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十一畫 (1)
十一畫 (1)
1. 十一畫
清濕化痰湯,治遍身四肢。骨節。走注疼痛。牽引胸背。亦作寒熱。喘咳煩悶。或作腫塊。痛難轉側。或四肢麻痹不仁。或背心一點。如水冷。脈來沉滑。乃是濕痰流注經絡。關節不利故也。(壽世)
南星(炮),半夏(制),陳皮(去白),茯苓(去皮),蒼朮(米泔炒),羌活,酒芩,白芷(各等分),甘草(減半)
上銼。水煎。入竹瀝薑汁。磨木香溫服。骨體痛甚。及有腫塊作痛者。名痰塊。加乳香。沒藥。海石。朴硝。頭項痛加川芎。威靈仙。手臂膊痛。加薄桂。引南星等藥至痛處。
清燥養榮湯,夫疫乃熱病也。邪氣內郁。陽氣不得宣布。積陽為火。陰血每為熱搏。暴解之後。余焰尚在。陰血未復。大忌參耆白朮。得之反助其壅鬱。餘邪留伏。不惟目下淹纏。日後必變生異證。或周身痛痹。或四肢攣急。或流火結痰。或遍身瘡瘍。或兩腿攢痛。或勞嗽湧痰。
或氣毒流注。或痰核穿漏。皆驟補之為害也。凡有陰枯血燥者。宜此湯。若素多痰。及少年平時肥盛者。投之恐有膩膈之弊。亦宜斟酌。大抵時疫愈後。調理之劑投之不當。莫如靜養。節飲食為第一。(溫疫)
知母,天花粉,當歸身,白芍,地黃汁,陳皮
加燈心煎服。表有餘熱。宜柴胡養榮湯。
清陽湯,治口喎斜。頰腮緊急。胃中火盛。汗不出而小便數也。(準繩)
紅花,黃蘗(酒製),桂枝(已上各七錢),生甘草,蘇木(各五分),炙甘草(一錢),葛根(一錢五分),當歸,升麻,黃耆(各二錢)
㕮咀。作一服。酒三盞。煎至一盞三分。去滓稍熱。食前服訖。以火熨摩緊急處即愈。夫口喎筋急者。是筋脈血絡中大寒。此藥少代燔針。劫刺破惡血。以去凝結。內泄衝脈之火熾。
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大勝。蒸蒸。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少。大便溏而頻。或利出黃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氣不通也。其脈中得洪緩。
若濕氣相搏。必加之以遲。遲病雖互摸少差。其天暑濕令則一也。宜以清燥之劑治之。(辨惑論)
黃耆(汗少者減五分),蒼朮(各一升半),升麻(一錢),人參(去蘆),五味子,白朮,陳皮(各五分),神麯,澤瀉(各五分),甘草(炙三分),黃蘗(酒焙),當歸身,麥門冬(去心),青皮(去白),乾薑(各三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之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服。
清涼甘露飲,治膏粱所釀。暴怒所結。遂致口唇高突堅硬。或損破流血。或虛熱生痰。或渴症久作。並治。(正宗)
犀角,銀柴胡,茵陳,石斛,枳殼,甘草,麥門冬,生地黃,黃芩,知母,枇杷葉(各一錢)
白話文:
清濕化痰湯: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全身、四肢、關節到處游走疼痛,有時會牽引到胸背,也可能出現忽冷忽熱、咳嗽氣喘、煩躁鬱悶,或者身上長出腫塊,痛到難以翻身,又或者四肢麻木、感覺遲鈍,甚至背部某一點感覺像冰冷一樣。脈象呈現沉而滑的現象,這都是因為濕痰流竄到經絡、關節,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
藥方組成:南星(炮製過)、半夏(製過)、陳皮(去掉白色部分)、茯苓(去掉外皮)、蒼朮(用米泔水炒過)、羌活、酒芩、白芷(各等分),甘草(減半)。
使用方法:將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加入竹瀝和薑汁,磨入木香後溫服。如果骨頭關節特別疼痛,或者有腫塊疼痛的,叫做痰塊,可以額外加入乳香、沒藥、海石和朴硝。如果頭頸疼痛,可以加入川芎、威靈仙;手臂肩膀疼痛,可以加入薄桂,引導南星等藥物到達疼痛部位。
清燥養榮湯:疫病屬於熱性疾病,是因邪氣內鬱,陽氣無法宣發,陽氣積聚成火,導致陰血被熱邪所侵擾。在病症發作後,即使症狀暫時緩解,但體內仍然殘留著熱邪,陰血尚未恢復。這種情況下,絕對不能使用人參、黃耆、白朮等補氣的藥物,因為這些藥反而會加重體內氣機的壅塞,使殘留的邪氣潛伏下來,不僅會導致病情持續不癒,日後還可能產生其他變異的病症,例如全身疼痛麻木、四肢抽搐、流火結痰、全身長瘡、兩腿疼痛難忍、或是咳嗽痰多。
如果體內有氣毒流竄、痰核潰爛,都不能馬上進補,否則會適得其反。這個方子適用於陰血虧虛、體內燥熱的人。但如果平常痰多,或是年輕時體型肥胖的人,服用這個方子可能會導致腸胃過於滋膩,需要謹慎考慮。總之,時疫病癒後,如果調理不當,不如靜養,並且注意飲食,這是最重要的。
藥方組成:知母、天花粉、當歸身、白芍、地黃汁、陳皮。
使用方法:加入燈心草一同煎煮服用。如果體表仍有餘熱,則應服用柴胡養榮湯。
清陽湯: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口眼歪斜、臉頰肌肉緊張,這是由於胃火旺盛,導致汗出不來,小便頻繁的症狀。
藥方組成:紅花、黃蘗(用酒製過)、桂枝(以上各七錢)、生甘草、蘇木(各五分)、炙甘草(一錢)、葛根(一錢五分)、當歸、升麻、黃耆(各二錢)。
使用方法:將藥材搗碎,當作一劑,用三盞酒煎煮到剩一盞三分,去除藥渣後稍微加熱,飯前服用。服用後,用火熨燙並按摩肌肉緊繃的地方,症狀就會好轉。口眼歪斜、肌肉緊張的原因,是筋脈血絡中有大量寒邪積聚。這個藥方可以代替燒針、刺血等方法,去除凝結的惡血,並疏洩體內衝脈的火氣。
清暑益氣湯: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長夏時節,濕熱過盛,人們感受濕熱後,出現四肢困倦、精神不振、懶於行動、胸悶氣短、關節沉重疼痛,或者氣喘、身體發熱、煩躁不安、胸腹脹滿、小便黃且少、大便稀溏或排泄黃色如米湯的液體,或者口渴、食慾不振、自汗、身體沉重,或者汗少的情況。這是因為濕氣與血氣相互影響,導致氣血不暢。脈象通常呈現洪緩,如果濕氣更重,脈象則會變遲。雖然病情表現可能略有差異,但都是由於天氣濕熱所致,應使用清燥的藥物治療。
藥方組成:黃耆(汗少者減五分)、蒼朮(各一升半)、升麻(一錢)、人參(去掉蘆頭)、五味子、白朮、陳皮(各五分)、神麯、澤瀉(各五分)、甘草(炙過,三分)、黃蘗(酒焙過)、當歸身、麥門冬(去心)、青皮(去掉白色部分)、乾薑(各三分)。
使用方法:將藥材搗碎,當作一劑,用水兩碗煎煮到剩一碗,去除藥渣後稍微加熱,飯後服用。
清涼甘露飲: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飲食過於油膩、情緒過於憤怒,導致口唇腫脹、堅硬,或者破裂出血,或者體內有虛熱產生痰液,或者口渴等症狀。這些情況都適用這個方子。
藥方組成:犀角、銀柴胡、茵陳、石斛、枳殼、甘草、麥門冬、生地黃、黃芩、知母、枇杷葉(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