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辭典》~ 五畫 (10)
五畫 (10)
1. 五畫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適冷暖稍稍飲之。
古今錄驗桂心湯,療人心痛懊憹。胸悶築築引兩乳。又或如刺困極方。(同上)
桂心(半兩),芍藥,吳茱(二兩),當歸(二兩),生薑(半斤無代乾薑五兩)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一升。晝三夜一。良有驗。忌生蔥。
古今錄驗白頭翁湯,療寒氣急下。及滯下方。(同上)
白頭翁,乾薑(各二兩),甘草(一兩),當歸(一兩),黃連,秦皮(各一兩半),石榴皮(一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四服。
古今錄驗羚羊角湯,療噎塞。氣不通。不下食方。(同上)
羚羊角(屑二兩),厚朴(炙),橘皮,通草,吳茱萸,乾薑(各三兩),烏頭(十五枚炮)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三升。分三服。日三。忌豬肉。冷水。
古今秘苑第二方,治瘧疾。
何首烏(生用三錢),陳皮,茯苓,柴胡,黃芩(各八分),白朮(一錢),當歸(一錢),威靈仙(一錢),生薑(三片)
上井水河水各一碗。煎八分。加酒五分。再煎一滾。空心服二三煎。並治久瘧。加蓬朮一錢。此方妙在補瀉互用。虛實皆宜。不用參耆。並去常山。草果。平平無奇。卻有神效。即極弱之人。纏極重之病。十劑之後。立有起色。功奏萬全。所云加減一二。即不靈應者。正此一方也。切勿早用人參。如閉賊於重門之內。必搏擊害人。所傷者大矣。
正氣天香湯,治婦人一切諸氣作痛。上湊心胸。或攻築脅肋。腹中結塊。發渴刺痛。月水因之而不調。或眩暈嘔吐。往來寒熱。胎前產後。一切氣症方。(入門)
香附子(一錢半),烏藥(六錢),紫蘇,陳皮,乾薑(各六分)
水煎熱服。
正脾散,治大病之後。脾氣虛弱。中滿腹脹。四肢虛浮。狀如水氣。此藥主之。(楊氏方)
莪朮(炮切),香附子(炒),茴香(炒),陳皮(去白),甘草(炙)
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煎燈心木瓜湯調下。
外臺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同上)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橘皮,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六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外臺黃芩湯,治乾嘔下痢。(同上)
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必效療痢兼湯方。(外臺)
麥門冬(去心三兩),烏梅(二大枚)
上二味。以水一大升。煮取強半。絞去滓。待冷細細嚥之。即定仍含之。
必勝湯,痧有因於血實者。此方主之。(生衡)
紅花,香附子(各四兩),桃仁(去皮尖),大黃,貝母,山楂,赤芍藥,青皮,五靈脂(各二錢)
白話文:
五畫
這六味藥材切碎後,用一斗水煮到剩下三升,稍微放涼後慢慢喝。
《古今錄驗》中的桂心湯,可以治療心痛,心中煩悶不安,胸悶,疼痛牽引至兩乳,有時候像針刺一樣疼痛,令人困擾至極。(同上)
桂心(半兩),芍藥,吳茱萸(各二兩),當歸(二兩),生薑(半斤,若無可用乾薑五兩代替)
以上五味藥材切碎後,用一斗二升水煮到剩下四升,每次服用一升,白天三次,晚上一次,效果很好。忌食生蔥。
《古今錄驗》中的白頭翁湯,可以治療寒氣引起的腹瀉不止和滯留在下方的病症。(同上)
白頭翁,乾薑(各二兩),甘草(一兩),當歸(一兩),黃連,秦皮(各一兩半),石榴皮(一兩)
以上七味藥材切碎後,用八升水煮到剩下三升,分四次服用。
《古今錄驗》中的羚羊角湯,可以治療食道噎塞、氣不順暢、無法進食的症狀。(同上)
羚羊角(磨成粉二兩),厚朴(炙),橘皮,通草,吳茱萸,乾薑(各三兩),烏頭(十五枚,炮製過)
以上七味藥材切碎後,用九升水煮到剩下三升,分三次服用,每天三次。忌食豬肉和冷水。
《古今秘苑》中的第二個方子,用來治療瘧疾。
何首烏(生用三錢),陳皮,茯苓,柴胡,黃芩(各八分),白朮(一錢),當歸(一錢),威靈仙(一錢),生薑(三片)
取井水和河水各一碗,煎煮至剩八分,加入酒五分,再煮滾一下。空腹服用,可連服二三劑。此方也適用於久病瘧疾,可加蓬朮一錢。這個方子的奧妙之處在於補瀉並用,無論虛實體質都適合。不用人參、黃耆,也不用常山、草果,看似普通卻有神奇效果。即使是極度虛弱或病重的人,服用十劑後也能見效。若隨意增減藥量,則可能失去效果。切記不要過早使用人參,如同把盜賊關在重門之內,會更加危險。
正氣天香湯,治療婦女因各種氣滯引起的疼痛,向上衝擊心胸,或疼痛侵襲脅肋,腹中結塊,口渴,刺痛,導致月經不調,或頭暈嘔吐,時而發冷發熱,適用於孕前產後一切氣滯症狀。(入門)
香附子(一錢半),烏藥(六錢),紫蘇,陳皮,乾薑(各六分)
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正脾散,治療大病後脾氣虛弱、腹脹、四肢浮腫,像水腫一樣,此藥為主。(楊氏方)
莪朮(炮製切片),香附子(炒過),茴香(炒過),陳皮(去白),甘草(炙過)
將以上藥材等份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燈心草和木瓜煮的水調服。
《外臺》的茯苓飲,治療胸中有痰濕,會吐出水,之後胸部會有虛弱感和飽脹感,無法進食,可以化痰並促進食慾。(同上)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橘皮,生薑(各四兩)
以上六味藥材,用六升水煮到剩一升六合,分三次溫服。服藥後約走八九里路。
《外臺》的黃芩湯,治療乾嘔和腹瀉。(同上)
黃芩,人參,乾薑(各三兩),桂枝(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以上六味藥材,用七升水煮到剩三升,分三次溫服。
《必效》的止痢兼湯方。(《外臺》)
麥門冬(去心三兩),烏梅(二大枚)
以上兩味藥材,用一大升水煮至剩下一半多一點,去渣,放涼後慢慢吞嚥,可緩解腹瀉,並含在口中。
必勝湯,對於因血瘀引起的痧症,此方為主。(生衡)
紅花,香附子(各四兩),桃仁(去皮尖),大黃,貝母,山楂,赤芍藥,青皮,五靈脂(各二錢)