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十六畫 (2)

回本書目錄

十六畫 (2)

1. 十六畫

獨活(三兩),寄生(一作續斷),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芎藭,乾地黃,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各二兩)

上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二服。溫身勿冷風。虛下利者。除乾地黃服。復取蒴藋葉火燎。厚安席上。及熱眠上。冷復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莖熬。臥之佳。其餘薄熨。不及蒴藋蒸為愈也。諸處風濕亦用此法。新產竟或患腹痛。不得轉動。及腳腰攣痛。不得屈伸痹弱者。

宜服此湯。除風消血。(肘後。有附子一枚。無寄生。人參。甘草。當歸。)危氏得效方。去寄生。芍藥。用斷續。名萬金湯。治風補虛順榮衛。通血脈。並腰膝沉重。緩弱無力。及治手足風累效。血虛體弱。加鹿茸。肉蓯蓉。各半兩。

獨活散,治冷滯風氣攻刺腰胯疼痛。(聖惠方)

獨活(一兩),牛膝(二兩),附子(炮一兩),川芎,桂心,芍藥,當歸(各三分),桃仁(半兩)

上八味。每三錢。水一中盞。姜半分。煎六分。食前溫服。

澤漆湯,咳而脈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脈沉者。此方主之。(金匱咳嗽)

半夏(半升),紫蘇(五兩一作紫菀),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薑(五兩),白前(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枝(各三兩)

上九味。㕮咀。內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澤瀉湯,心下有支飲。其人若冒眩者主之。(金匱痰飲)

澤瀉(五兩),術(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澤瀉散,治妊娠氣壅。身體腹脅浮腫。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澀宜服。(準繩)

澤瀉,木通,桑白皮,赤茯苓,枳殼,檳榔(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煎至一鍾。食前服。

龍膽湯,治嬰兒出腹血脈盛實。寒熱溫壯。四肢驚掣。發熱大吐哯者。若已能進哺。中食不消。壯熱及變蒸不解。中客人鬼氣。並諸驚癇方。悉主之。十歲已下小兒。皆服之。小兒龍膽湯第一。是新出腹嬰兒方。若日月長大者。以次依此為例。若必知客忤及有魃氣者。可加人參當歸。

各加龍膽多少也。一百日兒。加三銖。二百日兒加六銖。一歲兒。加半兩。余藥准此。(千金)

龍膽,鉤藤,柴胡,黃芩,桔梗,芍藥,茯神,甘草(炙各六銖),蜣螂(二枚),大黃(一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一升。煮取五合為劑也。服之如有節度。藥有虛實。虛藥宜足數合水也。兒生一日至七日。分一合為三服。兒生八日至十五日。分一合半為三服。兒生十六日至二十日。分二合為三服。兒生二十日至三十日。分三合為三服。兒生三十日至四十日。盡五合為三服。皆得下即止。勿再服也。

龍膽瀉肝湯,治肝經濕熱。玉莖患瘡或便毒。懸癰。小便赤澀。或久潰爛不愈。又治陰囊腫痛。紅熱甚者並效。(正宗)治婦人陰癃癢痛。(薛己)

白話文:

[十六畫]

獨活湯: 使用獨活、寄生(或續斷)、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風、川芎、乾地黃、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各二兩。將這些藥材切碎,加水一斗煮成三升,分兩次溫服。服藥期間要注意保暖,不要吹到冷風。如果服藥後出現腹瀉,可以去掉乾地黃。另外,將蒴藋葉用火烤熱後鋪在席子上,躺在上面睡覺,冷了再烤熱。冬天用根,春天用莖熬煮來用,效果更好。其他部位也可以用熱敷,但效果不如蒴藋葉蒸過。這個方法也適用於其他部位的風濕疼痛。產後婦女若出現腹痛,無法轉動身體,或是腰腿攣痛、無法屈伸、麻木無力,都適合服用此湯藥。此藥能祛風、消除瘀血。 (有些記載版本會加入附子一枚,而沒有寄生、人參、甘草、當歸。危氏的有效方子則去掉了寄生和芍藥,改用續斷,稱為萬金湯,有補虛、調和氣血、通血脈的作用,能改善腰膝沉重、虛弱無力,以及手腳的風濕痺痛。如果身體虛弱,可以額外加入鹿茸和肉蓯蓉各半兩。)

獨活散: 用於治療寒氣滯留、風邪侵襲導致的腰胯疼痛。 使用獨活一兩、牛膝二兩、炮附子一兩、川芎、桂心、芍藥、當歸各三分、桃仁半兩。將以上八味藥材,每次取三錢,加水一小碗,生薑少許,煎煮至六分,飯前溫服。

澤漆湯: 用於治療咳嗽,如果脈象浮,用厚朴麻黃湯;如果脈象沉,就用此方。 使用半夏半升、紫蘇(或紫菀)五兩、澤漆三斤(用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薑五兩、白前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枝各三兩。將其他藥材切碎,加入澤漆汁中一同煎煮至五升,每次溫服五合,直到晚上服完。

澤瀉湯: 用於治療心下有痰飲,且伴隨頭暈目眩的症狀。 使用澤瀉五兩、白朮二兩。加水二升,煮至一升,分兩次溫服。

澤瀉散: 用於治療妊娠期間因氣機壅滯,導致身體、腹部、脅肋浮腫,喘促、大便不通、小便赤澀的症狀。 使用澤瀉、木通、桑白皮、赤茯苓、枳殼、檳榔各一錢半。將這些藥材做成一劑,加水兩碗、生薑五片,煎煮至一碗,飯前服用。

龍膽湯: 用於治療嬰兒出生後血氣旺盛、體溫偏高,出現寒熱交替、四肢抽搐、高熱嘔吐等症狀。如果嬰兒已經開始進食,但消化不良、高熱不退或出現變蒸,以及受到邪祟之氣等引發的驚厥癲癇,都適用此方。十歲以下的小孩皆可服用。此方是專為新生嬰兒設計,若嬰兒日漸長大,可依此比例調整劑量。若確知是受到邪祟侵擾,可以加入人參、當歸,並適量增加龍膽的用量。一百天的嬰兒,龍膽加三銖;兩百天的嬰兒,龍膽加六銖;一歲的嬰兒,龍膽加半兩。其他藥材也依此比例調整。(根據嬰兒的月齡,此湯藥的服用量也不同:出生第一天到第七天,藥汁分三次服用;第八天到十五天,藥汁分三次服用;第十六天到二十天,藥汁分三次服用;第二十天到三十天,藥汁分三次服用;第三十天到四十天,藥汁分三次服用。一般服藥後,如能排便即停止服用,不要繼續服用。) 使用龍膽、鉤藤、柴胡、黃芩、桔梗、芍藥、茯神、炙甘草各六銖,蜣螂二枚,大黃一兩。將以上十味藥材切碎,加水一升,煮至五合,分次服用。

龍膽瀉肝湯: 用於治療肝經濕熱引起的陰莖生瘡或癰毒、小便赤澀,或是久潰不癒,也適用於治療陰囊腫痛、紅熱的症狀。此方對於婦女的陰部搔癢疼痛也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