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五畫 (1)
五畫 (1)
1. 五畫
甘草乾薑湯,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此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傷寒太陽)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讝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脛亡陽故也。
白話文:
甘草乾薑湯用於治療傷寒,症狀是脈浮自汗、小便頻、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如果誤用桂枝,想要攻其表,反而會加重病情,導致昏厥、咽干、煩躁、嘔吐。这时,就应该服用甘草乾薑湯,以恢复阳气。如果昏厥缓解、足部温暖,再服用芍藥甘草湯,脚部就能伸直。如果胃气不和、说胡话,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反复出汗、又加了烧针,就用四逆湯来治疗。
有人问道:如果病情在早晨加重,按正常方法治疗却病情加重,出現昏厥、咽干、小腿拘急、胡言乱语,该如何处理?老师说:这种情况,夜半手脚应该会温热,两脚会伸直。后来果然如老师所说。请问如何得知此事?答曰:寸口脉浮大,浮主风,大主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腿挛急。病症类似桂枝,因此在方剂中加入附子,增加桂枝的剂量以使汗出,附子温补脛部,以补足阳气。
厥逆咽中乾燥。陽明內結。讝語煩亂。更飲此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當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正其譫語。故知病可愈。(同上)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
以此湯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金匱肺痿)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
上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如果病人感到胸口發悶,咽喉乾燥,這是陽明經氣鬱結的表現,病人會胡言亂語,精神恍惚。此時可以服用此湯,到了半夜,陽氣就會回升,兩條腿會發熱,小腿會微微感到僵硬。如果情況嚴重,可以服用芍藥甘草湯,小腿就會伸直。接著可以服用承氣湯,讓大便稍微稀軟,這樣就可以緩解病人胡言亂語的症狀,也能預示病情會逐漸好轉。
如果病人出現肺痿,不停地吐出唾沫,但沒有咳嗽,而且病人不渴,經常小便,這是因為上焦虛弱,無法約束下焦的緣故,也就是肺部虛寒,才會出現頭昏眼花,口水多多的現象。可以服用此湯溫暖肺部。如果服用湯藥後,反而感到口渴,那就屬於消渴症。
藥方:甘草四兩,炙乾;乾薑二兩。將上述兩種藥材切碎,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五合,去渣,分兩次溫服。
甘草瀉心湯,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主之。(傷寒論太陽下)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
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喝。此湯主之。(金匱百合)
甘草(四兩炙),黃芩,乾薑(各三兩),半夏(半斤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甘草瀉心湯可用於治療傷寒中風,病人下利頻繁,食慾不振,腹部咕嚕作響,心窩部位硬實脹滿,乾嘔心煩,坐立不安。若醫生誤認為病症未除,再次使用瀉藥,則痞塞更甚。這不是因為熱結,而是胃氣虛弱,導致寒氣上逆,因此心窩部位硬實。 甘草瀉心湯也可治療狐惑病,症狀類似傷寒,病人昏昏欲睡,卻無法閉眼,臥床不安,喉嚨和陰部灼熱,不願進食,聞到食物臭味就反感,臉色忽紅忽黑忽白,喉嚨灼熱則聲音嘶啞。 此湯藥方為:炙甘草四兩,黃芩、乾薑各三兩,半夏半斤(洗淨),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按千金。並外臺秘要。治傷寒䘌食。用此方。皆有人參。知脫落無疑。)
甘草粉蜜湯,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主之。(金匱蛔蟲)
甘草(二兩),粉(一兩),蜜(四兩)
上三味。以水二升。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瘥即止。(按本經逢原曰。金匱甘草粉蜜湯。治蛔蟲。吐涎心痛。專取胡粉殺蟲。甘草安胃。蜜以誘人蟲口也。)
甘草湯,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主之。(傷寒少陰)
白話文:
六味湯要用水一斗煮成六升,濾掉雜質後再煎成三升,溫溫地喝一升,一天喝三次。甘草粉蜜湯可以治療蛔蟲,症狀是讓人吐口水、心痛,而且發作時間不定,毒藥也無法完全治好。甘草二兩、粉一兩、蜜四兩,用水二升煮甘草,煮成二升後濾掉雜質,加入蜜攪拌均勻,煎成稀粥,溫溫地喝一升,症狀好轉就停止服用。甘草湯可以用來治療少陰病,發病二三天出現咽喉疼痛的症状。
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減半。分溫服七合。日二服。
甘草附子湯,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主之。(傷寒太陽)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朮(二兩),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
甘草麻黃湯,里水主之。(金匱水氣)
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白話文:
甘草附子湯
藥材:
- 甘草(二兩)
製作方法:
- 將甘草用三升水煮,煮至水量減半。
- 分成七份,溫溫服下,一天服用兩次。
功效主治:
本方適用於傷寒太陽證,風濕相搏,導致骨節疼痛、痠麻、難以屈伸,靠近則疼痛加劇,伴有汗出、氣短、小便不利、怕風不願脫衣,或身體輕微腫脹等症狀。
藥材:
- 甘草(二兩,炙)
- 附子(二枚,炮製去皮破開)
- 蒼朮(二兩)
- 桂枝(四兩,去皮)
製作方法:
- 將上述四味藥材用六升水煮,煮至水量減至三升。
- 去掉藥渣,溫溫服下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功效主治:
本方適用於金匱水氣,屬於裡水證。
初服藥物後,能微微出汗,則病情可解。若能正常進食,汗液停止,再次感到煩躁,則可服用五分之一升。
若擔心一升藥量太多,可先服用六七分之一升。
甘草麻黃湯
藥材:
- 甘草(二兩)
- 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令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者。主之。(金匱風寒)
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西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甘桔湯,治麻疹咽痛。口舌生瘡。(醫通)
白話文:
將麻黃和甘草各取適量,用五升水先煮麻黃,去其浮沫後加入甘草一起煮,取三升藥汁,溫服一升。重複服用,直到出汗,不出汗就再服用。要注意防風寒。
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治療腎寒之症。患者體重沉重,腰部冰冷,如坐水中,形體浮腫,反不口渴,小便自利,飲食如常。病症屬於下焦,身體勞累時出汗,衣內潮濕冰冷,久病導致腰以下冷痛,腰部沉重如帶五千錢。此方主治此病。
取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一兩五錢。以上四味,用五升水煮取三升,分三次溫服。服藥後腰部即會溫暖。
甘桔湯,治療麻疹咽痛、口舌生瘡。
甘草,桔梗,山豆根,黑玄參,鼠黏子,荊芥(等分),麥門冬(倍用)
上水煎。溫服。
甘連湯,小兒初生。先須此方(幼幼新書)
甘草(五分),黃連(三分),辰砂(少許)
上水煎。一方加茯苓。
甘麥大棗湯,婦人藏躁。喜悲傷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此湯主之。亦補脾氣。(金匱產後)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麥(十枚)
白話文:
甘草、桔梗、山豆根、黑玄參、鼠黏子、荊芥各等分,麥門冬用量加倍,用水煎煮,溫溫地服用。這方子叫做甘連湯,適用於嬰兒出生後初期的各種症狀。另外,甘草五分,黃連三分,辰砂少許,加水煎煮,也可以加入茯苓。甘麥大棗湯適合治療婦人產後情緒不穩,喜怒哀樂無常,彷彿被神靈附體,經常打呵欠,此湯可以調理脾胃,緩解這種症狀。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麥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再服。
甘露飲,治丈夫。婦人。小兒胃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或即飢煩。不欲飲食。及赤目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之。又療脾胃受濕。瘀熱在裡。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黃。肢體微腫。胸滿氣短。大便不調。小便黃澀。或時身熱。並宜服之。(局方)
熟乾地黃,麥門冬(去心焙),枳谷(去穰麩焙),甘草(炙),山茵陳(去梗),枇杷葉(刷去毛淨),石斛(去蘆),黃芩,生乾地黃,天門冬(去心焙)
白話文:
將三味藥材以六升水煮成三升,分次溫服。此方可治療成人、婦人和小孩胃熱,牙齦腫爛流膿血、眼皮沉重想合閉、經常飢餓卻不想吃東西,以及眼睛紅腫疼痛不能碰冷藥、口舌生瘡、喉嚨腫痛、瘡疹發作或未發作等症狀。也能治療脾胃受濕、濕熱鬱結引起的黃疸病,症狀包括全身發黃、四肢微腫、胸悶氣短、大便不順、小便黃濁等,伴隨發熱的也適合服用。
此方藥材包括熟地黃、麥門冬(去心焙)、枳谷(去穰麩焙)、甘草(炙)、山茵陳(去梗)、枇杷葉(刷去毛淨)、石斛(去蘆)、黃芩、生乾地黃、天門冬(去心焙)。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溫服。小兒一服。分兩服。仍量歲數。加減與之。
甘露丸,治大人小兒風壅痰熱。心膈煩躁。夜臥不安。譫語狂妄。目赤鼻衄。口燥咽乾。療中暑。解熱毒。(同上)
鉛白露,龍腦(各三分),甘草(炙一兩),牙硝(枯過三兩),寒水石粉(三十二兩)
上為細末。用糯米糊丸。如彈子大。每服用生薑蜜水磨下半丸。新汲水亦得。小兒一丸分五服。食後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一杯水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飯後或睡前溫服。小兒每次服用一服,分兩次服用,需根據年齡調整用量。甘露丸用於治療大人和小孩因風寒痰熱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心煩躁、夜不安、神志不清、目赤鼻衄、口乾舌燥等,也可治療中暑和解熱毒。配方包括鉛白露、龍腦各三分,甘草炙一兩,牙硝枯過三兩,寒水石粉三十二兩,混合研磨成細粉,用糯米糊做成彈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半丸,用生薑蜜水或新汲水服用,小兒服用一丸分五次服用,飯後服用。
甘遂半夏湯,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主之。(同上痰飲)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四物湯,調益榮衛。滋養氣血。治衝任虛損。月水不調。臍腹㽲痛。崩中漏下。血瘕。塊硬。發歇疼痛。妊娠宿冷。將理失宜。胎動不安。血下不止。及產後乘虛。風寒內搏。惡露不下。結生瘕聚。少腹堅痛。時作寒熱。(局方)
白話文:
甘遂半夏湯適用於脈象沉伏,患者想拉肚子,但拉完反而覺得舒服,雖然拉肚子了,但腹部依然堅硬脹滿,這是留下的水飲,想要排出它。甘遂、半夏、芍藥、甘草,將四味藥材以水煎煮,服用後可以幫助排出留下的水飲。
四物湯用於調和營衛,滋養氣血,治療衝任虛損、月經不調、臍腹疼痛、崩漏、血塊、腹部硬塊、發熱疼痛、妊娠期間體寒、調養不當、胎動不安、出血不止,以及產後虛弱、風寒入侵、惡露不排、腹部硬塊疼痛、反覆發熱。
熟乾地黃(淨洗酒灑蒸焙),白芍藥,當歸(去蘆酒浸微炒),川芎(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熱服。空心食前。若妊娠胎動不安。下血不止者。加艾十葉。阿膠一片。同煎如前方。或血藏虛冷。崩中去血過多。亦加膠艾煎。
四逆湯,傷寒。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此湯主之。(傷寒太陽上篇),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當救表。救里宜此湯。救表宜桂枝湯。(同上中篇)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此湯。
白話文:
將熟乾地黃洗淨,用酒灑濕後蒸焙,與白芍、當歸(去蘆頭,用酒浸泡後微炒)、川芎(各等分)混合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半煎煮至八分,去渣趁熱服用,空腹飯前服用。如果懷孕時胎動不安,下血不止,可加入艾葉十葉和阿膠一片同煎,按上述方法服用。或因血虛寒涼,月經量過多,也可加入阿膠和艾葉同煎服用。
四逆湯,適用於傷寒病。如果患者因過度發汗而再次發燒,並且需要用燒針治療,此湯可以主治。 (傷寒太陽上篇)傷寒病,醫生使用瀉下法治療後,患者持續腹瀉,清谷不止,並且身體疼痛,應該緊急救治裏寒。如果患者後背疼痛,大便自行恢復正常,則應該救治表寒。救治裏寒宜用此湯,救治表寒宜用桂枝湯。(同上中篇)患者發熱頭痛,脈象反沉,如果病情未改善,身體疼痛,應該救治裏寒,宜用此湯。
(同上)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宜此湯。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噦。(同上陽明)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者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同上太陽)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溫之宜此湯。(同上少陰)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
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可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不可吐也。當溫之。宜此湯。(同上少陰)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主之。(同上厥陰)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主之。(同上)夫六府氣絕於外者。
白話文:
脈象浮而遲,表示表證熱,裡證寒,伴隨清稀的腹瀉,應服用此湯。如果胃中虛寒,無法進食,飲水也會嘔吐,則屬陽明經證,自利不渴,屬於太陰經證,因其內寒,應溫之,服用四逆湯。少陰病,脈象沉者,需急溫之,服用此湯。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溫溫欲吐,但又吐不出來,起病時手足冰冷,脈弦而遲,此為胸中實證,不可下瀉,應予以催吐。若膈上有寒飲,乾嘔不能吐,則應溫之,服用此湯。大汗出,熱不退,內部拘急,四肢疼痛,又伴隨腹瀉厥逆,並且惡寒,應服用此湯。大汗,伴隨大量腹瀉,並且厥冷,也應服用此湯。六腑之氣耗散於外者,則……。
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藏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全匱嘔吐)嘔吐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主之。(同上)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此湯。攻表宜桂枝湯。(傷寒厥陰)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
手足厥冷者。主之。(同上霍亂)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主之。(同上)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四逆加人參湯,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主之。(傷寒霍亂)
白話文:
手腳冰冷,上半身氣喘,腳掌蜷縮,五臟氣息衰竭,消化功能失調,排泄異常,嚴重者手腳麻木。嘔吐、脈搏微弱、頻尿、身體微熱,昏厥者難治,需及時治療。腹瀉、腹脹、身體疼痛,應先溫暖內臟,再治療外在症狀。溫暖內臟可服用本方,治療外在症狀可服用桂枝湯。
出現嘔吐、腹瀉、出汗、發熱、畏寒、四肢僵硬,手腳冰冷者,可服用本方。
嘔吐腹瀉、頻尿、大量出汗,腹瀉排出清澈的穀物,內寒外熱,脈搏微弱幾乎消失者,可服用本方。
將甘草(兩兩,炙烤),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成八片)三味藥材,用三升水煮沸,濃縮至一升二合,去渣,溫熱分兩次服用。體質強壯者可增加附子用量至一枚,乾薑用量至三兩。
本方適用於惡寒、脈搏微弱、頻尿的患者,可止瀉止血。也適用於傷寒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頻尿、大量出汗等症狀。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乾薑(一兩半),人參(一兩),甘草(三兩炙)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四逆散,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主之。(傷寒)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乾),柴胡,芍藥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折。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白話文:
準備附子(去皮切成八片)、乾薑(一兩半)、人參(一兩)、甘草(三兩,炙過)。將這些藥材用水三升煮成一升二合,去除藥渣,溫熱後分次服用。
四逆散適用於少陰病,症狀包括四逆(手足冰冷)、咳嗽、心悸、小便不利、腹痛或腹瀉下墜。
另有甘草(炙過)、枳實(破開浸水後炙乾)、柴胡、芍藥,各取十分,搗碎過篩,用白開水調服,每次服方寸匕,一天服三次。咳嗽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心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痛者加附子一枚,炮製至折斷。腹瀉下墜者,先用五升水煮三升薤白,煮成三升後,去除藥渣,取三方寸匕的四逆散加入湯中,再煮成一升半,溫熱後分次服用。
四君子湯,治榮衛氣虛。藏腑怯弱。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大宜服之。(局方)
人參(去蘆),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朮(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入鹽少許。白湯點服。亦得常服。溫和脾胃。進益飲食。闢寒邪。瘴氣。
四柱散,治丈夫元臟氣虛。真陽耗散。兩耳常鳴。臍腹冷痛。頭旋目暈。四肢怠倦。小便滑數。泄瀉不止。(同上)
人參,附子(炮去皮尖),木香(濕紙羅曝),茯苓(各一兩)
白話文:
四君子湯用於治療氣虛、臟腑虛弱、心腹脹滿、食慾不振、腸鳴泄瀉、嘔吐等症狀。其組成是人參、茯苓、甘草和白朮,用法是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煮至七分,加入少許鹽,白湯送服,可隨意服用,溫和脾胃,增進食慾,驅除寒邪瘴氣。
四柱散用於治療男人元氣虛弱、真陽耗散、耳鳴、臍腹冷痛、頭昏眼花、四肢乏力、小便頻數、泄瀉不止等症狀。其組成是人參、附子、木香和茯苓,用法是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煎煮至七分,加入少許鹽,白湯送服,可隨意服用。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薑二片。棗子一個。鹽少許。煎七分。空心食前服。凡臟氣虛弱者。悉宜服之。
四順清涼飲,治湯潑火燒。熱極逼毒入里。或外被涼水所濯。火毒內攻。致生煩躁。內熱口乾。大便秘實者服。(正宗)
連翹,赤芍,羌活,防風,當歸,山梔,甘草(各一錢),大黃(炒二錢)
上水二鍾。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遠服。
白話文:
四順清涼飲
方劑:
- 末藥:每服二錢。
- 水:一大盞。
- 生薑:二片。
- 棗子:一個。
- 鹽:少許。
煎服方法:
- 將藥物與水、生薑、棗子、鹽一起煎煮,煎至七分。
- 空腹,飯前服用。
適應症:
- 凡是臟氣虛弱者,皆宜服用。
主治:
- 湯潑火燒:因熱氣逼毒入裡,或因外被涼水沖洗導致火毒內攻,出現煩躁、口乾、大便秘實等症狀。
方劑組成:
- 連翹:一錢
- 赤芍:一錢
- 羌活:一錢
- 防風:一錢
- 當歸:一錢
- 山梔:一錢
- 甘草:一錢
- 大黃(炒):二錢
煎服方法:
- 上述藥物用兩鍾水煎煮,加入二十根燈心草,煎至八分。
- 飯後服用。
四苓湯,溫疫煩渴思飲。酌量與之。若引飲過多。自覺水停心下。名停飲。宜此湯。若大渴思飲冰水者。無論四時。皆可量與。不欲飲冷。當易百滾湯與之。乃至不思飲。則知胃和。(溫疫)
茯苓(二錢),澤瀉(一錢五分),豬苓(一錢五分),陳皮(一錢)
取長流水。煎服。今不用白朮者。疫邪傳胃而渴。白朮性壅。恐以實填實也。加陳皮者。和中利氣也。
不能食,療妊娠阻病。心中憒悶。空煩吐逆。惡聞食氣。頭眩重。四肢百節疼煩沉重。多臥少起。惡寒汗出。疲極黃瘦方。(外臺)
白話文:
溫疫患者感到口渴,想喝水,可以適量服用四苓湯。如果喝太多水,感覺水停留在心下,稱為停飲,也適合用這個湯。如果患者非常口渴,想喝冰水,不論季節,都可以適量給他們喝。如果不想喝冷水,可以用滾燙的開水代替。如果患者完全不想喝水,就表示胃氣已經和緩了。
四苓湯的組成包括茯苓兩錢、澤瀉一錢五分、豬苓一錢五分、陳皮一錢。
用長流水煎服。現在不用白朮,是因為溫疫邪氣傳入胃部導致口渴,白朮性寒,會阻塞氣機,擔心會加重病情。加入陳皮可以和胃利氣。
四苓湯也可以用來治療孕婦因疾病造成的阻滯,以及胸悶、空虛煩躁、嘔吐、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反胃、頭昏沉、四肢百節疼痛沉重、喜歡躺著不愛動、怕冷、出汗、體力衰弱、皮膚發黃消瘦等症狀。
半夏(洗),生薑(各五兩),旋覆花(一兩),橘皮(二兩),茯苓(三兩),細辛,芎藭,人參,桔梗,甘草(炙各二兩),芍藥(二兩),乾地黃(三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豬羊肉。餳。菘菜。海藻。生菜。蕪荑。
半夏茯苓湯,療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或水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其脈喜沉弦細遲。悉主之方。(同上)
白話文:
半夏、生薑各五兩,旋覆花一兩,橘皮二兩,茯苓三兩,細辛、芎藭、人參、桔梗、甘草(炙)各二兩,芍藥二兩,乾地黃三兩,以上十二味切碎,加水一斗,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忌食豬肉、羊肉、餳、菘菜、海藻、生菜、蕪荑。此方名為半夏茯苓湯,主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煩、水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等症狀,這些都是胃氣虛弱,受寒所致。脈象多沉弦細遲,均可用此方治療。
半夏(五兩洗),生薑(五兩),茯苓(三兩),陳橘皮,人參,桔梗,芍藥,甘草(炙各二兩),桂心(一兩),旋覆花(一兩)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欲得利者。加大黃。須微調者。用乾地黃。病有先時喜水下者。加白朮三兩。除旋覆花。若大便不調。宜加大黃。及乾地黃。並用三兩。忌同前。
半夏瀉心湯,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但滿而不痛。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此湯。(傷寒太陽篇下)嘔而腸鳴。心下痞堅。(金匱嘔吐)上焦虛寒。腸鳴下利。心下痞堅。(外臺無大棗有桂心三兩)
白話文:
半夏、生薑、茯苓、陳橘皮、人參、桔梗、芍藥、甘草各二兩,桂心、旋覆花各一兩,將這些藥材切碎,用水九升煮成三升,分三次服用。想要瀉下通便,可以加適量大黃;想要緩和病情,可以加乾地黃。如果患者先前喜歡喝水,可以加白朮三兩,並去除旋覆花。若大便不調,可以加適量大黃和乾地黃,各三兩,但不能和之前的藥物一起服用。
半夏瀉心湯適用於傷寒五六日,出現嘔吐、發熱的患者,其症狀符合柴胡湯的證候,但已經服用過其他藥物後仍然沒有改善,仍然存在柴胡證的症狀,可以再次服用柴胡湯。即使已經服用過其他藥物,也不會有逆轉的副作用,患者會感覺到蒸蒸發熱,然後出汗,最終解除病症。如果患者感到心下滿悶、硬痛,這是結胸的表現;如果只是滿悶不痛,這是痞的表現,柴胡湯不適用,應該使用半夏瀉心湯。
另外,半夏瀉心湯也適用於嘔吐伴隨腸鳴、心下痞堅的患者;上焦虛寒、腸鳴下利、心下痞堅的患者也可以使用。
半夏(半升洗),黃芩(三兩擘),人參,甘草(炙),乾薑(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滓再煎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痰厥頭痛。眼黑頭旋。噁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與言心神顛倒。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之中。頭苦痛如裂。身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此乃胃氣虛損。停痰而致也。(回春)
半夏(薑汁製),白朮(米泔浸),陳皮(去白),麥芽(各七分半),茯苓(去皮),黃耆(炒),人參,澤瀉,蒼朮,天麻(各三分半),神麯(炒五分),黃蘗(酒炒),乾薑(炒各二分)
白話文:
將半夏洗淨,用量半升;黃芩切成小塊,用量三兩;人參、甘草(炙)、乾薑各用量三兩;黃連用量一兩;大棗用量十二枚。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一斗水煎煮,直到剩下六升,再將藥渣再煎取三升藥汁。溫熱服用,每次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此方名為半夏白朮天麻湯,用於治療痰厥頭痛,症狀包括眼黑頭旋、噁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言語心神顛倒、目不敢開、感覺身處風雲之中、頭部劇痛如裂、身體沉重如山、四肢厥冷、無法安臥。這些症狀皆因胃氣虛損,痰濕停滯而導致。
另有一方,使用薑汁製半夏、米泔浸白朮、去白陳皮、麥芽、去皮茯苓、炒黃耆、人參、澤瀉、蒼朮、天麻各用量七分半,炒神麯五分,酒炒黃蘗、炒乾薑各用量二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食前熱服。
半夏乾薑散,乾嘔吐逆。吐涎沫方。(金匱反胃)
半夏,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半夏散及湯,少陰病。咽中痛者。主之。(傷寒)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一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當散服。)
白話文:
- 上銼一劑:請準備一個藥方。
- 生薑三片:請準備三片生薑。
- 水煎:請將藥材與水一起煮沸。
- 食前熱服:請在進餐前服用熱藥。
- 半夏乾薑散,乾嘔吐逆。吐涎沫方:這是一個治療乾嘔和噁心的方子,特別是當你感到想吐口水或泡沫時。
- (金匱反胃):這指的是胃部反酸的症狀。
- 上二味。杵為散:請將這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
- 取方寸匕:請取一小撮粉末。
- 漿水一升半:請用一半升的米漿水。
- 煎取七合:請將藥材煎煮至剩餘七合的量。
- 順服之:請一次性服下。
- 半夏散及湯,少陰病。咽中痛者:這是一個治療少陰病,特別是當你感到喉嚨疼痛時使用的方子。
-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請分別準備洗淨的半夏、去皮的桂枝和炙烤的甘草。
- 上三味等分:請將這三種藥材均勻分開。
- 各別搗篩:請分別將這三種藥材研磨成粉末。
- 已合治之:請將這些粉末混合在一起。
- 白飲和服方寸匕:請用白飲(如米酒)調和後,每次服用一小撮。
- 日三服:請每日分三次服用。
- 若不能散服者:如果無法散服。
- 以水一升。煎七沸:請用一升的水煎煮至七次沸騰。
- 內散一兩:請加入一兩的藥粉。
- 方寸匕:請再加入一小撮藥粉。
- 更煎三沸:請再煎煮三次沸騰。
- 下火令小冷:請熄火後讓藥液稍微冷卻。
- 少少咽之:請少量地吞嚥藥液。
半夏麻黃丸,心下悸者主之。(金匱)
半夏,麻黃(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半夏厚朴湯,婦人咽中如有炙臠主之。(金匱)胸滿心下堅。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千金)
半夏(一斤),厚朴(三兩),茯苓(二兩),生薑(五兩),干蘇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半夏藿香湯,疫邪留於心胸。胃口熱甚。皆令嘔不止。下之。嘔當去。今反嘔者。此屬胃氣虛寒。主之。(溫疫論)
白話文:
半夏麻黃丸用於治療心悸,由半夏和麻黃等量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丸,每次服三丸,每日服三次,每次服小豆大小。半夏厚朴湯用於治療婦人咽中如有炙肉感,胸悶心下堅硬,吞不下嚥不下,嘔吐不出,由半夏、厚朴、茯苓、生薑、干蘇葉等藥材用水煎煮服用,每次服四分之一,每日服三次,夜間服一次。半夏藿香湯用於治療疫病邪氣停留在心胸,胃口熱盛,導致嘔吐不止,下瀉後嘔吐仍未停止,屬於胃氣虛寒,由半夏和藿香等藥材組成。
半夏(一錢五分),真藿香(一錢),乾薑(炒一錢),白茯苓(一錢),廣陳皮(一錢),白朮(炒一錢),甘草(五分)
水姜煎服。
半夏飲,治反胃不食。食即吐逆。羸瘦少力。(聖濟)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盡焙二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一兩半),糯米(二合),橘皮(湯洗去白焙一兩),生薑(切片一兩半)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棗二枚擘破。水一盞去滓。空腹溫服。如人行五里再服。
半夏湯,治胸中客熱。心中煩滿氣上。大小便難方。(千金)
白話文:
半夏一錢五分,藿香一錢,乾薑炒一錢,白茯苓一錢,廣陳皮一錢,白朮炒一錢,甘草五分,用水煎服。此方名為半夏飲,治反胃不食,食即吐逆,身體消瘦無力。
另,半夏洗淨去滑後焙乾二兩,厚朴去粗皮用生薑汁炙一兩半,糯米二合,橘皮洗淨去白後焙乾一兩,生薑切片一兩半,將以上五味粗搗篩勻。每次取三錢匕,加入兩枚掰開的棗,用水一盞煎煮去渣,空腹溫服。如走五里路後再服一次。此方名為半夏湯,治胸中熱氣,心中煩悶氣上,大小便不順暢。
半夏(一升),生薑(八兩),前胡(四兩),茯苓,白朮(各五兩),甘草(一兩),黃芩,人參(各二兩),杏仁,枳實(各二兩)
上十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胸中大熱者。沉冷服之。(一方用梔子仁二兩為十一味)
半夏湯,治脾勞實。四肢不用。五臟乖反。脹滿肩息。氣急不安。承氣泄實熱方。(同上)
半夏,宿姜(各八兩),茯苓,白朮,杏仁(各三兩),大棗(二十枚),竹葉(切一升),橘皮,芍藥(各四兩)
白話文:
半夏一升,生薑八兩,前胡四兩,茯苓、白朮各五兩,甘草一兩,黃芩、人參各二兩,杏仁、枳實各二兩。
以上十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九升水煮,煮到剩下三升。分三次服用。胸中非常熱的人,要用冷水服用。(有一種配方用梔子仁二兩,共十一味藥材)
半夏湯用於治療脾臟勞損導致的實證,症狀包括四肢無力、五臟功能失調、腹部脹滿、呼吸困難、心神不寧。這是一個瀉實熱的方劑,與承氣湯類似。
半夏、生薑各八兩,茯苓、白朮、杏仁各三兩,大棗二十枚,竹葉切成一升,橘皮、芍藥各四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半夏湯,治陰黃小便。色不清。欲自利。腹滿而喘者必噦。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一兩),人參(二兩),葛根(二兩)
上三味。銼如麻豆。每服四錢匕。以水一盞。入生薑半分切。煎取七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濟)
白虎湯,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主之。(傷寒太陽)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讝語。遺尿。發汗則讝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主之。(同上陽明)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同上厥陰)瘟疫脈長洪而數。大渴復大汗。通身發熱者。宜此湯。(溫疫)
白話文:
上九味,研磨成粉末。用一斗水煮取三升,分四次服用。
半夏湯,用於治療黃疸,小便顏色不清,想拉肚子,肚子脹滿且呼吸困難,並且經常反胃的人。
半夏(用清水洗七遍,去除表面滑膩的部分,取一兩),人參(二兩),葛根(二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四錢匕,用一盞水,加入半片生薑切片,煎煮至七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出自《聖濟總錄》)
白虎湯,用於治療傷寒,脈象浮滑。這是因為表證有熱,裡證有寒。主治三陽合病,肚子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嘴麻木,面容垢膩,言語不清,尿失禁,出汗則言語不清,瀉下則額頭出汗,手足冰冷。如果自汗不止,也可用此湯。(出自《傷寒論·太陽》)三陽合病,肚子脹滿身重,難以翻身,口麻木,面容垢膩,言語不清,遺尿,發汗則言語不清,瀉下則額頭出汗,手足冰冷。如果自汗不止,也可用此湯。(出自《傷寒論·太陽》)傷寒脈象滑而厥逆,這是因為裡證有熱。(出自《傷寒論·厥陰》)瘟疫脈象長而洪大,且脈搏頻數,口渴且大量出汗,全身發熱者,也適合用此湯。(出自《溫疫論》)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加人參湯,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若脈洪大者主之。(寒傷太陽)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主之。(同上)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主之。(同上)傷寒脈浮。發熱無汗。
其表不解者。不可與此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此湯主之。(同上)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讝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湯主之。
白話文: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以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至熟,湯成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三次。白虎加人參湯適用於服用桂枝湯後大汗出卻仍然煩渴不解、脈洪大者,或是傷寒發病後吐瀉不止,持續七八天不見好轉,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口渴,舌頭乾燥煩躁,想喝大量水者,以及傷寒沒有明顯發熱,但口乾舌燥、心煩意亂、背部略微發寒者。但若傷寒表證未解,不適合使用此湯。若單純口渴想喝水,沒有表證,則可以服用此湯。陽明病脈浮而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喘不過氣,發熱出汗,不惡寒反惡熱,身體沉重,若發汗則躁動不安,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若溫針則驚悸煩躁失眠,若瀉下則胃中空虛,客氣上衝,心胸鬱悶,舌苔厚膩者,則應服用梔子湯。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此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同上)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同上)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主之。(金匱)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
主之。(同上)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炙三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成湯。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加桂枝湯,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熱。骨節疼煩。時嘔。主之。(金匱)
白話文:
如果口渴想喝水,嘴巴乾燥舌頭發乾,這個湯方可以治療。如果脈象浮緩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暢,也可用這個湯方治療。陽明病症,出汗多且口渴的,不可使用這個湯方,因為出汗太多導致胃中乾燥,而這個湯方會利尿,會加重病情。太陽病症,中熱者,也就是中暑,伴隨出汗畏寒,身體發熱口渴,可以用這個湯方治療。口渴想喝水,嘴巴乾燥舌頭發乾,也可用這個湯方治療。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棉包裹,甘草炙三兩,粳米六合,人參三兩。將以上五味藥材,用一斗水煮,煮到米熟成湯後,去除藥渣,溫溫地喝一升,一天喝三次。
白虎加桂枝湯,用來治療溫瘧。脈象平穩,身體無寒熱,骨節酸痛煩躁,偶爾嘔吐,可用這個湯方治療。
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二兩)
上銼。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即愈。
白通湯,少陰病下利者。主之。(傷寒少陰)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此湯。(同上)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服白通。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此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傷寒少陰)
白話文:
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二兩)混合研磨,每次取五錢,加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汗出即愈。此方名為白通湯,適用於少陰病下利者。少陰病下利脈微者,亦可服用此湯。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溫服兩次。此方名為白通加豬膽汁湯,適用於服用白通湯後,腹瀉不止,伴隨厥逆無脈、乾嘔煩躁者。服用此湯後,脈搏突然跳動者,凶兆;脈搏微弱但尚存者,可望痊癒。
蔥白(四莖),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屎(五合),豬膽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白朮散,妊娠養胎主之。(金匱)
白朮,川芎(各二兩),蜀椒(三分去汁),牡蠣(二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一錢匙。日三服。夜一服。若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倍加芎藭。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後。更以酸漿水服之。
白話文:
蔥白四根,乾薑一兩,附子一枚去皮破成八片,人糞五合,豬膽汁一合,以上五味用三升水煮至一升,去渣,加入膽汁和人尿,調勻,分溫服兩次。若無膽汁,亦可用。白朮散,妊娠養胎主治。(出自《金匱要略》)
白朮、川芎各二兩,蜀椒三分去汁,牡蠣二分,以上四味搗成散劑,用酒送服,每次一錢匙,每日三次,晚上一次。若疼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加倍川芎。心煩吐痛,不能飲食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用後,再用酸漿水送服。
若嘔以酸漿水服之。復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
白薇湯,人平居無苦。疾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發汗過多。血少氣並於血。陽獨上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鬱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本事方)
白薇,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各一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五分炙)
上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白話文:
如果嘔吐,就用酸漿水喝下;如果還不緩解,就用小麥汁喝下;之後如果口渴,就喝大麥粥。即使病好了,也要繼續喝這些藥,不要停。
白薇湯是用來治療突然昏迷、身體僵硬不動、沒有意識、眼睛閉著打不開、嘴巴閉著說不出話,或者勉強有意識卻厭惡聽人說話,只有頭昏腦脹,過一段時間才醒過來的人。這種情況是由于大量出汗導致血液不足、氣血不調,陽氣上升卻不下降,氣機阻塞不通,所以像死了一樣。氣血重新平衡,陰陽恢復流通,才會過一段時間醒過來。這種病症叫做鬱冒,也叫做血厥,婦女比較容易發生。
白薇湯的藥方包括:白薇、當歸(去蘆頭,洗乾淨切片焙乾,各一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甘草(五分,炙過)。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碗水煎成一碗,去渣滓溫熱服下。
本經逢原,熱利下重者。主之。(金匱)下欲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主之。(傷寒厥陰)
白頭翁(二兩),黃連(三兩),黃蘗(三兩),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產後下利虛極主之。(金匱婦人)
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黃連,黃蘗(各三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膠令消盡。分溫三服。
白蘚皮湯,肺受風而色枯白。頰時赤。皮膚乾燥。鼻塞干痛。此為虛風主之。(準繩)
白話文:
如果經絡遭遇燥熱,導致下焦濕熱下注、小便不利,可以用白頭翁湯治療。如果產後虛弱導致腹瀉,可以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治療。如果肺部受風,導致面色蒼白、兩頰泛紅、皮膚乾燥、鼻塞干痛,可以用白蘚皮湯治療。
白蘚皮,麥門冬(去心),茯苓(去皮),杏仁(去皮尖雙人炒),細辛(去苗),桑白皮,白芷(各一兩半),石膏(研各一兩)
每服三錢。水三盞。先煮大豆三合。取汁一盞。去豆下藥。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服。
白蘚皮湯,治少小客魃挾實方。(千金方)
白蘚皮,大黃,甘草(各一兩),芍藥,茯苓,細辛,桂心(各十八銖)
上七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分三服。
白扁豆散,治久嗽咯血成肺痿。多吐白涎。胸膈滿悶不食。(本事方)
白話文:
白蘚皮、麥門冬、茯苓、杏仁、細辛、桑白皮、白芷各一兩半,石膏研成粉末,各一兩。每次服用三錢,用三盞水先煮大豆三合,取汁一盞,去豆後加入藥材,煎煮至七分,去渣,不拘時服用。此方名為白蘚皮湯,用於治療小兒客邪挾實。
白蘚皮、大黃、甘草各一兩,芍藥、茯苓、細辛、桂心各十八銖。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二升水煮取九合,分三次服用。此方名為白扁豆散,用於治療久咳咯血導致肺痿,多吐白痰,胸膈滿悶不食。
白扁豆(飯上蒸),生薑(各半兩),枇杷葉(去毛),半夏(湯洗七次),人參(去蘆),白朮(各一分),白茅根(三分)
上細銼。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下檳榔末一錢。和勻分四服。不拘時候。
生薑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金匱)
生薑(五兩),人參(三兩),甘草(四兩),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生薑半夏湯,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何者。用此湯。(同上)
白話文:
白扁豆、生薑各半兩,枇杷葉去毛,半夏湯洗七次,人參去蘆,白朮各一分,白茅根三分,以上藥材細切,用水三升煎煮至一升,去渣後加入檳榔末一錢,混合均勻分成四服,不拘時間服用。
生薑甘草湯用於治療肺痿咳嗽,唾液不止,咽喉乾燥口渴。生薑五兩,人參三兩,甘草四兩,大棗十五枚,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七升煮至三升,分溫三服。
生薑半夏湯用於治療病人胸中似喘非喘,似嘔非嘔,似噦非噦,心中昏沉無奈。
半夏(半斤),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嘔止停後服。
生薑瀉心湯,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主之。(傷寒太陽)
生薑(四兩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生薑湯,療吐逆乾嘔。(外臺)
白話文:
半夏(半斤),生薑汁(一升)。
將這兩種藥材,用水三升煮半夏,煮到剩下二升。再加入生薑汁,煮到剩下 一升半。稍涼後分成四份,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嘔吐停止後繼續服用。
生薑瀉心湯適用於傷寒患者,發汗後解表,但胃氣不和,心窩處脹滿堅硬,乾嘔,食物有臭味,脅肋下有水氣,肚子發出響聲,腹瀉。
生薑(四兩切片),甘草(三兩炙烤),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淨),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將這八種藥材,用水一斗煮到剩下六升,濾去藥渣,再煎煮到剩下三升,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生薑湯可以治療吐逆乾嘔。
生薑(四兩),澤瀉(三兩),桂心(二兩),橘皮(三兩),甘草(二兩),茯苓(四兩),人參(一兩),大黃(四兩)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五合。日三。忌海藻。菘菜。醋物。生蔥。
生脈散,滋生精氣。培養真元。補心潤肺。(入門)
麥門冬,人參(各三錢),五味子(十五粒)
水煎。不拘時服。渣再煎。則可充一日茶湯。
生蘆根五味飲,許仁則。療嘔吐病有兩種。一者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一者積冷在胃。亦嘔逆不下食。二事正反。須細察之。必其食飲寢處將息傷熱。又素無冷病。壯年力強。膚肉充滿。此則是積熱在胃。生此嘔逆。如將息食飲。寢處不熱。又素有冷病。年衰力弱。膚肉瘦悴。
白話文:
用生薑四兩、澤瀉三兩、桂心二兩、橘皮三兩、甘草二兩、茯苓四兩、人參一兩、大黃四兩,將這些藥材切碎,加水七升煮到剩下三升,每次服用五合,一天三次。忌食海藻、菘菜、醋製品和生蔥。
生脈散能滋生精氣,培養真元,補心潤肺。
麥門冬、人參各三錢,五味子十五粒,用水煎服,不限時間。藥渣再煎可以當作一天的茶湯。
生蘆根五味飲是許仁則所創,用來治療嘔吐病。嘔吐病有兩種:一是胃積熱,嘔吐不止,食不下嚥;二是胃積冷,同樣會嘔吐不止,食不下嚥。這兩種情況正好相反,需要仔細觀察判斷。如果患者飲食起居傷熱,又沒有患過寒症,而且年富力強,膚色紅潤,這就是胃積熱引起的嘔吐。反之,如果患者飲食起居不傷熱,而且患有寒症,年老體衰,膚色憔悴,這就是胃積冷引起的嘔吐。
此則積冷在胃。生此嘔逆。經久急須救之。不爾。甚成反胃病。積熱在胃。嘔逆不下食。宜此湯。(同上)
生蘆根(切一升),生麥門冬(一升去心),青竹茹(一升),生薑汁(五合),茯苓(五兩)
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竹瀝六大合。攪調合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始服一劑。忌醋物。
加味遺糧湯,治楊梅瘡初起。筋骨疼痛。及已成數月延綿不已。並楊梅風毒。誤服輕粉。癱瘓骨疼。不能動履。
白話文:
這是胃寒積冷導致嘔逆,拖延久了會變成反胃病,需要緊急治療。若是胃熱積熱導致嘔逆不思飲食,則適合用這個湯方。
將蘆根、麥門冬、竹茹切碎,加入生薑汁、茯苓,用水煮,取二升半,去渣,加入竹瀝,攪拌均勻,分三次服用,每次間隔如同人步行十里時間。忌食醋類食物。
加味遺糧湯用於治療楊梅瘡初起、筋骨疼痛,以及已患病數月久治不愈,還有楊梅風毒、誤服輕粉導致癱瘓骨痛,不能行走。
川芎,當歸,防風,薏苡仁,木瓜,金銀花,木通,白蘚皮,蒼朮,威靈仙(各一錢),甘草(五分),皂莢子(五個切片微炒),仙遺糧(二兩),人參(瘡久氣虛者加)
水二碗。煎八分。量上下。食前後。腿腳之下。加牛膝一錢。病淺者一月可退。病深者百日可痊。忌牛肉。燒酒。海腥煎炒。此瘡發時。多先起於下疳。若以此方預服之。可以止其不發梅瘡也。
白話文:
川芎、當歸、防風、薏苡仁、木瓜、金銀花、木通、白蘚皮、蒼朮、威靈仙各一錢,甘草五分,皂莢子五個切片微炒,仙遺糧二兩,人參(若病程久且體虛者可加)。用水二碗,煎至八分,量出上下藥液,飯前飯後服用。若治療腿腳部位的病症,可加牛膝一錢。病情較輕者,一月可見效;病情嚴重者,百日可痊癒。忌食牛肉、燒酒及海腥煎炒食物。此病多起於下疳,若及早服用此方,可預防梅瘡發生。
加味金沸草散,麻疹其症重者主之。(準繩)
旋覆花(去梗),麻黃(去節水煮去沫曬乾),前胡(去蘆各七錢),荊芥穗(一兩),甘草(炙),半夏(湯泡七次薑汁拌炒),赤芍藥(各五兩),鼠黏子(炒),浮萍(各七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生薑二片。薄荷葉三五片煎。
加味茯苓湯,治痰迷心胞。健忘失事。言語如癡。(得效方)
人參(去蘆),半夏(湯洗),陳皮(去白兩半),白茯苓(去皮一兩),粉草(五錢),益智(去殼),香附子(炒去毛各一兩)
白話文:
加味金沸草散,主要用來治療麻疹病情嚴重者。將旋覆花、麻黃、前胡、荊芥穗、甘草、半夏、赤芍藥、鼠黏子、浮萍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生薑和薄荷葉煎水服用。加味茯苓湯則用於治療痰迷心胞,導致健忘失事、言語痴呆的病症,以人參、半夏、陳皮、白茯苓、粉草、益智、香附子等藥材製成。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烏梅半個。同煎。不拘時溫服。
加味香薷飲,治伏暑成瘧。煩悶多渴。微微振寒。寒罷大熱。小便黃赤。或背寒面垢。(濟生方)
香薷(半斤),扁豆(四兩),厚朴(薑製炒六兩),檳榔(二兩),黃連(去須三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用酒半盞。煎至八分。去滓。沉冷服。不拘時候。
加味逍遙散,治便毒下疳。血疝。服疏導攻伐之劑。不能消散。虛熱不已。口無食味。及肚腹重墜。水道澀痛。或兩胯痛。足膝無力者。(薛己)治患顛疾。歌唱無時。逾牆上屋。乃榮血迷於心胞所致。加遠志去心。桃仁去皮尖。蘇木紅花。各一錢。水一杯半煎。(得效方)
白話文:
銼散每服四錢,用水一盞半煎煮,加入生薑三片和半個烏梅,不分時間溫服。
加味香薷飲用於伏暑導致的瘧疾,症狀包括煩悶口渴、微微發寒、寒退後大熱、小便黃赤,或背部發寒、面部發黑。方劑用香薷半斤、扁豆四兩、厚朴(薑製炒六兩)、檳榔二兩、黃連(去須三兩),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服四錢,用一盞水和半盞酒煎煮至八分,去渣後冷服,不拘時間。
加味逍遙散用於治療便毒引起的肛門潰爛、血疝,以及服用疏導攻伐藥物後,虛熱不退、口無味覺、腹部沉重下墜、尿道澀痛、兩胯疼痛、足膝無力等症狀。薛己認為,患有顛疾、無時不刻唱歌、爬牆上屋,都是由於精血迷於心包導致,因此在加味逍遙散中加入遠志去心、桃仁去皮尖、蘇木、紅花各一錢,用一杯半水煎煮。
當歸(去苗),芍藥(白者),白朮,柴胡,茯苓,牡丹皮,山梔子(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煅生薑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
加減鼠黏子湯,痘疔證屬有餘。首尾俱宜此方為要。(正宗)
鼠黏子,天花粉,知母,荊芥,山梔子(各六分),甘草(三分)
水二盞。竹葉。燈心各二十件煎服。身熱加柴胡。黃芩。有痰加麥冬。貝母。咽啞加玄參。桔梗。咬牙加薄荷。石膏。便秘加蜂蜜。玄胡粉。昏憒加黃連。硃砂。痂枯加當歸。地黃。戀疤加蟬蛻。川芎。
白話文:
準備當歸(去掉頭尾)、白芍藥(白色的)、白朮、柴胡、茯苓、牡丹皮、山梔子(各一兩),甘草(炙半兩),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大盞,加一塊煅過的生薑,切開,再加少許薄荷,一起煎煮至七分,去渣趁熱服用,不限時間。
加減鼠黏子湯適合治療痘疔證屬於實證的情況,無論是初期或後期,都以這個方子為主。
鼠黏子、天花粉、知母、荊芥、山梔子(各六分),甘草(三分),用水二盞,加竹葉、燈心各二十件煎服。發熱者加柴胡、黃芩;有痰者加麥冬、貝母;咽喉發不出聲音者加玄參、桔梗;牙關緊閉者加薄荷、石膏;便秘者加蜂蜜、玄胡粉;昏迷者加黃連、硃砂;痂皮乾燥者加當歸、地黃;留疤痕者加蟬蛻、川芎。
加減二陳湯,痰屬濕。乃津液所化。因風濕熱之感。或七情。飲食所傷。以致氣逆。液濁變為痰飲。故曰痰。因火動。降火為先。火因氣逆。順氣為要。(壽世)
陳皮(去白一錢),半夏(制錢半),茯苓(酒炒各一錢),防風(去蘆五分),貝母(一錢半),枳實(一錢),白朮(去蘆一錢二分),連翹(五分),黃芩(酒炒各一錢),天花粉(七分),香附子(炒一錢),甘草(三分)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加減大棗,治痰飲屬寒者。(局方)
半夏(五錢),陳皮,茯苓,乾薑,桂枝(各三錢),甘草(一分)
白話文:
二陳湯用於治療痰飲,因為痰是由津液化生而來,而風濕熱入侵、情緒郁結、飲食失節等因素,都可能導致氣逆,津液濁化成痰飲。因此,治痰首先要降火,其次要順氣。方中用陳皮、半夏、茯苓等清熱化痰,降火順氣;防風、貝母等祛風止咳;枳實、白朮等理氣健脾;連翹、黃芩等清熱解毒;天花粉、香附子等化痰止痛;甘草調和諸藥。根據病情,可加减大枣,如痰饮属寒者,可加入大枣温中。服用时,用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上水煎溫服。按張氏醫通云。婦人月水及期。嘔吐煩悶。頭痛者。是心下寒飲也。宜此湯。
古今錄驗解五蒸湯。(外臺方)
甘草(一兩炙),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竹葉(二把),葛根,乾地黃(各三兩),知母,黃芩(各二兩),石膏(五兩碎),粳米(一合)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三服。亦可以水三升。煮小麥一升。乃煮藥。忌海藻。菘菜。蕪荑。火醋。(範汪同。一方無甘草。茯苓。人參。竹葉。止六味。)
古今錄驗療氣忽發滿胸急者方。(同上)
桑根白皮(切二升),郁李仁(一升碎),赤小豆(二升),橘皮(三兩),蘇葉(三兩),茅根(切二升)
白話文:
將藥材甘草、茯苓、人參、竹葉、葛根、生地黃、知母、黃芩、石膏、粳米洗淨切片,加水九升煮至二升半,分三次服用。也可以先用三升水煮一升小麥,再加入藥材煮。服用期間忌食海藻、菘菜、蕪荑和火醋。此外,還可以用桑根白皮、郁李仁、赤小豆、橘皮、蘇葉和茅根治療氣喘胸悶。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適冷暖稍稍飲之。
古今錄驗桂心湯,療人心痛懊憹。胸悶築築引兩乳。又或如刺困極方。(同上)
桂心(半兩),芍藥,吳茱(二兩),當歸(二兩),生薑(半斤無代乾薑五兩)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一升。晝三夜一。良有驗。忌生蔥。
古今錄驗白頭翁湯,療寒氣急下。及滯下方。(同上)
白頭翁,乾薑(各二兩),甘草(一兩),當歸(一兩),黃連,秦皮(各一兩半),石榴皮(一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四服。
白話文:
將六味藥材切碎,用一斗水煮成三升,待冷卻至適宜溫度後,少量多次服用。
桂心湯用於治療心痛、煩躁不安、胸悶憋氣、疼痛放射至兩乳,或刺痛難忍等症狀。
桂心半兩、芍藥、吳茱各二兩、當歸二兩、生薑半斤(若無生薑則以乾薑五兩代替)。將五味藥材切碎,用一斗二升水煮成四升,每次服用一升,白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效果顯著,忌食生蔥。
白頭翁湯用於治療寒氣急迫下瀉,以及滯留在下焦的病症。
白頭翁、乾薑各二兩,甘草、當歸各一兩,黃連、秦皮各一兩半,石榴皮一兩。將七味藥材切碎,用八升水煮成三升,分為四次服用。
古今錄驗羚羊角湯,療噎塞。氣不通。不下食方。(同上)
羚羊角(屑二兩),厚朴(炙),橘皮,通草,吳茱萸,乾薑(各三兩),烏頭(十五枚炮)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三升。分三服。日三。忌豬肉。冷水。
古今秘苑第二方,治瘧疾。
何首烏(生用三錢),陳皮,茯苓,柴胡,黃芩(各八分),白朮(一錢),當歸(一錢),威靈仙(一錢),生薑(三片)
白話文:
古今錄驗記載的羚羊角湯,可以治療食道阻塞、氣不通、不食的症狀。藥方如下:羚羊角屑二兩、厚朴(炙)、橘皮、通草、吳茱萸、乾薑(各三兩)、烏頭(十五枚炮)。將以上七味藥材切碎,用九升水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每天三次。忌食豬肉和冷水。
古今秘苑記載的第二個方子,用來治療瘧疾。藥方如下:何首烏(生用三錢)、陳皮、茯苓、柴胡、黃芩(各八分)、白朮(一錢)、當歸(一錢)、威靈仙(一錢)、生薑(三片)。
上井水河水各一碗。煎八分。加酒五分。再煎一滾。空心服二三煎。並治久瘧。加蓬朮一錢。此方妙在補瀉互用。虛實皆宜。不用參耆。並去常山。草果。平平無奇。卻有神效。即極弱之人。纏極重之病。十劑之後。立有起色。功奏萬全。所云加減一二。即不靈應者。正此一方也。切勿早用人參。如閉賊於重門之內。必搏擊害人。所傷者大矣。
正氣天香湯,治婦人一切諸氣作痛。上湊心胸。或攻築脅肋。腹中結塊。發渴刺痛。月水因之而不調。或眩暈嘔吐。往來寒熱。胎前產後。一切氣症方。(入門)
白話文:
將井水和河水各取一碗,煎煮至八分,加入五分酒,再煮沸一次,空腹服用二至三次,可治久瘧。若要加強效果,可加入一錢蓬朮。此方妙在補瀉兼用,虛實皆宜,不必添加人參、黃耆,更需去掉常山和草果。看似平平無奇,卻有奇效,即使體弱之人,患上重症,服用十劑後,也能見到起色,功效十足。若有人說加減藥量則藥效不顯,正因是此方所致,切勿輕易加入人參,如同將賊人鎖在重門之內,必會反噬傷人,後果不堪設想。
正氣天香湯,可用於治療婦女各種氣痛,如胸口疼痛,或脅肋疼痛,腹部結塊,口渴刺痛,月經不調,或眩暈嘔吐,反覆寒熱,孕期及產後各種氣症。
香附子(一錢半),烏藥(六錢),紫蘇,陳皮,乾薑(各六分)
水煎熱服。
正脾散,治大病之後。脾氣虛弱。中滿腹脹。四肢虛浮。狀如水氣。此藥主之。(楊氏方)
莪朮(炮切),香附子(炒),茴香(炒),陳皮(去白),甘草(炙)
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煎燈心木瓜湯調下。
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同上)
白話文:
香附子一錢半、烏藥六錢、紫蘇、陳皮、乾薑各六分,水煎熱服。正脾散可用於治療大病後脾氣虛弱,中滿腹脹,四肢虛浮,狀如水氣。莪朮炮切、香附子炒、茴香炒、陳皮去白、甘草炙,等分為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煎燈心木瓜湯調服。外臺茯苓飲則用於治療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可以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橘皮,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六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外臺黃芩湯,治乾嘔下痢。(同上)
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必效療痢兼湯方。(外臺)
麥門冬(去心三兩),烏梅(二大枚)
上二味。以水一大升。煮取強半。絞去滓。待冷細細嚥之。即定仍含之。
必勝湯,痧有因於血實者。此方主之。(生衡)
白話文: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橘皮、生薑四兩,用水六升,煮成一升六合,分三次溫服。服用時,就像走八九里路時一樣,慢慢地喝下去。
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用水七升,煮成三升,溫分三次服用。
麥門冬去心三兩,烏梅兩個,用水一大升,煮成一半,去渣,放涼後慢慢喝下,喝完後還可以含在嘴裡。
紅花,香附子(各四兩),桃仁(去皮尖),大黃,貝母,山楂,赤芍藥,青皮,五靈脂(各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微溫服。
朮附湯,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補中。益精氣。(金匱)
白朮(二兩),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炙一兩)
上三味。銼。每五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瓜蒂散,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之。(傷害論太陽)下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此方。(同上厥陰)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此湯。(金匱腹滿)治諸黃(同上黃疸)
白話文:
紅花、香附子各四兩,桃仁去皮尖、大黃、貝母、山楂、赤芍藥、青皮、五靈脂各二錢,加水兩杯,煎煮至七分,溫服。此方名為朮附湯,主治風虛頭重眩暈、味覺喪失、身體虛弱、精氣不足等症。
白朮二兩,附子一枚半炮製去皮,甘草炙一兩,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入生薑五片、大棗一枚,以半杯水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此方名為瓜蒂散,主治類似桂枝湯證狀,但頭部不痛,頸部不僵硬,寸脈微浮,胸部痞硬,氣往上衝至喉嚨,呼吸困難,屬於胸中有寒,需要吐出寒邪。此外,此方也適用於手足厥冷、脈象時緊時緩,邪氣結聚在胸中,心下脹滿煩躁,食慾不振的症狀,以及食積停滯在上脘,需要吐出的情況。同時,此方也能治療各種黃疸病症。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此湯。
仙遺糧湯,治楊梅結毒。初起筋骨疼痛。已破肌肉潰爛者。(正宗)
仙遺糧(即稱土茯苓四兩),防風,荊芥,川芎,當歸,天花粉,金銀花,白蒺藜,薏苡仁,威靈仙(各一錢),山梔子,黃連,連翹,乾葛,白芷,甘草,黃芩(各六分),牛膝(下部加之)
白話文:
將瓜蒂和赤小豆各取一份,分別搗碎成粉末,混合在一起。每次取一錢匕的藥粉,加入一合香豉,用七合熱水煮成稀粥,去渣取汁,再加入藥粉,溫熱服用。若是不吐,可以少量多次地加藥,直到吐出來為止。注意,體虛容易出血的人不能服用此湯。
仙遺糧湯,用於治療楊梅瘡。初期出現筋骨疼痛,潰爛破損者適用。
配方:土茯苓四兩,防風、荊芥、川芎、當歸、天花粉、金銀花、白蒺藜、薏苡仁、威靈仙各一錢,山梔子、黃連、連翹、乾葛、白芷、甘草、黃芩各六分,牛膝適量。
水三鍾。煎二碗。量病上下。食前後服。渣再煎一碗。服後飲酒一杯。忌牛肉。火酒。房事等件更妙。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翻胃。並宜服之。(局方)
蒼朮(去粗皮米泔浸二日焙乾五斤炒),厚朴(去粗皮水浸一宿銼生薑汁製焙乾五十兩),陳皮(去白五十兩),甘草(銼炒十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以水一盞。入生薑二片。干棗兩枚。同煎至七分。去棗姜帶熱服。食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闢風寒冷濕。四時非節之氣。
白話文:
水煮三碗,煎成兩碗。根據病情的輕重,在飯前或飯後服用。藥渣再煎一碗,服完後喝一杯酒。忌食牛肉、喝烈酒、房事,這樣效果更好。
平胃散,主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悶氣短、嘔吐噁心、打嗝泛酸、面色萎黃、身體瘦弱、懶惰嗜睡、肢體關節疼痛、經常腹瀉、或出現霍亂、五噎八痞、膈氣翻胃等症狀。
將蒼朮(去粗皮,用米泔水浸泡兩天後曬乾,再炒至五斤)、厚朴(去粗皮,水浸一夜後切片,用生薑汁拌勻,再焙乾至五十兩)、陳皮(去白皮至五十兩)、甘草(切片炒至十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用一碗水,加入兩片生薑和兩枚干棗,一起煎至七分,去掉棗姜,趁熱服用。飯前可以加少許鹽,用沸水沖服,也可以。經常服用可以調理氣血,溫暖胃部,消化積食,消除痰飲,抵抗風寒濕邪,預防四季不調之氣。
石膏湯,治腳氣風毒。熱毒氣上衝頭面。面赤鼻塞。來時令人昏憒。心胸恍惚。或若驚悸。身體戰掉。手足緩縱。或酸痹。頭目眩重。眼反鼻辛。熱氣出口中。或患味甜。諸惡不可名狀者方。(千金)
石膏,龍膽,升麻,芍藥,貝齒,甘草,鱉甲,黃芩,羚羊角(各一兩),橘皮,當歸(各二兩)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白話文:
【石膏湯】是一種治療腳氣風毒的中藥方,用於處理熱毒氣上衝頭面部,導致臉紅、鼻塞等症狀。這種情況下,患者可能會感到混亂、心神不寧,或者有驚悸感,身體震顫,手腳鬆弛,可能伴有痠痛和麻木感,頭暈眼花,眼睛和鼻子感覺苦澀,口中有熱氣或甜味,這些症狀難以一一描述。
此方包括以下成分:石膏、龍膽、升麻、芍藥、貝齒、甘草、鱉甲、黃芩、羚羊角(每種各一份兩),橘皮和當歸(每種各二份兩)。
以上所有成分均需研磨成粉末,然後用水煮沸,直至剩餘三份兩的濃縮液。這份濃縮液應分三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