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十八畫 (1)
十八畫 (1)
1. 十八畫
瀉心湯,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此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傷寒太陽篇下)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用此湯。亦治霍亂。(金匱)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此湯主之。(同上)傷寒服湯藥。
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此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傷寒太陽)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衝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
白話文:
瀉心湯是為了清降心火而設的方劑,用於心下有痞滿的情況。若服用後痞滿未解,病人會出現口渴、口乾、煩躁,並伴有小便不利的症狀時,則應改用五苓散來治療。
對於傷寒病中太陽篇下所描述的心氣不足導致的吐血、鼻衄等情況,以及霍亂等症狀,瀉心湯也能適用。在婦科方面,若婦人出現吐涎沫的情況,如果醫者誤診而使用了下法,導致心下痞滿,應首先治療其吐涎沫的情況,可用小青龍湯,待涎沫停止後再針對痞滿進行治療。
傷寒病患者服用了湯藥後,如果出現下利不止且伴有心下痞硬的情況,服用瀉心湯後若再次使用其他藥物下利,導致病情加重,此時應改用理中湯來調理中焦,因為這類情況的下利主要在下焦。若利仍不止,則應考慮通利小便。
總之,這段文字主要介紹了瀉心湯、五苓散、小青龍湯、理中湯及赤石脂禹餘糧湯等中醫方劑的使用情況和適應症,涉及了心氣不足、吐血、鼻衄、霍亂、心下痞、下利不止、小便不利等多種臨牀症狀的對應治療方法。
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藏俱熱。即生㾬癤瘡痍。及治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方。(局方)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胸脅刺脹。同苓連煎服。亦單為散。水煎服。(本草百病主治大黃條下)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瀉肝湯,治眼赤漠漠。不見物。息肉生方。(千金)
柴胡,芍藥,大黃(各四兩),決明子,澤瀉,黃芩,杏仁(各三兩),升麻,枳實,梔子仁,竹葉(各二兩)
白話文:
不適宜食用不美味的食物,下部有熱氣。尿液顏色紅且有阻滯感,大便乾硬。五臟皆有熱氣,會產生皮膚疹和傷口,以及治療五種痔疾,肛門腫痛,或者排出鮮血的藥方。根據《局方》所述,若心氣不足,出現吐血、鼻出血,胸部脅部刺痛和脹滿,可以與茯苓和連翹煎煮服用,也可以單獨製成散劑,用清水煎煮服用。
大黃(兩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
以上三種材料,用水三升,煮至剩下一升,一次喝完。
瀉肝湯,治療眼睛紅赤,視物模糊,肉瘤生成的藥方。出自《千金》。
柴胡(四兩),芍藥,大黃(各四兩),決明子(三兩),澤瀉(三兩),黃芩,杏仁(各三兩),升麻(兩兩),枳實(兩兩),梔子仁,竹葉(各兩兩)。
上十一味。㕮咀。水九升。煮取一升七合。分三服。熱多體壯加大黃一兩。羸老去大黃。加梔子仁五兩。
瀉白散,治肺癰。(準繩)治嗽喘脅痛滿。氣促。肺經溫熱等症。肺火咳嗽之要方也。(玉機)
桑白皮(炒二錢),地骨皮,甘草(炙),貝母(去心),紫菀,桔梗(炒),當歸(酒拌各半錢),瓜蔞仁(一錢半)
白話文:
上十一種草藥,研磨成粉末。用九升水煎煮,得到一升七合的濃汁。分成三次服用。如果體內熱量多、體質壯實的人,可以增加一兩大黃。對於瘦弱或年老的人,則可以去掉大黃。增加五兩梔子仁。
「瀉白散」,用於治療肺癰。能治咳嗽、喘息、肋部疼痛、腹滿、呼吸急促以及肺經熱症,是治療肺火咳嗽的重要方劑。
- 桑白皮(炒二錢):主要用於清肺熱、利尿。
- 地骨皮(一錢):有清虛熱、涼血的作用。
- 甘草(炙)(一錢):具有調和藥性、解毒的功效。
- 貝母(去心)(一錢):主要用於潤肺止咳、化痰。
- 紫菀(一錢):能平喘、止咳。
- 桔梗(炒)(一錢):有宣肺、利咽、排痰的作用。
- 當歸(酒拌)(一錢):主要用於補血、調經。
- 瓜蔞仁(一錢半):主要用於潤肺、止咳、化痰。
作一劑。水一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瀉白消毒飲,痘疹發熱之初。多似傷寒。惟麻疹則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泡腫。其淚汪汪。面浮腮赤。或嘔惡。或泄利。或手掐眉目鼻面。此為異耳。輕者主之。(幼科準繩)
桑白皮,地骨皮(二味自採鮮者各三錢),牛蒡子(炒研),荊芥穗(各一錢半),桔梗,甘草(各一錢),浮萍(曬乾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一盞。煎六分。濾清服。
白話文:
製作一劑藥物,使用一杯水,加入三片薑,煮至剩八分水,於飯後服用。
使用「瀉白消毒飲」,在痘疹發熱初期,其症狀可能類似於傷寒,但如果是麻疹,則會有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睛腫脹、眼淚汪汪、臉部浮腫、腮部紅腫等症狀。可能伴有噁心、腹瀉、用手捏眉眼鼻子等行為。這是一種不同的症狀表現。對輕微的情況可以使用這個方子進行治療。
使用「桑白皮」、「地骨皮」(兩種材料各自取鮮品各三錢),「牛蒡子」(炒後研磨)、「荊芥穗」(各一錢半),「桔梗」、「甘草」(各一錢),「浮萍」(曬乾後二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到五錢。使用一杯水,煮至剩下六分水,過濾後服用。
瀉胃湯,治牙痛如神。(回春)
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黃連,牡丹皮,山梔子,荊芥,薄荷,防風,甘草
上銼一劑。水煎。食遠頻服。
歸母苦參丸,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主之。(金匱)
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
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男子加滑石半兩。
白話文:
【瀉胃湯】,對牙痛有奇效。(回春)
材料: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黃連、牡丹皮、山梔子、荊芥、薄荷、防風、甘草
做法:以上材料研磨成一劑,用水煎煮,於飯後分次服用。
【歸母苦參丸】,對於懷孕期間出現的小便困難,以及保持正常飲食有幫助。(金匱)
材料: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
做法:將以上三種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煉製好的蜂蜜,製成小豆大小的丸子。每日飲用三粒,逐漸增加至十粒,男性則再增加半兩的滑石。
歸脾湯,治脾經失血。少寐發熱盜汗。或思慮傷脾。不能攝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不寐。或心脾傷痛。嗜臥少食。或憂思傷脾。血虛發熱。或肢體作痛。大便不調。或婦人經候不準。晡熱。或瘰癧流注。不能消散潰斂。(濟生方)
黃蓍,人參,白朮,茯苓,酸棗(炒),龍眼(各二錢),當歸,遠志(各一錢),甘草(炙),木香(各五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本方無當歸遠志。薛立齋加之。又加柴胡。梔子仁。名加味歸脾湯。前症兼熱者主之。
白話文:
歸脾湯,主要用於治療脾經出血的情況。包括失眠、發熱、自汗、因思慮過度而傷及脾臟,導致無法有效控制血液,使血液妄行;或者出現健忘、心神不寧、驚悸、不易入睡等症狀;也可能伴有心脾受損、容易疲倦、食慾不佳的情況;或是憂慮過度影響脾臟功能,導致血虛發熱;或者四肢疼痛、大便不順暢;甚至對婦女來說,可能出現經期不規律、下午發熱、以及淋巴結腫大、難以消散和癒合的情況。
此方包含:黃蓍、人參、白朮、茯苓、酸棗(炒)、龍眼(各二錢)、當歸、遠志(各一錢)、甘草(炙)、木香(各五分)等成分。
每次服用量為四錢,使用半升水,加入五片生薑和一枚棗子一起煎煮,煮至剩餘七分水後,濾除藥渣溫服,無特定的服用時間限制。此方原本不含當歸與遠志,但薛立齋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這兩味藥材,並加上柴胡與梔子仁,成為「加味歸脾湯」,特別適合那些有發熱情況的患者。
歸靈湯,治楊梅瘡。不問新久。但元氣虛弱者。宜此藥。(正宗)
川芎,當歸,白芍,熟地,米仁,木瓜,防己,天花粉,金銀花,白蘚皮,人參,白朮(各一錢),甘草(五分),威靈仙(六分),土茯苓(二兩),牛膝(下部加五分)
水三鍾。煎二鍾。二次。量病上下。食前後服之。渣再煎八分服。
白話文:
【歸靈湯】,用於治療楊梅疹。無論新舊疹子,只要是元氣虛弱的患者,此方藥適合使用。
配方包括:
- 川芎
- 當歸
- 白芍
- 熟地
- 米仁
- 木瓜
- 防己
- 天花粉
- 金銀花
- 白蘚皮
- 人參
- 白朮(各一錢)
- 甘草(五分)
- 威靈仙(六分)
- 土茯苓(二兩)
- 牛膝(下部加五分)
用水煎煮,每次煎煮二鍾,共煎煮二次。根據病情的位置(上部或下部)來調整服用時間,可在餐前或餐後服用。最後,將煎好的藥渣再煎一次,取八分飲用。
雞舌香散,治男子女人。陰陽不和。藏府虛弱。中膈氣滯。宿寒留飲。停積不消。胸膈脹滿。心脾引痛。攻刺腹脅。有妨飲食。又治中酒。吐酒。停飲。浸漬。嘔逆噁心。噫氣吞酸。並皆治之。(局方)
天台烏(去木),肉桂(去粗皮不見火),香附子(炮去毛),赤芍藥,高良薑(去蘆頭用麻油炒各四兩一本作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用沸湯點服。不拘時候。按此方。諸書考之少丁香耳。此無丁香。雞舌者。恐其諸功用同於丁香。仍如犀角消毒之例也。
白話文:
【雞舌香散】,適用於男性或女性,用於調理身體陰陽不協調、內臟機能虛弱、胃部堵塞、長時間積聚的寒氣和飲食殘渣、胸部脹滿、心脾疼痛、腹部脹痛、影響進食等症狀。此外,也能治療過量飲酒後引起的嘔吐、飲食積滯、飲食滲透到體內、嘔吐、噁心、打嗝、吞酸等問題。
成分如下:
- 天台烏(去除樹幹部分)
- 肉桂(去除粗皮,不經火烤)
- 香附子(經過炮製,去除毛髮)
- 赤芍藥
- 高良薑(去除根部,用麻油炒至一兩)
- 甘草(炙至半兩)
所有成分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約六克,加入少量鹽,用沸水調製成湯飲,不受時間限制。根據此配方,多部醫書都提到了丁香,但此配方中未使用丁香。「雞舌」可能是由於其功效與丁香相似,因此被選用,類似於犀角的清熱解毒作用。
雞屎白散,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主之。(金匱)
雞屎白
上一味。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
藍葉散,治小兒月內,發一切丹。(聖惠方)
藍葉(一兩),黃芩,犀角,大黃(炒),柴胡,柏子(各一兩),升麻,石膏(各一分半),甘草(半分炙)
上每一錢。水一小盞。煎五分。去滓。下竹瀝半合。更煎三四沸。溫服。
白話文:
【雞屎白散】 這是一種治療筋骨抽搐的藥方,適用於臂腳僵直、脈搏上下移動、微帶緊繃的患者。若筋骨抽搐進入腹部,則此藥方適用。
【雞屎白】 這是藥方的主要成分,一份量。研磨後製成散劑,每次取一公分見方的量,用六份的熱水混合後溫服。
【藍葉散】 這是一種治療嬰兒出生一個月內,發生各種熱病的藥方。
藍葉(一兩), 黃芩, 犀角, 大黃(炒), 柴胡, 柏子(各一兩), 升麻, 石膏(各一分半), 甘草(半分炙)
這些材料每取一錢,用一小杯的水煎煮至剩餘五分,過濾掉渣,加入竹瀝半合,再煎煮三四次,最後溫服。
轉胞不得小便主之方。(外臺)
雀矢(半合),車前子,滑石(各四兩),通草,芍藥(各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五合。日三。先食服。立愈。
斷利湯,治心胸下伏水方。(千金)
半夏(一升),生薑(五兩),茯苓,甘草,龍骨(各二兩),附子(一兩),人參,黃連(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轉胞不得小便的治療方程式:
- 半合份量的雀矢,
- 四兩的車前子,
- 同量的滑石,
- 二兩的通草,
- 二兩的芍藥。
以上五種材料,切細後,用七升水煮至剩三升,服用五合,每天三次,最好在餐前服用,可以馬上痊癒。
斷利湯,用於治療心胸以下積聚水分的方程式:
- 一升的半夏,
- 五兩的生薑,
- 二兩的茯苓,
- 二兩的甘草,
- 二兩的龍骨,
- 一兩的附子,
- 三兩的人參,
- 三兩的黃連,
- 十二枚的大棗。
以上九種材料,研磨後,用八升水煮至剩三升,分成三次服用。
鯉魚湯,治妊娠腹大。胎間有水氣方。(千金)
鯉魚(一頭二斤),白朮,生薑(各五兩),芍藥,當歸(各三兩),茯苓(四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鯉魚澄清。取八升。內藥煎取三升。分五服。
檳芍順氣湯,下痢膿血。更加發熱而渴。心腹痞滿。嘔而不食。此疫痢兼證。最為危急。夫疫者。胃家事也。蓋疫邪傳胃。十常八九。既傳入胃。必從下解。疫邪不能自出。必借大腸之氣傳送而下。而疫方愈。夫痢者。大腸內事也。大腸既病。失其傳送之職。故正糞不行。純乎下痢膿血而已。
白話文:
【鯉魚湯】,用來治療懷孕期間腹部膨大的問題。這是針對胎兒在母體內積聚水氣的情況所開的方子。
- 鯉魚(一頭二斤)
- 白朮
- 生薑(各五兩)
- 芍藥
- 當歸(各三兩)
- 茯苓(四兩)
以上六種材料,都需切碎。使用十二升水,先煮鯉魚,直到湯液澄清,取出八升,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到剩下三升。分成五次服用。
【檳芍順氣湯】,用來治療下痢伴有膿血的狀況。如果伴有發熱、口渴、心腹脹滿、嘔吐不進食的症狀,這可能是一種疫痢,情況十分危急。疫病主要影響胃部,因為疫病會通過胃部傳播,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這樣。一旦進入胃部,通常會通過排便的方式排出。如果疫病無法自行排出,就需要藉助大腸的氣息來幫助排出,這也是疫病得以痊癒的方式。痢疾是大腸內部的疾病,當大腸患病後,失去了運送的能力,因此正常的食物無法被消化,只會產生純膿血的下痢。
所以向來穀食。停積在胃。直須大腸邪氣退而胃氣通行。正糞自此而下。今大腸失職。正糞尚不自行。又何能與胃載毒而出。毒既不前。羈留在胃。最能敗壞真氣。在胃一日。有一日之害。一時有一時之害。耗氣搏血。神脫氣盡而死。凡遇疫痢兼證者。在痢尤為吃緊。疫痢俱急者。
宜此方。誠為一舉兩得。此方專治下痢頻數。裡急後重。兼舌胎黃。得疫之重症者。
檳榔,芍藥,枳實,厚朴,大黃
生薑煎服。
檳榔散,治脾寒飲食不消。勞倦氣脹。噫滿憂恚不樂方。(千金方)
白話文:
古人過去主要以穀物為主食,這些食物會在胃部積聚,直到大腸的邪氣減退,胃氣暢通,才能排出正確的糞便。現今若大腸功能失常,正常糞便無法自行排出,又怎可能與胃部一起排除毒素呢?毒素若不能排出,就會在胃部積聚,嚴重破壞真氣。毒素在胃內一天,就有一天的傷害;每一時刻,都有每一時刻的傷害,消耗體內的氣和血,最終導致神志喪失、氣力盡失而死亡。
對於遇到疫病加痢疾的情況,特別是痢疾情況緊急的,應使用此方,確實是一舉兩得。此方專門用於治療頻繁下痢、腹部緊迫、後部沈重,並且舌頭有黃色胎膜的患者,尤其是感染疫病的重病患者。
主要藥材包括:檳榔、芍藥、枳實、厚朴、大黃。服用方法是用生薑煎水後飲用。
此外,檳榔散,適合治療脾寒導致的飲食消化不良、勞累引起的腹脹、噯氣、憂鬱不樂等症狀(出自千金方)。
檳榔(八枚皮子兼用),人參,茯苓,神麯,厚朴,麥蘗,吳茱萸,白朮(各二兩)
上八味。治下篩。食後酒服方寸匕。日再。一方用橘皮一兩半。
檳榔湯,治肝虛寒。脅下痛。脹滿氣急。目昏濁。視目不明。(同上)
檳榔(十四枚),附子(七枚),母姜(七兩),茯苓,橘皮,桂心(各三兩),桔梗,白朮(各四兩),吳茱萸(五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每服一升。若氣喘者。加芎藭三兩。半夏四兩。甘草二兩。
白話文:
-
藥方:檳榔(八個果皮與果肉都使用)、人參、茯苓、神麯、厚朴、麥蘗、吳茱萸、白朮(各二兩)。以上八種材料研磨成細粉,飯後用酒調服,每日兩次。另外一方配方則使用橘皮一兩半。
-
檳榔湯:適用於肝虛寒引起的脅下痛、脹滿、呼吸急促、視力模糊等症狀。配方為檳榔(十四個)、附子(七個)、母姜(七兩)、茯苓、橘皮、桂心(各三兩)、桔梗、白朮(各四兩)、吳茱萸(五兩)。
-
煮法:所有藥材研磨後,用水九升煮至三升,然後去除渣滓,溫熱服用。每次服一升。如果出現呼吸困難,可以增加芎藭(三兩)、半夏(四兩)、甘草(二兩)的用量。
請注意,這是一份古老的藥方,並非現代醫學的推薦,且藥物使用需謹慎,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檳榔散,治水腫。(準繩)
檳榔(半兩另研末),商陸,生薑(各一兩),桑白皮(一兩半),甘草(炙二錢半)
上除檳榔外。水二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滓。五更初作二服。每服調檳榔二錢半服。至平明當利。如未利再服。
檳榔湯,治一切腳痛。順氣防壅。(濟生方)
檳榔,香附,橘皮,紫蘇,木瓜,甘草(炙各一兩)
上每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八分。溫服。婦人腳氣。多由血虛。加當歸半兩。室女腳氣多由血實。加芍藥一兩半。如大便結。虛弱者。加枳實。壯盛者。加大黃。
永類鈐方。無五加皮。俱六味。名檳蘇散。同治。
白話文:
檳榔散,治療水腫。
材料:檳榔半兩(研成粉末),商陸一兩,生薑一兩,桑白皮一兩半,甘草二錢半(炙烤)。
做法:除了檳榔之外,將所有材料用水二大盞,煎煮至一大盞,然後過濾掉渣,於五更初時服用二劑,每次服用檳榔二錢半。若服用後未見排尿,可再服用一次,直至清晨排尿為止。
檳榔湯,治療所有腳痛。同時具有順氣和防止氣滯的功效。
材料:檳榔、香附、橘皮、紫蘇、木瓜、甘草(炙烤)各一兩。
做法:每次取四錢,加入一盞半的水,加上五片薑片,煎煮至剩下八分。溫熱飲用。婦人腳氣多因血液不足,可以加入當歸半兩。少女或年輕女性的腳氣多因血液過盛,可以加入芍藥一兩半。如果大便乾結,對於身體虛弱的人,可以加入枳實;對於身體壯盛的人,可以加入大黃。
永類鈐方中提到,沒有五加皮,但使用相同的六種材料,合稱為檳蘇散,同樣能治療腳氣。
檳榔湯,療心頭冷哽。結痛下氣。(外臺)
檳榔(十顆),生薑,青木香(各三兩),橘皮,枳實(炙),甘草(炙),大黃(各二兩)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人行四五里。進一服。取微利。忌生菜。熱面。炙肉。海藻。菘菜等。
白話文:
檳榔湯主要用於治療心中冷感及胸部堵塞,並能緩解腹部疼痛和促進消化。
成分如下:
- 檽榔:十個
- 生薑:三兩
- 青木香:三兩
- 橘皮:兩兩
- 枳實:炙製後的兩兩
- 甘草:炙製後的兩兩
- 大黃:兩兩
以上七種材料都需要切碎。然後用六升水來煮,煮到剩餘約二升半。接著過濾掉渣,分成三份溫服。第一次服用後,讓人行走四五里,然後再服用一次。目標是得到輕微的排便反應。在治療期間應避免食用生菜、熱麵以及烤肉,還有海藻和菘菜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