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十三畫 (3)
十三畫 (3)
1. 十三畫
當歸(去蘆),白芍,川芎,生地黃(洗),白蒺藜(炒去尖),防風(去蘆),荊芥穗(各一兩),何首烏(各一錢),黃耆(去蘆),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當歸六黃湯,主盜汗。聖藥也。(蘭室秘藏)
當歸,黃耆(各一錢),黃蘗,黃芩,黃連,生熟地黃(各七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服。小兒減半服之。
當歸連翹湯,治痔漏。(回春)
當歸,連翹,防風,黃芩,荊芥,白芷,芍藥,生地黃,山梔,白朮,人參,阿膠,地榆(各等分),甘草
上銼一劑。烏梅一個。棗一枚。同煎。食前服。
當歸郁李湯,治痔大便結燥。大腸下墜出血。苦痛不能忍者。(正宗)
當歸,郁李仁,澤瀉,生地黃,大黃,枳實,蒼朮,秦艽(各一錢),麻子仁(研一錢五分),皂角(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
當歸拈痛湯,治濕熱下注。腿腳生瘡。赤腫作痛。或腰腳痠痛。或四肢遍身腫痛。或下部頑麻作癢。或成血風。(正宗)
羌活,當歸,防風,茵陳,蒼朮(各一錢),苦參,升麻,白朮(各七分),葛根,甘草,黃芩,知母,豬苓,人參(各五分),黃蘗(三分準繩無),澤瀉(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當歸導氣湯,治膿血痢無度。小便不通。腹中痛。(準繩)
甘草(一錢半),當歸,芍藥(各一錢),木香,青皮,槐花(炒各七分),澤瀉(五分),生地黃(一錢半酒浸),檳榔(三錢)
上共為末。用水煎。食前溫服。如小便利。去澤瀉。
當歸四逆湯,治十年患疝。形容枯槁。左脅有形。其大如臂。以熱手握之。瀝瀝有聲。甚至上攻於心。悶絕者久之。熱醋熏炙方蘇。(醫宗必讀)
當歸(七分),附子(炮),肉桂,茴香(炒各五分),芍藥(四分),延胡索,茯苓(三兩),澤瀉(二分),柴胡(五分),川楝子(三分)
上藥研為粗末。都作一服。水煎空心服。(宣明方有山楂子無茴香)
當歸芍藥湯,治產後虛損。逆害飲食方。(千金方)
當歸(一兩半),芍藥,人參,桂心,生薑,乾地黃,甘草(各一兩),大棗(二十枚)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補中益氣湯,治中氣不足。或誤服克伐藥。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惡寒自汗。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脈微細軟弱。自汗體倦。或中氣虛弱。而不能攝血。或飲食勞倦而患瘧痢等症。(回春)經云。勞者溫之。損者益之。
又云。甘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藥。損其脾胃之氣。始得則熱中。今立治始得之證。(脾胃論)
白話文:
十三畫
將當歸(去除根部)、白芍、川芎、生地黃(洗淨)、炒過的白蒺藜(去除尖刺)、防風(去除根部)、荊芥穗(各一兩)、何首烏(各一錢)、黃耆(去除根部)、甘草(半兩)這些藥材混合在一起。
將上述藥材稍微搗碎,每次取四錢,加一碗半水和五片生薑一起煎煮,煎至剩八分時,去除藥渣,溫熱服用。服藥時間不拘。
當歸六黃湯,主要治療盜汗,是非常有效的藥方。(出自《蘭室秘藏》)
使用當歸、黃耆(各一錢)、黃柏、黃芩、黃連、生地黃和熟地黃(各七分)。
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五錢,加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飯前服用。小孩子用量減半。
當歸連翹湯,治療痔瘡和瘺管。(出自《回春》)
使用當歸、連翹、防風、黃芩、荊芥、白芷、芍藥、生地黃、山梔、白朮、人參、阿膠、地榆(各等分)和甘草。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取一劑,加入一顆烏梅和一顆紅棗一起煎煮,飯前服用。
當歸郁李湯,治療痔瘡引起的大便乾燥、大腸下墜出血,以及疼痛難忍的情況。(出自《正宗》)
使用當歸、郁李仁、澤瀉、生地黃、大黃、枳實、蒼朮、秦艽(各一錢)、研磨後的麻子仁(一錢五分)和皂角(一錢)。
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八分,空腹服用。
當歸拈痛湯,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腿腳生瘡、紅腫疼痛,或腰腳痠痛、四肢及全身腫痛,或下部麻木瘙癢,或形成血風等病症。(出自《正宗》)
使用羌活、當歸、防風、茵陳、蒼朮(各一錢)、苦參、升麻、白朮(各七分)、葛根、甘草、黃芩、知母、豬苓、人參(各五分)、黃柏(三分,以標準量為準)和澤瀉(五分)。
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八分,飯前服用。
當歸導氣湯,治療膿血痢不止、小便不通、腹痛等症狀。(出自《準繩》)
使用甘草(一錢半)、當歸、芍藥(各一錢)、木香、青皮、炒過的槐花(各七分)、澤瀉(五分)、酒浸後的生地黃(一錢半)和檳榔(三錢)。
將上述藥材磨成末,用水煎煮,飯前溫熱服用。如果小便順暢,則去除澤瀉。
當歸四逆湯,治療患疝十年、身體消瘦、左脅有腫塊,如手臂般大小,用熱手觸摸時有聲音,嚴重時會上攻心臟,導致昏厥,需要用熱醋熏烤才能甦醒。(出自《醫宗必讀》)
使用當歸(七分)、炮製過的附子、肉桂、炒過的茴香(各五分)、芍藥(四分)、延胡索、茯苓(三兩)、澤瀉(二分)、柴胡(五分)和川楝子(三分)。
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一次服用。用水煎煮,空腹服用。(《宣明方》有山楂子,沒有茴香)
當歸芍藥湯,治療產後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出自《千金方》)
使用當歸(一兩半)、芍藥、人參、桂心、生薑、乾地黃、甘草(各一兩)和大棗(二十枚)。
將上述八味藥材稍作搗碎,加七升水煮至剩三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服用,每天三次。
補中益氣湯,治療中氣不足、或因誤服攻伐藥物導致的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食之無味,或因飲食不節、勞累導致身熱、脈象洪大而無力,或頭痛怕冷自汗,或氣喘身熱煩躁、脈象細弱,或自汗體虛,或中氣虛弱導致不能攝血,或因飲食勞累而患瘧疾、痢疾等症狀。(出自《回春》)醫書上說:「勞損宜用溫補的方法。」和「損耗宜用補益的方法。」
又說:「甘溫的藥材可以去除大熱,最忌諱使用苦寒的藥物,會損傷脾胃的氣機,開始時會使熱邪困於中焦。現在針對初期的症狀進行治療。」(出自《脾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