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十四畫 (2)

回本書目錄

十四畫 (2)

1. 十四畫

上每四大錢。水一盞。姜五片。棗二枚。煎七分。食前服。大便秘結。入白蜜半匙煎。(按易簡方。附子建中湯方後云。治疝氣發作。加蜜一箸頭煎。名蜜附子湯。)

寧志丸,治心虛。血虛。多驚。(直指方)

人參,茯苓,茯神,柏子,琥珀,當歸,酸棗(炒),遠志(酒浸半日焙各半兩),乳香,硃砂(別研),石菖(各一兩)

上末。蜜圓梧子大。每三十丸。食後棗湯下。按千金定志小丸。百一選方。產後寧志膏兩合。無當歸柏子。又比魏氏八物定志丸。則有紫石英。無柏子。茯苓。琥珀。當歸。

寧志膏,治心臟虧虛。神志不守。恐怖驚惕。常多恍惚。易於健忘。睡臥不寧。夢涉危險。一切心疾。皆治之。(局方)

酸棗仁(微炒去皮一本作二兩),人參(去蘆各一兩),辰砂(研細水飛半兩),乳香(以乳缽坐水盞中細研一分)

上各研和勻。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粒。溫酒化下。棗湯亦得。空心臨臥服。按百一選方。寧志丸。有當歸。石菖。茯苓。

鼻中瘜肉不通利方。(外臺)

細辛,瓜蒂

各等分。末。以吹鼻中。須臾涕出。頻吹之差。(千金方。絮裹如棗大。塞鼻中。須臾通。張文仲亦治鼻癰。不聞香臭。)

榮衛返魂湯,流注癰疽。發者傷折。非此不能效。至於救壞病。活死肌。真仙妙劑。主之。(準繩)

何首烏(不犯鐵),當歸,木通(去皮節),赤芍藥(炒),白芷(不見火),茴香(炒),土烏藥(炒),陳皮殼(麵炒若噁心加薑汁炒),甘草

上方止九味。各等分。水酒湯使。隨症用之。惟流注加獨活。每服四錢。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又名通順散或何首烏散)

漢防己散,治傷寒熱毒逼心。譫語見鬼神不安。宜服。(聖惠方)

漢防己(半兩),桂心(三分),防風(三分去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生地黃(二斤絞取汁)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地黃汁。水一大盞。調令勻。入銀器中。盛甑中蒸半日。取去。每服三合。以溫水下之。不計時候服之。(即金匱防己地黃湯也)

駃豉丹,治傷寒留飲。宿食不消方。(同上)

豆豉(一升),巴豆(去油三百枚今用二百枚),杏仁(六十枚),黃芩,黃連,大黃,麻黃(各四兩)芒硝,甘遂(各三兩)

上九味。為末。以酒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

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金匱肺痿)

葦莖(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蜘蛛散,陰孤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主之。(金匱跌蹶)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兩)

白話文:

十四畫

[湯劑]

  • 每次用四錢的藥材,加水一杯,生薑五片,紅棗兩枚,煎煮至剩七分,在飯前服用。如果大便乾燥難解,加入半匙蜂蜜一起煎煮。(根據《易簡方》,附子建中湯的方子後面說,治療疝氣發作,可以加入一小筷子頭的蜂蜜煎煮,稱為蜜附子湯。)

寧志丸

  • 治療心虛、血虛、容易驚嚇。(出自《直指方》)
  • 藥材組成:人參、茯苓、茯神、柏子仁、琥珀、當歸、酸棗仁(炒)、遠志(用酒浸泡半天後烘乾,以上各半兩)、乳香、硃砂(另外研磨)、石菖蒲(以上各一兩)。
  •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和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紅棗湯送服。(參考《千金方》的定志小丸,《百一選方》的產後寧志膏,沒有當歸和柏子仁。又對比魏氏八物定志丸,則有紫石英,沒有柏子仁、茯苓、琥珀、當歸。)

寧志膏

  • 治療心臟虛弱、精神不穩定、容易恐懼驚嚇、時常恍惚、容易健忘、睡眠不安穩、做夢夢到危險情境等各種心臟疾病。(出自《局方》)
  • 藥材組成:酸棗仁(略炒去皮,一說用二兩)、人參(去蘆各一兩)、辰砂(研磨成細粉後水飛過,半兩)、乳香(用乳缽放在盛水的碗中仔細研磨,一分)。
  • 將以上藥材各自研磨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和成如彈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粒,用溫酒化開送服,用紅棗湯也可以。在空腹或臨睡前服用。(參考《百一選方》的寧志丸,有當歸、石菖蒲、茯苓。)

鼻中瘜肉不通方

  • (出自《外臺》)
  • 藥材組成:細辛、瓜蒂
  • 將以上藥材等分研磨成粉末,吹入鼻中,過一會兒會有鼻涕流出。頻繁吹入可痊癒。(參考《千金方》,用藥粉包裹如棗子大小塞入鼻中,一會兒就能通暢。張文仲也用此方治療鼻癰,能恢復嗅覺。)

榮衛返魂湯

  • 治療流注癰疽,若已發病則會損傷筋骨,不用此方無法見效。對於挽救危重病症、使壞死的肌肉恢復生機,是真正的仙家妙藥,可以主治。(出自《準繩》)
  • 藥材組成:何首烏(不能接觸鐵器)、當歸、木通(去皮節)、赤芍藥(炒)、白芷(不經火)、茴香(炒)、土烏藥(炒)、陳皮殼(用麵粉炒過,若有噁心加薑汁炒)、甘草。
  • 以上藥材共九味,各等分。用水或酒煎煮服用,視病情使用。若是流注,則加入獨活。每次服用四錢。病在上半身,飯後服用;病在下半身,飯前服用。(又名通順散或何首烏散)

漢防己散

  • 治療傷寒熱毒侵入心臟,導致胡言亂語、見到鬼神而心神不安的症狀。(出自《聖惠方》)
  • 藥材組成:漢防己(半兩)、桂心(三分)、防風(三分,去蘆)、甘草(半兩,炙微赤、挫碎)、生地黃(二斤,絞取汁)。
  • 將以上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加入生地黃汁,加水一大杯,攪拌均勻,放入銀器中,盛入蒸籠蒸半天。取出後,每次服用三合,用溫水送服,不計時間服用。(即《金匱要略》中的防己地黃湯)

駃豉丹

  • 治療傷寒後體內有殘留水飲、宿食不消化。(出自《同上》)
  • 藥材組成:豆豉(一升)、巴豆(去油三百枚,現在用二百枚)、杏仁(六十枚)、黃芩、黃連、大黃、麻黃(以上各四兩)、芒硝、甘遂(以上各三兩)。
  • 將以上九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成如大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丸,如果沒有腹瀉反應,則增加用量。

葦莖湯

  • 治療咳嗽伴有輕微發熱、胸悶、胸部摸起來僵硬如甲板狀,這是肺部生膿的表現。(出自《金匱要略》肺痿篇)
  • 藥材組成:葦莖(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冬瓜子(半升)。
  •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水一斗,先煮葦莖,煮至剩五升時撈出藥渣,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二升。服用一升,再次服用時應當吐出膿液。

蜘蛛散

  • 治療陰部疝氣,時有大小變化,時而上時而下。(出自《金匱要略》跌蹶篇)
  • 藥材組成:蜘蛛(十四枚,烤焦)、桂枝(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