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五畫 (7)
五畫 (7)
1. 五畫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屎(五合),豬膽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白朮散,妊娠養胎主之。(金匱)
白朮,川芎(各二兩),蜀椒(三分去汁),牡蠣(二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一錢匙。日三服。夜一服。若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倍加芎藭。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後。更以酸漿水服之。
若嘔以酸漿水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
白薇湯,人平居無苦。疾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發汗過多。血少氣並於血。陽獨上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鬱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本事方)
白薇,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各一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五分炙)
上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白頭翁湯,熱利下重者。主之。(金匱)下欲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主之。(傷寒厥陰)
白頭翁(二兩),黃連(三兩),黃蘗(三兩),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產後下利虛極主之。(金匱婦人)
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黃連,黃蘗(各三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膠令消盡。分溫三服。
白蘚皮湯,肺受風而色枯白。頰時赤。皮膚乾燥。鼻塞干痛。此為虛風主之。(準繩)
白蘚皮,麥門冬(去心),茯苓(去皮),杏仁(去皮尖雙人炒),細辛(去苗),桑白皮,白芷(各一兩半),石膏(研各一兩)
每服三錢。水三盞。先煮大豆三合。取汁一盞。去豆下藥。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服。
白蘚皮湯,治少小客魃挾實方。(千金方)
白蘚皮,大黃,甘草(各一兩),芍藥,茯苓,細辛,桂心(各十八銖)
上七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分三服。
白扁豆散,治久嗽咯血成肺痿。多吐白涎。胸膈滿悶不食。(本事方)
白扁豆(飯上蒸),生薑(各半兩),枇杷葉(去毛),半夏(湯洗七次),人參(去蘆),白朮(各一分),白茅根(三分)
上細銼。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下檳榔末一錢。和勻分四服。不拘時候。
生薑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金匱)
生薑(五兩),人參(三兩),甘草(四兩),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生薑半夏湯,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何者。用此湯。(同上)
白話文:
蔥白湯
蔥白(四根),乾薑(一兩),生附子(一枚,去皮切成八片),人屎(五合),豬膽汁(一合)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三升煮到剩下一升,濾掉藥渣,再加入膽汁和人尿,攪拌均勻後,分兩次溫服。如果沒有膽汁,也可以用。
白朮散,主要用於孕婦安胎。(出自《金匱要略》)
白朮,川芎(各二兩),蜀椒(三分,去除籽),牡蠣(二分)
將以上四味藥材,搗成粉末。每次用酒送服一匙藥粉,一天三次,晚上一次。如果疼痛加重,可以加入芍藥;如果心下疼痛劇烈,加倍川芎;如果心煩嘔吐、不能進食,可以加入細辛一兩和半夏(大的)二十枚。服藥後,再用酸漿水送服。
如果嘔吐,用酸漿水送服;如果還沒改善,用小麥汁送服。之後如果口渴,喝大麥粥。即使病好了,也要繼續服用,不要停止。
白薇湯,適用於平時身體健康的人,突然像死人一樣,身體不能動彈,默默不語、不認人,眼睛閉著睜不開,嘴巴緊閉說不出話。有時稍微知道周圍的人,但討厭聽到人聲,只是感到頭暈目眩,過一會兒才醒來。這種情況是因為發汗過多,導致血虛,氣血壅塞於上,陽氣獨上而下不來,氣機阻塞不通,所以身體像死了一樣。氣過後,血流回到身體,陰陽恢復正常,所以過一會兒才醒來。這種病叫做鬱冒,也叫血厥,婦女多見。(出自《本事方》)
白薇、當歸(洗淨、去除蘆頭,切片烘乾,各一兩),人參(去除蘆頭,半兩),甘草(五分,炙)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用五錢藥末,加兩碗水煎到剩下一碗,濾掉藥渣,溫服。
白頭翁湯,主要用於熱痢、大便頻繁且有裡急後重感的人。(出自《金匱要略》)也用於因熱引起的想喝水的痢疾。(出自《傷寒論》)
白頭翁(二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秦皮(三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七升煮到剩兩升,濾掉藥渣,溫服一升。如果沒有改善,再服一升。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要用於產後腹瀉、身體虛弱到極點的人。(出自《金匱要略·婦人》)
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黃連,黃柏(各三兩)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水七升煮到剩兩升半,加入阿膠使其溶化,分三次溫服。
白蘚皮湯,適用於肺部受風而導致臉色枯白、臉頰時而發紅、皮膚乾燥、鼻塞乾痛,這種情況是虛風導致的。(出自《準繩》)
白蘚皮,麥門冬(去心),茯苓(去皮),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細辛(去苗),桑白皮,白芷(各一兩半),石膏(研磨,各一兩)
每次用三錢藥末,加三碗水,先煮大豆三合,取一碗豆汁,去掉豆子,再加入藥末一起煎到剩七分,濾掉藥渣,不拘時間服用。
白蘚皮湯,用來治療小孩外感邪氣,並伴隨實證的方子。(出自《千金方》)
白蘚皮,大黃,甘草(各一兩),芍藥,茯苓,細辛,桂心(各十八銖)
將以上七味藥材切碎。用水二升煮到剩九合,分三次服用。
白扁豆散,用於治療久咳、咯血、肺痿,多吐白色痰涎,胸悶、食慾不振。(出自《本事方》)
白扁豆(在飯上蒸熟),生薑(各半兩),枇杷葉(去除絨毛),半夏(用湯水洗七次),人參(去除蘆頭),白朮(各一分),白茅根(三分)
將以上藥材切成碎塊。用水三升煎到剩一升,濾掉藥渣,加入檳榔末一錢,攪拌均勻後分四次服用,不拘時間。
生薑甘草湯,用於治療肺痿咳嗽、吐口水不止、咽喉乾燥口渴。(出自《金匱要略》)
生薑(五兩),人參(三兩),甘草(四兩),大棗(十五枚)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七升煮到剩三升,分三次溫服。
生薑半夏湯,適用於病人胸中感覺像是喘氣又不像,像是要嘔吐又不像,像是打嗝又不像,整個胸口都感到煩悶,難以忍受的情況。(出自《金匱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