

橘皮湯,用於治療肺熱引發的咳嗽、喘息的方子。

材料:橘皮、麻黃(各三兩)、柴胡、乾紫蘇(簡化為乾藍,各三兩)、宿姜、杏仁(各四兩)、石膏(八兩)。

做法:先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然後將九升水加熱,先煮麻黃至兩次沸騰,去除泡沫後加入其他材料,再煮至剩餘三升,最後濾掉渣質,分成三次服用。若效果不佳,可再次服用。

橘皮湯,療妊娠嘔吐。不下食。(同上)

橘皮,竹茹,人參,白朮(各十八銖),生薑(一兩),厚朴(十二銖)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差重作。

橘皮湯,治飲酒過度。酒毒積在腸胃。或嘔吐不食。渴多引飲。(聖濟)

陳橘皮(湯浸去白炒),葛根(銼),甘草(炙銼),石膏(打碎各一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橘皮湯,用於治療懷孕期間的噁心嘔吐,且能幫助消化食物。如果不見好轉,可以再次服用。

配方包括:橘皮、竹茹、人參、白朮(各十八銖)、生薑(一兩)、厚朴(十二銖)。

所有材料研磨後,用水七升煮沸,提取二升半的湯液,分成三次服用。

橘皮湯,用於治療過量飲酒引起的問題,酒中的毒素積聚在腸胃,導致噁心嘔吐,或是無法進食,口渴時想要喝水。

配方包括:陳橘皮(先用湯浸泡,去白皮後再炒)、葛根、甘草(都需炙烤後研磨)、石膏(需打碎後使用,各一兩)。

所有材料粗略研磨後,篩選,每次服用三錢匕,加水一盞,煮至剩七分,濾掉渣滓後溫熱服用,不受時間限制。

橘皮大黃朴硝方,鱠食之。在心胸間不化。吐復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症病。治之方。(金匱)

橘皮(一兩),大黃(二兩),朴硝(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大升。煮至小升。頓服即消。

橘皮枳實生薑湯,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此湯亦主之。(同上)肘後千金曰。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滿。噎食習習如癢。喉中澀。唾吐澡沫。(同上)

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薑(半斤)

白話文:

【橘皮大黃朴硝方】,適用於消化不良的情況。如果食物在胃裡無法消化,嘔吐又無法吐出,應迅速使用此方來排除堵塞物,避免病情長期惡化。此方的配方為:橘皮一兩、大黃二兩、朴硝二兩。使用方法是將這三種材料加一升水煮沸,一次服用,可使胃部的食物得到溶解和消化。

【橘皮枳實生薑湯】,適合治療胸痛和胸部氣息阻塞,以及呼吸困難的情況。【茯苓杏仁甘草湯】也可以用來治療這些情況。這是肘後千金所述的一個療法,它能幫助治療胸痛,胸部感覺滿滿的,吞嚥食物時有阻礙感,喉嚨乾澀,並有泡沫狀的口水分泌。

【橘皮枳實生薑湯】的配方為: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薑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橘皮竹茹湯,噦逆者主之。(同上)

橘皮(二斤),竹茹(二斤),大棗(三十枚),生薑汁(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濟生方。無大棗。有枇杷葉。麥門冬。半夏。茯苓。俱九味。治胃熱。多渴。嘔噦。不食。

霍亂轉筋洗方。(濟生方)

蓼一把。去兩頭。水三升。煮取二升。放溫重洗。

白話文:

[這是一種藥方,包含三種成分,用水五升煮沸,得到的藥液分成兩次溫服。

橘皮竹茹湯適用於噦逆的情況。

成分為:橘皮二斤、竹茹二斤、大棗三十枚、生薑汁半斤、甘草五兩、人參一兩。

以上六種成分,用水一升煮沸,得到的藥液分成三次溫服。

濟生方中,去除了大棗,並加入了枇杷葉、麥門冬、半夏和茯苓,共九種成分,用於治療胃熱、口渴、噦逆和食慾不振的症狀。

霍亂轉筋洗方則是濟生方中的一個方子,使用蓼草一把(去除兩端),加水三升,煮沸後得到的藥液放涼後,用來重複洗患部。]

請注意,這些都是古代的中醫藥方,使用前應由專業醫師評估,並遵循正確的使用方法和劑量,以免產生不良反應或副作用。

獨活湯,治風腰腳疼痛不可忍。足脛痛痹方。(聖濟)

獨活(去蘆頭一分),黃耆(銼半兩),防風(去叉),茯神(去木),桂(去粗皮),白蘚皮,羚羊角(鎊各一錢),酸棗仁(炒半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一兩)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日午夜臥各一。

白話文:

【獨活湯】,用於治療因風邪引起的腰腿疼痛難忍。這是「聖濟」中的足脛痛痹方。

【獨活】(去除根部,取一分),【黃耆】(磨碎,半兩),【防風】(去除枝節),【茯神】(去除木質部分),【桂】(去除粗皮),【白蘚皮】,【羚羊角】(鎊各取一錢),【酸棗仁】(炒熟,半兩),【桃仁】(去除皮、尖端和雙仁,炒熟,一兩)。

以上九種草藥,粗磨後篩過。每次服用五錢匕,用水一盞半,煎煮至一盞,濾掉渣,溫熱服用。空腹、中午、睡前各服一次。

獨參湯,治元氣虛弱。惡寒發熱。或作渴煩躁。痰喘氣促。或氣虛卒中不語口噤。或痰涎上湧。手足逆冷。或婦人難產。產後不醒。喘急等證。(薛氏)

人參(二兩)

上一味。水煎。人參性寒。故姜佐之。如不應。急用參附湯。聖濟錄。治胃寒氣滿不能轉化。易飢不能食者方。人參末二錢。生附子末半錢。生薑二錢。水七合。煎二合。雞子清一枚。打轉空心服之。

獨活寄生湯,夫腰背痛者。皆由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得之。不以速治。能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痹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痹。宜急服此方。(千金方)

白話文:

【獨參湯】,用於治療元氣虛弱,伴有畏寒發熱,或是口渴煩躁,痰喘氣促的情況。也可能對突然中風、口不能言、手腳逆冷,或者產婦難產、產後昏迷、呼吸急促等症狀有效。

人參(二兩)

這是一個配方,只需要用水煎煮即可。因為人參性寒,所以通常會配以薑來佐助。如果使用後沒有反應,應立即改用【參附湯】。這是一種出自《聖濟錄》的方劑,用於治療胃寒導致的腹部脹滿,無法消化,容易餓但又不想吃東西的情況。配方包含人參末二錢、生附子末半錢、生薑二錢,加水七合,煎煮至二合,再加入一個雞蛋清一起服用。

【獨活寄生湯】,對於腰背疼痛的人來說,通常是因為腎氣不足,加上躺臥在潮濕的地面上,或是在風中受涼而引起的。如果不馬上治療,可能會導致腳膝部出現偏廢、冷痹、緩弱和疼痛加重的問題,或者出現腰痛彎曲、腳部沈重、痹症的現象。對於這種情況,應當及時服用本方。

這是一種來自《千金方》的方劑,用於治療腰背疼痛,其主要功效是補腎強腰,緩解疼痛。

獨活(三兩),寄生(一作續斷),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芎藭,乾地黃,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各二兩)

上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二服。溫身勿冷風。虛下利者。除乾地黃服。復取蒴藋葉火燎。厚安席上。及熱眠上。冷復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莖熬。臥之佳。其餘薄熨。不及蒴藋蒸為愈也。諸處風濕亦用此法。新產竟或患腹痛。不得轉動。及腳腰攣痛。不得屈伸痹弱者。

白話文:

【獨活(三兩),寄生(一作續斷),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芎藭,乾地黃,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各二兩)】

以上十五種藥物,均需研磨成粉末。以一斗水煎煮,收獲三升濃汁,分成兩次服用。請確保身體保持溫暖,避免受風寒影響。

對於虛弱導致的下痢情況,應去除乾地黃,並服用。再取來蘆葦葉,用火烤至熱,鋪在厚實的席子上,然後躺於其上。冷了後再次烤熱。冬季取根部,春季取莖部,蒸煮後躺著更佳。其他情況則可以輕輕敷熱,但效果不如蘆葦蒸熱好。對於各種風濕症狀,均可使用此方法。新產後若出現腹痛,無法活動,或是腳腰疼痛,無法屈伸,表現出疲弱的情況時,也能使用此方。

宜服此湯。除風消血。(肘後。有附子一枚。無寄生。人參。甘草。當歸。)危氏得效方。去寄生。芍藥。用斷續。名萬金湯。治風補虛順榮衛。通血脈。並腰膝沉重。緩弱無力。及治手足風累效。血虛體弱。加鹿茸。肉蓯蓉。各半兩。

獨活散,治冷滯風氣攻刺腰胯疼痛。(聖惠方)

獨活(一兩),牛膝(二兩),附子(炮一兩),川芎,桂心,芍藥,當歸(各三分),桃仁(半兩)

白話文:

適合服用這湯藥。能除風邪,消除血瘀。(出自肘後方,配方包括附子一枚、無寄生、人參、甘草、當歸。)危氏的效方去掉了寄生和芍藥,使用了斷續,名為「萬金湯」。此湯藥專治風邪與虛弱,調理榮衛系統,通暢血脈,適用於腰膝沈重、軟弱乏力等症狀,對於手腳風邪也有效。若血虛體弱,可添加鹿茸和肉蓯蓉,各半兩。

「獨活散」,治療因寒滯風氣導致的腰胯疼痛。(出自聖惠方)

配方包括:獨活(一兩)、牛膝(二兩)、附子(炮製一兩)、川芎、桂心、芍藥、當歸(各三分)、桃仁(半兩)。

上八味。每三錢。水一中盞。姜半分。煎六分。食前溫服。

澤漆湯,咳而脈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脈沉者。此方主之。(金匱咳嗽)

半夏(半升),紫蘇(五兩一作紫菀),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薑(五兩),白前(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枝(各三兩)

上九味。㕮咀。內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白話文:

材料:

  • 半夏:半升
  • 紫蘇或紫菀:五兩(紫蘇的量有誤,應修正為紫蘇)
  • 澤漆:三斤,用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的澤漆汁
  • 生薑:五兩
  • 白前:五兩
  • 甘草、黃芩、人參、桂枝:各三兩

做法:

  1. 將上述九種材料研磨成粉末。
  2. 將澤漆汁加入粉末中。
  3. 將混合物煮沸,直至得到五升的液體。
  4. 溫和地服用五合(約250毫升)。
  5. 至夜間結束前全部飲完。

注意:這是古代中醫藥方,請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

澤瀉湯,心下有支飲。其人若冒眩者主之。(金匱痰飲)

澤瀉(五兩),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澤瀉散,治妊娠氣壅。身體腹脅浮腫。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澀宜服。(準繩)

澤瀉,木通,桑白皮,赤茯苓,枳殼,檳榔(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煎至一鍾。食前服。

白話文:

澤瀉湯: 澤瀉(五兩),術(二兩) 這兩種材料一起煮沸,用兩升水煮到一升,分成兩次服用。

澤瀉散: 澤瀉,木通,桑白皮,赤茯苓,枳殼,檳榔(各一錢半) 這些材料一起做成一包,用兩鐘水加五片生薑煮沸,然後服用,最好在飯前。

澤瀉湯和澤瀉散都是用來治療心下有支飲或妊娠氣壅、身體腹脅浮腫、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澀等症狀的方子。

龍膽湯,治嬰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哯者。若已能進哺。中食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並諸驚癇方。悉主之。十歲已下小兒。皆服之。小兒龍膽湯第一。是新出腹嬰兒方。若日月長大者。以次依此為例。若必知客忤及有魃氣者。可加人參當歸。

各加龍膽多少也。一百日兒。加三銖。二百日兒加六銖。一歲兒。加半兩。余藥准此。(千金)

龍膽,鉤藤,柴胡,黃芩,桔梗,芍藥,茯神,甘草(炙各六銖),蜣螂(二枚),大黃(一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為劑也。服之如有節度。藥有虛實。虛藥宜足數合水也。兒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為三服。兒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為三服。兒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為三服。兒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為三服。兒生三十日至四十日。盡五合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再服也。

白話文:

龍膽湯,適用於新生兒出腹後脈搏強壯且實、寒熱不適、四肢抽搐、發熱並伴有嘔吐等症狀。對於已能進食奶水,但出現消化不良、壯熱及換牙期不退、受外來邪氣影響以及各種驚癇症狀,亦可使用此方。對於十歲以下的小兒,均可服用。龍膽湯為專為新生兒出腹後所製的方子,對於年齡較大的兒童,應按照此方例進行調整。若確診為外來邪氣或有異常氣息,可添加人參和當歸。龍膽的用量需根據不同日齡的兒童進行調整:一百天的嬰兒添加三銖,二百天的嬰兒添加六銖,一歲的嬰兒添加半兩,其他藥物用量以此爲基準。

配方包含:龍膽、鉤藤、柴胡、黃芩、桔梗、芍藥、茯神、甘草(炙)、蜣螂(二枚)、大黃(一兩)。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一升煮至剩下五合爲一劑。服藥時要遵循一定的節律,虛性的藥物應與足量的水一同服用。新生兒出生至七天內,每日分三次服用一合;出生八天至十五天,每日分兩次服用一合半;十六天至二十天,每日分兩次服用二合;二十天至三十天,每日分三次服用三合;三十天至四十天,每日分三次服用全部五合。服藥後如有腹瀉現象即停止,不可再繼續服用。

龍膽瀉肝湯,治肝經濕熱。玉莖患瘡或便毒。懸癰。小便赤澀。或久潰爛不愈。又治陰囊腫痛。紅熱甚者並效。(正宗)治婦人陰癃癢痛。(薛己)

龍膽草,連翹,生地黃,澤瀉(各一錢),車前子,木通,歸尾,山梔,甘草,黃連,黃芩(各五分),大黃(二錢便秘加)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導赤各半湯,治患傷寒後。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乾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形如醉人。庸醫不識而誤人者多。不知熱傳手少陰心經。心火上而逼肺金。所以神昏。名越經證。無人知之。(六書)

黃連,山梔,黃芩,滑石,甘草,知母,犀角,茯神,麥門冬,人參

水二鍾。薑棗煎之。槌法。加燈心一握。龍眼肉十枚。煎沸熱服。(壽世保元名瀉心導赤散。無龍眼肉。生用地黃汁。三匕。)

導痰湯,治一切痰厥。頭目旋運。或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黏。坐臥不安。飲食不思。(濟生方)

白話文:

「黃連、山梔、黃芩、滑石、甘草、知母、犀角、茯神、麥門冬、人參,用兩鍾的水,加入薑和棗一起煎煮。在煎煮的過程中加入一把燈心草和十顆龍眼肉,等湯煮沸後熱服。這是一種叫做「瀉心導赤散」的藥方,源自於「壽世保元」。

另外一種藥方叫做「導痰湯」,主要用於治療各種因痰引起的症狀,如頭暈、轉動、或是痰液積聚不易散去,造成胸部堵塞、肋骨脹滿、頭痛、嘔吐、喘息、咳嗽、鼻涕和痰液濃稠黏滑,坐著或躺著都感到不舒服,對於食物沒有胃口。這是一種來自「濟生方」的藥方。」

半夏(湯洗七次四兩),天南星(炮去皮),枳實(去瓤麩炒),赤茯苓(去皮),橘紅(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姜十片。煎八合。溫服食後。按百一選方。無南星。有桂。又入門。加香附子。烏藥。木香。名順氣導痰湯。又加黃芩黃連。名清熱導痰湯。又加羌活。防風。白朮。名祛風導痰湯。又加遠志。菖蒲。黃芩。黃連。硃砂。名寧心導痰湯。皆後世方名也。

白話文:

材料:

  • 半夏(先用水洗七次,然後取四兩)
  • 天南星(經過炮製,去皮後使用)
  • 枳實(去瓤後,用麩炒熟)
  • 赤茯苓(去皮後使用)
  • 橘紅(各使用一兩)
  • 甘草(炙後,取半兩)

使用方法:以上材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兩盞水煮沸後,加入十片薑片,再煮至約八合的量。溫熱後在飯後服用。

根據「百一選方」,如果沒有天南星,可以添加桂枝。另外,還可以加入香附子、烏藥、木香等,成為「順氣導痰湯」。如果再加上黃芩和黃連,則成為「清熱導痰湯」。若加入羌活、防風、白朮等,則成為「祛風導痰湯」。最後,若加入遠志、菖蒲、黃芩、黃連、硃砂等,則成為「寧心導痰湯」。這些都是後世所命名的方劑。

頭風神方。(廣筆記)

土茯苓(忌鐵四兩),金銀花(三錢),蔓荊子(一錢),玄參(八分),防風(一錢),明天麻(一錢),辛荑,川芎(各五分),黑豆(四十九粒),燈心(二十撮),芽茶(五錢)

河水井水各一鍾半。煎一鍾服。

頭風摩散。(金匱)

大附子(一枚炮),鹽(等分)

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藥力行。

白話文:

頭風神方(廣筆記)

土茯苓(忌鐵,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兩

樺皮散,治肺藏風毒。遍身瘡疥。及癮疹瘙癢。瘙之成瘡。又治頭上風刺。及婦人粉刺。(局方)

荊芥,杏仁(去皮尖用水二碗於銅鍋內熬候減水一半急取出放令乾各二兩),甘草(炙半兩),枳實(去穰用炭火燒存性取出於濕紙上令冷),樺皮(燒灰秤各四兩)

上藥除杏仁外。並搗羅為末。卻將杏仁別研。令極細。次用諸藥末。旋旋入研令勻。每服二錢。食後調下。溫酒服。日進三服。瘡疥甚者。每日頻服。

歷節諸風方,療歷節諸風。百節痠痛。不可忍。(外臺)

松脂(卅斤煉五十遍不能三十遍亦可用)

白話文:

【樺皮散】,用於治療肺部風毒、全身的疹子、以及各種皮膚癥狀,如搔癢至長出疹子。對於頭部風刺和婦人的粉刺也有療效。(局方)

【荊芥】、杏仁(去皮尖,用水煮沸後在銅鍋內熬煮,待水量減少一半時迅速取出並晾乾,各使用二兩),甘草(炙烤後半兩),枳實(去除穀殼,用炭火燒後保持其活性再取出,在濕紙上使其冷卻),樺皮(燒成灰,秤量各四兩)

以上藥物除去杏仁之外,都需搗碎研磨成粉末。然後單獨研磨杏仁,使之非常細微。接著,將所有藥粉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二錢,飯後調和飲用,溫酒送服。每日三次,疹子嚴重的可以增加服用次數。

治療關節風症方,用於治療各種關節疼痛,疼痛難以忍受。(外臺)

松脂(使用三十斤,經過五十次煉製,若無法達到此次數也可使用,只要能煉製即可)

上一味。以煉酥三升。溫和脂三升。熟攪令極調。且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數食麵粥為佳。慎魚腥。生冷。酢物。果子。一百日瘥。

積年患氣。發作有時。心腹絞痛。忽然氣絕。腹中堅實。醫所不治。復謂之蠱方。(千金方)

檳榔(大者四十枚),附子(一枚),半夏(一升),柴胡(三兩),生薑(八兩),橘皮,甘草,桂心,當歸,枳實(各二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五日一劑。服三劑。永除根本。

錢氏白朮散,治小兒脾胃久虛。嘔吐泄瀉。頻並不止。津液枯竭。煩渴多燥。但欲飲水。乳食不進。羸困少力。因而失治。變成風癇。不問陰陽虛實。並宜服之。(同上)

白話文:

單味藥:以煉製的酥油三升和溫和的豬脂三升,熟練地攪拌至極度均勻。在空腹時用酒服下一匙,每日三次,食用麵粉粥效果最佳。需謹慎避免魚類、腥味食物、生冷食物、酸性食物及水果,持續一百天後病癒。

多年來患有氣喘疾病,發作有時,心腹絞痛,突然氣息停止,腹部硬實,醫學無法治療,又稱為蠱方(千金方)。

材料:

  • 檳榔(大塊的四十個)
  • 附子(一枚)
  • 半夏(一升)
  • 柴胡(三兩)
  • 生薑(八兩)
  • 橘皮
  • 甘草
  • 桂心
  • 當歸
  • 枳實(各二兩)

以上十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一斗煮沸取三升,分三次服用。每五日為一個療程,共服用三個療程,可根除病源。

錢氏 白朮散:適用於治療小孩長期脾胃虛弱,嘔吐、洩瀉不斷,導致津液枯竭、口渴、乾燥,只想要喝水,進食乳品或食物減少,身體消瘦、乏力。若未得到適當治療,可能會演變成風癇。無論是陰虛還是陽虛,虛或實的病症,都適合服用此方。

白茯苓(去皮),人參(去蘆),白朮(不見火),藿香(去土梗),木香(不見火),甘草(炙各一兩),乾薑(銼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半盞。去滓通口服。不拘時。更量兒大小加減。渴甚者並煎。任意飲之。

燒褌散,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主之。(傷寒)

取婦人中褌近陰處火燒作灰

上姜水煎。又小兒骨蒸。勞熱肌瘦。減食者。每服一錢。加小麥。

白話文:

【白茯苓(去皮)、人參(去蘆)、白朮(不見火)、藿香(去土梗)、木香(不見火)、甘草(炙各一兩)、乾薑(銼二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小杯煮沸至半杯,過濾後飲用,不分時間。根據孩子的大小,可以增加或減少劑量。如果口渴嚴重,可以多喝一些。

【燒褌散,傷寒陰陽易之爲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主之。】(傷寒)

取婦人中褌近陰處火燒成灰燼,用姜水煎煮。適用於小兒骨蒸、勞熱導致的肌肉消瘦、食慾減退的情況。每次服用一錢,可以加入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