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八畫 (2)

回本書目錄

八畫 (2)

1. 八畫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分三服。(仲景有附子三兩)

治小兒口瘡方。(本綱天南星附方)

白屑如鵝口。不須服藥。以生天南星去皮臍研末醋調塗足心。男左女右。治小兒疳口瘡方。(外科精義)天南星一個去皮。上為末。好醋調攤紙上。男左女右。貼在腳心底。以帛系定。三日外取了。以溫水洗盡腳下藥。

附子理中丸,治脾胃冷弱。心腹絞痛。嘔吐泄利。霍亂轉筋。體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滿。腹中雷鳴。嘔噦不止。飲食不進。及一切沉寒痼冷。並皆主之。(局方)

人參(去蘆),白朮,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甘草(炙各等分)

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口噤則斡開灌之。

附子粳米湯,治憂怒相乘。神志不守。思慮兼併擾亂。臟氣不主傳導。使諸陽不舒。反順為逆。中寒氣脹。腸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不食。(得效方)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主之。(金匱腹滿)霍亂四逆。吐少嘔多者主之。(外臺一方有乾薑一兩)

附子(一兩炮),半夏(半斤),大棗(十枚),粳米(半升),甘草(一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服。

附子瀉心湯,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主之。(傷寒太陽)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附子六物湯,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手足或時浮腫。並皆服之。(正宗)寒濕腳氣。疼痛不仁。兩尺脈來沉細者。此方主之。此痹證也。(三因方)

附子,甘草(各一錢),防己,白朮,茯苓(各三兩),桂心(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附子湯,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傷寒少陰),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主之。(同上)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千金方。腳氣門。附子湯。有桂心。甘草。各三兩。俱七味。治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肉如錐刺刀割。

阿膠散,治膿血痢。繞臍疼痛。

阿膠(二兩炒),當歸(炒),黃連(炒),芍藥,乾薑(炮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以粥飲調下二錢。(按千金駐車丸無芍藥赤石脂)

知母麻黃湯,治傷寒後。不了了。朝夕有熱。如瘧狀方。(千金方),傷寒瘥後。或十數日。或半月。二十日。終不醒。醒常昏沉。似失精神。言語錯謬。又無寒熱。醫或作鬼祟。或作風疾。多般治不瘥。或朝夕潮熱頰赤。或有寒熱似瘧。都是發汗不盡。餘毒在心胞絡之間所致。(活人書)

白話文:

八畫

將以上六種藥材稍微搗碎,加入一斗水煮至三升,去除藥渣,再加入膠類藥材分三次服用。(張仲景的方子有附子三兩)

治療小兒口瘡的方子(出自《本綱》天南星附方)

小兒口中出現像鵝口瘡一樣的白色屑狀物,不需要吃藥,將生天南星去除外皮和臍部,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後塗在腳心,男左女右。

治療小兒疳積引起的口瘡的方子(出自《外科精義》)

天南星一個,去除外皮,磨成粉末,用好醋調和後攤在紙上,男左女右,貼在腳心底部,用布綁好固定,三天後取下,用溫水洗淨腳上的藥。

附子理中丸,治療脾胃虛寒

主治:心腹絞痛、嘔吐腹瀉、霍亂導致的抽筋、身體冰冷微微出汗、手腳冰涼、胸悶、腹中雷鳴、噁心嘔吐不止、食慾不振,以及各種沉寒痼冷的病症。

藥材:人參(去蘆)、白朮、附子(炮製去皮臍)、乾薑(炮製)、甘草(炙烤)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搗碎成散劑,每次服用四大錢,用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除藥渣,不限時間服用。如果患者口不能張開,就用器具撬開灌入。

附子粳米湯,治療因憂愁憤怒導致

主治:神志不清、思緒混亂、臟腑功能失調、陽氣無法舒展、氣機逆亂、寒氣導致的腹脹、腸鳴絞痛、胸悶、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也主治:腹中寒氣、腸鳴絞痛、胸悶、嘔吐。(《金匱要略》腹滿篇)以及霍亂導致的手腳冰涼、嘔吐較少但噁心較多的情況。

藥材:附子(一兩,炮製)、半夏(半斤)、大棗(十枚)、粳米(半升)、甘草(一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加入八升水,先煮米至熟成湯,去除藥渣,溫服一升,每日服用。

附子瀉心湯,治療心下痞滿

主治:心下痞滿,且伴有怕冷、出汗的症狀。

藥材: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製去皮破開,另外煎煮取汁)。

將前三味藥切碎,用剛煮開的熱水兩升浸泡,稍後絞去藥渣,加入附子汁,分兩次溫服。

附子六物湯,治療四肢經絡不通暢

主治:四氣運行不暢,導致足太陰經出現問題,引起關節煩疼、四肢拘攣、自汗、氣短、小便不利、手腳浮腫等症狀。也治療:寒濕引起的腳氣,導致疼痛麻木、兩尺脈沉細的情況。這屬於痹證。

藥材:附子、甘草(各一錢),防己、白朮、茯苓(各三兩),桂心(五分)。

加入兩鐘水,三片生薑,煎至八分,飯後服用。

附子湯,治療少陰病

主治:少陰病發病一兩天,口中沒有明顯異常,但背部怕冷。應當用艾灸治療。也主治:少陰病引起的身體疼痛、手腳冰涼、關節疼痛、脈象沉細。

藥材:附子(二枚,炮製去皮破成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加入八升水煮至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根據《千金方》腳氣篇記載,附子湯加入桂心、甘草各三兩,共七味藥材,可以治療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像要斷裂一樣,肌肉有如錐子刺或刀割的感覺。

阿膠散,治療膿血痢疾

主治:膿血痢疾,臍周疼痛。

藥材:阿膠(二兩,炒)、當歸(炒)、黃連(炒)、芍藥、乾薑(炮製,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用粥水調服二錢。(《千金方》駐車丸沒有芍藥和赤石脂)

知母麻黃湯,治療傷寒後遺症

主治:傷寒病後未痊癒,早晚有發熱,像瘧疾一樣。(《千金方》)也主治:傷寒病癒後,經過十幾天、半個月、二十天,仍然精神不振,醒來後常常昏沉,好像失神一樣,說話語無倫次,又沒有明顯的寒熱症狀。醫生可能認為是鬼怪作祟,或者風疾,用各種方法治療都沒有效果。或者早晚出現潮熱,臉頰發紅,或者有寒熱往來的症狀,像瘧疾一樣。這些都是因為發汗不徹底,餘毒在心包絡之間所導致的。(《活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