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三畫 (9)
三畫 (9)
1. 三畫
大黃(四兩),芍藥(五兩),細辛,甘草(炙各四兩),黃芩(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溫分為三服甚妙。
大黃牡丹湯,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之。(金匱。按謂小便如淋。則當不自調。令見其病。小便澀數。此書小便自調。疑有脫字矣。)腸癰。其病之狀。
小腹重而微強。抑之即痛。小便似淋。時時汗出。(病源候論)腸癰之病。少腹痞堅。或偏在膀胱左右。其色或白堅。大如掌熱。小便欲調時。自汗出。其脈遲堅者。未成膿。可下之。當有血。脈數膿成不可下。(千金方)
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十枚),瓜子(半升),芒硝(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正宗不用瓜子。有白芥二錢。名大黃湯。)
大黃附子湯,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此湯。寒氣厥逆。赤丸主之。(金匱腹滿)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大黃黃連瀉心湯,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傷寒論太陽下)傷寒。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主之。(同上)傷寒大下後發汗。
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此湯。(同上)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更絞去滓。分溫再服。(按臣億等。看詳大黃黃連瀉心湯。諸本皆二味。又後附子瀉心湯。用大黃。黃連。黃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黃芩。後但加附子也。故後云附子瀉心湯。本方加附子也。)
大黃甘遂湯,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主之。(金匱婦人)
大黃(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大黃硝石湯,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此湯。(同上黃疸)
大黃,黃蘗,硝石(各四兩),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內硝石更煮。取一升頓服。
大黃甘草湯,食已即吐者。用此方。(金匱嘔吐)治吐水。(外臺)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白話文:
[三畫]
大黃芍藥湯: 使用大黃四兩、芍藥五兩、細辛、炙甘草各四兩、黃芩二兩。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加入七升水煮至剩下二升半,溫熱分三次服用,效果很好。
大黃牡丹湯: 這個方子是用於治療腸癰的。患者會出現小腹腫脹、按壓時疼痛,像小便淋漓不暢的感覺,但小便本身是正常的。時常發熱、自汗,又感到怕冷,如果脈象是遲緩而緊繃的,表示膿還沒有形成,可以服用此方來疏通腸道,可能會排出血。如果脈象洪大而急數,表示膿已經形成,不適合用此方來疏通。腸癰的症狀是小腹有沉重感,且微微發硬,按壓時會疼痛,小便像淋漓不暢,時常出汗。腸癰的病狀是小腹脹滿、堅硬,可能偏在膀胱的左右兩側,顏色可能發白、質地堅硬,大小像手掌,並且有發熱感。當小便快要恢復正常時,會有自汗的狀況,如果脈象是遲緩而堅硬的,表示膿還沒有形成,可以使用瀉藥,可能會排出血。如果脈象是急數的,表示膿已經形成,不可以使用瀉藥。
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十枚、瓜子半升、芒硝三兩。將以上五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煮至剩下一升,過濾掉藥渣後,加入芒硝再煮沸,一次服用。有膿會排出膿,沒有膿會排出血。(有的醫家認為此方不用瓜子,改用白芥子二錢,稱為大黃湯。)
大黃附子湯: 用於治療脅肋下方疼痛、發熱、脈象緊弦的病症,這種情況屬於寒症,需要用溫熱的藥物來疏通腸道,適合使用這個方子。如果寒氣導致氣血逆行,可以使用赤丸來治療。
大黃三兩、附子三枚、細辛二兩。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五升水煮至剩下二升,溫熱分三次服用。體質強壯的人,可以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服用。服用藥物後,像走路四五里地後,再服用下一劑。
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病,醫生用了發汗的方法治療,結果導致發熱怕冷。又用了瀉下的方法,導致心下痞滿。這時身體的表裡都虛弱,陰陽之氣都衰竭,沒有陽氣則陰氣獨盛。如果再用燒針的方法治療,會導致胸中煩悶、面色青黃、皮膚抽搐,這種情況很難治療。如果面色微黃、手腳溫暖,就容易治癒。傷寒病,心下痞滿,按壓時是柔軟的,脈象在關部是浮的,就使用這個方子。傷寒病,用瀉下藥後又發汗,導致心下痞滿、怕冷,說明表證還沒有解除,不能直接治療痞滿,應該先解除表證。表證解除後才能治療痞滿。解除表證適合用桂枝湯,治療痞滿適合用此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將以上兩味藥材用滾燙的開水二升浸泡,等一下再擠壓過濾掉藥渣,溫熱分兩次服用。(有人認為,大黃黃連瀉心湯只有大黃和黃連兩味藥,而後面的附子瀉心湯用了大黃、黃連、黃芩、附子,可能是前方中也有黃芩,後面只是加上了附子,所以才說附子瀉心湯是在此方基礎上加附子的。)
大黃甘遂湯: 用於治療婦女小腹脹滿,像鼓槌一樣,小便困難,但不口渴。這種情況多發生在產後,是因為水和血都瘀結在血室。
大黃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煮至剩下一升,一次服用。瘀血會被排出。
大黃硝石湯: 用於治療黃疸病導致腹部脹滿、小便不利且呈紅色、自汗的情況。這種情況是表證已經解除,而裡證是實熱,應該用此方疏通腸道。
大黃、黃蘗、硝石各四兩,梔子十五枚。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煮至剩下三升,過濾掉藥渣後,加入硝石再煮,煮至剩下一升,一次服用。
大黃甘草湯: 用於治療吃完飯就吐的情況。也用於治療吐水。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將以上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煮至剩下一升,溫熱分兩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