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十畫 (3)

回本書目錄

十畫 (3)

1. 十畫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主之。(傷寒太陽)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同上)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厚朴(二兩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主之。(同上)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朮(四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術並走皮內。遂水氣未得除。故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由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

桂枝二麻黃一湯,服桂枝湯。大汗出。若脈洪大者。與桂枝湯。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此湯主之。(同上)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曰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為二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前法。

桂枝二越婢一湯,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復發其汗。宜此湯。(同上)

桂枝(去皮),芍藥,麻黃,甘草(炙各十八銖),大棗(四枚擘),生薑(一兩三銖切),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曰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桂枝麻黃各半湯,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下。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此湯。(同上)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各一兩去節),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曰桂枝湯二合。麻黃湯三合。併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桂枝加葛根湯,太陽病。項背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主之。(同上)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桂枝(二兩去皮)

白話文: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這個方子是治療太陽病,如果使用了發汗方法,導致病人出現輕微喘氣的狀況,那是因為表證還沒有解除。這個方子就是用來治療這種情況。(傷寒論中提到太陽病)如果病人喘氣,可以用桂枝湯,再加上厚朴和杏仁效果更好。(傷寒論中也有提到)

藥材組成: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掰開),厚朴(二兩,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用法:將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七升,用小火煮到剩三升,去藥渣,溫服一升。服藥後蓋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

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 如果這個病人大便硬結,小便正常,就可以使用這個方子。(傷寒論中提到)

藥材組成:附子(三枚,炮製去皮,掰開),白朮(四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掰開)。

用法: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六升,煮到剩二升,去藥渣,分三次溫服。第一次服藥後,病人會感覺身體麻木,過半天左右,再服第二次,三次都喝完後,病人可能會出現頭暈的狀況,不要害怕。這是因為附子和白朮的藥力都在體表,水氣還沒被排出,所以大便才會硬結,小便正常。這個方子去掉了桂枝。如果大便不硬結,小便不正常,那可能是附子用三枚太多了。體質虛弱的人或產婦,用藥量應該減少。

桂枝二麻黃一湯: 如果病人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如果脈象又很大,可以用桂枝湯。如果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兩次,出汗就會好轉,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傷寒論中提到)

藥材組成: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掰開)。

用法:將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五升,先煮麻黃,沸騰一兩次後,撈出泡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二升,去藥渣,溫服一升。這個方子原本是桂枝湯的兩份和麻黃湯的一份混合,總共二升,分兩次服用。現在將它們合為一方,服用方法和之前一樣。

桂枝二越婢一湯: 如果病人得了太陽病,發燒怕冷,發熱的狀況比怕冷多,脈象微弱,這是因為陽氣不足,不能再用發汗的方法,應該用這個方子治療。(傷寒論中提到)

藥材組成:桂枝(去皮),芍藥,麻黃,甘草(炙,各十八銖),大棗(四枚,掰開),生薑(一兩三銖,切),石膏(二十四銖,搗碎後用棉布包起來)。

用法:將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五升,先煮麻黃,沸騰一兩次後,撈出泡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二升,去藥渣,溫服一升。這個方子原本是越婢湯和桂枝湯混合的,喝一升。現在將它們合為一方,桂枝湯佔兩份,越婢湯佔一份。

桂枝麻黃各半湯: 如果病人得了太陽病,已經過了八九天,症狀像瘧疾,發燒怕冷,發熱的狀況比怕冷多,但不噁心嘔吐,大便清稀,想自己排出來,一天發作兩三次,脈象比較緩慢,這是快要痊癒的表現。如果脈象微弱又怕冷,這是陰陽兩虛,不能再用發汗、瀉下或催吐的方法。如果臉色反而發紅,說明病還沒好。因為身體無法微微出汗,所以身體會發癢,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治療。(傷寒論中提到)

藥材組成: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各一兩,去節),大棗(四枚,掰開),杏仁(二十四枚,用熱水泡後去皮尖,兩個仁的)。

用法:將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五升,先煮麻黃,沸騰一兩次後,撈出泡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一升八合,去藥渣,溫服六合。這個方子原本是桂枝湯二合和麻黃湯三合混合,總共六合,一次性服用,服用方法和之前一樣。

桂枝加葛根湯: 如果病人得了太陽病,脖子和背部僵硬,並且出汗又怕風,應該用這個方子治療。(傷寒論中提到)

藥材組成: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掰開),桂枝(二兩,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