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十二畫 (1)
十二畫 (1)
1. 十二畫
黃土湯,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主之。亦主吐血。(金匱吐衄)
甘草,乾地黃,阿膠,黃芩(各三兩),白朮,附子(炮各三兩),灶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黃芩清肺飲,治肺風粉刺。皶鼻。初起紅色。久則肉匏發腫者。(正宗)
川芎,當歸,赤芍,防風,生地,乾葛,天花粉,連翹,紅花(各一錢),黃芩(二錢),薄荷(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用酒一杯過口。
黃芩湯,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之。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傷寒太陽下),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此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此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同上厥陰)
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太陰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此湯主之。(傷寒太陽下),乾嘔而利者主之。(金匱)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斤洗),生薑(一兩半一方三兩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外臺。用乾薑有桂枝人參。無甘草。芍藥。名黃芩湯。又治乾嘔下痢。
黃耆建中湯,治虛勞裡急。諸不足方。(千金)
黃耆,生薑,桂心(各三兩),甘草(二兩),芍藥(六兩),大棗(十二枚),飴糖(一斤)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內飴。令消。溫服一升。日三。間日可作。嘔者。倍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四兩佳。(仲景。集驗古今錄驗。並同。深師。治虛勞腹滿食少。小便多者。無飴糖。有人參二兩。半夏一升。又治大虛不足。小腹裡急。勞寒拘引臍。
氣上衝胸。短氣。言語謬誤。不能食。吸吸氣乏悶亂。必效方。治虛勞下焦虛冷。不甚渴。小便數多。有人參。當歸各一兩。若失精。加龍骨。白蘞各一兩。古今錄驗。治虛勞裡急。小腹急痛。氣引胸脅痛。或心痛短氣者。以乾薑。代生薑。加當歸四兩。)
黃耆建中湯,治虛勞有熱。胸中煩。手足熱。心怔忡。口苦咽乾。咳嗽潮熱等疾服之。能進飲食。陸彥安方。唐仲舉家屢效。(事證方)
黃耆(去蘆),白朮,枳殼(湯浸去穰),前胡(三分),杏仁(去皮尖),柴胡(銀州者),人參,白茯苓,甘草,當歸,川芎,半夏(湯洗七遍),黃芩,白芍藥,羚羊角,生乾地黃,麥門冬(去心各二分)
上十七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半。生薑四片。煎至八分。去滓服。食後服。日二服。
黃耆桂枝五物湯,血痹。陰湯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者。主之。(金匱血痹)
白話文:
黃土湯,治療大便後才出現血便的狀況,這是遠離肛門的出血,此方劑可以治療。同時也治療吐血。(出自《金匱要略》的吐血、流鼻血篇)
藥材組成:甘草、乾地黃、阿膠、黃芩(各三兩)、白朮、炮附子(各三兩)、灶心土(半斤)
使用方法:以上七味藥材,加水八升煮至三升,分兩次溫服。
黃芩清肺飲,治療肺部風熱引起的粉刺、酒糟鼻,初期呈現紅色,久了會長成肉皰發腫的症狀。(出自《正宗外科》)
藥材組成:川芎、當歸、赤芍、防風、生地、葛根、天花粉、連翹、紅花(各一錢)、黃芩(二錢)、薄荷(五分)
使用方法:加水兩碗煎至八分,飯後服用。服用時可喝一小杯酒幫助藥效發揮。
黃芩湯,當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出現腹瀉時使用。如果同時有嘔吐,則使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出自《傷寒論》太陽篇)。傷寒病經過六七天,脈象呈現遲緩,反而使用此方劑,會把熱邪清除,但原本脈遲是因寒冷,現在用此方反而去除熱邪,導致腹部應該覺得寒冷,食慾不佳,現在反而能吃,這就是「除中」的現象,屬於危險症狀(出自《傷寒論》厥陰篇)
藥材組成:黃芩(三兩)、炙甘草(二兩)、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剝開)
使用方法: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一斗煮至三升,去藥渣後溫服一升,一天兩次,早晚各一次。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當太陰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出現腹瀉時,使用黃芩湯,如果同時有嘔吐,則使用此方劑。(出自《傷寒論》太陽篇)。此方劑也治療乾嘔且腹瀉的狀況(出自《金匱要略》)。
藥材組成: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剝開)、半夏(半斤,洗淨)、生薑(一兩半,另一說為三兩,切片)
使用方法:以上六味藥材,加水一斗煮至三升,去藥渣後溫服一升,一天兩次,早晚各一次。《外台秘要》記載的此方劑,用乾薑、桂枝、人參,沒有甘草、芍藥,也稱黃芩湯,一樣可以治療乾嘔下痢。
黃耆建中湯,治療虛勞引起的腹部拘急,各種不足的狀況(出自《千金要方》)
藥材組成:黃耆、生薑、桂心(各三兩)、甘草(二兩)、芍藥(六兩)、大棗(十二枚)、飴糖(一斤)
使用方法:以上七味藥材,稍微搗碎後,加水一斗煮至三升,去藥渣後加入飴糖,使其融化,溫服一升,一天三次。可以間隔一天再煮。如果嘔吐,生薑加倍;如果腹脹,去除大棗,加入茯苓四兩效果更好。(仲景、集驗古今錄驗等都有相同記載)。深師的方劑,治療虛勞腹脹、食慾不振、小便多,不加飴糖,加入人參二兩、半夏一升,也治療虛弱不足、小腹拘急、腹部寒冷牽引至肚臍、氣往上衝胸、呼吸急促、說話錯亂、食慾不振、氣息微弱悶亂等症狀。此方劑對於虛勞下焦虛冷、不太口渴、小便頻繁,效果很好。也有加入人參、當歸各一兩,如果遺精,再加入龍骨、白蘞各一兩。《古今錄驗》記載,此方劑治療虛勞腹部拘急、小腹急痛、氣引胸脅疼痛,或是心痛氣短的狀況,可以用乾薑代替生薑,並加入當歸四兩。
黃耆建中湯,治療虛勞有熱,胸中煩躁、手腳發熱、心悸、口苦咽乾、咳嗽潮熱等症狀,服用後可以增進食慾。陸彥安的方子,唐仲舉家族多次使用有效。(出自《事證方》)
藥材組成:黃耆(去蘆)、白朮、枳殼(用熱水浸泡去除內瓤)、前胡(三分)、杏仁(去皮尖)、柴胡(銀州產的)、人參、白茯苓、甘草、當歸、川芎、半夏(用熱水洗七次)、黃芩、白芍藥、羚羊角、生乾地黃、麥門冬(去心)(各二分)
使用方法:以上十七味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碗半,生薑四片,煎煮至八分,去藥渣後服用,飯後服用,一天兩次。
黃耆桂枝五物湯,治療血痹,陰脈和陽脈都微弱,寸口關脈微弱,尺脈稍微緊澀,外在症狀表現為身體麻木不仁,像風痹一樣的狀況。(出自《金匱要略》血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