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十畫 (10)

回本書目錄

十畫 (10)

1. 十畫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服。

茯苓甘姜味辛夏仁黃湯,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同上痰飲)

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斤),乾薑(三兩),半夏(半升),細辛(三兩),杏仁(半升),大黃(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茯苓杏仁甘草湯,胸痹。胸中氣塞。短氣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同上胸痹)

茯苓(三兩),甘草(一兩),杏仁(五十個)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茯苓四逆湯,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主之。(傷寒太陽)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去皮用生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茯苓戎鹽湯,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主之。此湯亦主之。(金匱消渴)

茯苓(半斤),白朮(二兩),戎鹽(彈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將茯苓朮煎成。入鹽再煎。分溫三服。

茯苓澤瀉湯,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用此湯。(同上反胃)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一兩),桂枝(二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煎。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茯苓湯,胃腑實熱。引飲常渴。泄熱止渴方。(外臺)

茯苓(五兩一作茯神),栝蔞(五兩),知母(四兩),小麥(二升),麥門冬(五兩去皮),大棗(二十枚去核),生地黃(六兩),淡竹葉(三升),萎蕤(四兩)

上九味。切。以水三升。先煮小麥。竹葉。取九升。去滓內諸藥。煮取四升。分四服。不問早晚。隨渴隨進。非但正治胃渴。通治渴痛。熱即服之。忌蕪荑。酢物。

茯苓湯,心頭結氣。連胸背痛。及吐酸水。日夜不止。(同上)

茯苓(四兩),厚朴(四兩炙),橘皮(二兩),白朮(二兩),生薑(十兩)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七八里服。須利加檳榔末一兩半。湯欲熟時內之。甚安穩。三日服一劑。頻服六七劑。可則停。忌酢物。桃李。雀肉等。

茯苓湯,療常吐酸水。脾胃中冷。(同上)

茯苓,橘皮,生薑(各十二兩),白朮,甘草(各八分炙),人參,桂心(各六分),紫蘇(十分),檳榔(七分)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絞去滓。分溫三服。每服人行七八里。未好差。三兩日更服一劑。老小取微利。忌生蔥酢物。桃李。雀肉。海藻。菘菜。

白話文:

[十畫]

這個方子包含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細辛三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除外皮和尖端)。

將以上七種藥材,加入一斗水煮,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半升,一天服用三次。

這個方子叫「茯苓甘姜味辛夏仁黃湯」,如果服用後出現臉部發熱像喝醉酒一樣的情況,這表示胃部有熱,熱氣往上衝到臉部。這時需要加入大黃來幫助排泄。(此方子也適用於治療痰飲)

這個方子包含茯苓四兩、甘草三兩、五味子半斤、乾薑三兩、半夏半升、細辛三兩、杏仁半升、大黃三兩。

將以上八種藥材,加入一斗水煮,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半升,一天服用三次。

這個方子叫「茯苓杏仁甘草湯」,主要治療胸痹,也就是胸部氣悶、呼吸短促的症狀。橘枳薑湯也有類似的療效。(此方子也適用於治療胸痹)

這個方子包含茯苓三兩、甘草一兩、杏仁五十個。

將以上三種藥材,加入一斗水煮,煮到剩下五升。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如果沒有好轉,可以繼續服用。

這個方子叫「茯苓四逆湯」,如果發汗或排泄後,病情仍沒有緩解,並且出現煩躁不安的情況,就可以使用這個方子。(此方子適用於傷寒太陽病)

這個方子包含茯苓四兩、人參一兩、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去皮,切成八片)。

將以上五種藥材,加入五升水煮,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七合,一天服用兩次。

這個方子叫「茯苓戎鹽湯」,主要治療小便不利的情況。蒲灰散、滑石白魚散也有類似的療效,這個方子也可以使用。(此方子適用於治療消渴病)

這個方子包含茯苓半斤、白朮二兩、戎鹽(約彈丸大小一顆)。

先將茯苓和白朮煎煮好,再加入戎鹽一起煮,然後分三次溫熱服用。

這個方子叫「茯苓澤瀉湯」,主要治療胃反,也就是嘔吐並且口渴想喝水的情況,就可以使用這個方子。(此方子適用於治療反胃)

這個方子包含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一兩、桂枝二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

將以上六種藥材,加入一斗水煮,煮到剩下三升。然後放入澤瀉再煎煮,煎到剩二升半。溫熱服用八合,一天服用三次。

這個方子叫「茯苓湯」,主要治療胃腑有實熱,導致經常口渴想喝水的情況,可以通過這個方子來清除熱氣、止渴。(此方子出自《外臺》)

這個方子包含茯苓(或茯神)五兩、栝蔞五兩、知母四兩、小麥二升、麥門冬五兩(去皮)、大棗二十枚(去核)、生地黃六兩、淡竹葉三升、萎蕤四兩。

將以上九種藥材切碎。先用三升水煮小麥和竹葉,煮到剩九升,去除藥渣後,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四升。分四次服用,不論早晚,隨時口渴隨時服用。這個方子不僅能治療胃部口渴,也能治療各種口渴引起的疼痛,有熱的時候就服用。服用期間忌食蕪荑和酸性食物。

這個方子叫「茯苓湯」,主要治療心口悶氣、連帶胸背疼痛,以及吐酸水,而且日夜不停的情況。(此方子出自《外臺》)

這個方子包含茯苓四兩、厚朴四兩(炙過)、橘皮二兩、白朮二兩、生薑十兩。

將以上五種藥材切碎。用九升水煮,煮到剩二升七合,絞去藥渣。分三次溫熱服用,每次服用間隔時間約等於人行走七八里的路程。如果需要,可以加入檳榔末一兩半,在湯快煮好的時候加入,效果會更好。三日服用一劑,可以連續服用六七劑,症狀好轉就停止。服用期間忌食酸性食物、桃李和雀肉等。

這個方子叫「茯苓湯」,主要治療經常吐酸水,並且脾胃虛寒的情況。(此方子出自《外臺》)

這個方子包含茯苓、橘皮、生薑各十二兩,白朮、炙甘草各八分,人參、桂心各六分,紫蘇十分,檳榔七分。

將以上九種藥材切碎。用九升水煮,煮到剩二升半,絞去藥渣。分三次溫熱服用,每次服用間隔時間約等於人行走七八里的路程。如果還沒好轉,可以隔兩三天再服用一劑。老人和小孩服用時,稍微有排泄的情況就可以了。服用期間忌食生蔥、酸性食物、桃李、雀肉、海藻和菘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