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十畫 (9)
十畫 (9)
1. 十畫
柴胡(一兩去苗),麥門冬(二兩去心焙),黃芩(一兩),陳皮(三分湯浸去白焙),人參(一兩去蘆),甘草(二分炙微赤銼),半夏(半兩湯浸七遍去滑),桔梗(半兩去蘆),白茯苓(三分)
上件。搗羅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柴胡散,治肝氣實熱。頭痛目眩。眼目赤痛。胸中煩悶。夢寐驚恐。肢節不利。(同上)
柴胡(去蘆),地骨皮(去木),玄參,羚羊角(鎊),甘菊(去枝梗),赤芍藥,黃芩(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柴葛解肌湯,治足陽明胃經受症。目痛鼻乾不眠。眼眶痛。脈來微洪。宜解肌。屬陽明經病。其正陽明諸病。別有治法。(傷寒六書)
柴胡,葛根,黃芩,羌活,芍藥,白芷,桔梗,石膏(各等分),甘草(減半)
上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本經無汗惡寒。去黃芩。加麻黃。
茯苓甘草湯,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湯主之。(傷寒太陽)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此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同上厥陰)
茯苓(二兩),桂皮(二兩去皮),生薑(三兩切),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湯主之。(同上太陽)
上於前方中。去生薑。加大棗。以甘爛水煎服。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主之。(同上)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者。用此方。(金匱痰飲)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此湯主之。腎氣丸主之。(同上)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衛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此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金匱咳嗽)
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三兩),五味子(半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咳滿即止。而更復渴。衛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同上痰飲)
茯苓(四兩),甘草,細辛,乾薑(各二兩),五味,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茯苓甘草五味辛夏仁湯,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金匱咳嗽)
白話文:
柴胡散
將柴胡(一兩,去除根莖)、麥門冬(二兩,去除中心,烘焙)、黃芩(一兩)、陳皮(三分,用湯浸泡去除白色的部分,烘焙)、人參(一兩,去除蘆頭)、甘草(二分,炙烤至微紅,切碎)、半夏(半兩,用湯浸泡七次以去除滑膩的部分)、桔梗(半兩,去除蘆頭)、白茯苓(三分)等藥材,搗碎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中盞水,放入生薑半分,煎煮至六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此方主治肝氣實熱引起的頭痛、頭暈目眩、眼紅腫痛、胸悶煩躁、睡眠驚恐、肢體活動不便等症狀。
柴胡散(改方)
將柴胡(去除蘆頭)、地骨皮(去除木心)、玄參、羚羊角(磨粉)、甘菊(去除枝梗)、赤芍藥、黃芩(一兩)、甘草(炙烤半兩)等藥材,粗略切碎。每次服用四錢,加入一盞半水,放入生薑五片,煎煮至八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
柴葛解肌湯
此方主治足陽明胃經受邪引起的目痛、鼻乾不眠、眼眶痛等症狀,脈象呈現微洪。此時應解肌,此為陽明經的病症。對於正陽明經的其他病症,另有其他治療方法。
將柴胡、葛根、黃芩、羌活、芍藥、白芷、桔梗、石膏(各等份),甘草(減半)等藥材,加入兩鐘水,放入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用水煎煮後溫服。如果患者沒有出汗且怕冷,應去除黃芩,加入麻黃。
茯苓甘草湯
傷寒病,如果出汗後感到口渴,應服用五苓散;如果不出汗不口渴,則應服用此方。傷寒病,如果出現厥逆且心下悸動,應先治療水邪,服用此方,然後再治療厥逆。否則水邪進入胃部,會導致腹瀉。
將茯苓(二兩)、桂皮(二兩,去除外皮)、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一兩,炙烤)等四味藥材,加入四升水,煮至二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發汗後,如果患者出現臍下悸動,即將發生奔豚,應服用此方。
在茯苓桂枝甘草湯的基礎上,去除生薑,加入大棗,用水煎煮後服用。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傷寒病,如果出現嘔吐或腹瀉後,心下痞滿、氣上衝胸、起身時頭暈、脈象沉緊,發汗則會導致經脈震動、身體顫抖,應服用此方。如果心下有痰飲、胸脅脹滿、頭暈目眩,也適用此方。短氣且有輕微水飲,應通過小便排出,此方可主治,腎氣丸也可主治。
將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除外皮)、白朮(二兩)、甘草(二兩,炙烤)等四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煮至三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如果衛氣虛弱,反而出現咳嗽、胸滿等症狀,應服用此方。去除桂枝,加入乾薑、細辛,可治療咳嗽、胸滿。
將茯苓(四兩)、桂枝(四兩,去除外皮)、甘草(三兩)、五味子(半斤)等四味藥材,加入八升水,煮至三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
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
如果咳嗽胸滿停止後,反而出現口渴,這是衛氣恢復的表現。如果服用細辛、乾薑等熱藥後,口渴應該會停止,如果口渴持續,則表示有支飲。支飲的症狀是頭暈,頭暈會導致嘔吐,嘔吐後需要加入半夏,以去除水邪。
將茯苓(四兩)、甘草(二兩)、細辛(二兩)、乾薑(二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等六味藥材,加入八升水,煮至三升。去除藥渣,每次溫服半升,每日三次。
茯苓甘草五味辛夏仁湯
如果水邪去除、嘔吐停止,但身體出現浮腫,應加入杏仁。原本應該使用麻黃,但由於患者出現痹症(肢體麻木),所以不使用。如果強行使用麻黃,會導致厥逆,這是因為患者血虛,麻黃會發散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