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十三畫 (5)
十三畫 (5)
1. 十三畫
葛根加半夏湯,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主之。(傷寒太陽中篇)
葛根(四兩),麻黃(二兩去節),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二兩切),半夏(半斤洗),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葛根黃連黃芩湯,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主之。(同上)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二兩),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葛根解肌湯,治麻疹初起。發熱咳嗽。或乍涼乍熱主之。(醫通)
葛根,前胡,荊芥,鼠黏子,連翹,赤芍,蟬脫,木通(各等分),生甘草(減半)
水煎熱服。
葛花解酲湯,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辨惑論)
白蔻,砂仁,葛花(各五錢),木香(五分),青皮(三分)
水煎溫服。或為極末。每服三錢匕。白湯調下。但微汗。酒病去。
解肌湯,治傷寒溫病方。(千金)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黃芩,芍藥,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飲一升。日三服。三四日不解。脈浮者宜重服發汗。脈沉實者。宜以駃豉丸下之。按局方。葛根解肌湯從延年方。有桂心一兩。作七味。又活人書同。
解毒湯,治下疳初起。(黴瘡秘錄)
連翹,荊芥,木通,黃連,生地黃,牛膝,滑石,忍冬花,何首烏,甘草(各等分)
用水二大鐘。煎八分服。渣再煎七分服。
解毒瀉心湯,治心經火旺。酷暑時臨。致生天泡。發及遍身者。(正宗)
黃連,防風,荊芥,山梔,黃芩,牛蒡子,滑石,玄參,知母,石膏(各一錢),木通,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遠服。
解急蜀椒湯,主寒疝氣。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欲絕方。(外臺)
蜀椒(二百枚汗),附子(一枚炮),粳米(半斤),乾薑(半兩),半夏(十二枚洗),大棗(十二枚),甘草(一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澄清熱服一升。不差更服一升。數用療心腹痛。囷結欲死。解結逐寒上下痛良。忌豬羊肉。餳。海藻。菘菜。(肘後。古今錄驗。範汪方。無甘草。余同。經心錄同。)
滋腎明目湯,治勞神腎虛。血少眼痛。(回春)
當歸,川芎,生地黃,熟地黃,白芍(以上倍),桔梗,人參,山梔,黃連,白芷,蔓荊子,菊花,甘草(以上減半)
上銼劑。細茶一撮。燈心一團。水煎食後服。熱甚加草龍膽。柴胡。腎虛加黃蘗。知母。風熱壅甚。加防風。荊芥。風熱紅腫。加連翹。黃芩。
白話文:
葛根加半夏湯,主要治療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生的情況。這種情況不會腹瀉,但會有嘔吐的症狀。
藥物組成: 葛根(四兩)、麻黃(二兩,去除節)、甘草(二兩,炙烤過)、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除外皮)、生薑(二兩,切片)、半夏(半斤,洗過)、大棗(十二枚,掰開)。
煎煮方法: 將以上八味藥材,加水一斗(約十升),先煮葛根和麻黃,煮到水量減少二升時,撈去水面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服用後稍微蓋被子,幫助身體微微出汗。
葛根黃連黃芩湯,主要治療太陽病,本來應該用桂枝湯的症狀,卻因為醫生錯誤使用瀉藥,導致腹瀉不止,脈搏加快,這是因為表證(體表疾病)還沒解除。症狀為喘氣和出汗。
藥物組成: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烤過)、黃芩(二兩)、黃連(三兩)。
煎煮方法: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水八升,先煮葛根,煮到水量減少二升時,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二升,去除藥渣,分兩次溫服。
葛根解肌湯,主要治療麻疹初期,症狀為發燒、咳嗽,或忽冷忽熱。
藥物組成: 葛根、前胡、荊芥、牛蒡子、連翹、赤芍、蟬蛻、木通(各等份),生甘草(減半)。
煎煮方法: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趁熱服用。
葛花解酲湯,主要治療飲酒過量引起的各種不適,如嘔吐、痰多、心神煩亂、胸膈脹悶、手腳顫抖、食慾不振、小便不暢。
藥物組成: 白豆蔻、砂仁、葛花(各五錢),木香(五分),青皮(三分)。
煎煮方法: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溫服。也可以將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沖服。服用後微微出汗,酒病就會消除。
解肌湯,主要治療傷寒和溫病。
藥物組成: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黃芩、芍藥、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煎煮方法: 將以上六味藥材切碎,加水一斗煮至三升,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如果三四天後病情沒有好轉,且脈搏浮在表面,可以再次服用加強發汗效果。如果脈搏沉而有力,則應該用瀉藥幫助排便。根據醫書記載,解肌湯源自《延年方》,另外加入了桂心(一兩),共七味藥。
解毒湯,主要治療下疳初期(一種性病)。
藥物組成: 連翹、荊芥、木通、黃連、生地黃、牛膝、滑石、金銀花、何首烏、甘草(各等份)。
煎煮方法: 將以上藥材加水兩大碗,煎煮至剩八分時服用。藥渣再加水煎煮至剩七分,再次服用。
解毒瀉心湯,主要治療心經火旺,在酷暑時節,導致全身長出天疱瘡(一種皮膚病)。
藥物組成: 黃連、防風、荊芥、山梔子、黃芩、牛蒡子、滑石、玄參、知母、石膏(各一錢),木通、甘草(各五分)。
煎煮方法: 將以上藥材加水兩碗,加入燈心草二十根,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後服用。
解急蜀椒湯,主要治療寒疝氣(一種腹部疾病),症狀為心痛如針刺、腹部繞肚臍周圍疼痛、全身出冷汗、感覺快要昏厥。
藥物組成: 蜀椒(二百枚,去除汗液)、附子(一枚,炮製過)、粳米(半斤)、乾薑(半兩)、半夏(十二枚,洗過)、大棗(十二枚)、甘草(一兩,炙烤過)。
煎煮方法: 將以上七味藥材切碎,加水七升煮至三升,澄清後趁熱服用一升。如果沒有好轉,再服用一升。可以多次服用,治療心腹疼痛,腸結堵塞,可以解除寒冷引起的上下疼痛。服藥期間忌食豬肉、羊肉、糖稀、海藻、白菜。
滋腎明目湯,主要治療因為勞累過度導致腎虛、血少引起的眼睛疼痛。
藥物組成: 當歸、川芎、生地黃、熟地黃、白芍(以上藥材加倍),桔梗、人參、山梔子、黃連、白芷、蔓荊子、菊花、甘草(以上藥材減半)。
煎煮方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少量細茶和一小團燈心草,加水煎煮,在飯後服用。如果身體發熱嚴重,可以加入草龍膽和柴胡。如果腎虛嚴重,可以加入黃柏和知母。如果風熱過盛,可以加入防風和荊芥。如果風熱導致紅腫,可以加入連翹和黃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