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五畫 (6)
五畫 (6)
1. 五畫
半夏,宿姜(各八兩),茯苓,白朮,杏仁(各三兩),大棗(二十枚),竹葉(切一升),橘皮,芍藥(各四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半夏湯,治陰黃小便。色不清。欲自利。腹滿而喘者必噦。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一兩),人參(二兩),葛根(二兩)
上三味。銼如麻豆。每服四錢匕。以水一盞。入生薑半分切。煎取七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濟)
白虎湯,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主之。(傷寒太陽)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讝語。遺尿。發汗則讝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主之。(同上陽明)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同上厥陰)瘟疫脈長洪而數。大渴復大汗。通身發熱者。宜此湯。(溫疫)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加人參湯,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若脈洪大者主之。(寒傷太陽)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主之。(同上)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主之。(同上)傷寒脈浮。發熱無汗。
其表不解者。不可與此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此湯主之。(同上)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讝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湯主之。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此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同上)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同上)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主之。(金匱)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
主之。(同上)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炙三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成湯。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加桂枝湯,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熱。骨節疼煩。時嘔。主之。(金匱)
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二兩)
上銼。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即愈。
白通湯,少陰病下利者。主之。(傷寒少陰)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此湯。(同上)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服白通。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此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傷寒少陰)
白話文:
五畫
半夏、炮製過的生薑(各八兩)、茯苓、白朮、杏仁(各三兩)、大棗(二十枚)、竹葉(切碎一升)、橘皮、芍藥(各四兩)
以上九種藥材,稍微搗碎。用水一斗(約十升)煮,煮到剩三升,分四次服用。
半夏湯,治療黃疸病,小便顏色不清澈,想腹瀉,肚子脹滿而且呼吸急促,一定會打嗝。
經過湯藥洗滌七遍去除黏滑的半夏(一兩),人參(二兩),葛根(二兩)
以上三種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的顆粒。每次服用四錢匕(古代量具),加水一盞(約一杯),放入切好的生薑半份(約半片),煎煮到剩七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出自《聖濟總錄》)
白虎湯,傷寒病脈象浮滑,這是因為體表有熱,體內有寒,用此方治療。(出自《傷寒論》太陽病篇)三陽合病,腹部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嘴巴感覺麻木,臉上污垢,說胡話,尿床。如果發汗則會說胡話,如果用瀉藥則額頭會出汗,手腳冰冷。如果自己出汗就用此方。(出自《傷寒論》陽明病篇)傷寒病脈象滑而出現厥逆,這是因為體內有熱。(出自《傷寒論》厥陰病篇)瘟疫病脈象長大而洪數,非常口渴,出很多汗,全身發熱,應該用此方。(出自《溫疫論》)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搗碎),炙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以上四種藥材,用水一斗煮到米熟,煮成湯後去除藥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白虎加人參湯,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後,仍然非常煩躁口渴無法緩解,如果脈象洪大,就用此方。(出自《傷寒論》太陽病篇)傷寒病如果嘔吐或腹瀉後,七八天沒有好轉,熱邪結在體內,體表和體內都有熱,時常怕風,非常口渴,舌頭乾燥,感覺煩躁,想喝幾升的水,就用此方。(出自《傷寒論》)傷寒病沒有高熱,只是口乾口渴,心中煩躁,背部稍微怕冷,就用此方。(出自《傷寒論》)傷寒病脈象浮,發熱卻沒有汗,體表沒有解熱,不能用此方。如果口渴想喝水,但沒有體表證狀,就用此方。(出自《傷寒論》)陽明病脈象浮而弦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且呼吸急促,發熱出汗,不覺得怕冷反而怕熱,身體沉重,如果發汗則會煩躁,心神昏亂說胡話,如果用溫針灸,一定會驚恐煩躁無法入睡,如果用瀉藥,則胃中空虛,邪氣侵犯橫膈膜,心中懊悔難安,舌苔厚膩,就用梔子湯治療。
如果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就用此方。如果脈象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就用豬苓湯治療。(出自《傷寒論》)陽明病出汗很多而且口渴,不能用豬苓湯,因為出汗多胃中乾燥,豬苓湯又會使小便更加不利。(出自《傷寒論》)太陽中暑,就是中暍。出汗怕冷,身體發熱而且口渴,就用此方。(出自《金匱要略》)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就用此方。(出自《金匱要略》)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用棉布包住),炙甘草(三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以上五種藥材,用水一斗煮到米熟成湯,去除藥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白虎加桂枝湯,治療溫瘧病,它的脈象平和,身上沒有寒熱的感覺,但是關節疼痛煩躁,時常嘔吐,就用此方。(出自《金匱要略》)
知母(六兩),炙甘草(二兩),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二兩)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用五錢,加水一盞半,煎煮到剩八分,去除藥渣,溫服。出汗後,病就會好轉。
白通湯,治療少陰病腹瀉的,用此方。(出自《傷寒論》少陰病篇)少陰病腹瀉,脈象微弱的,就用此方。(出自《傷寒論》)
蔥白(四根),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的去皮切成八片)
以上三種藥材,用水三升煮到剩一升,去除藥渣,分兩次溫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服用白通湯後,腹瀉不止,四肢厥冷,脈搏微弱,噁心煩躁,就用此方治療。服用此方後如果脈搏突然出現則會死亡,如果脈象稍微持續則會活下來。(出自《傷寒論》少陰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