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七畫 (6)

回本書目錄

七畫 (6)

1. 七畫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沉香降氣湯,治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痞塞。心腹脹滿。喘促短氣。乾噦煩滿。咳嗽痰涎。口中無味。嗜臥減食。又治胃痹留飲。噎醋聞酸。脅下支結。常覺妨悶。及中寒咳逆。脾濕洞泄。兩脅虛鳴。臍下撮痛。皆能治之。患腳氣人。毒氣上衝。心腸堅滿。肢體浮腫者。尤宜服之。常服開胃消痰。散壅思食。(局方)

香附子(二十五斤炒去鬚毛),沉香(一斤二兩半一作十四兩半),縮砂仁(三斤),甘草(一斤半炙)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空心服之。去邪惡氣。使無瘴疫。(一本香附子四百兩。沉香十八兩半。縮砂仁四十八兩。甘草一百二十兩。)

沉香天麻湯,治癇證。或小兒因恐懼發搐搦。痰涎有聲。吐沫嚼舌。目上視。項背強直者亦主之。(衛生寶鑑)

沉香,益智,川烏(各二錢),天麻,防風,半夏,附子(各三錢),獨活(四錢),羌活(五錢),當歸,殭蠶(各一錢半),甘草(五分)

上水煎溫服。

利咽解毒湯,痘有咽喉腫痛者主之。(保赤全書)

山豆根(一錢),麥門冬(一錢),牛蒡子(炒七分),玄參(七分),桔梗(七分),防風(五分),甘草(二分)

上七味。加綠豆四十九粒。水煎服。

利膈湯,治虛煩上盛。脾肺有熱。咽喉生瘡。(本事方)

雞蘇,荊芥,桔梗(炒),防風,牛蒡子(炒),甘草(各一兩炙),人參(半兩)

上細末。每一錢。沸湯點服。如咽痛口瘡甚者。加殭蠶一兩。

何首烏散,治婦人血風。皮膚瘙癢。心神煩悶。及血風遊走不定。並宜服之。(大全良方)

何首烏,防風,蒺藜,枳殼,天麻,殭蠶,胡麻,茺蔚子,蔓荊子

上為細末。每二錢。煎茵陳湯調下。

壯原湯,治下焦虛寒。中滿腫脹。小水不利。上氣喘急。陰囊兩腿皆腫。或面有浮氣。(赤水)

人參,白朮(各二錢),茯苓,破故紙(各一錢),桂心,附子,乾薑,砂仁(各五兩),陳皮(七分)

水煎。食遠服。

杉木節湯,治腳氣入腹衝心。或心脅有塊。毒勝痰逆。痞滿喘急。汗流搐搦。昏悶上視。咬齒。甚至垂絕不知人。宜此藥以救急。(得效方)

杉木節(一大升),橘葉(一升無葉用皮),大腹子(十一個連皮銼碎)

上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分二服。若服得快利。停後服。

吳茱萸湯,食谷欲嘔。屬陽明也。此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傷寒陽明)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主之。(同上少陰)乾嘔吐涎沫。頭痛者主之。(同上厥陰)嘔吐胸滿者用此湯。(金匱嘔吐)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七畫]

這個方劑,需要用到以上三種藥材,用水五升(約1000毫升)煮到剩下一升五合(約300毫升),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沉香降氣湯,主要治療體內陰陽之氣阻塞不暢,導致氣機升降失調,出現胸悶、心腹脹滿、呼吸急促、乾嘔煩躁、咳嗽有痰、口中無味、嗜睡、食慾不振等症狀。這個方劑也適用於胃部有痰飲停滯,打嗝時有酸味,脅下有硬塊,常覺胸悶不適,以及因受寒引起的咳嗽、脾虛濕氣引起的腹瀉、兩脅發出虛鳴聲、肚臍下方疼痛等情況。特別適合腳氣病患者,如果毒氣上衝,導致心胸脹滿、肢體浮腫,更應該服用此藥。長期服用可以開胃、化痰、消除阻塞、增進食慾。(出自《局方》)

配方:香附子(炒過去除鬚毛,25斤),沉香(1斤2兩半,或作14兩半),縮砂仁(3斤),甘草(炙,1斤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加入少量食鹽,用沸水沖泡後飲用,空腹服用。此方可以去除體內邪氣,預防瘴疫。(另有記載:香附子400兩,沉香18兩半,縮砂仁48兩,甘草120兩。)

沉香天麻湯,主要治療癲癇,也適用於小兒因受驚嚇而出現抽搐、口中痰涎有聲、吐白沫、咬舌、眼睛向上翻、脖子和背部僵硬等症狀。(出自《衛生寶鑑》)

配方:沉香、益智、川烏(各2錢),天麻、防風、半夏、附子(各3錢),獨活(4錢),羌活(5錢),當歸、殭蠶(各1錢半),甘草(5分)。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溫服。

利咽解毒湯,主要治療出痘時出現咽喉腫痛的情況。(出自《保赤全書》)

配方:山豆根(1錢),麥門冬(1錢),牛蒡子(炒過,7分),玄參(7分),桔梗(7分),防風(5分),甘草(2分)。

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綠豆49粒,用水煎煮後服用。

利膈湯,主要治療虛煩上火、脾肺有熱導致咽喉生瘡等症狀。(出自《本事方》)

配方:雞蘇、荊芥、桔梗(炒過)、防風、牛蒡子(炒過)、甘草(炙,各1兩),人參(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約3克),用沸水沖泡後飲用。如果咽喉疼痛或口腔潰瘍嚴重,可以加入殭蠶一兩。

何首烏散,主要治療婦女血風病,皮膚瘙癢、心神煩悶,以及血風遊走不定等症狀。(出自《大全良方》)

配方:何首烏、防風、蒺藜、枳殼、天麻、殭蠶、胡麻、茺蔚子、蔓荊子。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約6克),用茵陳湯調服。

壯原湯,主要治療下焦虛寒,導致腹部脹滿、腫脹、小便不利、呼吸急促、陰囊和大腿腫脹,或者面部浮腫等症狀。(出自《赤水》)

配方:人參、白朮(各2錢),茯苓、破故紙(各1錢),桂心、附子、乾薑、砂仁(各5分),陳皮(7分)。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飯前服用。

杉木節湯,主要治療腳氣病邪氣入腹,上衝心臟,或心脅部位有硬塊,毒氣勝過正氣導致痰逆、胸悶喘急、流汗抽搐、昏迷不醒、眼睛向上翻、咬牙,甚至瀕臨死亡等危急情況,可以用此藥急救。(出自《得效方》)

配方:杉木節(一大升),橘葉(一升,無葉可用橘皮代替),大腹子(11個,連皮切碎)。

將以上藥材,用童子小便三升(約600毫升)煎煮至剩下一升半(約300毫升),分兩次服用。如果服用後症狀迅速緩解,則停止服用。

吳茱萸湯,主要治療因陽明經病變引起的食慾不振、想嘔吐的症狀。服用此方後,如果症狀反而加重,則屬於上焦病變。(出自《傷寒陽明》)也可用於少陰病導致的吐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等症狀;(出自《傷寒少陰》)也可用於厥陰病導致的乾嘔、吐口水、頭痛等症狀;(出自《傷寒厥陰》)以及嘔吐胸悶等症狀。(出自《金匱嘔吐》)

配方:吳茱萸(洗淨,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切片,六兩),大棗(掰開,十二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