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七畫 (1)
七畫 (1)
1. 七畫
防己茯苓湯,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主之。(金匱水氣)
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同上)
防己(一錢),桂枝(三錢),防風(三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皮水病症,表現為四肢腫脹,水氣停滯在皮膚中,四肢發麻顫動。可以用防己茯苓湯治療,取防己、黃耆、桂枝、茯苓、甘草各適量,水煎服。
另外,若出現病如狂狀,胡言亂語不停,無寒熱,脈浮,則可用防己地黃湯治療,取防己、桂枝、防風、甘草各適量,水煎服。
上四味。以酒一杯。漬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㕮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防己黃耆湯,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主之。(金匱風濕)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同上水氣)
防己(一兩),黃耆(一兩一分去蘆),甘草(半兩炒),白朮(七錢半炒)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腹痛加芍藥。
白話文:
將四味藥材用一杯酒浸泡一夜,然後絞取汁液。生生地黃兩斤,切碎後蒸煮,時間如同煮一斗米飯的時間那麼久。將煮好的地黃汁用銅器盛裝,再加入之前絞取的藥汁,混合後分次服用。
防己黃耆湯適用於風濕症導致脈浮、身體沉重、汗出怕風的患者。風濕導致脈浮,屬於表證,患者可能頭部出汗,但表證沒有其他病症,主要表現為身體沉重,腰部以上感覺輕鬆,腰部以下則腫脹,難以伸展。
將防己、黃耆(去蘆頭)、甘草(炒)、白朮(炒)各切成麻豆大小。每次取五錢,加入生薑四片、大棗一枚,用水煎煮至八分,去渣溫服。服藥一段時間後,再服用一次。喘氣的患者加麻黃半兩;胃氣不和的患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的患者加桂枝三分;下焦有寒邪的患者加細辛三分。服藥後應感覺如同蟲子在皮膚中爬行,腰部以下如同冰塊,然後坐在被子上,再用一條被子圍住腰部以下,溫暖身體,微微出汗即可。腹痛者加芍藥。
防己湯,治病後氣虛。津液不通。皮膚虛滿方。(聖濟)
防己,黃耆(銼),桂(去粗皮各一兩半),赤茯苓(去黑皮三兩),甘草(炙令赤銼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取七分。去滓。溫服。日再服。
防風解毒湯,治風毒瘰癧。寒暑不調。勞傷湊襲。多致手足少陽分。耳項結腫。或外寒內熱。痰凝氣滯者並效。(正宗)
防風,荊芥,桔梗,牛蒡子,連翹,甘草,石膏,薄荷,枳殼,川芎,蒼朮,知母(各一錢)
白話文:
防己湯用於治療病後體虛、津液運行不暢、皮膚腫脹的病症。防風解毒湯用於治療風毒引起的瘰癧、寒暑失調、勞傷所致手足少陽經病變、耳項腫塊,或外寒內熱、痰凝氣滯等症。
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後服。
防風金勝湯,痧有因於食積血滯者主之。(玉衡)
防風,烏藥,延胡索,桔梗,枳殼(各七分),蘿蔔,金銀花(各二錢),檳榔,山楂,連翹,芍藥(各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
防風散,治腳痹。並治毒氣上衝心胸。嘔逆。宿癖積氣。疝氣諸病服之方。(千金方)
防風,麻黃,川芎,人參,芍藥(各一兩),赤小豆(一升),當歸,茯苓,半夏,甘草,橘皮鱉甲,生薑,桂枝(各一兩),杏仁(一兩半),貝齒,烏梅(各五枚),大棗(六枚),吳茱萸(五合),犀角,羚羊角(各半兩),薤白(十四枚)
白話文:
水兩碗,燈心草二十根,煎煮至八分滿,飯後服用。
防風金勝湯適合因食物積滯、血脈瘀阻引起的痧症。
防風、烏藥、延胡索、桔梗、枳殼各七分,蘿蔔、金銀花各二錢,檳榔、山楂、連翹、芍藥各一錢。
水兩碗,煎煮至七分滿,稍微放涼後服用。
防風散用於治療腳部麻痺,以及因毒氣上衝心胸、嘔吐反胃、宿疾積氣、疝氣等病症。
防風、麻黃、川芎、人參、芍藥各一兩,赤小豆一升,當歸、茯苓、半夏、甘草、橘皮、鱉甲、生薑、桂枝各一兩,杏仁一兩半,貝齒、烏梅各五枚,大棗六枚,吳茱萸五合,犀角、羚羊角各半兩,薤白十四枚。
上二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盡。一方用水一斗二升。間食糜。(一方半夏二兩隨時用)
防風散痧湯,痧有挾風寒者主之。(玉衡)
防風,陳皮,細辛,金銀花,荊芥,枳殼(各等分)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頭面腫加薄荷甘菊。腹脹加大腹皮厚朴。手足腫。加威靈仙。牛膝倍。金銀花。內熱加連翹知母。痰多加貝母瓜蔞仁。寒熱加柴胡獨活。吐不止加童便。小腹痛加青皮。血滯加茜草丹參。咽腫加山豆根射干。食積腹痛加山楂卜子。心痛加玄胡索蓬朮。
白話文:
先將藥材二十二味,研磨成粉末,用一斗水煮,熬至三升,分三次服用,一天內喝完。另外一種方法是用一斗二升水,煮藥後可以間隔吃一些粥。半夏二兩可以隨時使用。
此方名為防風散痧湯,主要用於治療伴有風寒的痧症。
配方包括:防風、陳皮、細辛、金銀花、荊芥、枳殼,各等份。
用兩鍾水煎藥,煮至七分,稍微放涼後服用。如果頭面腫脹,可以加入薄荷、甘菊;如果腹脹,可以加入大腹皮、厚朴;如果手足腫脹,可以加入威靈仙,牛膝的量加倍;如果有內熱,可以加入連翹、知母;如果痰多,可以加入貝母、瓜蔞仁;如果有寒熱,可以加入柴胡、獨活;如果嘔吐不止,可以加入童便;如果小腹疼痛,可以加入青皮;如果血瘀,可以加入茜草、丹參;如果咽喉腫脹,可以加入山豆根、射干;如果食積腹痛,可以加入山楂、卜子;如果心痛,可以加入玄胡索、蓬朮。
赤白痢加檳榔。口渴加花粉。面黑血瘀也。加蘇木紅花。放痧不出。倍細辛蘇木桃仁荊芥。穢濁加藿香薄荷。
防風秦艽湯,治痔瘡。不論新久。肛門墜重。便血作疼者並效。(正宗)
防風,秦艽,當歸,川芎,生地,白芍藥,赤茯苓,連翹(各一錢),檳榔,甘草,山梔子,地榆,枳殼,槐角,白芷,蒼朮(各六分)
白話文:
赤白痢加檳榔,口渴加花粉,面黑血瘀則加蘇木紅花。放痧不出,倍細辛蘇木桃仁荊芥。穢濁加藿香薄荷。
防風秦艽湯,治痔瘡,無論新久,肛門墜重,便血作疼者皆有效。
配方:防風、秦艽、當歸、川芎、生地、白芍、赤茯苓、連翹各一錢,檳榔、甘草、山梔子、地榆、枳殼、槐角、白芷、蒼朮各六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便秘者。加大黃二錢。
防風通聖散,治一切風熱。大便閉。小便澀。頭面生瘡。眼赤痛。或舌強口噤。或鼻生赤癮疹。或風熱腸風。而為痔漏。諸熱譫語驚狂方。(宣明方)治一切風毒。積熱瘡腫。脈弦洪實數浮緊者。(準繩),治時毒。惡寒發熱。煩躁口乾。表裡脈症俱實者。(正宗)
防風,川芎,當歸,白芍,連翹,薄荷,麻黃,大黃,芒硝(各四分),石膏,桔梗,黃芩(各八分),梔子,荊芥(各四分),滑石(二錢四分),甘草(一錢),白朮(二分),生薑(正宗無)
白話文:
服用防風通聖散,需將藥材水煎八分,飯前服用。若有便秘者,可加入大黃二錢。此方可治療各種風熱病症,包括便秘、小便澀、頭面生瘡、眼赤痛、舌強口噤、鼻生赤癮疹、風熱腸風引發的痔漏,以及各種熱症導致的譫語驚狂。此外,它也能治療風毒、積熱瘡腫等症,適用於脈象弦洪實數浮緊者。此方還可治療時毒引發的惡寒發熱、煩躁口乾等症,適用於表裡脈症俱實者。配方包括:防風、川芎、當歸、白芍、連翹、薄荷、麻黃、大黃、芒硝(各四分),石膏、桔梗、黃芩(各八分),梔子、荊芥(各四分),滑石(二錢四分),甘草(一錢),白朮(二分),生薑(正宗方無)。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溫服。
芎黃丸,治風熱壅盛。頭昏目赤。大便艱難。(楊氏家藏方)
大黃(酒煮),川芎(各等分)
上末蜜丸。如梧子大。每二十丸。溫熟水下。(本事方名川芎丸治膈上有痰皂角汁丸薑湯下)
芎蘇散,妊娠外感風寒。渾身壯熱。眼暈頭旋者。宜進此方。以發散表邪。其病自愈。(濟生方)
川芎,陳皮,芍藥,白朮,蘇葉,乾葛,麥門冬,甘草(炙各一兩)
上每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蔥白二寸。煎八分。溫服。(醫學入門有黃芩前胡)
白話文:
水兩碗,煎至八分。空腹溫熱服用。
芎黃丸,用於治療風熱壅盛,頭昏目赤,大便秘結。
大黃(用酒煮),川芎(各取等量)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製成蜜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溫熱水送服。(本事方名中,也有稱之為川芎丸,治膈上有痰者,可用皂角汁丸,用薑湯送服)
芎蘇散,用於治療懷孕期間外感風寒,全身發熱,眼花頭暈者。宜用此方,以發散表邪,病自會痊癒。
川芎、陳皮、芍藥、白朮、蘇葉、乾葛、麥門冬、甘草(炙烤各一兩)
以上藥材,每次取四錢,加水一盞半,生薑五片,蔥白二寸,煎至八分,溫熱服用。(醫學入門中,也有方子加入黃芩和前胡)
芎附散,治五種痹。腿並臂間發作不定。此脾胃虛。衛氣不溫分肉。為風寒濕所著。(本事方)
小川芎,附子(炮去皮臍),黃耆(蜜炙),白朮,防風,當歸(洗去蘆),乾地黃,桂心,柴胡,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日三服。常服不生壅熱。兼消積冷。
芎歸膠艾湯,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主此方。(金匱)主男子傷絕。或從高墜下。傷五藏。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瘡傷經內絕者。並婦人產後。崩傷下血過多。虛喘欲死。腹中激痛下血。不止者。服之神良。(千金)
白話文:
芎附散可以治療五種痹症,症狀是腿部和手臂間不定時發作,這是因為脾胃虛弱,衛氣不足,導致肌肉組織受風寒濕侵襲。小川芎、附子、黃耆、白朮、防風、當歸、乾地黃、桂心、柴胡、甘草各等份,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個,一起煎煮至七分,去渣,飯前服用,一日三次。長期服用不會產生壅熱,還能消積冷。芎歸膠艾湯適合治療婦女漏下、半產後續下血不止、妊娠下血、妊娠腹痛等症,也能治療男子傷絕、從高處墜下傷五臟、金瘡傷經內絕、產後崩傷下血過多、虛喘欲死、腹中激痛下血不止等症。
芎藭,阿膠,甘草(各二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乾地黃(六兩)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千金翼有乾薑二兩胡氏治婦人胞動無干姜)
芎歸養榮湯,治瘰癧流注。及一切不足之症。不作膿。或不潰。或已潰。不斂。或身體發熱惡寒。肌肉消瘦。飲食少思睡。臥不寧。盜汗驚悸。恍惚。並皆治之。(正宗)
當歸身(二錢),人參,黃耆,白朮,川芎,白芍,熟地(各一錢),五味子,麥門冬,遠志,甘草,茯苓(各五分),牡丹皮,砂仁(各三分)
白話文:
川芎、阿膠、甘草各兩兩,艾葉、當歸各三兩,芍藥四兩,乾地黃六兩。
以上七味藥材,以五升水、三升清酒一同煮沸,取三升藥汁,過濾掉渣滓,放入阿膠,使其完全溶解。溫熱後服用一升,每天服用三次。若病情未癒,可重複服用。 (千金翼方中有乾薑二兩,胡氏認為治療婦女胞動無需加入乾薑)
芎歸養榮湯,用來治療瘰癧流注以及一切虛損症狀。不化膿、不潰爛,或者已經潰爛卻無法癒合;或是身體發熱怕冷、肌肉消瘦、食慾不振、嗜睡、睡不安穩、盜汗、心悸、神志恍惚,這些症狀都能用此方治療。
當歸身二錢,人參、黃耆、白朮、川芎、白芍、熟地各一錢,五味子、麥門冬、遠志、甘草、茯苓各五分,牡丹皮、砂仁各三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芎歸湯,治一切去血過多。眩暈悶絕。不省人事。傷胎去血。產後去血。崩中去血。金瘡去血。拔牙去血。不止者。心煩眩暈。頭重目暗耳聾。舉頭欲倒。悉能主之。(易簡)
芎藭,當歸(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熱服。不以時候。若產後眩暈。宜加芍藥等分服之。
芎藭湯,療卒寒腹中拘急痛方。(外臺)
芎藭,當歸,桂心,芍芍,甘草(炙各一兩),黃芩(半兩),乾薑(半兩),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忌海藻。菘菜。生蔥。
白話文:
水兩碗。薑三片。大棗兩顆。煎至八分。飯後服用。
芎歸湯,治療各種出血過多,頭暈昏迷、失去意識、傷胎出血、產後出血、崩漏出血、外傷出血、拔牙出血,止不住的症狀。還有心煩意亂、頭昏眼花、頭重腳輕、耳聾、抬頭就想倒,都能治療。(簡易方)
芎藭、當歸(各等量)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七分,去渣,趁熱服下。不拘時服用。如果產後頭暈,可以加等量的芍藥一起服用。
芎藭湯,治療突然感到寒冷、腹部緊縮疼痛的方子。(外台秘要)
芎藭、當歸、桂心、芍藥、甘草(炙,各一兩)、黃芩(半兩)、乾薑(半兩)、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以上八味藥材切碎,用水五升,煮至二升,分兩次服用。忌食海藻、菘菜、生蔥。
芎芷香蘇散,治外感傷風。鼻塞聲重。左脈浮緩。(濟生方)
川芎,白芷,香附子,陳皮,羌活(各一錢),薄荷,紫蘇(各八分),甘草(五分)
薑蔥白水煎。加荊芥防風。名荊防芎蘇散。
延年半夏湯,主腹內左肋痃癖。硬急。氣滿不能食。胸背痛者方。(外臺)
半夏(三兩洗),生薑(四兩),桔梗(二兩),吳茱萸(二兩),前胡(三兩),鱉甲(三兩炙),枳實(二兩炙),人參(一兩),檳榔子(十四枚)
白話文:
「芎芷香蘇散」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症狀包括鼻塞、聲音沉重、左脈浮緩。方劑由川芎、白芷、香附子、陳皮、羌活、薄荷、紫蘇、甘草組成,以薑蔥白水煎服。也可以加入荊芥和防風,稱為「荊防芎蘇散」。
「延年半夏湯」則是用於治療腹內左側肋骨處的痃癖,症狀包括硬結、氣脹、食慾不振、胸背疼痛。方劑由半夏、生薑、桔梗、吳茱萸、前胡、鱉甲、枳實、人參、檳榔子組成。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久。再服。忌豬羊肉。餳。莧菜等。
延年茯苓飲,主腳氣腫。氣急。上氣。心悶熱煩。嘔逆不下食方。(同上)
茯苓,紫蘇葉(各三兩),杏仁,橘皮,升麻(各三兩),生薑(四兩),柴胡(三兩),犀角(二兩屑),檳榔(十二枚並皮子研)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久。再服。忌酸物。
白話文:
取九種藥材切碎,加九升水煮至二升七合,去渣,溫服三次。若行走八九里後感到疲憊,可再服一次。忌食豬肉、羊肉、糕點和莧菜。
延年茯苓飲主治腳氣腫脹、呼吸急促、上氣、心悶熱煩躁、嘔吐逆流不能進食。
取茯苓、紫蘇葉、杏仁、橘皮、升麻、生薑、柴胡、犀角、檳榔各適量,切碎,加八升水煮至二升五合,去渣,溫服三次。若行走八九里後感到疲憊,可再服一次。忌食酸味食物。
延年茯苓飲,主風痰。氣發即嘔吐。欠伸煩悶不安。或吐痰水者方。(同上)
茯苓(三兩),人參,生薑,橘皮,白朮(各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溫分三服。中間任食。忌大酢。桃李。雀肉等。
延年玄參湯,主惡核瘰癧風結方。(同上)
玄參,升麻,獨活,連翹(各二兩),木防己,菊花(各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日三。
延年酸棗湯,主虛煩不得眠。並下氣方。(同上)
白話文:
延年茯苓飲,主要治療風痰引起的症狀,例如氣往上衝導致嘔吐、打呵欠、煩躁不安,或吐出痰水。
藥方:茯苓三兩、人參、生薑、橘皮、白朮各二兩。將所有藥材切片,用五升水煮成一升五合,去除藥渣後溫熱分三次服用。服用間隙可自由飲食。忌食過酸的食物、桃子和李子,以及雀肉。
延年玄參湯,主要治療惡性腫瘤、瘰癧和風寒引起的結塊。
藥方:玄參、升麻、獨活、連翹各二兩,木防己、菊花各一兩。將所有藥材切片,用八升水煮成三升,分三次服用,每次一升,每天三次。
延年酸棗湯,主要治療虛煩失眠。也可用於治療下氣方所述的症狀。
酸棗(二升),茯苓(三兩),生薑(一兩半),人參(三兩),麥門冬(一兩去心),橘皮(陳者),杏仁(去皮尖碎),紫蘇(各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忌大酢。
延年前胡湯,主胸背氣滿。膈上熱。口乾痰飲氣。頭風旋方。(同上)
前胡(二兩),枳實(炙),細辛,杏仁(去皮尖碎),芎藭,防風,澤瀉,麻黃(去節),乾薑,芍藥(以上各三兩),茯苓(一本茯神),生薑(各四兩),桂心,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酸棗兩升,茯苓三兩,生薑一兩半,人參三兩,麥門冬一兩去心,橘皮(陳者),杏仁去皮尖碎,紫蘇各二兩,將以上八味藥材切碎,用水七升煎煮至一升半,分兩次服用。忌食酸味過重的食物。
此方名為「延年前胡湯」,主治胸背氣滿、膈上熱、口乾痰飲氣、頭風旋方等症狀。
另外,前胡二兩,枳實(炙),細辛,杏仁去皮尖碎,芎藭,防風,澤瀉,麻黃去節,乾薑,芍藥(以上各三兩),茯苓(一本茯神),生薑各四兩,桂心,甘草(炙各二兩)。
上十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一升六合。分三服微汗。忌生冷。油膩。豬牛肉。面。海藻。菘菜。生蔥。生菜。酢物。
延年療兩肋脹急。痃滿不能食。兼頭痛壯熱。身體痛方。
枳實(三兩炙),桔梗,鱉甲(炙),前胡,桂心(各二兩),檳榔(七枚),生薑(四兩),人參(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七八里久。再服。禁生蔥莧菜。
延年人參丸,主痃癖氣。不能食。(同上)
人參(八分),白朮,枳實(各六分炙),橘皮(四分),桂心(七分),甘草(炙),桔梗(各五分)
白話文:
取十四種藥材切碎,用九升水煮至一升六合,分三次服用,微出汗即可。忌食生冷、油膩、豬肉、牛肉、麵食、海藻、菘菜、生蔥、生菜和醋。此方可延年益壽,治療兩肋脹痛、腹脹難食,同時伴隨頭痛、發熱、全身疼痛的症狀。
取枳實(三兩,炙)、桔梗、鱉甲(炙)、前胡、桂心(各二兩)、檳榔(七枚)、生薑(四兩)、人參(二兩),共八味藥材切碎,用九升水煮至二升五合,去渣,溫服三次。如果走七八里路後感到疲倦,可以再服用一次。忌食生蔥和莧菜。
此方名為人參丸,主治痃癖氣導致的不能進食。用法同上述。
取人參(八分)、白朮、枳實(各六分,炙)、橘皮(四分)、桂心(七分)、甘草(炙)、桔梗(各五分),共七味藥材。
上七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五丸。酒下。二服加至二三十丸。
赤小豆湯,治水氣腫脹。(本綱赤小豆附方)
赤小豆(五合),大蒜(一顆),生薑(五錢),商陸根(一條)
上並碎破。同水煮爛去藥。空心食豆。旋旋啜汁令盡。腫立消也。
赤小豆湯,治年少血氣俱熱。遂生瘡疥。變為腫滿。或煩或渴。小便不利。(濟生方)
赤小豆(炒),當歸(炒),商陸,牛膝,連翹,赤芍藥,漢防己,豬苓(去皮),桑白皮(炙),澤漆(以上各半兩)
白話文:
將上七味藥材搗碎,過篩,再與蜂蜜混合製成丸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五丸,用酒送服。第二服可增加到二十至三十丸。
赤小豆湯可用於治療水氣腫脹。
取赤小豆五合、大蒜一顆、生薑五錢、商陸根一條,將它們全部搗碎,加水煮爛後去除藥渣。空腹食用赤小豆,並慢慢喝完湯汁。腫脹很快就會消退。
赤小豆湯也可用於治療年輕人血氣俱熱,導致瘡疥,進而腫脹,並且伴隨煩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
將赤小豆炒熟,與當歸(炒)、商陸、牛膝、連翹、赤芍藥、漢防己、豬苓(去皮)、桑白皮(炙)、澤漆(以上各半兩)一起使用。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熱甚者。加犀角二錢半。
赤小豆當歸散,病者脈數無熱。微煩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一本有黃字)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主之。(金匱)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主之。(同上)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當歸(十兩)
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
赤丸,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寒氣厥逆。此丸主之。(金匱)
白話文:
每次服用四錢藥粉,用水一盞半煎煮,加入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服用。若發熱嚴重,可加犀角二錢半。
赤小豆當歸散適用於脈搏數而無熱,微煩想睡覺,出汗,病程三四天,眼睛赤紅如鳩眼,七八天眼睛四角發黑,若能進食,則膿已形成,可服用此方治療。也可用于下血先血後便,此為近血之症,可用此方治療。
赤小豆三升浸泡至發芽,曬乾,當歸十兩,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散劑,用漿水調服,每次服用方寸匕。
赤丸可用於治療腹中寒氣、雷鳴腹痛、胸脅脹滿、嘔吐等症狀,附子粳米湯也可以治療。若出現寒氣厥逆,可用此丸治療。
茯苓(四兩),半夏(四兩洗一方用桂),烏頭(二兩炮),細辛(一兩千金作人參)
上四味。末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赤石脂禹餘糧湯,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此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傷寒太陽下篇)
赤石脂(一升碎),太一禹餘糧(一斤碎)
白話文:
茯苓、半夏、烏頭和細辛這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朱砂染成紅色,用蜂蜜做成像芝麻大小的丸子。飯前用酒送服三丸,每天服兩次,晚上再服一次。觀察病情,如果症狀稍有減輕,就增加藥量,直到症狀消失為止。
治療傷寒服用湯藥後,出現腹瀉不止,心下痞硬,服用瀉心湯後,再次服用其他藥物瀉下,依然腹瀉不止。醫師考慮用理中湯治療,效果很好。理中湯是用來調理中焦的,而腹瀉是下焦的問題,因此理中湯可以治療這種腹瀉。如果依然腹瀉不止,就要考慮利尿。
赤石脂和太一禹餘糧各取一升和一斤,分別研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赤石脂湯,下焦熱。或痢下膿血。煩悶恍惚。(外臺)
赤石脂(八兩),烏梅肉(二三枚),梔子仁(十四枚),白朮(三兩),乾薑(二兩),廩米(一升),升麻(三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米取熟去米。取七升。下諸藥。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忌李季雀肉等。
赤茯苓湯,治膈間留飲。嘔逆頭眩。短氣多渴方。(聖濟)
赤茯苓(去黑皮),柴胡(去苗),枳殼(去穰麩炒),白朮,檳榔(銼各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半夏(湯浸七遍去滑各三分),人參,旋覆花(各半兩)
白話文:
將赤石脂、烏梅肉、梔子仁、白朮、乾薑、廩米、升麻切碎,用水一斗煮米至熟,去米取汁七升,加入藥材,煮至二升五合,去渣,分三次服用。忌食李子、季節性的鳥肉等。赤茯苓湯用於治療膈間積聚的水飲,出現嘔吐、頭暈、呼吸短促、口渴等症狀。
上九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拍碎。煎至一盞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牡丹散,治婦人虛羸瘦。血塊走疰。心腹痛。不思飲食。(良方)
牡丹皮,桂心,當歸,延胡索(各一兩),莪朮,牛膝,赤芍藥(各二兩),荊三稜(一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酒半盞。煎七分溫服。
牡丹丸,治心疝心腹痛。(聖惠方)
牡丹,桂心,川烏,木香(各一兩),吳茱(二兩),檳榔(一兩)
白話文:
上九味藥材粗略搗碎後過篩,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半水,加入生薑半分拍碎,煎煮至一盞藥汁,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牡丹散用於治療婦女虛弱瘦弱、血塊瘀滯、心腹疼痛、不思飲食。
牡丹皮、桂心、當歸、延胡索各一兩,莪朮、牛膝、赤芍藥各二兩,荊三稜一兩半,混合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水和半盞酒煎煮七分,溫服。
牡丹丸用於治療心疝、心腹疼痛。
牡丹、桂心、川烏、木香各一兩,吳茱二兩,檳榔一兩。
上六味。為末。蜜丸綠豆大。每服溫酒服十丸。外臺牡丹丸。無木香。吳茱萸。檳榔子。
牡丹丸,治寒疝心腹刺痛。休作無時。及婦人月病。血刺痛疼。(三因方。直指方。百一選方。名消堅丸。酒糊丸。溫酒下。外臺秘要方。牡丹丸無桃仁。)
烏頭(炮),牡丹(四兩),桂心,桃仁(炒各五兩別研)
上末。蜜丸梧子大。每五十丸。溫酒下。婦人醋湯下。
牡丹五等散,療㿗疝。陰卵偏大。有氣上下脹大。行走腫大。服之良驗方。(外臺)
白話文:
上六味研磨成粉末,用蜜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用溫酒送服。外台牡丹丸中不含木香、吳茱萸、檳榔子。
牡丹丸用於治療寒疝引起的胸腹刺痛,疼痛不定時,以及婦女月經期間血刺痛疼。 (三因方、直指方、百一選方中,此方被稱為消堅丸,用酒糊製成丸子,溫酒送服。外台秘要方中,牡丹丸不含桃仁。)
將烏頭(炮製)、牡丹(四兩)、桂心、桃仁(炒製,各五兩分別研磨)研磨成粉末。用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酒送服。婦女可用醋湯送服。
牡丹五等散,用於治療疝氣,陰囊腫大,伴隨氣逆上下脹大,行走時腫大,服用後療效顯著。 (外台秘要方)
牡丹皮,防風,黃蘗(炙),桂枝(各一分),桃仁(二分去皮尖研)
上五味。搗為散。以酒服一刀圭。二十日愈。少小㿗疝最良。小兒以乳汁和。如一大豆與之。忌如常法。
牡蠣澤瀉散,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主之。(傷寒)
牡蠣(熬),澤瀉,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藶子(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咸),枯蔞根(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後服。
白話文:
牡丹皮、防風、黃柏(炙)、桂枝(各一分)、桃仁(二分去皮尖研),將這五味藥材搗碎成散劑,用酒服用一刀圭,二十天可治癒。此方對少小疝氣效果最佳,小兒可用乳汁調和服用,量如一大豆即可,忌用常規方法。
牡蠣澤瀉散適用於大病初癒後腰部以下出現水腫的患者。
牡蠣(熬)、澤瀉、蜀漆(溫水洗去腥味)、葶藶子(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鹹味)、枯蔞根(各等分),將這七味藥材分別搗碎後過篩,再於臼中研磨成散劑。用白開水調和服用,每次服用一茶匙,每日三次。服用後會小便頻密,等到小便正常後便可停止服用。
牡蠣湯,治牡瘧。(金匱)
牡蠣(四兩熬),麻黃(四兩去節),甘草(二兩),蜀漆(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芍藥湯,虛弱人初痢。宜清之。(回春)
芍藥(二錢),木香(一錢),當歸,枳殼(去穰),檳榔(各一錢),黃芩,黃連(各二錢),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芍藥湯,戰汗後。復下後。越二三日。反腹痛不止者。欲作滯下也。無論已見積。未見積。此湯主之。(溫疫)
白話文:
牡蠣湯用於治療寒熱往來、發熱、寒戰的瘧疾。藥方包含牡蠣、麻黃、甘草、蜀漆,用水煎煮,分次服用。芍藥湯適用於虛弱的人初次出現腹瀉,以及戰汗後、復下後,腹痛不止的情況。藥方包含芍藥、木香、當歸、枳殼、檳榔、黃芩、黃連、甘草,用水煎煮溫服。
厚朴,芍藥,當歸(各一錢),檳榔(二錢),甘草(七分)
水姜煎服。裡急後重。加大黃三錢。紅積倍芍藥。白積倍檳榔煎服。
芍藥甘草湯,脛尚微拘急主之。(傷寒太陽)
白芍藥,甘草(各四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附子湯,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主之方。(同上)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厚朴、芍藥、當歸各一錢,檳榔二錢,甘草七分,用水煎服。如果出現裡急後重,則加大黃三錢,紅積則加倍芍藥,白積則加倍檳榔煎服。若出現脛部微拘急,則用芍藥甘草湯治療。白芍藥和甘草各四兩,炙好後,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服兩次。若出現發汗病不解,反而出現惡寒,這是虛寒所致,可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芍藥和甘草各三兩,炙好後,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三味一起用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服三次。
沉香降氣湯,治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痞塞。心腹脹滿。喘促短氣。乾噦煩滿。咳嗽痰涎。口中無味。嗜臥減食。又治胃痹留飲。噎醋聞酸。脅下支結。常覺妨悶。及中寒咳逆。脾濕洞泄。兩脅虛鳴。臍下撮痛。皆能治之。患腳氣人。毒氣上衝。心腸堅滿。肢體浮腫者。尤宜服之。常服開胃消痰。散壅思食。(局方)
香附子(二十五斤炒去鬚毛),沉香(一斤二兩半一作十四兩半),縮砂仁(三斤),甘草(一斤半炙)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空心服之。去邪惡氣。使無瘴疫。(一本香附子四百兩。沉香十八兩半。縮砂仁四十八兩。甘草一百二十兩。)
白話文:
沉香降氣湯
功效: 治理陰陽失調、氣機不通暢所致的各種症狀,包括胸悶、心腹脹滿、呼吸急促、口乾舌燥、咳嗽痰多、食慾不振、嗜睡等。也適用於胃氣不通、胸脇疼痛、腹部絞痛、腳氣等病症。
主治:
- 陰陽壅滯: 氣機升降失常,導致胸悶、心腹脹滿、呼吸急促、口乾舌燥、咳嗽痰多、食慾不振、嗜睡等。
- 胃痹留飲: 胃氣不通,留有水飲,表現為吞酸、胸脇疼痛、腹部脹滿等。
- 中寒咳逆: 寒邪入侵,導致咳嗽、氣逆。
- 脾濕洞泄: 脾虛濕困,導致腹瀉、大便稀薄。
- 兩脅虛鳴: 兩側肋骨下方空虛作響,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 臍下撮痛: 肚臍下方疼痛,是腹部寒氣凝結所致。
- 腳氣: 濕熱毒邪侵入,導致心臟滿悶、肢體浮腫等。
藥物組成:
- 香附子(二十五斤,炒去鬚毛)
- 沉香(一斤二兩半,一作十四兩半)
- 縮砂仁(三斤)
- 甘草(一斤半,炙)
用法用量:
-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
- 每服一錢,加入少量鹽,用沸水沖服。
- 空腹服用。
功效:
- 去除邪氣,預防瘴疫。
其他版本:
- 香附子四百兩,沉香十八兩半,縮砂仁四十八兩,甘草一百二十兩。
注:
- 此方藥量較大,應遵醫囑服用。
- 藥性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沉香天麻湯,治癇證。或小兒因恐懼發牛蒡。痰涎有聲。吐沫嚼舌。目上視。項背強直者亦主之。(衛生寶鑑)
沉香,益智,川烏(各二錢),天麻,防風,半夏,附子(各三錢),獨活(四錢),羌活(五錢),當歸,殭蠶(各一錢半),甘草(五分)
上水煎溫服。
利咽解毒湯,痘有咽喉腫痛者主之。(保赤全書)
山豆根(一錢),麥門冬(一錢),牛蒡子(炒七分),玄參(七分),桔梗(七分),防風(五分),甘草(二分)
白話文:
沉香天麻湯,用來治療癲癇。也適用於因驚嚇而引起的小兒發病,表現為痰涎聲響,吐沫嚼舌,眼向上看,項背僵硬者。
沉香、益智、川烏各二錢,天麻、防風、半夏、附子各三錢,獨活四錢,羌活五錢,當歸、殭蠶各一錢半,甘草五分。
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利咽解毒湯,主要用來治療痘瘡患者出現咽喉腫痛的症狀。
山豆根一錢,麥門冬一錢,牛蒡子炒七分,玄參七分,桔梗七分,防風五分,甘草二分。
上七味。加綠豆四十九粒。水煎服。
利膈湯,治虛煩上盛。脾肺有熱。咽喉生瘡。(本事方)
雞蘇,荊芥,桔梗(炒),防風,牛蒡子(炒),甘草(各一兩炙),人參(半兩)
上細末。每一錢。沸湯點服。如咽痛口瘡甚者。加殭蠶一兩。
何首烏散,治婦人血風。皮膚瘙癢。心神煩悶。及血風遊走不定。並宜服之。(大全良方)
何首烏,防風,蒺藜,枳殼,天麻,殭蠶,胡麻,茺蔚子,蔓荊子
白話文:
上七味藥加綠豆四十九粒,用水煎煮後服用。
利膈湯可以用來治療虛煩上盛、脾肺有熱、咽喉生瘡。
雞蘇、荊芥、桔梗(炒)、防風、牛蒡子(炒)、甘草(各一兩炙)、人參(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沸水沖服。如果咽喉疼痛、口瘡嚴重,可以加入殭蠶一兩。
何首烏散可以用來治療婦人的血風、皮膚瘙癢、心神煩悶,以及血風遊走不定等症狀。
何首烏、防風、蒺藜、枳殼、天麻、殭蠶、胡麻、茺蔚子、蔓荊子。
上為細末。每二錢。煎茵陳湯調下。
壯原湯,治下焦虛寒。中滿腫脹。小水不利。上氣喘急。陰囊兩腿皆腫。或面有浮氣。(赤水)
人參,白朮(各二錢),茯苓,破故紙(各一錢),桂心,附子,乾薑,砂仁(各五兩),陳皮(七分)
水煎。食遠服。
杉木節湯,治腳氣入腹衝心。或心脅有塊。毒勝痰逆。痞滿喘急。汗流搐搦。昏悶上視。咬齒。甚至垂絕不知人。宜此藥以救急。(得效方)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茵陳湯煎煮後調服。
壯原湯用於治療下焦虛寒、腹脹腫滿、小便不利、氣喘急促、陰囊和雙腿腫脹,或臉部浮腫。(出自赤水)
藥方:人參、白朮(各二錢),茯苓、破故紙(各一錢),桂心、附子、乾薑、砂仁(各五兩),陳皮(七分)
水煎煮後,飯後服用。
杉木節湯用於治療腳氣入腹衝心、心胸有塊、毒氣旺盛痰逆、腹脹滿喘促、汗流不止抽搐、昏迷仰視、咬緊牙關,甚至瀕臨死亡失去意識。遇到這種情況,應立即服用此藥以急救。(出自得效方)
杉木節(一大升),橘葉(一升無葉用皮),大腹子(十一個連皮銼碎)
上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分二服。若服得快利。停後服。
吳茱萸湯,食谷欲嘔。屬陽明也。此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傷寒陽明)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主之。(同上少陰)乾嘔吐涎沫。頭痛者主之。(同上厥陰)嘔吐胸滿者用此湯。(金匱嘔吐)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取杉木節一大升、橘葉一升(無葉用皮)、大腹子十一個(連皮銼碎),加入童子小便三升,煎煮至一升半,分兩次服用。若服藥後快速排泄,則停藥後再服用。
吳茱萸湯適用於食谷欲嘔,屬陽明症;若服藥後症狀加重,則屬上焦症。適用於傷寒陽明證、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嘔吐胸滿者。
取吳茱萸一升洗淨,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加入水七升,煮至二升,去渣,溫服七合,每日三次。
貝母湯,治諸嗽久不瘥。(本事方)
貝母(一兩去心薑製半日焙),黃芩,乾薑(生各一兩),陳皮(去白),五味子(各一兩揀),桑白皮(洗淨蜜炙黃),半夏(湯浸七次),柴胡(淨洗),桂心(不見火各半兩),木香(一分),甘草(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杏仁七個。去皮尖碎之。生薑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黃師文云。戊申冬有姓蔣者。其妻積年嗽。制此方授之。一服瘥。以此治諸嗽悉皆愈。
沃雪湯,治傷寒溫疫。濕疫。熱疫。(本事方)
白話文:
貝母湯可以用來治療久咳不癒,配方為貝母、黃芩、乾薑、陳皮、五味子、桑白皮、半夏、柴胡、桂心、木香、甘草等藥材。每服五錢,水煎服,可加入杏仁和生薑同煎。據說此方效果顯著,曾治癒一位姓蔣的女子多年的咳嗽。
沃雪湯則可以用來治療傷寒、溫疫、濕疫、熱疫等病症。
蒼朮,乾薑(炮),甘草(炙各六兩),防風,乾葛,厚朴,芍藥(各四兩)
上每三錢半。水二盞。煎七分。按百一選方。有當歸川芎橘皮。無干姜。俱九味。治同。家寶方。無干姜。有芒硝。治山嵐瘴氣。
皂莢丸,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主之。(金匱)
皂莢(八兩刮去皮酥炙用)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三丸。日三夜一服。
吹喉散,治三焦大熱。口舌生瘡。咽喉腫塞。神思昏悶。並能治之。(局方)
白話文:
蒼朮、乾薑(炮製)、甘草(炙烤,各六兩)、防風、乾葛、厚朴、芍藥(各四兩)。
每次用藥三錢半。用水兩盞,煎煮至七分。按照百一選方,若有當歸、川芎、橘皮,則無需加乾薑,共九味藥材,治療效果相同。這是家寶方,不加乾薑,但加入芒硝,用於治療山嵐瘴氣。
皂莢丸,適用於咳嗽逆氣上衝、時常吐出濁物、只能坐著不能睡覺的患者。(出自《金匱要略》)
皂莢(八兩,刮去皮,用酥油炙烤後使用)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用棗膏和湯服用,每次三丸,每日三次,夜間一次。
吹喉散,用於治療三焦熱盛、口舌生瘡、咽喉腫塞、神志昏迷,都能治癒。(出自《局方》)
蒲黃(一兩),盆硝(八兩),青黛(一兩半)
上用生薄荷汁一升。將盆硝。青黛。蒲黃。一處用瓷罐盛。慢火熬。令乾。研細。每用一字。或半錢。摻於口內。良久涎出。吞之不妨。或喉中腫痛。用管子入藥半錢許。用力吹之。無不立效。
抑肝散,治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臥不安者。(直指方)
當歸,白朮,茯苓,鉤藤(各一錢),川芎(八分),柴胡,甘草(各五分)
水煎。母子俱服。
白話文:
取蒲黃一兩、盆硝八兩、青黛一兩半,用生薄荷汁一升將它們混合,放在瓷罐中以小火慢慢熬乾,研磨成細粉。每次用藥一字或半錢,放入嘴裡,待藥液在口中停留片刻後,將口水吞下即可。如果喉嚨腫痛,可以用管子吸取藥粉半錢,用力吹入喉嚨,效果顯著。
抑肝散可以用於治療肝經虛熱引起的抽搐,或發熱咬牙、驚悸寒熱、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臥不安等症狀。方劑包括當歸、白朮、茯苓、鉤藤各一錢,川芎八分,柴胡、甘草各五分,水煎服,母子皆可服用。
走馬湯,治中惡痛腹脹。大便不通。通治飛屍鬼擊。(金匱)
杏仁(二枚),巴豆(二枚熬去皮心)
上二味。以綿纏捶令碎。熱湯二合。捻取白汁飲之。當下。老少量之。
疔毒復生湯,治疔毒走黃。頭面發腫。毒氣內攻。煩悶欲死者。(正宗)
牡蠣,山梔,銀花,木通,連翹,牛蒡子,乳香,沒藥,角刺,花粉,大黃,地骨皮(各八分)
水酒各一茶鍾。煎一半。食遠服。不能飲者。水煎。臨服入酒一杯和服。亦效。脈實便秘者。加朴硝。
白話文:
走馬湯是用來治療中惡、腹痛、腹脹、便秘的。它也能治療飛屍鬼擊。杏仁和巴豆是它的主要成分,將它們研碎,用熱水浸泡,取其白汁飲用,可迅速見效。老弱者應減量服用。疔毒復生湯則用來治療疔毒走黃、頭面發腫、毒氣內攻、煩悶欲死的情況。牡蠣、山梔、銀花、木通、連翹、牛蒡子、乳香、沒藥、角刺、花粉、大黃、地骨皮是它的主要成分,用清水或酒煎服,效果顯著。若患者脈象實證、便秘,可加入朴硝。
快氣湯,治一切氣疾。心腹脹滿。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吐。及宿食不解。不思飲食。(局方)
縮砂仁(去皮殼八兩),甘草(四兩爁),香附子(炒去毛十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鹽湯點下。常服快氣。進食。溫養脾胃。或銼為粗末。入生薑同煎。名小降氣湯。
妊娠忽暴下血數升。胎燥不動方。(千金方)
榆白皮(三兩),當歸,生薑(各二兩),乾地黃(四兩),葵子(一升)
上五味。以水五升。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更作服之。
白話文:
快氣湯,可以治療各種氣病,包括心腹脹滿、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吐、宿食不解、不思飲食。
配方:縮砂仁(去皮殼八兩)、甘草(四兩,炙)、香附子(炒去毛十二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鹽湯送服。經常服用可以快速調氣,促進食慾,溫養脾胃。也可以將藥材切成粗末,加入生薑一起煎服,稱為小降氣湯。
妊娠期間突然大量出血,胎兒乾燥不動,可以用榆白皮湯治療。
配方:榆白皮(三兩)、當歸、生薑(各二兩)、乾地黃(四兩)、葵子(一升)。
製法: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五升煎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服用。如果症狀沒有好轉,可以繼續服用。
妊娠惡阻嘔吐不下食方。(同上)
青竹茹,橘皮(各十八銖),茯苓,生薑(各一兩),半夏(三十銖)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不瘥頻作。
肘後療卒得漆瘡方。(外臺)
煮柳葉湯。適寒溫洗之。柳皮尤妙。
冷熱久癖。不能飲食。虛滿如水狀方。(同上)
前胡(四兩),生薑(四兩),枳實(三兩炙),半夏(四兩洗),白朮(三兩),茯苓(四兩),甘草(二兩半炙),桂心(二兩)
上八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懷孕期間噁心嘔吐,吃不下東西,可以用青竹茹、橘皮、茯苓、生薑、半夏等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煮成藥汁,分三次服用。如果症狀沒有減輕,可以多次服用。
患有漆瘡,可以用柳葉煮水,溫熱後洗患處,柳皮效果更佳。
長期腹痛,不能吃飯,肚子虛脹,像水一樣,可以用前胡、生薑、枳實、半夏、白朮、茯苓、甘草、桂心等八味藥材,用水煮成藥汁,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