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七畫 (1)
七畫 (1)
1. 七畫
防己茯苓湯,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主之。(金匱水氣)
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同上)
防己(一錢),桂枝(三錢),防風(三錢),甘草(一錢)
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防己黃耆湯,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主之。(金匱風濕)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同上水氣)
防己(一兩),黃耆(一兩一分去蘆),甘草(半兩炒),白朮(七錢半炒)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腹痛加芍藥。
防己湯,治病後氣虛。津液不通。皮膚虛滿方。(聖濟)
防己,黃耆(銼),桂(去粗皮各一兩半),赤茯苓(去黑皮三兩),甘草(炙令赤銼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取七分。去滓。溫服。日再服。
防風解毒湯,治風毒瘰癧。寒暑不調。勞傷湊襲。多致手足少陽分。耳項結腫。或外寒內熱。痰凝氣滯者並效。(正宗)
防風,荊芥,桔梗,牛蒡子,連翹,甘草,石膏,薄荷,枳殼,川芎,蒼朮,知母(各一錢)
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後服。
防風金勝湯,痧有因於食積血滯者主之。(玉衡)
防風,烏藥,延胡索,桔梗,枳殼(各七分),蘿蔔,金銀花(各二錢),檳榔,山楂,連翹,芍藥(各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
防風散,治腳痹。並治毒氣上衝心胸。嘔逆。宿癖積氣。疝氣諸病服之方。(千金方)
防風,麻黃,川芎,人參,芍藥(各一兩),赤小豆(一升),當歸,茯苓,半夏,甘草,橘皮鱉甲,生薑,桂枝(各一兩),杏仁(一兩半),貝齒,烏梅(各五枚),大棗(六枚),吳茱萸(五合),犀角,羚羊角(各半兩),薤白(十四枚)
上二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盡。一方用水一斗二升。間食糜。(一方半夏二兩隨時用)
防風散痧湯,痧有挾風寒者主之。(玉衡)
防風,陳皮,細辛,金銀花,荊芥,枳殼(各等分)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頭面腫加薄荷甘菊。腹脹加大腹皮厚朴。手足腫。加威靈仙。牛膝倍。金銀花。內熱加連翹知母。痰多加貝母瓜蔞仁。寒熱加柴胡獨活。吐不止加童便。小腹痛加青皮。血滯加茜草丹參。咽腫加山豆根射干。食積腹痛加山楂卜子。心痛加玄胡索蓬朮。
白話文:
七畫
防己茯苓湯:這個方子是治療皮水病,也就是說水腫主要在皮膚表面。症狀是四肢腫脹,感覺水氣在皮膚裡面,而且四肢會不自主地微微顫動。
藥材組成: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服用方法:將以上五味藥材加六升水煮,煮到剩兩升,分三次溫服。
防己地黃湯:這個方子是治療一種像發狂一樣的病症,患者會胡言亂語、到處亂走,沒有發冷發熱的現象,但脈象是浮的。
藥材組成:防己一錢、桂枝三錢、防風三錢、甘草一錢。
服用方法:將以上四味藥材用一杯酒浸泡一晚,然後絞出藥汁。另外準備生地黃二斤,切碎後蒸熟,像蒸米飯一樣蒸一段時間。然後用銅器裝著蒸好的生地黃的汁液,再把之前泡酒絞出的藥汁混合進去,分兩次服用。
防己黃耆湯:這個方子是治療風濕病,症狀是脈象浮、身體沉重、容易出汗而且怕風。也適用於風水病,脈象浮表示病邪在表,病人可能頭部會出汗,身體其他地方沒有明顯的病症。主要是感覺身體下半部沉重,從腰部以上可能比較正常,但腰部以下,包含陰部會腫脹,難以彎曲伸展。
藥材組成:防己一兩、黃耆一兩一分(去除蘆頭)、甘草半兩(炒過)、白朮七錢半(炒過)。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切成麻豆大小的碎塊,每次取五錢藥末,加入生薑四片、大棗一枚,加一杯半水煎煮至剩八分,去除藥渣後溫服。過一段時間再服一次。如果患者有喘的症狀,可以加半兩麻黃。如果腸胃不舒服,可以加三分芍藥。如果氣往上衝,可以加三分桂枝。如果體內有舊寒,可以加三分細辛。服藥後會感覺像蟲在皮膚裡面爬行,然後從腰部以下會有冰冷的感覺。這時要坐在被子上,再用一條被子包住腰部以下,讓身體微微出汗就會好轉。如果腹痛,可以加芍藥。
防己湯:這個方子是治療病後氣虛,導致津液無法順利運行,皮膚虛浮腫脹的狀況。
藥材組成:防己、黃耆(切碎)、桂枝(去除粗皮,各一兩半)、赤茯苓(去除黑皮,三兩)、甘草(烤過切碎,一兩)。
服用方法:將以上五味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取五錢藥末,加入一杯半水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後溫服。每天服用兩次。
防風解毒湯:這個方子是治療風毒引起的瘰癧,也就是淋巴結腫大,也適用於因天氣變化、勞累等原因導致手足少陽經脈出現問題,例如耳後、脖子出現結腫。也可用於治療外有寒邪、內有熱毒,痰凝氣滯等症狀。
藥材組成:防風、荊芥、桔梗、牛蒡子、連翹、甘草、石膏、薄荷、枳殼、川芎、蒼朮、知母,各一錢。
服用方法:加入兩碗水和二十根燈心草,煎煮至剩八分,飯後服用。
防風金勝湯: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因飲食積滯、血瘀引起的痧病。
藥材組成:防風、烏藥、延胡索、桔梗、枳殼(各七分),蘿蔔、金銀花(各二錢),檳榔、山楂、連翹、芍藥(各一錢)。
服用方法: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七分,稍微放涼後服用。
防風散: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腳部麻木、痺痛。也可用於治療毒氣上衝心胸,引起嘔吐、逆氣,或宿積、疝氣等病症。
藥材組成:防風、麻黃、川芎、人參、芍藥(各一兩),赤小豆(一升),當歸、茯苓、半夏、甘草、橘皮、鱉甲、生薑、桂枝(各一兩),杏仁(一兩半),貝齒、烏梅(各五枚),大棗(六枚),吳茱萸(五合),犀角、羚羊角(各半兩),薤白(十四枚)。
服用方法:將以上二十二味藥材切碎,加入一斗水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服用,一天內服完。另一個方法是用一斗二升水煎煮,可搭配稀粥一起食用。(另一個方子半夏改為二兩,可隨時使用)
防風散痧湯: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夾帶風寒的痧病。
藥材組成:防風、陳皮、細辛、金銀花、荊芥、枳殼(各等份)。
服用方法: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七分,稍微放涼後服用。如果頭面腫脹,可加薄荷和甘菊。如果腹脹,可加大腹皮和厚朴。如果手腳腫脹,可加威靈仙,牛膝用量加倍,再加金銀花。如果有內熱,可加連翹和知母。如果痰多,可加貝母和瓜蔞仁。如果有寒熱交替,可加柴胡和獨活。如果嘔吐不止,可加童便。如果小腹疼痛,可加青皮。如果血瘀,可加茜草和丹參。如果咽喉腫痛,可加山豆根和射干。如果因食積導致腹痛,可加山楂和萊菔子。如果心痛,可加玄胡索和蓬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