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十三畫 (4)
十三畫 (4)
1. 十三畫
當歸(一錢),陳皮(五分),升麻,柴胡(各二分),黃耆,白朮,人參,甘草(炙各一錢半)
上件藥。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量氣弱氣盛。臨病斟酌水盞大小。去楂。食遠稍熱服。如傷寒之重者。不過二服愈。若病久者。以權立加減法治之。正宗。有麥門冬六分。五味子五分。
補肝湯,治肝氣不足。兩脅下滿。筋急不得大息。四肢厥冷。發搶心腹痛。目不明瞭。及婦人心痛。乳癰膝熱。渴。爪甲枯。口面青者方。(千金)
山茱(翼作烏頭),甘草,桂心(各三兩),桃仁(翼作蕤人),柏子仁,細辛,防風,茯苓(各二兩),大棗(二十四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三服。
補肝散,治肝風內障。不痛不癢。眼見花。發黃白黑赤。或一物二形難辨方。(準繩)
羚羊角,防風(各三兩),人參,茯苓(各二兩),玄參,細辛,車前,黃芩(炒),羌活(各一兩)
上為末。食後米飲調服一錢。
補肺湯,治肺氣不足。逆滿上氣。咽中悶塞。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言語失聲。甚者吐血方。(千金)
五味子(三兩),乾薑,桂心,款冬花(各二兩),麥門冬(一升),大棗(一百枚),粳米(二合),桑根白皮(一升)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五沸。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補肺湯,專治肺氣不足。咳嗽上氣。牽繩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飲食方。(千金)
蘇子(一升),桑白皮(五兩),半夏(六兩),紫菀,人參,甘草,五味子,杏仁(各二兩),款冬花,射干(各半兩),麻黃,乾薑,桂心(各三兩),細辛(一兩半)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補肺人參湯,治肺藏氣虛。咳嗽少力。言語聲嘶。吃食減少。日漸羸瘦方。(聖濟)
人參(一兩),紫菀(去苗土半兩),黃耆,鹿角膠(搗研炒黃),桂皮(去粗皮各一兩),白朮,紫蘇莖葉(各三分),五味子,乾薑(炮各半兩),乾地黃(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
上一十一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棗三枚。擘破同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服。
葛根湯,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主之。(太陽中篇)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主之。(同上)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者主之。(金匱痙病)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
白話文:
[十三畫]
這個方子裡面有:當歸(3.75克),陳皮(1.9克),升麻、柴胡(各0.75克),黃耆、白朮、人參、炙甘草(各5.6克)。
把這些藥材稍微搗碎,當作一帖藥。加兩碗水煎到剩下一碗。要依照病人身體虛弱或強壯的狀況,調整加水的量。把藥渣濾掉,在飯後稍微溫熱的時候服用。如果是感冒很嚴重的人,吃兩帖就會好。如果是生病很久的人,就要根據情況調整藥方來治療。正宗的配方有加入麥門冬2.25克,五味子1.9克。
這個「補肝湯」是用來治療肝氣不足,導致兩側肋骨下方脹滿、筋脈拘急無法深呼吸、四肢冰冷、突然胸腹疼痛、視力模糊,以及婦女心痛、乳房癰腫、膝蓋發熱、口渴、指甲枯槁、臉色發青等症狀。(出自《千金要方》)
這個方子裡有:山茱萸(有的版本用烏頭),甘草,桂心(各112.5克),桃仁(有的版本用蕤仁),柏子仁,細辛,防風,茯苓(各75克),大棗(24枚)。
把這九種藥材稍微搗碎,用九升水煮到剩五升,濾掉藥渣分三次服用。
這個「補肝散」是用來治療肝風引起的內障,眼睛不痛不癢,但看到像花一樣的幻影,顏色有黃、白、黑、紅等,或是看到一個東西變成兩個,難以分辨清楚。(出自《準繩》)
這個方子裡有:羚羊角、防風(各112.5克),人參、茯苓(各75克),玄參、細辛、車前子、炒過的黃芩、羌活(各37.5克)。
把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在飯後用米湯調服3.75克。
這個「補肺湯」是用來治療肺氣不足,導致氣逆胸滿、呼吸困難、咽喉悶塞、呼吸短促、背部感到寒冷、口中像含著霜雪一樣、說話聲音沙啞,嚴重的話還會吐血。(出自《千金要方》)
這個方子裡有:五味子(112.5克),乾薑、桂心、款冬花(各75克),麥門冬(一大把,約為一升),大棗(100枚),粳米(約為兩合),桑樹根白皮(約為一升)。
把這八種藥材稍微搗碎,用水一斗,先煮桑白皮煮沸五次,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分三次服用。
這個「補肺湯」專門治療肺氣不足,導致咳嗽氣喘、需要扶著繩子才能坐立、咳出泡沫痰或血痰、食慾不振。(出自《千金要方》)
這個方子裡有:蘇子(約為一升),桑白皮(187.5克),半夏(225克),紫菀、人參、甘草、五味子、杏仁(各75克),款冬花、射干(各18.75克),麻黃、乾薑、桂心(各112.5克),細辛(56.25克)。
把這十四種藥材稍微搗碎,用水一斗二升煮到剩三升半,分五次服用,白天三次,晚上兩次。
這個「補肺人參湯」是用來治療肺臟氣虛,導致咳嗽無力、說話聲音沙啞、食量減少、身體日漸消瘦。(出自《聖濟總錄》)
這個方子裡有:人參(37.5克),紫菀(去除莖葉和泥土,約18.75克),黃耆、鹿角膠(搗碎炒黃)、桂皮(去除粗皮,各37.5克),白朮、紫蘇莖葉(各11.25克),五味子、炮製過的乾薑(各18.75克),乾地黃(37.5克),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外皮和尖端,去除雙仁後炒過,約18.75克)。
把這十一種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7.5克,加入一碗水和三顆剝開的紅棗一起煎,煎到剩下一半。濾掉藥渣,不拘時間服用。
這個「葛根湯」適用於太陽病,出現頸背僵硬、沒有汗、怕風的症狀。(出自《傷寒論》)太陽病與陽明病合併發生的話,一定會腹瀉。(出自《傷寒論》)太陽病沒有汗,小便反而減少,氣往上衝到胸口,牙關緊閉說不出話,快要發生痙攣的狀況。(出自《金匱要略》)
這個方子裡有:葛根(150克),麻黃(112.5克,去掉節),桂枝(75克,去掉皮),生薑(112.5克,切片),大棗(12枚,剝開),芍藥(75克),炙甘草(75克)。
把這七種藥材稍微搗碎,用水一斗,先煮麻黃和葛根,煮到水減少兩升後去除上面的泡沫。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濾掉藥渣後溫服一升,蓋被子取微汗。不需要喝粥,就像用桂枝湯的方式來調養身體及注意禁忌。其他藥方的服用方式都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