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三畫 (15)
三畫 (15)
1. 三畫
其面翕翕發熱。如醉狀。因腹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咳滿即止。而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攴飲也。
攴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若面熱如醉。此為胃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金匱痰飲)婦人吐涎沫。
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此湯主之。(同上婦人)
麻黃(去節),芍藥(三兩),乾薑(三兩),五味子(半升),甘草(三兩去皮),半夏(半升洗),細辛(三兩),桂枝(三兩去皮)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斤。去皮尖。
小青龍加石膏湯,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此湯主之。(千金證治同外臺如脅下痛引缺盆肺痿篇)
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草,乾薑(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兩),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小建中湯,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此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傷寒太陽)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主之。(同上)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者主之。(金匱)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此湯。(同上)婦人腹中痛主之。
(同上)凡男子因積勞虛損。或大病後不復。常苦四體沉滯。骨肉疼酸。吸吸少氣。行動喘息。或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陰陽虛弱。悲憂慘慼。多臥少起。久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致瘦削。王臟氣竭。則難可復振治之。(外臺)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小陷胸湯,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主之。(傷寒太陽)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同上)
白話文:
臉色潮紅發熱,像喝醉酒一樣,感覺到腹部下方有氣流向下衝至大腿內側,小便困難,有時會昏厥。這種情況可以用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組成的湯藥來治療氣衝的症狀。當氣衝平息後,反而開始咳嗽,並且胸悶,此時可以用桂枝、茯苓、五味子、甘草組成的湯藥,去掉桂枝,加上乾薑和細辛來治療咳嗽和胸悶。當咳嗽和胸悶止住後,又開始感到口渴,氣衝再次發作,這是因為細辛和乾薑是溫熱的藥物。如果服用後應該口渴的,反而不渴了,這是體內有水飲停留。
體內有水飲時,應該會有昏厥的症狀,昏厥後必然會嘔吐。嘔吐時可以用半夏來去除體內的水。水去除了,嘔吐就會停止。如果身體浮腫,可以加上杏仁來治療。這個病症原本應該使用麻黃,但因為患者身體已經出現麻木的情況,所以不能使用麻黃。如果勉強使用麻黃,一定會導致手腳冰冷,這是因為患者血虛,而麻黃會發散陽氣的緣故。如果臉色潮紅像喝醉酒一樣,這是胃氣上衝熏到臉部,可以用大黃來疏通腸道。 (出自《金匱要略》痰飲篇) 婦人吐口水。
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物治療,導致心下部位痞塞,應該先治療吐口水的症狀,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出自《金匱要略》婦人篇)
(藥方組成)麻黃(去掉節),芍藥(三兩),乾薑(三兩),五味子(半升),甘草(三兩,去皮),半夏(半升,洗過),細辛(三兩),桂枝(三兩,去皮)
以上八味藥,用水一斗,先煮麻黃,煮到剩八升,去掉上面的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去掉藥渣,溫服一升。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三兩。如果稍微腹瀉,去掉麻黃,加入芫花,像雞蛋大小,烤到紅色。如果出現咽喉阻塞,去掉麻黃,加入附子一枚(炮製過)。如果小便不順暢,小腹脹滿,去掉麻黃,加入茯苓四兩。如果喘,去掉麻黃,加入杏仁半斤(去皮尖)。
小青龍加石膏湯:肺脹咳嗽,氣喘,煩躁不安,脈搏浮在表面,表示心下有水,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出自《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肺痿篇,相關脅下痛引缺盆的描述)
(藥方組成)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草,乾薑(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以上九味藥,用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掉上面的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身體強壯的人服用一升,身體虛弱的人減量服用。每天服用三次,小孩子服用四合。
小建中湯: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應該會有腹中急痛,先用這個方子治療,如果沒有好轉,再用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太陽篇)傷寒二三天,心中悸動煩躁,也可以用這個方子。(出自《傷寒論》)虛勞,腹中急痛,心悸,流鼻血,腹中痛,做夢會遺精,四肢痠痛,手腳煩熱,咽喉乾燥,口乾,可以用這個方子。(出自《金匱要略》)男子臉色發黃,小便正常,可以用這個方子。(出自《金匱要略》)婦人腹中疼痛,可以用這個方子。(出自《金匱要略》)凡是男子因長期勞累導致虛弱,或是大病後身體沒有恢復,常常感到四肢沉重,骨肉痠痛,呼吸微弱,行動喘息,或是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弱悸動,咽喉乾燥,嘴唇乾裂,臉色蒼白,或是食慾不振,陰陽虛弱,悲傷憂愁,經常臥床不起,久而久之會變得消瘦,五臟氣力耗盡,就很難恢復了。(出自《外台秘要》)
(藥方組成)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過),大棗(十二枚,掰開),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開),膠飴(一升)
以上六味藥,用水七升,煮到剩三升,去掉藥渣,加入膠飴,再用小火煮到膠飴溶化,溫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嘔吐的人不可以用建中湯,因為它太甜了。
小陷胸湯:小結胸病,病位在心下,按壓時會疼痛,脈象浮滑,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出自《傷寒論》太陽篇)太陽病,二三天,無法躺臥,只想起來,心下一定有結塊。脈象微弱,表示原本就有寒邪。如果用瀉下藥,腹瀉停止後,一定會形成結胸。如果腹瀉沒有停止,第四天再用瀉下藥,會造成協熱利。(出自《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