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十二畫 (6)

回本書目錄

十二畫 (6)

1. 十二畫

蓋治本。即所以治標。全不必治風。治驚。彼用蜈蚣。全蠍。辰砂。牛黃等。皆誤也。(活幼心法)

白朮(用里白無油者去蘆去皮炒一錢二分),製半夏(七分),黃耆(蜜炙),人參(各八分),白茯苓,白豆蔻仁(研),乾薑(炒),砂仁(研各五分),官桂,陳皮,甘草(炙),白芍(酒炒各四分),熟附子(若覺虛寒甚者加五分),老生薑(一片),大棗(一枚去核)

水二茶鍾。煎八分。溫服。兒小者分數次服。必得肢體溫和。風除神爽。方可止服。遇此症。服藥不於遲緩過時。其效如神。立起回生矣。而昔人謂慢驚。為九死一生之症。何也。得非調治錯慢而然乎。

溫中大黃湯,治小兒暴冷。水穀下或乳冷下。青結不消。或冷實。吐下乾嘔煩悶。及冷滯赤白下者良。若已服諸利者。去實。胃中虛冷。下如水。乾嘔目陷煩擾。不宜利者。可除大黃。若中乳。乳母洗浴水氣未消。飲兒遂為霍亂者。但用大黃。小兒諸霍亂宜利者。便用大黃。不須利。用溫和者。除之方。(千金方)

大黃(六分),桂心,厚朴,甘草,乾薑(各一分),人參,茯苓,白朮,當歸(各二分),桔梗(三分)

上十味。以水二升半。煮取八合。凡兒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七十日至一百日一服。二合半。二百日已來。一服三合。

溫中湯,療寒下。食完出方。(外臺)

甘草(炙),乾薑(各三兩),蜀椒(八十枚去汁),附子(一枚炮)

上四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為再服。若嘔。內橘皮半兩。小與老皆取服之良。

溫經湯,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滯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此湯主之。(金匱婦人)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

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同上)治衝任虛損。月候不調。或來多不斷。或過期不來。或崩中去血過多不止。又治曾經損娠瘀血停留。少腹急痛。發熱下利。手掌煩熱。唇口燥。及治少腹有寒。久不受胎。(局方)

吳茱萸(三兩),當歸,芎藭,芍藥,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去心),生薑,甘草(各二兩),半夏(半斤),麥門冬(一斤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溫經湯,治婦人血海虛寒。月水不調方。(局方)若婦人經道不通。繞臍寒疝痛徹。其脈沉緊。此由寒客血室。血凝不行。結積。血為氣所沖。新血與故血相搏。所以發痛。譬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宜服此藥。(十便)

當歸,川芎,芍藥,桂枝,牡丹皮,莪朮(各半兩),人參,甘草,牛膝(各一兩)

白話文:

治療疾病的根本,其實也就是治療疾病的表面症狀。完全不需要特別去治療風邪或驚嚇。那些使用蜈蚣、全蠍、辰砂、牛黃等藥物的方法,都是錯誤的。(出自《活幼心法》)

使用白朮(選擇內部白色無油、去除蘆頭和外皮,炒過,用量約4.5克)、製半夏(約2.1克)、蜜炙黃耆(約2.4克)、人參(約2.4克)、白茯苓(約1.5克)、研磨過的白豆蔻仁(約1.5克)、炒過的乾薑(約1.5克)、研磨過的砂仁(約1.5克)、官桂(約1.2克)、陳皮(約1.2克)、炙甘草(約1.2克)、酒炒過的白芍(約1.2克),如果覺得虛寒嚴重可以增加熟附子(約1.5克),以及老生薑一片、去核的大棗一枚。

用水約兩茶杯的量,煎煮到剩約八分,溫熱服用。嬰幼兒可以分幾次服用。必須要讓肢體溫暖、風邪消除、精神清爽後才能停止服藥。遇到這種症狀,服藥的時間不宜拖延,效果會像神一樣迅速,能讓生命起死回生。而以前的人說慢驚是九死一生的疾病,為什麼呢?難道不是因為調理錯誤或延誤治療造成的嗎?

溫中大黃湯,可以用來治療小兒突然受寒、喝入冷水或冷奶、造成青筋凝結不散、或是冷積實滯、上吐下瀉、乾嘔煩躁、以及冷滯導致的赤白痢疾。如果已經服用過其他瀉藥導致體虛,就去掉大黃。如果胃中虛冷、下痢如水、乾嘔、眼睛凹陷、煩躁,不適合再用瀉藥,就可以去掉大黃。如果是因為乳母洗澡後水氣未消,導致嬰兒喝奶後發生霍亂,只需要用大黃。小兒各種霍亂如果適合用瀉藥的,就使用大黃。如果不需要瀉,就用溫和的藥物來治療。(出自《千金方》)

藥物組成包括大黃(約1.8克)、桂心(約0.3克)、厚朴(約0.3克)、甘草(約0.3克)、乾薑(約0.3克)、人參(約0.6克)、茯苓(約0.6克)、白朮(約0.6克)、當歸(約0.6克)、桔梗(約0.9克)。

以上十味藥,用水約2500毫升,煮到剩約800毫升。凡是嬰兒出生三十天到六十天,每次服用約200毫升;七十天到一百天,每次服用約250毫升;兩百天以上的,每次服用約300毫升。

溫中湯,用來治療因寒冷導致的下痢。記錄於《食完出方》。(出自《外臺》)

藥物組成包括炙甘草(約90克)、乾薑(約90克)、蜀椒(約八十枚去汁)、炮附子(一枚)。

以上四味藥,切碎。用水約2000毫升,煮到剩約1000毫升,分兩次服用。如果嘔吐,可以加入橘皮約15克。不論老人或小孩都適合服用。

溫經湯,有人問:婦女年約五十歲,患下痢不止,持續數十日,到了傍晚就發熱、小腹有緊迫感、腹脹、手掌發熱、嘴唇乾燥,這是怎麼回事?醫生回答說:這是屬於滯下的病症。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曾經有過半產的經歷,瘀血停留在小腹沒有排出。怎麼知道的呢?從她嘴唇乾燥的症狀可以判斷出來。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出自《金匱婦人》)這個方子也可以治療婦女小腹寒冷、長期不孕、以及崩漏出血。

或者月經來潮過多,或到了該來的時候卻不來。(同上)用來治療衝任虛損、月經週期不規律,或者來潮過多、不止,或者過了時間還不來,或者崩漏出血過多不止。又可以治療曾經流產過,瘀血停留在體內,導致小腹急痛、發熱下痢、手掌發熱、嘴唇乾燥,以及治療小腹寒冷,長期不孕。(出自《局方》)

藥物組成包括吳茱萸(約90克)、當歸(約60克)、川芎(約60克)、芍藥(約60克)、人參(約60克)、桂枝(約60克)、阿膠(約60克)、牡丹皮(去心,約60克)、生薑(約60克)、甘草(約60克)、半夏(約150克)、麥門冬(去心,約300克)。

以上十二味藥,用水約10000毫升,煮到剩約3000毫升,分三次溫服。

溫經湯,用來治療婦女血海虛寒、月經不調。(出自《局方》)如果婦女月經不通、肚臍周圍寒疝疼痛劇烈,脈象沉而緊,這是由於寒邪侵入血室,導致血凝滯不行,積聚起來,血被氣衝擊,新血和舊血相互搏擊,所以會引發疼痛。就像天寒地凍,水凝結成冰一樣。適合服用這個藥。(出自《十便》)

藥物組成包括當歸(約15克)、川芎(約15克)、芍藥(約15克)、桂枝(約15克)、牡丹皮(約15克)、莪朮(約15克)、人參(約30克)、甘草(約30克)、牛膝(約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