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走嘉言

《方劑辭典》~ 十畫 (15)

回本書目錄

十畫 (15)

1. 十畫

赤石脂(一斤一半生用一半篩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桃花湯,療腳氣及腰腎膀胱。宿水。及痰飲。(外臺)

桃花(陰乾)

收量取一大升。但隨虛滿。不須按捺。搗為散。羅下之。溫清酒和一服。令盡通利為度。空腹服之。須臾當轉。可五六行。但宿食不消化等物。總瀉盡。若中間覺飢虛。進少許軟飯。及糜粥安穩。不似轉藥。虛人廢朝謁。但覺腰腳軟快。使人踴躍。食味倍佳。腳先腫者。一宿頓消。

如囊中貯物傾卻相似。又無毒。易將息。唯忌胡蒜豬肉。三月內腹虛大。都消息。慎生冷。酸滑。五辛。酒面。及黏食。肥膩。四五日外。諸食復常。

茵陳蒿湯,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主之。(傷寒陽明)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滿者主之。(同上)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

久久發黃。為谷疸主之。(金匱黃疸),疫邪傳裡。遺熱下焦。小便不利。邪無輸泄。經氣鬱滯。其傳為疸。身目如金者。宜此湯。(溫疫論)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茵陳五苓散,黃疸病主之。(金匱黃疸),治陰黃。身如橘色。小便不利。(聖濟),又曰。陰黃者。面色黃。頭痛不發熱。黃如橘。故謂之陰黃也。(同上)陰黃。陽氣伏。陰氣盛。熱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黃。頭痛而不發熱。名陰黃也。(病源候論)

茵陳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

上二物和。先食方寸匕。日三服。

茵陳湯及丸,療一切黃。蔣九處得。其父遠使得黃。服此極效方。(外臺)

茵陳(四兩),大黃(三兩),黃芩(三兩),梔子(三兩擘)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空肚服之。不然搗篩蜜和為丸。飲服廿丸。加至稍稍二十五丸。量病與之。重者作湯勝丸。日一服。忌羊肉。酒。面。熱物等。以差為限。小便黃色及身黃者。並主之。

茵陳湯,治黃疸目黃。小便如血。心躁悶。口苦頭痛。(聖濟)

茵陳蒿,山梔子仁(各三分),甘草(炙半兩),木通(銼),栝蔞根,柴胡(去苗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竹葉三七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服。

茵陳散,治骨槽風。(醫通)

茵陳,連翹,荊芥,麻黃,升麻,羌活,薄荷,殭蠶(各五錢),細辛(二錢半),牽牛頭末(一兩)

白話文:

[十畫]

赤石脂方

用赤石脂一斤,一半生用,一半研成粉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以上三味藥材,用水七升煮米至熟,濾掉米渣。取溫熱的米湯服用七合(約140毫升),同時將赤石脂粉末加入,每次服用一小匙(約1克)。每日服用三次。如果服用一次就痊癒,剩餘的就不要再服用了。

桃花湯

此方治療腳氣病以及腰腎膀胱的宿水和痰飲。(出自《外臺秘要》)

將桃花陰乾,量取一大升,要鬆鬆的裝滿,不要按壓。然後將其搗成散粉,過篩。用溫熱的清酒調和服用,以達到通暢利尿為標準。空腹服用,不久就會開始排泄,可能會排便五六次,將宿食等不消化的東西全部排出來。如果在排泄過程中感到飢餓虛弱,可以吃少量軟飯或粥來安穩一下。這個藥的效力很強,不會像其他藥物一樣讓人感到虛弱,可以照常活動,只是會覺得腰腳輕快,精神振奮,食慾也會增加。如果腳先腫脹,一個晚上就會消腫,就像袋子裡的物品被倒出來一樣。這個藥也沒有毒性,容易調養。只是要忌吃胡蒜和豬肉。三個月內腹部會感到空虛,但會逐漸恢復。要注意避免生冷、酸滑、辛辣、酒麵、黏膩和肥膩的食物。四五天後,就可以恢復正常的飲食。

茵陳蒿湯

此方針對陽明病,發熱出汗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因為熱氣外洩,不能導致發黃。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沒有汗,而且汗只到脖子就停止,同時小便不暢,口渴想喝水,這是因為體內有瘀熱。身體一定會發黃,此方可以治療。(出自《傷寒論·陽明篇》)。傷寒病七八天後,如果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並且小便不暢、腹部脹滿,也適合用此方。(出自同一處)。還有因為飲食不節導致的黃疸病,會出現忽冷忽熱、不想吃飯,吃飯就頭暈,胸悶不安等症狀,時間久了就會發黃,這種情況也適用此方。(出自《金匱要略·黃疸病篇》)如果疫病邪氣傳入體內,遺熱在下焦,導致小便不暢,邪氣無法排出,經絡氣機鬱滯,就會形成黃疸,身體眼睛發黃如金,也適合用此湯。(出自《溫疫論》)

藥方組成: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個(掰開),大黃二兩(去皮) 以上三味藥材,用水十二升,先煮茵陳蒿,煮至剩下六升,加入梔子和大黃,煮至剩三升,濾掉藥渣。將藥湯分三次溫服。服用後小便應該會通暢,尿液會像皂莢汁一樣,顏色是正紅色。一個晚上後腹部脹滿感會減輕,黃疸會通過小便排出。

茵陳五苓散

此方主治黃疸病。(出自《金匱要略·黃疸病篇》)。也治療陰黃,症狀是身體黃得像橘子一樣,小便不暢。(出自《聖濟總錄》)。還有一種說法,陰黃是指面色發黃,頭痛但沒有發熱,黃的像橘子一樣,所以稱為陰黃。(出自同一處)。陰黃是因為陽氣虛弱,陰氣旺盛,加上熱毒,所以只有身體和面部發黃,頭痛而不發熱,這就是陰黃。(出自《病源候論》)

藥方組成:茵陳蒿粉末十分,五苓散五分 以上兩種藥物混合,先吃一小匙(約1克),每日服用三次。

茵陳湯及丸

此方治療各種黃疸病。一位姓蔣的人家傳下來的,他父親得了黃疸,服用此方效果非常好。(出自《外臺秘要》)

藥方組成:茵陳四兩,大黃三兩,黃芩三兩,梔子三兩(掰開) 以上四味藥材,切好。用水五升煮至三升,分三次空腹服用。或者將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可以逐漸增加至二十五丸,根據病情調整用量。病情較重的人服用湯藥效果更好。每日服用一次。忌吃羊肉、酒、麵食和熱性食物等。以痊癒為度。小便發黃或身體發黃都可以用此方治療。

茵陳湯

此方治療黃疸病引起的眼睛發黃,小便像血,心煩躁悶,口苦頭痛。(出自《聖濟總錄》)

藥方組成:茵陳蒿、山梔子仁(各三分),炙甘草(半兩),木通(切碎),栝蔞根,柴胡(去掉苗,各一兩),麥門冬(去心,焙乾,一兩半) 以上七味藥材,粗略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約15克),用水兩盞,加入竹葉三七片,一同煎煮至剩一盞。濾掉藥渣後,飯後服用。

茵陳散

此方治療骨槽風(牙齦腫痛)。(出自《醫統》)

藥方組成:茵陳、連翹、荊芥、麻黃、升麻、羌活、薄荷、殭蠶(各五錢),細辛(二錢半),牽牛子粉末(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