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十七畫 (1)

回本書目錄

十七畫 (1)

1. 十七畫

療冷氣。兩肋脹滿。痃氣不能食方。(外臺)

白朮,枳實(炙),生薑,茯苓(各三兩),人參,桔梗(各二兩),桂心(一兩半)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七八里久服。

療患氣兼水。身面腫垂死。長壽公姚僧垣處二方。應手即差。先服湯方。(同上)

桑白皮(四兩),橘皮(二兩),海藻(三兩洗去咸),郁李仁(碎各四兩),赤小豆(一升)

白話文:

治療冷氣、兩側肋骨脹滿及不能進食的症狀,使用以下方子:

  • 白朮(三兩)
  • 枳實(炙製,三兩)
  • 生薑(三兩)
  • 茯苓(三兩)
  • 人參(二兩)
  • 桔梗(二兩)
  • 桂心(一兩半)

以上七種草藥,均需切片。用八升水煎煮至剩餘兩升五合,然後去掉草藥渣,分成三份溫服。每日行走約七八里路後服用,長期服用效果更佳。

治療伴有水腫的氣體問題,導致全身和臉部腫脹,接近生命危險的情況。這是來自「長壽公姚僧垣」的兩個方子,使用後通常可以立即得到改善。在使用這些方法之前,先服用湯方。

  • 桑白皮(四兩)
  • 橘皮(二兩)
  • 海藻(三兩,需清洗去除鹹味)
  • 郁李仁(碎,四兩)
  • 赤小豆(一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甚效。

療水病方。(同上)

烏豆(一大升粒小者),桑白皮(五升細切)

上二味。以水五斗和。煮可一斗汁。濾去滓。於銅器中重湯煎如餳。可作丸即成。所患人每服取利小便為度。其小便復舊色。身上腫除。候體中熱煩即服之。禁房勞及食死牛馬肉。油膩麴酒等。經數日得食羊頭肉。兔肉。(水病忌食羊頭蹄此云得食恐誤也。)

療水病身腫方。

鯉魚一頭(極大者去頭尾及骨惟取肉)

上一味。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升。和魚肉者可取二升。以上汁生布絞去滓。頓服盡。如不能盡。分為二服。後服溫暖。服訖下利。利盡即差。忌牛肉白酒生冷麵豬魚油酪。藥滓埋之。勿令人食。

白話文:

配方如下:

一、將五種材料加水煮沸,取出一半量分成三次服用,效果顯著。

二、治療水腫的方子。

  1. 黑豆(大約一杯,小顆粒的),
  2. 桑白皮(五杯,細切)

將這兩種材料加水五斗混合煮沸,收汁到剩餘一鬥,過濾去渣,再用銅鍋加熱熬煮至稠厚,可以做成丸狀。患者每次服用根據尿量調整,直到尿液恢復正常顏色,全身浮腫消退。若感覺體內發熱、煩躁,可以服用此藥。禁止單次房事、食用死牛馬肉、油脂麴酒等。幾天後可以食用羊肉、兔子肉。

三、治療水腫導致身體浮腫的方子。

  1. 大鯉魚一條(非常大的,去頭尾和骨,只留魚肉)

將這一種材料加水兩鬥,與一升赤小豆一同煮沸,可得兩升汁液。使用生布過濾掉渣,一次性飲完。如果無法一次性飲完,可以分成兩次飲用。飲用後保持溫暖,飲用後若出現下利,下利停止即表示病情得到改善。避免食用牛肉、白酒、生冷麵食、豬油、奶酪等。過後,可以將藥渣埋藏,避免讓人食用。

療腳氣滿小便少者方。

檳榔(四十枚切),大豆(三升),桑根白皮(切二升)

上三味。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六服。間粥亦得。若冷脹加吳茱萸二升。生薑二兩。用亦良。

療漆瘡方。(同上)

煮椒湯洗。頻四五度。又嚼糯米敷上。干即易之。頻四五度即差。忌熱面肉飲酒。

薏苡附子敗醬散,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主之。(金匱腸癰)

白話文:

治療腳氣且尿量不足的藥方:

  • 檳榔(四十個切成片),大豆(三升),桑根白皮(切好後兩升)

以上三種材料,使用二斗水,煮到剩六升,分成六份服用。也可以在之間喝些稀飯。如果感到肚子涼脹,可以加入吳茱萸(二升)和生薑(兩兩),這對症狀也有幫助。

治療漆瘡的方法:

  • 將花椒湯煮開,用來洗患處,每天可進行四到五次。同時,咀嚼糯米敷在患處,當它乾了就更換新的。這樣做四到五次,就可以痊癒。請避免食用熱食、肉類和喝酒。

薏苡附子敗醬散,用於腸癰這種病症。這種病的特徵是皮膚像甲殼一樣粗糙,腹部皮膚緊張但按下去卻是軟的,就像腫起一樣,但腹部沒有積聚物質,全身不發熱,脈搏數而快。這是腸道內部有癰膿的表現。這是一個針對腸癰的治療方。

薏苡(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

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

薏苡附子散,胸痹緩急者主之。(同上胸痹)

薏苡(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焙)

上二味。杵為末。服方寸匕。日三服。

薏苡仁散,治腳氣。痹攣煩疼掣痛。行步不得。氣滿心胸塞悶。不得眠臥宜服。(聖惠方)

薏苡仁(二兩),地骨皮(一兩),五加皮(二兩半制),木通(二兩),木香(三兩),羚羊角節(一兩),牛膝(一兩去苗)

白話文:

  1. 薏苡、附子和敗醬的用量分別為十分、二分和五分。這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量為方寸匕,用兩升水煎煮至剩下一半,飲服。服用後應有尿意。

  2. 薏苡附子散,對於緩解胸痹(心臟疾病)有療效。

  3. 薏苡(十五兩)和大附子(十枚,需烘烤)。這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量為方寸匕,每日服用三次。

  4. 薏苡仁散,用於治療腳氣、痹症(關節炎)、四肢疼痛、行走困難、胸部憋氣、心胸堵塞、難以入睡等症狀。

  5. 藿苡仁(二兩)、地骨皮(一兩)、五加皮(二兩半,需經過特殊處理)、木通(二兩)、木香(三兩)、羚羊角節(一兩)、牛膝(一兩,去除根部)。

注意:以上藥方是古代中醫的藥物組合,其療效及使用方法需由專業醫生指導並在適當的情況下使用,不適宜自行使用或過量使用。

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薏苡仁散,治濕傷腎。腎不養肝。肝自生風。遂成風濕。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在肩髃。肌肉疼痛。漸入在指中。(本事方)

薏苡仁(一兩),當歸,小川芎,乾薑,甘草(各半兩),官桂,川烏,茵芋,人參,羌活,白朮,麻黃,獨活(各半兩)

白話文:

上藥需要先搗碎再篩過,製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一中盞的水量,煎煮至剩下六分後,濾除渣滓,隨時溫熱飲用。

薏苡仁散方,用於治療因濕氣侵襲腎臟所引起的病症。腎功能不足導致肝臟得不到足夠的養分,肝臟因此產生風邪,進而形成風濕病,影響四肢筋骨。病情可能從肩部開始,引發肌肉疼痛,然後逐漸深入到手指。

所需材料如下:

  • 薏苡仁(一兩)
  • 當歸(半兩)
  • 小川芎(半兩)
  • 乾薑(半兩)
  • 甘草(半兩)
  • 官桂
  • 川烏
  • 茵芋(半兩)
  • 人參
  • 羌活(半兩)
  • 白朮(半兩)
  • 麻黃(半兩)
  • 獨活(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臨臥。酒調下。日三服。

姜椒湯,主胸中積聚。痰飲。飲食減少。胃氣不足。咳逆吐哯方。(外臺)

半夏(三兩洗),生薑(汁七合),桂心,附子(炮),甘草(炙),茯苓,桔梗(各一兩),蜀椒(二合),橘皮(二兩切)

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薑汁。煎取四升半。分三服。服三劑佳。若欲服大散。並諸五石丸。必先服此方及進黃耆丸。輩必佳。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豬肉。冷水。酢物。

白話文: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在空腹和臨睡前,用酒調服。每日服用三次。

姜椒湯,主要治療胸中積聚、痰液、飲食減少、胃氣不足以及咳嗽、嘔吐等症狀。

配方如下:

  • 半夏(三兩,清洗)
  • 生薑(汁,七合)
  • 桂心
  • 附子(炮製)
  • 甘草(炙烤)
  • 茯苓
  • 桔梗(各一兩)
  • 蜀椒(二合)
  • 橘皮(二兩,切成片)

將以上九味材料切好,加水七升,煮至剩餘二升半,然後去除渣質,加入薑汁,再煮至四升半。分成三份,每次服用一份。服用三劑後效果最佳。如果想服用強力的藥方或五石丸等其他藥丸,必須先服用這個方子和黃耆丸等補益藥物,效果會更好。應避免食用海藻、菘菜、羊肉、醃製食品、生蔥、豬肉、冷水和酸性食物。

薯蕷湯,治中心驚悸。而四肢緩。頭面熱。心胸痰滿。頭目眩冒。如欲搖動者。(千金)

薯蕷,麥門冬,人參(各四兩),生地黃,前胡,芍藥(各八分),枳實,遠志,生薑(各三分)茯苓,茯神(各六分),半夏(五分),甘草,黃芩,竹葉(各二分),秫米(三合)

白話文:

【薯蕷湯】,用於治療心中驚悸,四肢軟弱,頭面部發熱,心胸有痰積,頭暈眼花,有欲搖晃之感。

材料:

  • 薯蕷:四兩
  • 麥門冬:一兩零八錢
  • 人參:四兩
  • 生地黃:一兩二錢
  • 前胡:二錢四分
  • 芍藥:八分
  • 枳實:三錢
  • 遠志:一兩零八錢
  • 生薑:三錢
  • 茯苓:一兩零八錢
  • 茯神:一兩零八錢
  • 半夏:五錢
  • 甘草:三錢
  • 黃芩:一兩零八錢
  • 竹葉:六錢
  • 羅粟米:一兩二錢

上十六味。㕮咀。取江水。高舉手揚三百九十下。量取三斗。煮米減一斗。內半夏復減九升。去滓下藥。煮取四升。分四服。無江水處。以千里東流水代之。揚手令上頭也。秦中無江水。涇渭水可用。

薄荷湯,痧有於暑者。此方主之。(玉衡)

薄荷,香薷,連翹(各一錢),紫樸,金銀花,木通(各七分)

水二鍾。煎七分冷服。

白話文:

配方包括十六種草藥,需要先切細。取用江水,雙手高舉揚起三百九十次,量取三鬥。煮至米粒減少一斗。加入半夏後再減少九升,去除藥渣後加入其他藥材,再煮至四升。分成四份服用。若無法取得江水,可以用千里東流的清水替代,只要雙手揚起即可。在秦中地區若沒有江水,可以使用涇渭水。

薄荷湯,對於暑熱引起的痧症有療效。這是治療此病的方子。

成分:薄荷、香薷、連翹(各1錢)、紫樸、金銀花、木通(各7分)

用量:水二鍾,煎至七分後冷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