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六畫 (4)
六畫 (4)
1. 六畫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內膠。令烊頓服。不差復作。療老小亦良。人羸者。稍稍服之。不必頓盡。須臾復服。(石榴預取之肘後同一方無黃蘗用黃連)
安蟲散,蟲痛面皎白。心腹痛。口中吐沫及清水。發痛有時。此方主之。小兒本怯者。多此病。積痛。食痛。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隨其證用藥。(小兒真訣)
胡粉(炒),檳榔,川楝子,鶴蝨(炒各二兩),白礬(五錢)
上為細末。每一字大者半盞。溫米飲調下。痛時宜服。(按局方化蟲丹。幼幼新書化蟲丹同。)
托裡舉斑湯,邪留血分。裡氣壅閉。則伏邪不得外透而為斑。若下之。內壅一通。則衛氣亦從而疏暢。或出表為斑。則毒邪亦從而外解矣。若下後斑漸出。不可更大下。設有下證。少與承氣。緩緩下之。若復大下。中氣不振。斑毒內陷。則危。宜此湯方。(溫疫)
白芍,當歸(各一錢),升麻(五分),白芷,柴胡(各七分),川山甲(二錢炙黃)
水姜煎服。下後斑漸出。復大下。斑毒後隱。反加循衣摸床。撮空理線。脈漸微者危。本方加人參一錢補。不及者死。若未下而先發斑者。設有下證。少與承氣。須從緩下。
托裡消毒飲,治癰疽已成。不得內消者。宜服此藥以托之。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潰。腐肉易去。新肉易生。此時不可用泄氣。寒涼等藥。致傷脾胃為要。(正宗)
人參,川芎,白芍,黃耆,當歸,白朮,茯苓,金銀花(各一錢),白芷,甘草,皂角針,桔梗(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脾弱者去白芷加人參。
行氣香蘇散,治內傷生冷。飲食厚味。堅硬之物。肚腹脹滿疼痛。外感風寒濕氣。頭痛。身痛。手痛。足痛。肩臂痛。遍身骨節痛。麻木。發七情。惱怒相沖。諸氣痞塞。飲食不下。心腹氣痛。(古今醫鑑)
紫蘇(一錢),陳皮(八分),香附(一錢),蒼朮,川芎,羌活,枳殼(各八分),麻黃(一錢),甘草(三分)
上銼。生薑水煎。溫服。外感風寒。加蔥白三根。(回春無蒼朮)
西州續命湯,治中風痱。(一作入藏)身體不知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識人。拘急背痛。不得轉側方。(千金)
麻黃(六兩),石膏(四兩),桂心(二兩),甘草,芎藭,乾薑,黃芩,當歸(各一兩),杏仁(三十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麻黃再沸。去上沫。後下諸藥。煮取四升。初服一升。猶能自覺者。勿熟眠臥。可厚覆小汗出。已漸減衣。勿復大覆。可熟眠矣。前服不汗者。後復一升。汗後稍稍五合一服。安穩乃服。勿頓服也。汗出則愈。勿復服。飲食如常。無禁忌。
勿見風。並治上氣咳逆。若面目大腫。但得臥。服之大善。凡服此湯不下者。當以人口噓其背。則下矣。病人先患冷汗者。不可服此湯。若虛羸人。當稍與五合為佳。間有輒行此湯。與產婦及羸人而有害者。皆為頓服。三升傷多。且湯濁不清故也。但得清澄而稍稍服。微取汗者。
白話文:
六畫
這四種藥材切碎後,加入三升水煮到剩下一升二合,濾掉藥渣,放入阿膠使之溶化,一次喝完。如果沒好,可以再喝。這個方子對老人和小孩都有效。身體虛弱的人可以少量多次服用,不必一次喝完,過一會兒再喝。(石榴皮的方子跟《肘後備急方》裡的一個方子相同,只是不用黃柏,改用黃連。)
安蟲散,可以用於治療因蟲引起的腹痛,症狀是臉色蒼白,心腹疼痛,口中吐白沫或清水,疼痛時有時無。這種情況多發生在體質虛弱的小孩身上。無論是積食引起的痛,吃飯引起的痛,還是虛弱引起的痛,症狀都大同小異。只有蟲引起的痛,才會出現口淡且口中自發吐沫的現象。治療方法需要根據具體症狀來用藥。(出自《小兒真訣》)
胡粉(炒過)、檳榔、川楝子、鶴虱(炒過,各二兩)、白礬(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字大小的量(約半盞),用溫熱的米湯調服。疼痛時服用效果更好。(這個方子類似《局方》的化蟲丹和《幼幼新書》的化蟲丹。)
托裡舉斑湯,適用於邪氣停留在血分,導致體內氣機阻塞,使得伏藏的邪氣無法透發而形成斑疹。如果使用瀉下藥,使體內阻塞的氣機疏通,那麼衛氣也會跟著暢通,促使斑疹透發出來,毒邪也會因此解除。如果瀉下藥後斑疹逐漸透發,就不能再用大劑量的瀉下藥。若有必須使用瀉下藥的情況,可以少量使用承氣湯,緩慢地瀉下。如果再次大量瀉下,導致中氣不足,斑毒反而會內陷,這就很危險了。應當使用這個方子。(出自《溫疫論》)
白芍、當歸(各一錢)、升麻(五分)、白芷、柴胡(各七分)、川山甲(炙黃,二錢)
用水和生薑煎服。如果使用瀉下藥後斑疹逐漸透發,又再次大量瀉下,導致斑毒反而隱藏,出現煩躁不安、胡言亂語、摸床尋衣、兩手亂抓等症狀,脈象也變得微弱,病情就很危險了。這個方子可以加入人參一錢來補益氣血,如果仍舊無法挽回,就可能會死亡。如果還沒瀉下藥就先出現斑疹,且必須要用瀉下藥時,可以少量用承氣湯,一定要緩慢瀉下。
托裡消毒飲,用於治療已經形成的癰疽,且無法自行消散的情況。這個方子可以幫助托舉毒邪。對於還沒形成的癰疽,可以使其消散;對於已經形成的,則可以促使其潰爛,使腐肉容易脫落,新生肌肉容易生長。這個時候,切忌使用泄氣、寒涼等藥物,以免損傷脾胃。(出自《正宗》)
人參、川芎、白芍、黃耆、當歸、白朮、茯苓、金銀花(各一錢)、白芷、甘草、皂角刺、桔梗(各五分)
用水兩碗煎至八分,在飯後服用。如果脾胃虛弱,可以去除白芷,加入人參。
行氣香蘇散,用於治療因內傷生冷食物、過食肥膩厚味、或堅硬難消化食物,引起的腹脹、腹痛;或因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身痛、手足疼痛、肩臂疼痛、全身關節痛、麻木等症狀;或因七情內傷、惱怒相衝、導致諸氣鬱結、飲食難下、心腹氣痛。(出自《古今醫鑑》)
紫蘇(一錢)、陳皮(八分)、香附(一錢)、蒼朮、川芎、羌活、枳殼(各八分)、麻黃(一錢)、甘草(三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生薑水煎服,溫服。如果外感風寒,可以加入蔥白三根。(《回春》版本沒有蒼朮)
西州續命湯,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身體無法自主活動、口不能言、意識模糊不清、背部拘急疼痛、無法翻身等症狀。(出自《千金方》)
麻黃(六兩)、石膏(四兩)、桂心(二兩)、甘草、芎藭、乾薑、黃芩、當歸(各一兩)、杏仁(三十枚)
將以上九種藥材切碎,加入十二升水煮,先煮麻黃至再次沸騰,撈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到剩四升。第一次服用一升,如果感覺身體開始有知覺,就不要立刻睡覺,可以蓋上被子使身體微微出汗,之後逐漸減少衣物,待能好好入睡了,就停止加蓋。如果第一次服用沒有出汗,可以再服一升。出汗之後,可以少量多次地服用,每次服用五合,待身體安穩後,就可以停藥,不要一次全部喝完。如果出汗後病就好了,就不用再服藥。飲食方面如同平時一樣,沒有特別的禁忌。
服用此藥期間,不要吹風。此藥還可以治療氣逆咳嗽。如果面部腫脹,服用此藥後可以安穩地躺下休息,效果很好。如果服用此藥後沒有效果,可以由其他人對著背部吹氣,就可以奏效。如果病人本來就容易出冷汗,則不宜服用此藥。如果體質虛弱的人,可以少量給予五合,效果更好。有些醫生不加考慮地就給產婦或體弱的人使用此藥,導致病情加重,是因為他們一次性服用太多,三升的藥量會損傷身體。應該將藥湯澄清後,少量多次地服用,讓身體微微出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