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十二畫 (7)

回本書目錄

十二畫 (7)

1. 十二畫

上九味。水二盞。煎一盞。溫服。按大全良方。同金匱溫經湯。加減方也。

溫脾湯,治下久。赤白連年不止。及霍亂脾胃冷實不消。(千金)

大黃(四兩),人參,甘草,乾薑(各二兩),附子(一枚大者)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臨熟下大黃。與後溫脾湯小異。須大轉瀉者。當用此方。神效。

溫膽湯,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湯方。(千金方)

生薑(四兩),半夏(二兩洗),竹茹(二兩),枳實(二兩),橘皮(三兩),甘草(一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按得效方。加茯苓二兩。人參一兩。治驚悸自汗。觸事易驚。又回春。有酸棗仁。茯苓。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又加麥門冬。人參。柴胡。桔梗。

黑錫丹,治脾元久冷。上實下虛。胸中痰飲。或上攻頭目瞪昏眩。及奔豚氣上衝胸腹。連兩脅膨脹。刺痛不可忍。氣欲絕者。及陰陽氣。上下不升降。飲食不進。面黃羸瘦。肢體浮腫。五積水氣。腳氣上攻。及牙齦腫痛。滿口生瘡。齒欲落者。兼治脾寒。心痛。冷汗不止。或卒暴中風。

痰潮上膈。言語艱澀。神昏氣亂。喉中痰響。狀似癱瘓。曾用風藥。吊吐不出者。宜用此藥百粒。煎薑棗湯灌之。壓下。風涎自利。或觸冒寒邪。霍亂吐瀉。手足逆冷。唇口青黑。及男子陽事痿怯。腳膝痠軟。行步乏力。臍腹虛鳴。大便久滑。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自下。歲久無子。

血氣攻注。頭面四肢。兼療胸膈煩壅。痰飲虛喘。百藥不愈者。(局方)

金鈴子,胡蘆巴(酒炒),木香,附子(炮),肉蔻(煨),破故紙(酒炒),沉香(鎊),茴香(舶上者),陽起石(酒煮研各一兩),肉桂(半兩),黑錫,硫黃(各二兩)

上用黑盞或新鐵銚。內如常法。結黑錫硫黃。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余藥併為細末。一處和勻。入研。自朝至暮。以黑光色為度。酒糊丸。梧子大。每三四粒。空心鹽湯或棗湯下。按家寶方直指方並同。本事方無陽起石。有巴戟天。俱十一味。三因方。有青皮。烏藥。俱十四味。楊氏方。無胡蘆巴。沉香。陽起。肉桂。俱八味。

疏鑿飲子,治水氣。通身洪腫。喘呼氣急。煩躁多渴。大小便不利。煮熱藥不得者。(濟生方)

澤瀉,赤豆(炒),商陸,羌活(去蘆),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去蘆),檳榔,茯苓皮

上等分。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疏肝飲,治左脅下痛。肝積屬血。或因怒氣所傷。或跌撲閃挫所致。或為痛。(回春)

黃連(吳茱萸煎汁炒二錢),柴胡,當歸(各一錢半),青皮,桃仁(研如泥),枳殼(麩炒各一錢),川芎,白芍(七分),紅花(五分)

白話文:

[十二畫]

這個藥方有九種藥材。用水兩碗煎成一碗,溫熱服用。 據《大全良方》記載,此方與《金匱》中的溫經湯相似,是加減變化而來的。

溫脾湯,治療長期腹瀉,不論是紅痢還是白痢,多年不止,以及霍亂導致的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出自《千金方》)

藥材有:大黃(四兩)、人參、甘草、乾薑(各二兩)、附子(大的一枚)。

以上五種藥材,切碎後,用水八升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服用。快煮好時再加入大黃。這個方子與後面的溫脾湯略有不同,需要快速瀉下的情況,可以使用這個方子,效果很好。

溫膽湯,治療大病之後,虛煩而無法入睡。 這是因為膽氣虛寒引起的,適合服用這個方子。(出自《千金方》)

藥材有:生薑(四兩)、半夏(洗淨,二兩)、竹茹(二兩)、枳實(二兩)、橘皮(三兩)、甘草(一兩)。

以上六種藥材,切碎後,用水八升煮至二升,分三次服用。《得效方》在此方中加入了茯苓二兩、人參一兩,用來治療驚悸自汗,容易受到驚嚇。《回春》一書中,則加入了酸棗仁、茯苓,治療心膽虛怯,容易受到驚嚇,又增加了麥門冬、人參、柴胡、桔梗。

黑錫丹,治療脾氣虛寒日久,導致上實下虛,胸中痰飲,或者痰氣上衝導致頭暈眼花,以及奔豚氣上衝胸腹,連帶兩脅脹痛,疼痛難忍,氣息將絕的情況。 也治療陰陽氣上下不能調和,食欲不振,面黃消瘦,肢體浮腫,五積水氣,腳氣上攻,以及牙齦腫痛,滿口生瘡,牙齒將要脫落等症狀。兼治脾寒,心痛,冷汗不止,或者突然中風,痰壅塞於上膈,說話困難,神志不清,氣息紊亂,喉嚨中有痰聲,症狀類似癱瘓,曾經用過祛風藥但無法將痰吐出的人,適合服用此藥一百粒,用薑棗湯送服,將藥壓下,風痰自然就會排出。或者因為受寒導致霍亂,吐瀉不止,手腳冰冷,嘴唇發青,以及男子陽痿,腿腳痠軟無力,腹部有虛鳴聲,大便長期滑瀉,以及婦人血海虛寒日久,白帶過多,多年不孕等症狀。

還能治療氣血攻注,導致頭面四肢疼痛,兼治胸膈煩悶,痰飲虛喘,百藥無效的情況。(出自《局方》)

藥材有:金鈴子、胡蘆巴(酒炒)、木香、附子(炮製)、肉豆蔻(煨)、補骨脂(酒炒)、沉香(磨粉)、茴香(舶上產的)、陽起石(酒煮後磨粉,各一兩)、肉桂(半兩)、黑錫、硫黃(各二兩)。

以上藥材,用黑色的盞或新的鐵鍋,像平常一樣處理,把黑錫和硫黃結合成塊,在地上磨成砂子狀,去除火毒,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將其他藥材也研磨成細粉,與黑錫硫黃粉末混合均勻,再一起研磨,從早到晚,以呈現黑色光澤為度。用酒糊製成丸藥,像梧桐子一樣大小。每次服用三四粒,空腹時用鹽湯或棗湯送服。《家寶方》和《直指方》的記載與此相同。《本事方》中沒有陽起石,而有巴戟天,總共是十一味藥。《三因方》中,則有青皮、烏藥,總共是十四味藥。《楊氏方》中,沒有胡蘆巴、沉香、陽起石、肉桂,總共是八味藥。

疏鑿飲子,治療水腫。 全身浮腫,呼吸急促,煩躁口渴,大小便不暢,熱藥無法煎煮的情況。(出自《濟生方》)

藥材有:澤瀉、赤小豆(炒)、商陸、羌活(去蘆)、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去蘆)、檳榔、茯苓皮(等量)。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用水一碗半,加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除藥渣,溫服,不拘時間。

疏肝飲,治療左脅下疼痛。 肝臟積滯屬血,或者因為生氣所傷,或者跌撲閃挫所致,或者出現疼痛。(出自《回春》)

藥材有:黃連(用吳茱萸的煎汁炒過,二錢)、柴胡、當歸(各一錢半)、青皮、桃仁(研成泥狀)、枳殼(麩炒,各一錢)、川芎、白芍(七分)、紅花(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