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十六畫 (3)

回本書目錄

十六畫 (3)

1. 十六畫

龍膽草,連翹,生地黃,澤瀉(各一錢),車前子,木通,歸尾,山梔,甘草,黃連,黃芩(各五分),大黃(二錢便秘加)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導赤各半湯,治患傷寒後。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乾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形如醉人。庸醫不識而誤人者多。不知熱傳手少陰心經。心火上而逼肺金。所以神昏。名越經證。無人知之。(六書)

黃連,山梔,黃芩,滑石,甘草,知母,犀角,茯神,麥門冬,人參

水二鍾。薑棗煎之。槌法。加燈心一握。龍眼肉十枚。煎沸熱服。(壽世保元名瀉心導赤散。無龍眼肉。生用地黃汁。三匕。)

導痰湯,治一切痰厥。頭目旋運。或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黏。坐臥不安。飲食不思。(濟生方)

半夏(湯洗七次四兩),天南星(炮去皮),枳實(去瓤麩炒),赤茯苓(去皮),橘紅(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姜十片。煎八合。溫服食後。按百一選方。無南星。有桂。又入門。加香附子。烏藥。木香。名順氣導痰湯。又加黃芩黃連。名清熱導痰湯。又加羌活。防風。白朮。名祛風導痰湯。又加遠志。菖蒲。黃芩。黃連。硃砂。名寧心導痰湯。皆後世方名也。

頭風神方。(廣筆記)

土茯苓(忌鐵四兩),金銀花(三錢),蔓荊子(一錢),玄參(八分),防風(一錢),明天麻(一錢),辛荑,川芎(各五分),黑豆(四十九粒),燈心(二十撮),芽茶(五錢)

河水井水各一鍾半。煎一鍾服。

頭風摩散。(金匱)

大附子(一枚炮),鹽(等分)

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藥力行。

樺皮散,治肺藏風毒。遍身瘡疥。及癮疹瘙癢。瘙之成瘡。又治頭上風刺。及婦人粉刺。(局方)

荊芥,杏仁(去皮尖用水二碗於銅鍋內熬候減水一半急取出放令乾各二兩),甘草(炙半兩),枳實(去穰用炭火燒存性取出於濕紙上令冷),樺皮(燒灰秤各四兩)

上藥除杏仁外。並搗羅為末。卻將杏仁別研。令極細。次用諸藥末。旋旋入研令勻。每服二錢。食後調下。溫酒服。日進三服。瘡疥甚者。每日頻服。

歷節諸風方,療歷節諸風。百節痠痛。不可忍。(外臺)

松脂(卅斤煉五十遍不能三十遍亦可用)

上一味。以煉酥三升。溫和脂三升。熟攪令極調。且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數食麵粥為佳。慎魚腥。生冷。酢物。果子。一百日瘥。

積年患氣。發作有時。心腹絞痛。忽然氣絕。腹中堅實。醫所不治。復謂之蠱方。(千金方)

檳榔(大者四十枚),附子(一枚),半夏(一升),柴胡(三兩),生薑(八兩),橘皮,甘草,桂心,當歸,枳實(各二兩)

白話文:

十六畫

龍膽草湯

用龍膽草、連翹、生地黃、澤瀉(各約3.75克),車前子、木通、當歸尾、山梔子、甘草、黃連、黃芩(各約1.875克),大黃(約7.5克,若便秘則加入)。

用水約500毫升煎煮至剩約200毫升。飯前服用。

導赤各半湯

此方用於治療傷寒後,出現心下不硬,腹部不脹滿,大小便正常,身體沒有發冷發熱,但逐漸出現精神昏沉、不說話,或睡夢中自言自語一兩句,眼睛紅腫、嘴唇乾裂,舌頭乾燥不喝水,給予稀粥則可吞嚥,不給則不想吃,整個人像喝醉酒一樣。庸醫不認識這種病症而誤診的情況很多。這是因為熱邪傳至手少陰心經,心火上炎而侵犯肺金,導致精神昏沉,這種情況叫做「越經證」,很少有人知道。

瀉心導赤散

使用黃連、山梔子、黃芩、滑石、甘草、知母、犀角、茯神、麥門冬、人參。

用水約500毫升,加入薑和紅棗一起煎煮。煎好後敲碎,加入一小把燈心草和十顆龍眼肉,煮沸後趁熱服用。(此方出自《壽世保元》,原方沒有龍眼肉,而是用地黃汁約15毫升。)

導痰湯

此方用於治療各種痰厥,症狀有頭暈目眩、痰飲積聚不散、胸膈痞悶、脅肋脹滿、頭痛嘔吐、呼吸急促、咳嗽痰多且黏稠、坐立不安、食慾不振。

使用半夏(用湯洗七次,約150克)、天南星(炮製後去皮)、枳實(去瓤後用麩炒)、赤茯苓(去皮)、橘紅(各約37.5克)、甘草(炙,約19克)。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用約15克,加水約500毫升,以及生薑十片,煎煮至剩約200毫升,飯後溫服。根據《百一選方》,此方沒有南星,而是加入桂枝。若根據《入門》,則會加入香附子、烏藥、木香,稱為「順氣導痰湯」。再加入黃芩、黃連,稱為「清熱導痰湯」。再加入羌活、防風、白朮,稱為「祛風導痰湯」。再加入遠志、菖蒲、黃芩、黃連、硃砂,稱為「寧心導痰湯」。這些都是後世醫家的加減方。

頭風神方

此方為治療頭風的有效方子。

使用土茯苓(忌鐵器,約150克)、金銀花(約11克)、蔓荊子(約3.75克)、玄參(約3克)、防風(約3.75克)、明天麻(約3.75克)、辛夷、川芎(各約1.875克)、黑豆(49粒)、燈心草(20撮)、芽茶(約19克)。

取河水和井水各約375毫升,煎煮至剩約250毫升,服用。

頭風摩散

此方用於治療頭風。

使用大附子(一枚,炮製)、鹽(等量)。

將兩味藥研成粉末,洗完頭後,用一小勺藥粉塗抹在患處,讓藥力發揮作用。

樺皮散

此方用於治療肺部積聚風毒,導致全身瘡疥、癮疹瘙癢,抓撓後形成瘡口,也可治療頭部風刺及婦女粉刺。

使用荊芥、杏仁(去皮尖,用水約500毫升在銅鍋中熬煮至水減半時,立即取出放乾,各約75克)、甘草(炙,約19克)、枳實(去瓤後用炭火燒至炭化,取出放在濕紙上冷卻)、樺樹皮(燒成灰,各約150克)。

將杏仁以外的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再將杏仁單獨研磨至極細,然後將其他藥粉慢慢加入研磨均勻。每次服用約7.5克,飯後用溫酒調服,每日三次。瘡疥嚴重者,可每日多次服用。

歷節諸風方

此方用於治療歷節風,症狀為全身關節痠痛,難以忍受。

使用松脂(約11250克,煉製50遍,若不能,煉製30遍也可)。

將松脂和煉製過的酥油約750毫升,以及豬油約750毫升混合,攪拌均勻。空腹時用一小勺藥膏,用酒服用,每日三次。平日最好吃些麵粥。忌食魚腥、生冷、酸物、水果,約一百天可痊癒。

治蠱方

此方用於治療多年患有氣病,發作時間不固定,心腹絞痛,突然氣絕,腹部堅硬,醫者無法治癒,故稱為「蠱病」。

使用檳榔(大顆的約40個)、附子(一枚)、半夏(約375毫升)、柴胡(約112克)、生薑(約300克)、橘皮、甘草、桂心、當歸、枳實(各約7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