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二畫 (6)
二畫 (6)
1. 二畫
上銼。生薑三片。蔥白三根。水煎熱服。
九味清脾湯,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鬲滿能食。口苦舌乾。心煩渴小便黃赤。大便不利。(濟生方)
青皮(炒),厚朴(薑製炒),白朮,黃芩,半夏(湯泡七次),柴胡(去蘆),茯苓(去皮),草果(各一錢),甘草(二分)
上㕮咀。每四錢。水一盞。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九味當歸湯,療小兒宿食不消。發熱。(外臺方)
當歸,甘草(炙),芍藥,人參,桂枝,乾薑(各一分),大棗(五枚),大黃(二分)
上藥。切。以水一升半。煮取六合。去滓。分服。
九寶湯,經年喘嗽通用。常服屢效。(仁齋直指方)
麻黃(去節),橘紅,腦苛(各一兩),辣桂,紫蘇,桑白皮,炒杏仁(去皮),大腹子(連皮),甘草(炙各半兩)
上細銼。每服三錢。姜五片。烏梅一個。水煎臨臥服。或入童子小便半盞。同煎尤妙。
十全大補湯,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氣攻骨脊。拘急疼痛。夜夢遺精。面色痿黃。腳膝無力。一切病後。氣不如舊。憂愁思慮。傷動氣血。喘嗽中滿。脾腎氣弱。五心煩悶。並皆治之。此藥性溫不熱。平補有效。養氣育神。酲脾止渴。
順正辟邪。溫暖脾胃。其效不可具述。(局方)治潰瘍發熱。或惡寒。或作痛。或膿多。或潰。或自汗盜汗。及偏身流注。瘰癧。便毒諸瘡。久不作膿。或膿。或不潰。潰而不斂。若氣血不足之人。結腫未成膿者。宜加陳皮。香附子。半夏。連翹。服之自消。(正宗)
白茯苓(焙),白朮(焙),人參(去蘆),熟乾地黃(洗酒蒸焙),白芍藥,粉草(炙),黃耆(去蘆),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川當歸(去蘆洗),川芎(各等分)
上十味。銼為粗散。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二個。同煎至七分。不拘時候溫服。此藥補虛損。大有神效。(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也)
十全流氣飲,治憂鬱傷肝。思慮傷脾。致脾氣不行。逆於肉裡。乃生氣癭。肉瘤皮色不變。日久漸大。宜服此藥。(正宗)
陳皮,赤茯苓,烏藥,川芎,當歸,白芍(各一錢),香附子(八分),青皮(六分),甘草(五分),木香(三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
十六般哮嗽方。(本事方)
黃明膠(二兩銼),馬兜鈴,甘草(炙),半夏(薑汁浸三日),杏仁(去皮尖以上各一兩),人參(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隨病有湯使。煎至七分。臨睡食後服。湯使於後。心嗽。面赤或汗流。加乾葛煎服。(早吃脫飯),肝嗽。眼中淚出。入烏梅一個。糯米三四粒。煎服。脾嗽。不思飲食。或一兩時噁心。入生薑三片煎。胃嗽。吐逆。吐酸水。入蚌粉煎。膽嗽。
白話文:
二畫
將生薑三片、蔥白三根,加水煎煮後趁熱服用。
九味清脾湯,治療瘧疾,脈象呈現弦數,症狀是只發熱不發冷,或是發熱多而發冷少,胸膈脹滿但能進食,口苦舌頭乾燥,心煩口渴,小便黃赤,大便不通暢。(出自《濟生方》)
藥方組成:青皮(炒過)、厚朴(用薑汁炮製後炒過)、白朮、黃芩、半夏(用湯水浸泡七次)、柴胡(去除蘆頭)、茯苓(去除外皮)、草果(各一錢)、甘草(二分)。
將以上藥材磨碎。每次取四錢,加水一碗,生薑五片,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後溫服,不拘泥於時間。
九味當歸湯,治療小兒因積食導致的消化不良和發熱。(出自《外臺秘要》)
藥方組成:當歸、炙甘草、芍藥、人參、桂枝、乾薑(各一分)、大棗(五枚)、大黃(二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一升半的水煮至剩六合,去除藥渣後分次服用。
九寶湯,對於多年咳嗽氣喘都有效,經常服用效果顯著。(出自《仁齋直指方》)
藥方組成:麻黃(去除節)、橘紅、腦苛(各一兩)、辣桂、紫蘇、桑白皮、炒杏仁(去除外皮)、大腹子(連皮)、炙甘草(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碎。每次服用三錢,加生薑五片、烏梅一個,用水煎煮,臨睡前服用。如果加入半盞童子尿一起煎煮,效果更佳。
十全大補湯,治療男子婦人各種虛弱不足,五勞七傷,食慾不振,久病體虛,時常發潮熱,氣血攻竄到骨頭和脊椎,感到拘急疼痛,夜間遺精,面色萎黃,腳膝無力,一切病後身體虛弱,因憂愁思慮而傷氣血,氣喘咳嗽,胸悶腹脹,脾腎虛弱,五心煩熱等症狀。此藥性溫和不燥熱,平補效果好,能補養氣血、安神、健脾止渴,調和正氣,祛除邪氣,溫暖脾胃,功效很多。(出自《局方》)此方還可用於治療潰瘍發熱,或怕冷,或疼痛,或膿液多,或潰破,或自汗盜汗,以及全身性的流注、瘰癧、便毒等瘡瘍,久不化膿,或已化膿,或不潰破,潰破後久不收口。如果氣血不足,結腫但未形成膿瘡者,宜加入陳皮、香附子、半夏、連翹,服用後即可消散。(出自《正宗》)
藥方組成:白茯苓(烘焙過)、白朮(烘焙過)、人參(去除蘆頭)、熟地黃(用酒洗過蒸過烘焙過)、白芍藥、炙甘草、黃耆(去除蘆頭)、肉桂(去除粗皮,不經火)、當歸(去除蘆頭洗淨)、川芎(各等份)。
將以上十味藥材粗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二大錢,加水一碗,生薑三片,大棗二個,一起煎煮至七分,不拘泥於時間溫服。此藥補虛效果顯著。(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
十全流氣飲,治療因憂鬱而傷肝,因思慮而傷脾,導致脾氣運行不暢,逆於肌肉之中,形成氣癭,肉瘤,皮膚顏色不變,日久漸大。宜服用此藥。(出自《正宗》)
藥方組成:陳皮、赤茯苓、烏藥、川芎、當歸、白芍(各一錢)、香附子(八分)、青皮(六分)、甘草(五分)、木香(三分)。
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用水二盅煎煮至八分,在吃飯後服用。
十六般哮嗽方。(出自《本事方》)
藥方組成:黃明膠(二兩,磨碎)、馬兜鈴、炙甘草、半夏(用薑汁浸泡三天)、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以上各一兩)、人參(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大錢,加水一碗,根據病情加入不同藥引子,煎煮至七分,臨睡前飯後服用。不同症狀的藥引子如下:
- 心嗽:面色發紅或流汗,加葛根煎服(早吃脫飯)。
- 肝嗽:眼睛流淚,加入烏梅一個、糯米三四粒煎服。
- 脾嗽:不思飲食,或一兩個時辰噁心,加入生薑三片煎服。
- 胃嗽:嘔吐、吐酸水,加入蚌粉煎服。
- 膽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